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共你相聚,一刻都可送走唏嘘;
能共你相聚,一刻的欢笑声永记于心里。
我们的读书会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了;上次买的那本早在书架上定居,书签依然夹在折角的那一页;夜晚带上一本书上床看,可不久就想睡觉;已经不知道现在最流行什么书,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书;也许一个人闷着头读书太落伍了,那不如尝试一下与陌生人一起放声朗读吧。在北京“读易洞”书吧,有这么一群人,不定期就会有次读书会。
按发起人SXY的话来说,这样的想法源自美国的ladyclub,《绝望主妇》里非常流行的读书俱乐部,当然,这也是一种很潮的社交方式。在这里没有任何门槛,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每个参加的人可以参与朗读和交流,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也可以默默地当一个旁观者,也可以随时离开。读书识人,或许你还能交到书趣相投的朋友。
其实,朗读,那真的是很久远的事了,我记忆里最清晰的一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点名让我站起来读,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慢慢地,我也宛如置身荷塘一般,淡淡的哀愁,读完了,教室一片寂静。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曾经触动过的时刻,譬如《朗读者》里的伯格为汉娜朗读的情景:我是乘着情欲而来,可在朗读声中,情欲却渐渐退潮。这么朗读一段剧本,其中出现面目不同的角色,都要把他们表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非常需要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当她枕着我安然入睡时,院子里的电锯声已经停歇下来,只听得见窗外鸫鸟在歌唱,厨房里的那些东西斑驳陆离,或明或暗,全都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我也沉浸在一片无边的幸福里头。
参加过“读易洞”的一个书友曾经这样说:“现在貌似我们的选择很多,走进书店里琳琅满目,打开报纸名家的推荐无处不在,可我们需要真正读书的朋友。”这并不容易,但读书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
最后,借用黄集伟的《孤岛访谈录》里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你丢在一个孤岛上N年,只许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
用蓝牙找到你
每天我们最固定的路程,就是从家去单位,从单位到家,上下班的路程上,我们遇见无数人,我们可以看见从没见过的陌生人,也可以看见熟人。有的人可以一生只见一次,而有的人一生却可以长相厮守。如果在这条路上,打开你手机上的蓝牙,你会寻找到谁。
这是一篇网络小说的开头,很有意思,男主人公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用蓝牙搜到了一个姑娘Candy,于是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之路。
这个小说可能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因为相信,所以有人在豆瓣上发起了“用蓝牙找到你”的一个活动,他们设定了统一的密码,并且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上了“@豆”,这样的话,如果可以找到对方,就知道原来都是“自己人”。当然,心里会暗暗期待有一个愉快的意外邂逅,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百无聊赖,那就把藏匿在北京这个城市与自己一样的人找到吧,遇见并认识。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似乎当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我们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朋友却越少了,有时我们宁可相信相遇的陌生人,不管说什么,都可以说得痛快,然后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好吧,打开你的蓝牙吧,看看现在可以找到谁,然后打声招呼吧。
江湖色
前几天去798看了《江湖色十人摄影展》,参展的摄影师大都认识,因为是自己常去的论坛,虽然自己不懂摄影,但借着看展的由头,终于可以见到从网络ID里走出来的真人。
“江湖色”的来历很是传奇,网络写手和菜头特意做了一番讲解:很久很久以前,在还没有宽带的年月里,中国大陆第一批网民驾着33.6K的小猫,忍受着每月上千元的网费开始“冲浪”。他们中有一批喜欢摄影的朋友,最先聚集在新浪的BBS里。有人的地方,也就有了江湖。摄友们因为理念不同,分成了追逐器材的剑宗和追寻作品的气宗。终有一天,大家彼此不能再容忍对方。剑宗一派愤然出走,兴建了著名的摄影论坛“色影无忌”。气宗的一派也飘然远走,建立了“第三只眼俱乐部”,后来成为了“江湖色”。
如果你稍微有一点商业头脑或者互联网经验,那么你应该猜到,这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器材是产品,产品可以买卖,可以有广告,所以色影无忌很早就实现了商业化,有了盈利。照片是内容,内容很难直接产生效益,也就无法实现商业化,需要默默坚守。十年过去了,“江湖色”并没有消亡,那里的人还在拍摄,还在贴照片,想起来都觉得是个奇迹。
摄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卡片机,可能是名胜古迹前的V手势,但对于“江湖色”来说,是为了相聚——这是江湖色的一句口头禅,叫做“我们摄影是为了相聚”。相机在他们的手里不再是工具,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是自我证明,是朝向觉悟的荒凉小径。这就是江湖色的意义所在。
把这群人组织起来,让他们上交照片,安排活动,其间所付出的心力可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的NANA把最后的文件一直传到半夜3点半,组织者还决定给所有知道或不知道的江湖色网友免费寄一张明信片,他们是必须感激的人。
因为等到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要相聚在一起。
能共你相聚,一刻的欢笑声永记于心里。
我们的读书会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了;上次买的那本早在书架上定居,书签依然夹在折角的那一页;夜晚带上一本书上床看,可不久就想睡觉;已经不知道现在最流行什么书,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书;也许一个人闷着头读书太落伍了,那不如尝试一下与陌生人一起放声朗读吧。在北京“读易洞”书吧,有这么一群人,不定期就会有次读书会。
按发起人SXY的话来说,这样的想法源自美国的ladyclub,《绝望主妇》里非常流行的读书俱乐部,当然,这也是一种很潮的社交方式。在这里没有任何门槛,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每个参加的人可以参与朗读和交流,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也可以默默地当一个旁观者,也可以随时离开。读书识人,或许你还能交到书趣相投的朋友。
其实,朗读,那真的是很久远的事了,我记忆里最清晰的一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点名让我站起来读,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慢慢地,我也宛如置身荷塘一般,淡淡的哀愁,读完了,教室一片寂静。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曾经触动过的时刻,譬如《朗读者》里的伯格为汉娜朗读的情景:我是乘着情欲而来,可在朗读声中,情欲却渐渐退潮。这么朗读一段剧本,其中出现面目不同的角色,都要把他们表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非常需要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当她枕着我安然入睡时,院子里的电锯声已经停歇下来,只听得见窗外鸫鸟在歌唱,厨房里的那些东西斑驳陆离,或明或暗,全都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我也沉浸在一片无边的幸福里头。
参加过“读易洞”的一个书友曾经这样说:“现在貌似我们的选择很多,走进书店里琳琅满目,打开报纸名家的推荐无处不在,可我们需要真正读书的朋友。”这并不容易,但读书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
最后,借用黄集伟的《孤岛访谈录》里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你丢在一个孤岛上N年,只许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
用蓝牙找到你
每天我们最固定的路程,就是从家去单位,从单位到家,上下班的路程上,我们遇见无数人,我们可以看见从没见过的陌生人,也可以看见熟人。有的人可以一生只见一次,而有的人一生却可以长相厮守。如果在这条路上,打开你手机上的蓝牙,你会寻找到谁。
这是一篇网络小说的开头,很有意思,男主人公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用蓝牙搜到了一个姑娘Candy,于是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之路。
这个小说可能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因为相信,所以有人在豆瓣上发起了“用蓝牙找到你”的一个活动,他们设定了统一的密码,并且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上了“@豆”,这样的话,如果可以找到对方,就知道原来都是“自己人”。当然,心里会暗暗期待有一个愉快的意外邂逅,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百无聊赖,那就把藏匿在北京这个城市与自己一样的人找到吧,遇见并认识。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似乎当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我们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朋友却越少了,有时我们宁可相信相遇的陌生人,不管说什么,都可以说得痛快,然后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好吧,打开你的蓝牙吧,看看现在可以找到谁,然后打声招呼吧。
江湖色
前几天去798看了《江湖色十人摄影展》,参展的摄影师大都认识,因为是自己常去的论坛,虽然自己不懂摄影,但借着看展的由头,终于可以见到从网络ID里走出来的真人。
“江湖色”的来历很是传奇,网络写手和菜头特意做了一番讲解:很久很久以前,在还没有宽带的年月里,中国大陆第一批网民驾着33.6K的小猫,忍受着每月上千元的网费开始“冲浪”。他们中有一批喜欢摄影的朋友,最先聚集在新浪的BBS里。有人的地方,也就有了江湖。摄友们因为理念不同,分成了追逐器材的剑宗和追寻作品的气宗。终有一天,大家彼此不能再容忍对方。剑宗一派愤然出走,兴建了著名的摄影论坛“色影无忌”。气宗的一派也飘然远走,建立了“第三只眼俱乐部”,后来成为了“江湖色”。
如果你稍微有一点商业头脑或者互联网经验,那么你应该猜到,这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器材是产品,产品可以买卖,可以有广告,所以色影无忌很早就实现了商业化,有了盈利。照片是内容,内容很难直接产生效益,也就无法实现商业化,需要默默坚守。十年过去了,“江湖色”并没有消亡,那里的人还在拍摄,还在贴照片,想起来都觉得是个奇迹。
摄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卡片机,可能是名胜古迹前的V手势,但对于“江湖色”来说,是为了相聚——这是江湖色的一句口头禅,叫做“我们摄影是为了相聚”。相机在他们的手里不再是工具,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是自我证明,是朝向觉悟的荒凉小径。这就是江湖色的意义所在。
把这群人组织起来,让他们上交照片,安排活动,其间所付出的心力可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的NANA把最后的文件一直传到半夜3点半,组织者还决定给所有知道或不知道的江湖色网友免费寄一张明信片,他们是必须感激的人。
因为等到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要相聚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