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是为了相聚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si2007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共你相聚,一刻都可送走唏嘘;
  能共你相聚,一刻的欢笑声永记于心里。
  
  我们的读书会
  
  
  很久没有静下心来好好地读一本书了;上次买的那本早在书架上定居,书签依然夹在折角的那一页;夜晚带上一本书上床看,可不久就想睡觉;已经不知道现在最流行什么书,也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好书;也许一个人闷着头读书太落伍了,那不如尝试一下与陌生人一起放声朗读吧。在北京“读易洞”书吧,有这么一群人,不定期就会有次读书会。
  按发起人SXY的话来说,这样的想法源自美国的ladyclub,《绝望主妇》里非常流行的读书俱乐部,当然,这也是一种很潮的社交方式。在这里没有任何门槛,也不需要交纳任何费用,每个参加的人可以参与朗读和交流,可以找到自己想看的书,也可以默默地当一个旁观者,也可以随时离开。读书识人,或许你还能交到书趣相投的朋友。
  其实,朗读,那真的是很久远的事了,我记忆里最清晰的一次,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老师点名让我站起来读,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开始,慢慢地,我也宛如置身荷塘一般,淡淡的哀愁,读完了,教室一片寂静。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这样曾经触动过的时刻,譬如《朗读者》里的伯格为汉娜朗读的情景:我是乘着情欲而来,可在朗读声中,情欲却渐渐退潮。这么朗读一段剧本,其中出现面目不同的角色,都要把他们表达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就非常需要集中注意力,心无旁骛……当她枕着我安然入睡时,院子里的电锯声已经停歇下来,只听得见窗外鸫鸟在歌唱,厨房里的那些东西斑驳陆离,或明或暗,全都笼罩在一片暮色之中,我也沉浸在一片无边的幸福里头。
  参加过“读易洞”的一个书友曾经这样说:“现在貌似我们的选择很多,走进书店里琳琅满目,打开报纸名家的推荐无处不在,可我们需要真正读书的朋友。”这并不容易,但读书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可能。
  最后,借用黄集伟的《孤岛访谈录》里的一个问题,如果把你丢在一个孤岛上N年,只许带一本书,你会带哪一本?
  
  用蓝牙找到你
  
  每天我们最固定的路程,就是从家去单位,从单位到家,上下班的路程上,我们遇见无数人,我们可以看见从没见过的陌生人,也可以看见熟人。有的人可以一生只见一次,而有的人一生却可以长相厮守。如果在这条路上,打开你手机上的蓝牙,你会寻找到谁。
  这是一篇网络小说的开头,很有意思,男主人公在每天上下班的路上用蓝牙搜到了一个姑娘Candy,于是开始了一段浪漫的爱情之路。
  这个小说可能是来源于真实的故事,因为相信,所以有人在豆瓣上发起了“用蓝牙找到你”的一个活动,他们设定了统一的密码,并且在自己的名字后面都加上了“@豆”,这样的话,如果可以找到对方,就知道原来都是“自己人”。当然,心里会暗暗期待有一个愉快的意外邂逅,但更多的时候,我们只是百无聊赖,那就把藏匿在北京这个城市与自己一样的人找到吧,遇见并认识。
  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似乎当社会越进步,科技越发达,我们交流的手段越来越多的时候,我们身边的朋友却越少了,有时我们宁可相信相遇的陌生人,不管说什么,都可以说得痛快,然后各走各的路,互不相干。
  好吧,打开你的蓝牙吧,看看现在可以找到谁,然后打声招呼吧。
  
  江湖色
  
  前几天去798看了《江湖色十人摄影展》,参展的摄影师大都认识,因为是自己常去的论坛,虽然自己不懂摄影,但借着看展的由头,终于可以见到从网络ID里走出来的真人。
  
  “江湖色”的来历很是传奇,网络写手和菜头特意做了一番讲解:很久很久以前,在还没有宽带的年月里,中国大陆第一批网民驾着33.6K的小猫,忍受着每月上千元的网费开始“冲浪”。他们中有一批喜欢摄影的朋友,最先聚集在新浪的BBS里。有人的地方,也就有了江湖。摄友们因为理念不同,分成了追逐器材的剑宗和追寻作品的气宗。终有一天,大家彼此不能再容忍对方。剑宗一派愤然出走,兴建了著名的摄影论坛“色影无忌”。气宗的一派也飘然远走,建立了“第三只眼俱乐部”,后来成为了“江湖色”。
  如果你稍微有一点商业头脑或者互联网经验,那么你应该猜到,这两种不同的理念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器材是产品,产品可以买卖,可以有广告,所以色影无忌很早就实现了商业化,有了盈利。照片是内容,内容很难直接产生效益,也就无法实现商业化,需要默默坚守。十年过去了,“江湖色”并没有消亡,那里的人还在拍摄,还在贴照片,想起来都觉得是个奇迹。
  摄影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可能是卡片机,可能是名胜古迹前的V手势,但对于“江湖色”来说,是为了相聚——这是江湖色的一句口头禅,叫做“我们摄影是为了相聚”。相机在他们的手里不再是工具,是存在的一种方式,是自我证明,是朝向觉悟的荒凉小径。这就是江湖色的意义所在。
  把这群人组织起来,让他们上交照片,安排活动,其间所付出的心力可能是常人难以想象的,特意从美国飞回来的NANA把最后的文件一直传到半夜3点半,组织者还决定给所有知道或不知道的江湖色网友免费寄一张明信片,他们是必须感激的人。
  因为等到下一个十年,我们还要相聚在一起。
其他文献
金秋时节,受韩国首尔市市长吴世勋邀请,包括本刊在内的14家国内主流媒体参加了“2008第五届中国记者首尔行”活动。    短短6天的行程,虽不能说是深刻体会,却也触到了首尔这座城市跳动的脉搏:均匀、有力。通过安排的各项活动,我发现这座城市如同一株正在蓬勃生长的绿色植物,其中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是它的土壤,充满交融、创意的“设计”因子是它的空气,而可持续发展的环保理念成为了它不可或缺的养料。    
期刊
2008,多事之秋,不是个跳槽的好年景。  如今的职场,已没有所谓的纯卧槽者。不过,“跳”时代的崛起却很难给我们一个想要的交代。上海热线曾在2007年展开“如果你已跳槽,面对新的工作环境,你满意么?”的网上调查。结果发现,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在跳槽后面露喜色。   有人说:“频繁跳槽者是想不劳而获。”也有人说:“盲目跳槽无意于职场自杀。”更有人风趣地直接将跳槽者与买股票的人相提并论,理由是他们皆为投
期刊
11月1日、2日,作为第十届上海国际艺术节特邀参演节目,由阿根廷探戈国际化、舞台化的代表人物——被称为阿根廷探戈舞王的莫拉·戈多伊,率领其创建的有“阿根廷国宝”之誉的阿根廷探戈舞蹈团,在上海商城剧院上演了性感热烈、特色鲜明的舞蹈表演《激情探戈》,受到了观众的追捧和盛赞。  这支阿根廷享誉全球的金牌探戈舞蹈团目前足迹已经遍及全球,创建人莫拉·戈多伊把阿根廷探戈由单纯的街头舞蹈变成了具有高超艺术性的表
期刊
第十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有一台节目十分引人瞩目,那就是在东方艺术中心举行的中美演奏家超越时空的对话——“飞弦组合”音乐会,一位美国小提琴演奏家马克西曼、一位中国二胡演奏家段皑皑,他俩将“良宵”与“莫扎特小夜曲”用复调的形式展现。两曲——均是表现夜色,主题接近又能完美结合,是一个出人意料但又是情理之中的尝试;而“梁祝”协奏曲与著名歌剧《蝴蝶夫人》的演绎,则把人们对爱的追求与向往表现得  酣畅淋漓。马
期刊
上海交通大学创办于1896年,初名为南洋公学,合唱艺术在上海交通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南洋公学师范班沈心工、李叔同创作《学堂乐歌》和1927年毛月爱女士组织南洋歌社至今,学校的合唱活动已有百年历史。2003年更被上海市艺术教育委员会正式命名“上海市大学生艺术团上海交通大学合唱团”。  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合唱团2008美国之行的阵容强大,历时2周,是赴美大学生合唱团中最大的一支队伍。
期刊
“艳遇,是我们和生命中一切美好事物的相遇。”    2007年的时候,孟京辉如此阐释自己的话剧《艳遇》的主题。然而,《艳遇》告诉我们的,却并非是和美好的相遇。没错,那一场《艳遇》就是让所有的青年人看到他们自己:《艳遇》复制了城市青年生活中的一切,从压抑的办公室到逼迫员工加班的老板,从借住的小公寓到虚伪的酒吧夜生活,从女主人公默默执著却绝望的恋爱到男主人公韩冬与老板无奈的对抗,这一切其实都与爱情无关
期刊
他是有妇之夫,她是有夫之妇,彼此吸引着滑向爱的沼泽地,然后腹中有了这场情事的果实,做掉还是留下?面对令他们心动却不确定是否愿意为未知的情路承担后果的对方,爱还能继续吗?成色还纯粹吗?  渡边淳一关于不伦之恋的思考又有了最新成果:充满苦涩情爱风格的小说《夜潜者》。该书近日由文汇出版社出版,依旧是徘徊在情感与理智的边缘进退难安的故事。小说讲述了42岁的成功实业家泷泽秀树和漂亮精干的38岁杂志社副总编辑
期刊
梅隆雪川  四川乐山人。新闻从业多年,现担任北京某媒体传播总监。有过含文学评论在内的若干传播和文学艺术专著。关于成都、北京、上海的三地体验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末就学成都之时。    如今这世道,人与人之间越发多了些防范意识,越发近乎以邻为壑了。本月初又一次京城798书画茶友聚会,有人谈起新近赵本山移居多伦多,断言这位专营搞笑的大师级人物,就是因为穷于应付令他时时发窘的各色关系而最终选择了逃之夭夭。
期刊
“是但噏,踎低喷饭”是林海峰一个栋笃笑表演的名字。“是但”是广东话中“随便”的意思,“噏”是广东话中“随口说”的意思,两者皆为英文“stand-up”的译名。而“踎低喷饭”是指笑到口里的饭都喷出来,比喻非常好笑。合起来概括了栋笃笑表演的范畴,就是海阔天空任意发挥的脱口秀。  随意地说,畅快地笑,随心所欲而不逾矩的Talkshow,俨然也贴上了广州潮文化的标签。现在的广州年轻人“我要做Talksho
期刊
日前,有位台湾导游在台北故宫接待首批安利大陆访问团时,由于人多天热,加之体质不好突发心肌梗死,抢救无效不幸身亡。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新闻。然而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就在事发当天到达台湾的另一个由民革徐汇区委18名党员自发结伴组团的观光团里,有一名“游客”因此引发了一场长达7天的寻访和慰问之旅。    其实舒建川这次出行的目的不仅仅是做一名游客,除了欣赏台湾当地的风土人情之外,他还肩负了一项重要的家庭使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