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育中应该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自学)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记忆能力是必要前提,实验(实践)操作能力是重要工具,思维(包括创新)能力是核心。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观察能力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各种实验,启发他们从一个个实验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在启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越是精细地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这些问题,适时创造问题情境。①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观察。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图表、模型幻灯、教学电影片、多媒体等。②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提出要看什么,使学生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使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目的。③在观察中要教给学生观察规律。如对事物的简单独立观察,观察气体:主要感知颜色、气味、密度;观察液体:主要感知颜色、气味、比重、流动性、挥发性;观察固体:主要感知颜色、结晶形状、硬度、光泽;观察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要注意颜色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是放热还是吸热,以及有否伴随其它现象发生等等。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自学能力主要包括:寻找参考书、制订自学计划、查阅参考文献、阅读摘录笔记、钻研问题、向人发问等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发问能力是重要环节之一。
2.1 阅读是吸收知识、发展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材施教,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由低到高逐渐培养。从化学教育看,第一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教育学生重视教科书,会读、会用教科书,进而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书籍的本领。第二阶段,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作为学生预习的提示,也就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关键。具有启示学生怎样把握要点的作用。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脱离提纲独立自学教材,适当分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概括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第四阶段,要求学生完全独立自学,借助参考书,独立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达到领会教材,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
2.2“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发问”可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发问、多问、好问。
3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增强记忆能力,要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3.1 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包括联想法、缩略提要记忆法、韵语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复习记忆法、按规律理解记忆法等等。
3.2 要遵循记忆的心理规律。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作用来强化记忆,从“视觉”得来的知识,比从“听觉”得来的知识记得准确、持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触觉”得来的知识又比视觉、听觉得来的知识扎实。用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可以使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很多通路,留下多方面的痕迹。如化学实验就是使学生用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良好途径。像氯气实验: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氯氢混合见光易爆炸。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同时用起来,形成直观印象,印象越深,记忆越深刻。
4 实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4.1 教师先讲解示范,边实验边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从模仿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正确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语言。
4.2 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但是练习的效果并不和练习学习次数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分散难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方式。
4.3 采取多种方法训练操作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如学生表演示范操作、观看实验操作、挂图、录像、电影、举办实验操作比赛等。
5 思维(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那如何因材施教来培养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呢?
5.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欲。让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联系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5.2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多思多练,多想多探,思维越来越活跃。
5.3 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提出问题更重要,如果给人送鱼吃,可以解决一餐之需,那么教会人捕鱼就能终生受益。学生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就会形成,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5.4 實践是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思维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演绎、抽象、概括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6 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包括文字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和绘制图表。较强的表达能力往往反映为能够用较短的时间、浅显的文字、生动的语言、简明的图表,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6.1 化学用语训练,特别是在解题中要强调熟练而准确地使用化学方程式。至于化学语言的训练要简练、准确。
6.2 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习题的训练,要训练准、快,常用分子量通过一定时期训练能直接写出。各种类型题解法要规范化。如鉴别题要求写出操作、现象、依据、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未知量、计算、答案等。
6.3 提倡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化学小论文等,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归纳文献资料的表达能力。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观察能力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各种实验,启发他们从一个个实验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在启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越是精细地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这些问题,适时创造问题情境。①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观察。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图表、模型幻灯、教学电影片、多媒体等。②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提出要看什么,使学生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使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目的。③在观察中要教给学生观察规律。如对事物的简单独立观察,观察气体:主要感知颜色、气味、密度;观察液体:主要感知颜色、气味、比重、流动性、挥发性;观察固体:主要感知颜色、结晶形状、硬度、光泽;观察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要注意颜色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是放热还是吸热,以及有否伴随其它现象发生等等。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自学能力主要包括:寻找参考书、制订自学计划、查阅参考文献、阅读摘录笔记、钻研问题、向人发问等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发问能力是重要环节之一。
2.1 阅读是吸收知识、发展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材施教,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由低到高逐渐培养。从化学教育看,第一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教育学生重视教科书,会读、会用教科书,进而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书籍的本领。第二阶段,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作为学生预习的提示,也就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关键。具有启示学生怎样把握要点的作用。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脱离提纲独立自学教材,适当分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概括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第四阶段,要求学生完全独立自学,借助参考书,独立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达到领会教材,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
2.2“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发问”可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发问、多问、好问。
3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增强记忆能力,要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3.1 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包括联想法、缩略提要记忆法、韵语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复习记忆法、按规律理解记忆法等等。
3.2 要遵循记忆的心理规律。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作用来强化记忆,从“视觉”得来的知识,比从“听觉”得来的知识记得准确、持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触觉”得来的知识又比视觉、听觉得来的知识扎实。用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可以使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很多通路,留下多方面的痕迹。如化学实验就是使学生用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良好途径。像氯气实验: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氯氢混合见光易爆炸。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同时用起来,形成直观印象,印象越深,记忆越深刻。
4 实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4.1 教师先讲解示范,边实验边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从模仿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正确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语言。
4.2 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但是练习的效果并不和练习学习次数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分散难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方式。
4.3 采取多种方法训练操作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如学生表演示范操作、观看实验操作、挂图、录像、电影、举办实验操作比赛等。
5 思维(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那如何因材施教来培养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呢?
5.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欲。让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联系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5.2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多思多练,多想多探,思维越来越活跃。
5.3 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提出问题更重要,如果给人送鱼吃,可以解决一餐之需,那么教会人捕鱼就能终生受益。学生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就会形成,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5.4 實践是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思维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演绎、抽象、概括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6 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包括文字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和绘制图表。较强的表达能力往往反映为能够用较短的时间、浅显的文字、生动的语言、简明的图表,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6.1 化学用语训练,特别是在解题中要强调熟练而准确地使用化学方程式。至于化学语言的训练要简练、准确。
6.2 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习题的训练,要训练准、快,常用分子量通过一定时期训练能直接写出。各种类型题解法要规范化。如鉴别题要求写出操作、现象、依据、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未知量、计算、答案等。
6.3 提倡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化学小论文等,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归纳文献资料的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