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来源 :现代教育教学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育中应该注意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能力素养。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阅读(自学)能力;记忆能力;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实验(实践)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和与他人合作的能力等等。其中观察能力是基础,记忆能力是必要前提,实验(实践)操作能力是重要工具,思维(包括创新)能力是核心。
  1 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学生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和开端,观察能力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人不可缺少的能力。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的因材施教,引导学生仔细地观察各种实验,启发他们从一个个实验中“看到”更多的东西,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也是在启发他们的求知欲,他们越是精细地观察就越能提出更多的“为什么”,就越想弄懂这些问题,适时创造问题情境。①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进行观察。如演示实验、分组实验、实验习题、图表、模型幻灯、教学电影片、多媒体等。②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任务。提出要看什么,使学生观察事物的主要方面,使知觉的选择性服从于观察目的。③在观察中要教给学生观察规律。如对事物的简单独立观察,观察气体:主要感知颜色、气味、密度;观察液体:主要感知颜色、气味、比重、流动性、挥发性;观察固体:主要感知颜色、结晶形状、硬度、光泽;观察溶液中的化学反应,要注意颜色变化,有无气体产生,有无沉淀生成,是放热还是吸热,以及有否伴随其它现象发生等等。
  2 自学能力的培养
  化学自学能力主要包括:寻找参考书、制订自学计划、查阅参考文献、阅读摘录笔记、钻研问题、向人发问等方面的能力,其中阅读和发问能力是重要环节之一。
  2.1 阅读是吸收知识、发展智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材施教,即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根据年龄和知识水平的不同,分阶段、分层次,由低到高逐渐培养。从化学教育看,第一阶段,培养学生阅读教材的习惯。教育学生重视教科书,会读、会用教科书,进而使学生掌握阅读一般书籍的本领。第二阶段,布置预习提纲。预习提纲作为学生预习的提示,也就是这部分内容的重点、关键。具有启示学生怎样把握要点的作用。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脱离提纲独立自学教材,适当分析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概括教材的主要核心内容。第四阶段,要求学生完全独立自学,借助参考书,独立解决自学中的疑难问题。达到领会教材,提高学生化学科技素养。
  2.2“问”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能力。“发问”可以反映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创新精神,所以教学中要注意培养鼓励学生发问、多问、好问。
  3 记忆能力的培养
  记忆是进行学习、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条件,是人脑对感知事物的认识并保持下来而表现出来的能力。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和增强记忆能力,要因人而异进行指导。
  3.1 指导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包括联想法、缩略提要记忆法、韵语记忆法、谐音记忆法、复习记忆法、按规律理解记忆法等等。
  3.2 要遵循记忆的心理规律。调动尽可能多的感觉器官作用来强化记忆,从“视觉”得来的知识,比从“听觉”得来的知识记得准确、持久,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触觉”得来的知识又比视觉、听觉得来的知识扎实。用多种感官同时接受知识,可以使内容在大脑皮层上建立起很多通路,留下多方面的痕迹。如化学实验就是使学生用多种感官接受知识的良好途径。像氯气实验:氯气是黄绿色气体,比空气重,具有特殊的刺激性气味,氯氢混合见光易爆炸。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同时用起来,形成直观印象,印象越深,记忆越深刻。
  4 实验(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化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
  4.1 教师先讲解示范,边实验边通过语言描述,使学生从模仿逐渐成为习惯,从而正确掌握实验技能和实验语言。
  4.2 技能的形成主要靠练习,但是练习的效果并不和练习学习次数与时间成正比关系,因此,必须采取分散难点、由简至繁、循序渐进的方式。
  4.3 采取多种方法训练操作技能,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如学生表演示范操作、观看实验操作、挂图、录像、电影、举办实验操作比赛等。
  5 思维(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能力培养的核心,那如何因材施教来培养思维(包括创新)能力呢?
  5.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内在求知欲。让学生认识化学的重要性,联系日常生活中,工农业生产中的化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
  5.2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提出思考性的问题,创造良好的思维气氛和环境,多思多练,多想多探,思维越来越活跃。
  5.3 介绍思考问题的方法,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比提出问题更重要,如果给人送鱼吃,可以解决一餐之需,那么教会人捕鱼就能终生受益。学生获得思考问题的方法,良好的思维方法和习惯就会形成,思维能力也就得到培养。
  5.4 實践是培养思维能力不可缺少的环节,思维是别人所不能代替的,因此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才能学会运用、分析、综合、比较、演绎、抽象、概括的方法,提高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实践能力。
  6 表达能力的培养
  表达能力包括文字的表达,语言的表达和绘制图表。较强的表达能力往往反映为能够用较短的时间、浅显的文字、生动的语言、简明的图表,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为别人所理解和接受,这在当前的信息社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化学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6.1 化学用语训练,特别是在解题中要强调熟练而准确地使用化学方程式。至于化学语言的训练要简练、准确。
  6.2 巩固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技能,习题的训练,要训练准、快,常用分子量通过一定时期训练能直接写出。各种类型题解法要规范化。如鉴别题要求写出操作、现象、依据、化学方程式;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已知、未知量、计算、答案等。
  6.3 提倡利用课余时间撰写化学小论文等,培养学生进行科学研究和综合归纳文献资料的表达能力。
其他文献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乐意去学习,并把学习当成是一件快乐而又感兴趣的事来做,关键需要我们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那么如何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呢?下面就初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1 设计新奇的导语,引起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每堂课的开始就应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例如:在七年级“平方差”这一节,可这样设计:同学们,你能在半分钟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使教师以教为主变成学生以学为主,使现代教育技术的开发和利用与素质教育更紧密集合起来,因此,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几何初步知识”在小学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由于小学生缺乏空间观念,空间想象能力较弱,因此在这部分内容教学时学生不容易理解和掌握。
期刊
提起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工作老师们就感觉头疼,的确,老师们在数学学困生身上花的时间远远超过数学课时,但效果并不明显。教师要关心、热爱、尊重学生,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尊重学生,承认每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人格平等。尊重是每个人最深沉的内心需要,是学生进步的内在动力。对于学困生,教师要倾注更多的爱,时刻把他们放在心中,有意无意的表现出对他们的关心:问一问学习状况,谈一谈生活中的困难,找一找他的进步,
期刊
创造性思维,对人一生成就的大小至关重要。人类社会正在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在未来的社会里创造性劳动将成为重要的劳动形式。这种劳动性质给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使得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成为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应成为各学科教学改革的重点之一。下面就谈谈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  1 以联想培养创造性思维  联想是由所感知或所想的事物想起相关的事
期刊
目前高中阶段根据《大纲》和《英语课程标准》,明确学习要求:阅读理解是当前的高中英语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阅读训练在高中教学中处于重中之重的地位。《新高中英语教材》也随即问世。其课文具有选材广泛、体裁多样、语言知识丰富等特征,尤其阅读部分是各单元教学的核心,也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主要渠道。阅读可以训练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与判断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是教学大纲规定的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
期刊
外语教学要贯彻国家教委《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所提出的“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和上海《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按照外语学习规律高中阶段应进行充分的阅读训练”,“给学生们打下良好的自学与运用的基础”的方针。阅读既能获取大量新的信息,开阔视野,增进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科学、风俗习惯,提高学习兴趣,又能扩大词汇量,丰富语言知识,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为此我在高中英语教学中
期刊
所谓感恩教育,就是以感性的形式,用孩子的切身感受体味来自他人、社会和自然的“恩”;以理性的形式,让孩子感知来自痛苦、挫折和失败等的“恩”。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教育,以下是笔者对中学生进行感恩教育的尝试。  1 以小型活动为载体,让孩子们体验恩情  ①准备一些描述教师的辛苦与劳累,付出与收获,压力与待遇的文章,让学生理解老师,体贴老师,尊敬老师,回报老师,并收集学生对老师的感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数学上有提高,有进步,有收获。它既关注学生当前的发展,又关注学生未来的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认知和情感上均有所发展。那么究竟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创设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
期刊
初中物理学困生的存在是一种普遍的现象,特别农村初中学生这种现象更是十分突出,到八年级、九年级尤为严重,学困生约占35%~50%,他们对学习失去信心,对前途感到迷茫。据初步调查,这种现象还呈上升趋势。  1 学困生的成因  1.1 知识的因素。认知规律告诉我们,当新的知识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时,在学生的内心将产生一种积极的欲望,希望通过主观努力重新达到新的平衡。但是,若由新知引发的认知冲突超出了学
期刊
教学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那么如何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既真实朴素又亮丽鲜活,让小学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呢?我认为在教学设计和设施时应从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氛围的创设、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巩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