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本质突破难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vilkona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口算出“几点差几分”是“认识时间”中的一个教学难点,学生的出错率一直居高不下。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后,改进教法,通过引导学生用“同步联动性”思想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认识时间;时刻;同步联动性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4-0028-02
  在教学“认识时间”后进行的测试中,如图1所示的这道题多达45%的学生答错。经研究发现,错因大同小异,学生普遍认为:“时针接近数字5,标识5点,分针对准11,标识55分,所以合起来是5点55分。”笔者追问:“果真是5点55分?”这时,一些学生还是坚持己见,一些学生犹豫不决,只有一小部分学生能够发现错误。由此看来,出错并非是学生看错,那究竟为何呢?
  一、错因分析
  经过与很多数学教师的交流,笔者发现,教师一般会指导学生采用观察法,细分为三步:先观察时针,时针指向哪个数,就读数定整时点,如果卡在两个刻度之间,读小刻度数不读大刻度数;再观察分针,指向哪个刻度,读数定分钟;组合两次读数,完成计时工作。
  观察法的优势在于计时直观直接,容易上手,对读出“几点到几点半”之间的时刻又快又准。弊端也很突出:第一,静态观察,抹杀了时间的连续运动性;第二,人为割断了分钟与时钟之间的进制递进关系;第三,误差较大,由于学生的感觉系统不够敏锐,在遇到类似图1的题目时,容易误判时针的虚拟延长指向,他们不会想到“5时55分,时针应该走过‘5’点刻度一大段距离,接近刻度‘6’,所以应为4时55分”。
  根据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看“几时差几分”容易出错的直接原因是学生的感觉系统迟钝,间接原因是教师忽视了“分针和时针的关联性运动”,只是采用静止、孤立的方法来处理问题,导致学生只能生硬地组合时钟数和分钟数。
  二、用“同步性”思想理解时针与分针的关系
  时针與分针是同步运动的,分针转速快,运转一圈是60分钟,时针转速慢,运转一大格是60分钟。也就是说,分针每小时转一圈360°,同时,时针每小时转一格30°。
  笔者用“同步联动性”视点让学生先琢磨两个指针之间的关系,再来认读时间。所谓“同步”,意指尽管两个指针转速不一,但时针走一大格与分针走一圈的耗时是相等的,都是1小时(60分)。所谓联动性,即是分针每走一圈必然牵连时针走一大格。
  然而二年级学生理解“同步联动性”有一定难度,无法及时领会。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攻坚,持续渗透。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认读钟表分为三个阶段。
  从教材的安排来看,对“同步联动性”的观念渗透,要从一年级的“认识钟表”开始。
  一年级时,教师可以用灌输法。时针和分针同步运动,这点学生很容易就能感知到,不仅如此,许多学生还能认清两者的速度不同,但这并不代表学生理解了时针与分针的联动性。此时,教师要刻意规范对“整时”的表述方式。譬如“8:00”,一般解说为时针正好指向8,分针正好指向12就是8:00。这是一种用静止的眼光观察钟面得出的结论。改用动态的视点来描述应为:时针走到8的位置,分针恰巧再次来到12时,此刻正好是8时整。这样就能让学生在静态读数时启动动态推演思维。
  此处的难点是准确动态构想出两个整点时刻之间的时段里时针和分针的联动行进情况,如8:00到9:00之间时针和分针的运行轨迹(如图2)。对此,教师要进行两项指导:
  (1)直接读数:时针指向8,分针指向12,是8:00。
  (2)拨动分针带动时针一起走向9:00。
  师(指着8:00):接下来分针怎么运动?
  (学生用手演示:顺时针画圈)
  师:分针在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针是什么状态?是原地踏步吗?
  生1:也在缓慢运动。
  师:时针转速缓慢是因为它需要走的路程短,只要从8走到9这么一大格就可以,而分针需要围绕钟面转一圈,路程漫长,所以转速快一些。两根针是同时从各自的起点出发,同时到达彼此的终点。
  师:当时针快走到刻度9时,分针大概会到哪?
  生2:也快行至刻度12了。
  师:对,你会看到,时针即将走完一大格时,分针也即将走完一圈,继续往前走。当时针到达刻度9时,分针也正好到达刻度12,此时正好是9:00。它们是同步运行的。
  教师还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感觉时间的“同步性”。如小明下课后在操场上踢球,小刚下课后在教室写作业,上课铃响了,他们听到铃声的时间是不是相同?他们度过的课间活动时间是不是相同?许多学生知道相同,但又受活动地点与内容不一样的干扰,以致说不出个所以然。此时,教师可指出,因为“同时上课,同时下课”,所以两人经历的课间活动时间是一样的。
  三、转移重点
  有了一年级对“同步联动性”的理解,在教学二年级相关内容时,教师不妨将教学重点放在“分点观察指针停留位置”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感悟钟表计时的联动性。
  如让学生通过观察相同时刻的钟面指针指向情况,感受到同样是4时多,但分针在整个钟面上的指向有变化,时针在一大格中的方位也有细微变化。具体操作时,可先采用“动态演示观摩后静态想象辨析”的方式。如先拨动分针,从4:15到4:30,再到4:45,动态呈现时针分针的运行过程。最后要用不同的颜色来描画时针和分针走过的轨迹,并静态呈现上述三个时刻的钟面情况,引导学生通过仔细对比这三个不同时刻分针与时针停留位置的差异,深刻体会分针与时针的“同步联动性”。
  用指针“同步联动性”的观点以及“动态”的运动视角来认识指针计时的原理,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教学中会增设许多提示的环节,教学的进度自然慢了下来,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后面的教学效果必会大大提高。
  显而易见的是,改良教法后,学生出错率下降到了18%(在第二课时后更低),与改进前的45% 相比,效果非常显著。
  [ 参 考 文 献 ]
  [1] 钱守旺. 借力翻转课堂 实现少教多学——“认识时间”教学与思考[J]. 小学教学(数学版),2015(Z1).
  [2] 赖艳. 微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以人教版《认识时间》教学设计为例[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04).
  [3] 王菲,王世文,孙艳玲. “认识时间”教学实录与评析[J]. 小学数学教育,2012,(12).
  (责编 童 夏)
其他文献
[摘 要]“解决问题的策略”是苏教版区别于其他版本教材的一个亮点版块。由于认识的不足,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一定的误区,比如,认为“策略”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忽视其多样性和相对性;认为“策略”教学是一种知识性教学,忽视其中体现的数学思想方法;认为“策略”需要专门集中性教学,忽视平时的渗透孕伏;认为“策略”是典型性的,忽视策略的交叉性。通过注重“策略”的感受和引入,加强“策略”的理解和提炼,凝练“
[摘 要]先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需,准确把握学情,处理好讲与不讲的关系,再通过板块的形式组织教学,淡化“教”的痕迹,隐去“练”的味道,凸显“学”的氛围,让“倒数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简洁明了、新颖生动,使学生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  [关键词]小学数学 新颖 生动 倒数 赏析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5-032  教学
[摘 要]在数学教学中开展有效的对话,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师生、生生之间进行良好的互动交流,而且可以深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对话 三角形 内角和 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7-038  以往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一课,教师大都采用量、剪、拼等实践
[摘 要]引导学生建构数学模型,应该从学生所熟知的符合其年龄特征的生活情景入手。以“混合运算”教学为例,使学生在观察、操作、分析、比较等思维活动中经历建模的过程,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学思想;模型思想;混合运算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9-0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已
[摘 要]探寻如何以学校为基地,以教育实践为载体,以共同学习、共同研讨为形式,通过相互沟通与交流,最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整体成长的有效路径,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话题。实践教学研究中,如果教师都能注意教学的意义关联,学会审视课堂,反省并改进教学行为,就能通过一个个扎根日常的教学基点,习得一类课的教学推进方法,从而逐渐变革思想和行为,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关键词]意义关联;
[摘 要]基于元认知设计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进行充分的教学调查,对学生的元认知基础了解到位,再通过创造性的教学引导,激活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朱国荣老师讲授的“三角形的认识”这一课,从学生元认知的实际出发,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快速构建了三角形的完整认知体系。  [关键词]小学数学;三角形的认识;元认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
[摘 要]轴对称图形是从对称体系中抽象出来的知识。教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要善于从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入手,逐步抽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在丰富的活动操作中,将概念具体化,真正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关键词]对称;活动操作;概念本质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7-0076-02  “轴对称图形”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摘 要]新课程改革进行十多年以来,小学教育在课堂教学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北江乡中心小学为例,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课堂角色、学生学习方式等几个方面发生的改变,为推动课程改革顺利发展和培养更多优秀的学生提供实践经验。  [关键词]课程改革;教学方式;学生主体;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20-0071-02  新
计算是小学数学中最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是数学学习与数学能力发展的根基。与数学学科其他学习内容相比,计算教学无疑是枯燥的,计算的练习过程也是比较乏味的。因而,学生的计算正确率不容乐观,特别是进入高年级以后,随着小数、分数的出现,学生计算的正确率更是大不如前。怎样增强计算教学的趣味性,使学生爱计算、算得对、算得快,是广大小学数学教师面临的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激励性评价,让学生
[摘 要]心理匹配策略是指教师恰当处理教材,优化教学手段,使教学过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进而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有效调节学生的心理倾向。小学生具有善良、率真、多问、好动、乐学的特点,教师要善于运用心理匹配策略去匹配学生的这些天性,挖掘数学学习材料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心理匹配;学习兴趣;内在需求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