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统筹视野下重庆市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探索

来源 :教育与职业·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aoj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促进城乡教师培训均衡发展必须以体制重构和机制创新为核心。重庆市以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入手,探索了资源配置机制、运行机制、激励机制、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的改革举措,对促进城乡教师培训的均衡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城乡统筹教师培训机制改革
  [作者简介]李学容(1971-),女,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邹渝(1966-),男,重庆人,重庆教育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继续教育和成人教育;夏泽胜(1973-),男,四川达县人,重庆教育学院党办、院办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师教育。(重庆400067)
  [课题项目]本文系重庆市教委城乡统筹教育改革试点项目“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12-0074-03
  一、引言
  培训机制是指在一定体制下,培训机构生存和发展的内在机能与运作方式。在教师培训中,质量是核心,机制则是确保质量的关键。一个科学、合理、协调、灵敏、有效的,符合培训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和前提条件。长期以来,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不公平的城乡培训机制严重制约了农村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和层次,影响他们的专业成长。因此,分析城乡教师培训机制的现状,从中发现需要改进的问题,探索城乡教师培训机制的改革措施,是提高培训质量的重要保障。
  二、重庆市城乡教师培训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一)城乡教师培训工作的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1.部分区县未构建起“统一领导”和“一把手负责”。行政管理与业务管理相结合,管理部门、培训部门和教师任职学校协调配合的管理体制,没有把教师培训纳入本地教育发展总体规划同步考虑和统筹安排,缺乏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教师继续教育近期计划和长远规划。
  2.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脱节。在培训规划设计上,没有将国家级、市级、区县级、校级四个层次的培训有机衔接,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
  3.教师继续教育业务指导归口不明,关系不顺。全市实现了教师培训、教研科研、电教教仪和师范电大全面整合的仅有9个区县,占23%;部分整合区县(自治县)12个,占31%;完全未整合的区县(自治县)20个,占了51%。各个部门因为利益原因都在参与实施教师培训、教研等教师继续教育活动。还有少数区县(自治县)教师培训机构合并至党校,或改制成中职、普通高中,人员编制减少,配备极不合理,无法承担教师培训指导重任。
  (二)培训资源配置机制不合理,城乡教师培训资源差异明显
  大城市与大农村、大工业与大农业并存是重庆市的基本市情,也是重庆市的特殊市情。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长期的城市优先的教育发展政策,使重庆市教师培训的城乡差距日益扩大。
  以培训经费投入为例,2009年重庆市江北区教师培训经费达到249万,而城口县仅为10万,相差达24倍,城乡对教育经费的投入差距相当大。由于部分区县级财政困难,教师工资总额1.5%的培训经费无法真正落实到位,有的区县教师培训经费处于“零运转”的状态,严重影响了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教育费用的分担结构也不相同,越是农村,教师个人承当的费用比例越高。
  另外,培训者的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区域差异明显。全市众多的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中,直接与区县培训机构联系较多的只有9所。同时,大多数区县不注意培训者的培训,有些区县有大半的培训者近三年没有参加过一次培训。在培训机会总体较少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一圈由于经济较为发达,能为培训者培训提供更多的保障,培训者接受培训机会较多,渝东南、渝东北地区培训者接受培训机会较少。具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三)城乡教师参与培训的机会,层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随着农村“一费制”的实行,很多中小学在教师培训费方面要承担很大的压力,很多学校无力承担全部培训费用,在很多方面主动减少了许多可以接受的高层次培训的机会。另外,由于农村中小学师资一般较为紧缺,教师个人要承担更大的工作量。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上学校其他事务又占据教师的一部分时间,这也减少了教师进修的机会。
  (四)培训运行机制主要以“调训”为主,缺乏活力
  现行培训机制基本上还是以计划为主,由政府主管部门统一制订培训的方针政策、培训目标、培训的主要内容,入学的方式以“调训”为主。首先,这种机制使培训机构缺乏不断完善其机能的动力和压力,激励与约束功能不足,渐渐地就会使师资队伍建设停滞不前,失去后劲;其次,对于中小学来说,当前这种培训机制下,受训人员的选送是靠行政手段“调训”,培训的内容和结果与学校发展的利益无太大利害关系,与学员本人今后的升迁也关系不大。加之培训院校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难以对学员形成较强的吸引力,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最后,这种以调训为主的运行机制由于受到主管部门的约束过多,自主性不强,不能灵敏地反映市场的需要,培训的针对性不够。
  (五)城乡教师参训的激励机制未能真正建立,教师参训的内生动力不足
  很多教师对参与培训的目标定位存在偏差,培训主要依靠行政压力推动。不少教师认为参与培训是完成任务,或者把参与培训看成是获得晋升资格的无奈之举。教师要求个人素质提高的内驱力没有真正调动起来,教师参训与个人专业发展的联系不够紧密,这种定位使部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总是处于被动地位,自主参与意识不够,最终影响到培训质量。另外,现有的机制使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的希望渺茫,自主性学习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六)城乡教师培训质量监测和评励机制不完善,公正性缺乏保证
  以往的教育体制和制度、机制等均是在城乡二元结构背景下根据城市优先的原则而制订的。尚未建立落实教师培训考评制度,缺少对培训的监测。虽然偶尔也会通过座谈和问卷等方式进行调查,但评价方式主要是内部评价,其客观性缺乏保证。没有将教师培训工作情况纳入学校及校长年度考核范畴,也没有严格将教师个人参与培训纳入个人年度考核,评价制度未能落到实处。因此,促进城乡教师培训均衡发展必须以体制重构和机制创新为核心,通过逐步纠正或改进造成城乡教师培训差距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发展。
  三、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的举措
  为推进我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教育统筹协调发展,重庆教育学院和潼南县教育委员会根据开展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项目试点工作的要求,共同承担“重庆市城乡中小学教师培训机制改革试点项目”,以潼南县为试点县展开城乡教师培训机制改革,探索了一系列改革的举措,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项目试点中,确立了改革的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遵循教育发展以师为本的方针,坚持面向全员,均衡发展,突出骨干,倾斜农村,服务急需的原则,以调动城乡教师自觉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为出发点,以缩小城乡教师专业水平的二元差异和整体推动为目标,以针对性和实效性为衡量培训工作的重要标准,以解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新诉求为根本,探索新时期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不断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城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构建统筹城乡背景下的城乡中小学教师培训新机制。
  (一)改革城乡教师培训资源配置机制
  该举措的目标是通过区域性试点,探索建立一套有操作性和实效性的城乡教师培训资源配置机制,逐步实现区域性城乡教师培训资源的相对均衡,并促进区域性城乡教师培训资源共享。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改革城乡教师培训经费配置机制。各县政府每年按至少不低于当地教职工工资总额2.5%的标准,向县教委划拨每年的继续教育经费,其中1.5%用于教师培训,1%用于培训基地建设,专款专用。推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育券”,把政府原本应投入教师培训的经费,经过测算后,按照一定的比例分摊到每一位教师的头上,然后由政府直接向教师发放一定面额的教育代币券,教师凭券自由选择培训内容、方式和层次,培训机构凭券到政府兑换等额的教育培训经费。
  2.优化城乡教师培训者资源配置。县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按照不低于当地中小学专任教师总数5‰的标准为教师培训机构配备专业人员。其中专职教师要具有从事中小学教育3年以上工作经历,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70%以上,中、高级职称教师达80%以上,具有3名以上特级教师称号或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教学名师。县级政府人事编制部门在下达编制计划时,按10%的标准为教师培训机构下达浮动教师编制,确保专业教师能够定期带薪脱岗学习。分期分批从国家、市级现有的教师继续教育专家资料库中根据需要遴选一定数量的兼职师资,组建潼南县教师培训专家委员会和专家资源库。
  3.加强城乡教师培训基地配置。实行教师进修校、教科所、电教馆、电大工作站等培训资源的有机整合,使教师进修校逐渐发展成为具有多种功能、适应各种学习模式的区域性教师学习资源中心,或教师研修中心。由县教委牵头,在教育资源相对优质的城乡学校中建设一批基地学校或进修站,满足城乡教师进入基地学校进修学习的需求。同时,依托高校、教育科研院所、教师教育网站,引入优质专家参与指导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创新灵活高效的培训运行机制
  通过区域性试点,探索了一套既符合城乡统筹教育发展要求和试点县教师培训特点,又具有协调性、灵活性和高效性的城乡教师培训运行机制,提高城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具体的改革措施如下:
  1.采取政府主导、教师主体、双向选择的培训运行机制。政府和培训机构提供培训项目,教师在提供的项目中根据自身现状,职业所需,组织要求来自主选择培训项目和培训课程。同时在培训过程中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培训项目投标等方式来确保培训的针对性。
  2.变革教师培训的模式。首先,大力推行项目驱动的培训模式。以项目为核心展开培训,以效益为目标、以竞争为手段、以协调为基础以及以政策为保障,提高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效益。其次,积极开展院地结合的培训模式。重庆教育学院与潼南县教委合作开展教师培训,“高校出资源,地方出政策,学校建平台”,重庆教育学院充分发挥优质的智力资源、培训条件、研究力量、指导能力和服务水平优势,潼南县教委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共同推进潼南县教师培训工作。最后,深入实施送挂联合模式。将组织城区教师送教下乡与农村教师进城上挂锻炼的方式相结合,让城市教师和乡村教师在互动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从而实现城乡教师均衡发展。
  (三)构建有利于城乡教师主动参与培训的激励机制
  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力图调动城乡教师参加教育培训的自觉积极性,变要我培训为我要培训。具体改革措施包括:
  1.试行教师资格注册制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在职培训结合起来,未完成培训要求、教育教学能力不达标的教师不予注册。
  2.研究和制定城乡双轨制教师岗位计划编制标准。为每所学校预留5%~10%的编制指标专门用于教师的继续教育。在考虑农村教育适度优先发展的前提下,尽快调整城乡“倒挂”的不合理的教师编制标准,抓紧研究和制订城乡双轨制编制标准,编制标准应该向农村倾斜,以保证教师有时间、有能力参与培训。教师培训期间,工资照发,绩效工资不低于所在学校教师的平均水平,培训费予以报销,差旅费给予补助。
  3.将教师培训效果纳入考评。将教师培训结果纳入教师评职、评优、评先;设立教师培训奖励制度,根据培训情况对参训教师和培训机构给予奖励。
  (四)建立有利于推进城乡教师培训发展的质量监测和评估机制
  城乡教师培训中最薄弱的问题是测评及监控机制建设。因此,该试点项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质量监测:第一,建立教师培训的全程监测机制。第二,引入社会中介机构评价,确保培训的公正性。政府通过培育和发展社会中介组织,委托专业的中介机构进行评价。第三,全面搜集评价信息,确保评价的客观性。采用问卷调查、座谈访谈、现场观察、基地考察、资料查阅等方式来搜集评价信息。第四,建立培训效果的跟踪问效制度。培训结束后,到培训对象所在的单位进行跟踪,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第五,建立培训的再评价制度。从培训的指标体系、权重、评价标准、评价结果以及评价对象对评价结果的接受度等方面,对评价工作进行再评价。通过建立切实可行的测评改进机制,保证城乡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促进城乡教师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元京.建立城乡统筹教育发展长效机制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2]宋明江.城乡统筹发展视野下农民教育新机制探析[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08(5).
  [3]徐士强.教师培训券:构建一种新的教师培训制度[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5(5).
  [4]姜蕴.中小学教师“院校协作”教研培训模式探讨[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5).
其他文献
[摘要]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来源和结构复杂,教师教育存在职前教育先天不足、入职教育培训不够、职后更新教育缺乏等问  题。针对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现状,文章提出现阶段高职教师教育应实施分层次的教师教育体系,探讨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培养  标准及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双师型”教师  [作者简介]孙蓓雄(1965-),男,上海人,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摘要]文章对陕西省18所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现状展开调查,通过对师资总量、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及科研等方面的统计,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针对性地提出加强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高职院校体育师资队伍调查分析  [作者简介]司宇(1977-),男,陕西乾县人,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陕西西安710100)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识码]
近日,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基本要求,性和恋爱心理等心理健康课成为大学生必修内容。心理健康课程内容主要由了解心理健康的基础知识和了解自我、发展自我、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三部分组成,旨在帮助大学生识别心理危机、掌握初步干预方法。  这次,各大媒体把教育部设置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炒作点都放在了引人联想的“性心理”上,站在媒体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是,如果站在教育的角度,需要反思的地方是很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兑现入世承诺,我国逐渐放宽了对企业外贸经营权的限制。2004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对外贸易法》实现了外贸经营权的全面放开和外贸资格由审批制向登
[摘要]时代的进步促进了各行业的发展与繁荣,服装设计行业在艺术领域中具有攀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服装设计人才,对于中国的服装行业发展来说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创新素质的培养进行深入浅出的分析,并结合当前的现状,提出对高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合理化建议,旨在更好地促进我国服装设计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服装设计 创新素质 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车岩鑫(1
[摘要]班主任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和高等教育  改革的不断深化,班主任工作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要成为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就必须增强个人魅力和自身素质,加强班级管理,  运用科技化手段。笔者结合自身的班主任工作实践,总结了一些工作方法和心得体会,通过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理论知识、身  心健康、人际交往、实践能力等多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为
中小企业要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须立足本地,面向全国市场,抓住各种"出口",拓展国际化经营路子,以不断壮大的经营实力,应对二十一世纪世界贸易的挑战,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