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现代初中音乐教学需要将 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当做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既要关注到学生的能力的发展和提升,同时还需要关注到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这样初中音乐教学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成为真正满足现代素质教育要求的人才。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培养方法
现代初中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到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初中音乐教学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右下的提升学生的素质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在视听中使学生充分兴奋起来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通过音乐使得学生兴奋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听到音乐以后兴奋起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冲动。如果学生在听到音乐以后还是一种消极无聊的状态的话,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调整教学的模式,保证学生在听到音乐以后真正的兴奋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和音乐进行深入的交流。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在第一次听音乐的时候安静的用心去聆听和感受,而在学生听完以后,笔者会让学生自由的说说看自己是怎么想的,都有什么感受。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思想是碰撞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在与作品视听对话中融人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所教过的作品(表现形式不限),节目虽不十分精彩,形式也算不上高雅,但这种即兴的创作,往往能从少数几个人发展到全班学生的参与(包括唱歌、词朗诵、音乐小品等)。课堂之活泼,效果之喜人,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交互式对话学习方式。
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过程改革
音乐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强,师生互动环节比较多的课程,如果单一的使用问答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失去兴趣,此时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树立创新理念,积极促进教学过程的改革。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个性,喜爱的明星等信息,在课程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由此引起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关注;其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品味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活跃,更加自由,更加有效。
三、运用现代技术,营造音乐教学氛围
在教育不断朝着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懂得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音乐教学氛围的营造。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入手:其一,积极搜集互联网上优秀的音乐素材,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范围,实现其音乐视野的拓展;其二,运用幻灯片,录音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视听环境,实现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并且懂得利用互联网去查询自己喜爱的音乐素材,以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四、教学环境的情感体现
教学环境的情感表现对音乐课堂影响学生的情感有所影响,比如教室内的空气、温度、照明、色彩,甚至是师生的位置关系等,都能对学生音乐感悟有所影响。以课堂中师生的人际关系为例分析,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的两大主体,他们本身都具备丰富的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势必会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其中有消极的情感,也有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出来的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交流顺畅,就会形成活泼而热烈的课堂氛围,反之则会使情感沟通受阻。
五、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塑造了學生美的心灵
这种审美情感所提供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形象,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并在对比中受到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牧童短笛》的时候,会先让学生在听的时候用心去听,不要发出任何的声音,在学生听完以后,笔者会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同时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一般来说笔者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次基础上笔者会让学生尝试比较相互之间的观点的异同,同时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寻找双方的价值观的差异的原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也更加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的灵魂和价值,更受到音乐的伟大。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和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教学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制定最有效的教学方针,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朴美花.对目前音乐教师素质现状的理性思考[J].成才之路,2009(28).
[2] 王雪洁.提高农村中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
关键词:初中音乐;素质教育;培养方法
现代初中音乐教学不仅仅要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更加重要的是要关注到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发展,这样初中音乐教学才能够满足现代素质教育的要求,让学生得到真正的发展。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如何右下的提升学生的素质则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能力发展情况进行仔细的思考。
一、培养学生“音乐的耳朵”在视听中使学生充分兴奋起来
在进行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的通过音乐使得学生兴奋起来,也就是说,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听到音乐以后兴奋起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的冲动。如果学生在听到音乐以后还是一种消极无聊的状态的话,这说明教师的教学是有问题的。所以,教师应该积极的调整教学的模式,保证学生在听到音乐以后真正的兴奋起来。这样学生才能够和音乐进行深入的交流。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会要求学生在第一次听音乐的时候安静的用心去聆听和感受,而在学生听完以后,笔者会让学生自由的说说看自己是怎么想的,都有什么感受。不同的学生会有不一样的感受,而他们在交流的时候思想是碰撞的,所以学生的积极性会很高。在与作品视听对话中融人交流,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所教过的作品(表现形式不限),节目虽不十分精彩,形式也算不上高雅,但这种即兴的创作,往往能从少数几个人发展到全班学生的参与(包括唱歌、词朗诵、音乐小品等)。课堂之活泼,效果之喜人,这正是新课程所追求的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交互式对话学习方式。
二、培养创新意识,促进教学过程改革
音乐教育教学是实践性强,师生互动环节比较多的课程,如果单一的使用问答的方式来开展教学,久而久之就会使得学生对于课程内容失去兴趣,此时初中音乐教师应该树立创新理念,积极促进教学过程的改革。具体来讲,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其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了解学生的性格爱好,脾气个性,喜爱的明星等信息,在课程内容适当的增加一些积极健康的流行歌曲,由此引起学生对于音乐课程的关注;其二,坚持因材施教的基本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主品味音乐,感悟音乐,理解音乐,以小组探究的方式来进行,使得学生可以发表不同的意见和建议,由此使得教学过程显得更加活跃,更加自由,更加有效。
三、运用现代技术,营造音乐教学氛围
在教育不断朝着信息化发展的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也应该懂得利用现代化技术,实现音乐教学氛围的营造。具体来讲,可以从如下的角度入手:其一,积极搜集互联网上优秀的音乐素材,将其作为课程内容的补充,使得学生能够接触到丰富多彩的音乐内容,增强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了解范围,实现其音乐视野的拓展;其二,运用幻灯片,录音软件,多媒体等设备和手段,为学生创造更加理想的视听环境,实现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提升,并且懂得利用互联网去查询自己喜爱的音乐素材,以培养良好的音乐学习习惯。
四、教学环境的情感体现
教学环境的情感表现对音乐课堂影响学生的情感有所影响,比如教室内的空气、温度、照明、色彩,甚至是师生的位置关系等,都能对学生音乐感悟有所影响。以课堂中师生的人际关系为例分析,教师和学生是构成课堂的两大主体,他们本身都具备丰富的情感,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势必会有情感的交流与互动,其中有消极的情感,也有积极的情感,这种情感体现出来的便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课堂氛围,如果教师和学生的认知信息和情感信息交流顺畅,就会形成活泼而热烈的课堂氛围,反之则会使情感沟通受阻。
五、音乐审美体验的积淀塑造了學生美的心灵
这种审美情感所提供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不同形象,能够使学生明辨是非、分清善恶,并在对比中受到教育,更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举个例子来讲,笔者在教学《牧童短笛》的时候,会先让学生在听的时候用心去听,不要发出任何的声音,在学生听完以后,笔者会让学生说一下自己感受到的是什么,同时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一般来说笔者会让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交流和讨论,在这次基础上笔者会让学生尝试比较相互之间的观点的异同,同时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寻找双方的价值观的差异的原因。这样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思想进行更加深层次的思考。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都会得到明显的提升,也更加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音乐的内在的灵魂和价值,更受到音乐的伟大。
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需要和实际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同时教师要以以人为本思想作为教学指导,在教学的过程中多考虑学生的感受,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发展的情况制定最有效的教学方针,让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得到真正有效的提升。
参考文献
[1] 朴美花.对目前音乐教师素质现状的理性思考[J].成才之路,2009(28).
[2] 王雪洁.提高农村中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