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乡土历史是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补充内容。它在激发学生历史学习的兴趣,增强爱乡、爱国的情感,以及在有效地开展历史课题的研究性学习、促进中学历史课程改革目标的顺利实现等方面都有独特的作用。本文就新课改下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历史的教学,以及对中学乡土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实践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的教学。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中学历史新课标》也规定,“中学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国中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历史中;而各地区、各民族也都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地方史同全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本地区、本民族的独自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地方历史的教学,它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推动历史教学工作的发展,进行乡土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要正确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与乡土历史整合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职业感,主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普遍要求从身边的历史学起,如了解生活的社区、纪念性建筑物、州的历史。许多国家的历史教学理论都认为,学校历史教学的步骤应该是先学乡土历史,然后学本国历史,再学世界历史。让学生熟悉生养自己的家乡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种由近及远的学习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能更有效地发展学习历史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乡土历史在历史课程中也都占有一定地位,并在规范教学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2.重视对乡土教材资料的收集
可作为教学的乡土材料,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同时也是很零碎分散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乡土材料的收集,要能掌握自己任教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并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收集乡土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
历史遗迹和建筑方面资料、历史文献资料方面、历史文物方面、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族谚语的收集。
3.乡土史在教学中安排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历史的大事情,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这对于现在年龄不大、见识不多、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时空感”,不易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情趣。但是,人对家乡总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对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在历史课中灵活地穿插相关内容的乡土史,既有亲切感,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亲临其中,感悟历史,迸发学习的激情。乡土史教学安排要掌握时候、分寸,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可以用穿插式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融入历史内容的大环境中去,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对自己身边的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4.乡土史教学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形式多样,增强直观性,增加亲切感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主编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中提出了“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口号。他说:“在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口号,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可以说,这正是我们要重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课外活动方式,向学生进行乡土史方面的教育。
当然,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包括了乡土历史教材,各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等,在进行乡土历史教学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只依赖文本教材进行教学。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制作乡土历史的教学光盘,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观考察地方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访问人物,学会收集文字资料,记录口述历史,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家乡的可爱,逐步樹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历史教育能够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乡土历史不但是对中国大历史的有力补充,而且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形成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已有的了解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2] 《夜郎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
[3] 《黔南历史与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2年11月出版)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历史教学;乡土历史教学
乡土历史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本地区、本民族历史的教学。乡土历史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载体。《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建议中指出,“中学历史教学应当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中学历史新课标》也规定,“中学历史在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外,各省、市、自治区可以自编地方乡土教材,补充教学。”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国中境内各地区各民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的历史现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在各个地方、各个民族的历史中;而各地区、各民族也都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因此,地方史同全国的历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有着本地区、本民族的独自特色,我们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地方历史的教学,它是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有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和活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水平,推动历史教学工作的发展,进行乡土史教学是非常必要的。要正确进行中学历史教学与乡土历史整合教学,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增强职业感,主动进行乡土历史教育
文化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普遍要求从身边的历史学起,如了解生活的社区、纪念性建筑物、州的历史。许多国家的历史教学理论都认为,学校历史教学的步骤应该是先学乡土历史,然后学本国历史,再学世界历史。让学生熟悉生养自己的家乡历史,可以激发学习历史的热情。这种由近及远的学习符合学生认识过程的发展规律,能更有效地发展学习历史的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在许多国家和地区,乡土历史在历史课程中也都占有一定地位,并在规范教学的文件中有明确规定。
2.重视对乡土教材资料的收集
可作为教学的乡土材料,范围是极为广泛的,同时也是很零碎分散的。作为历史教师,必须重视对本地区、本民族的乡土材料的收集,要能掌握自己任教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并对所掌握的材料进行收集和整理,收集乡土教材主要有以下几类。
历史遗迹和建筑方面资料、历史文献资料方面、历史文物方面、历史传说、民间故事、民族谚语的收集。
3.乡土史在教学中安排要恰到好处,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众所周知,中学历史课讲述的都是过去历史的大事情,时空跨度大,涉及面广,这对于现在年龄不大、见识不多、阅历不深的中学生来说,总有一种难以逾越的“距离感”、“时空感”,不易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情趣。但是,人对家乡总有一种割舍不下的情愫,对学生而言,他们最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在历史课中灵活地穿插相关内容的乡土史,既有亲切感,又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亲临其中,感悟历史,迸发学习的激情。乡土史教学安排要掌握时候、分寸,要恰到好处。在教学中可以用穿插式将本地区、本民族的历史融入历史内容的大环境中去,增加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横向联系,使学生在教学中对自己身边的历史有一种亲切感。
4.乡土史教学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形式多样,增强直观性,增加亲切感
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在主编的乡土教材《贵州读本》中提出了“认识你脚下的土地”的口号。他说:“在全球化这样一个背景下提出这样的口号,其实就是寻找我们的根,我们民族国家的根。所以乡土教材不仅仅是增加学生对一些乡土的了解,更主要的是建立他和乡土(包括乡土文化及乡村的普通百姓、父老乡亲)的精神血缘联系”。可以说,这正是我们要重提重视乡土历史教学的出发点和归结点。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可以采取课外活动方式,向学生进行乡土史方面的教育。
当然,乡土历史的课程资源包括了乡土历史教材,各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教材等,在进行乡土历史教学时,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我们不能只依赖文本教材进行教学。有条件的教师还可以制作乡土历史的教学光盘,充分开发课程资源,共享课程资源。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参观考察地方的文物古迹和博物馆,访问人物,学会收集文字资料,记录口述历史,诸如此类的实践活动,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家乡的可爱,逐步樹立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样的历史教育能够更好地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标。乡土历史不但是对中国大历史的有力补充,而且能唤起学生对祖国历史的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自然形成热爱家乡和祖国的情感。乡土历史是中学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充分利用学生对家乡已有的了解来进行教学,从而更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得到情感价值观的体验,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更好地完成历史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 《中学历史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出版)
[2] 《夜郎考》(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出版)
[3] 《黔南历史与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19812年11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