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内功,抒真情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个文字泛滥的年代。或华丽而空泛,或冷冽而无所寓,长久地泡在里面,大脑就会变成看似筋斗实则无营养的泡面。不太好意思地说,满天乱飞遍地混爬的中高考满分或优秀作文,大多是上述垃圾文字。我看那种陈词滥调的东西,那种围绕一个不知所云的主题进行不知所云的扩展而产生的不知所云的文章,未免像看到了闻一多笔下的死水:颜色倒是绚烂缤纷,内容嘛,嘿嘿……”这是一位秀外慧中的女孩写的《作文论》片断,在我找了很多的高考满分作文给她们当范本后,她在随笔中如是写道。
  这些似乎偏激但形象生动蕴含思想的文字促使我深刻地反思自己的写作教学。之所以找那么多满分作文,是想借这些文章来告诉他们作文出彩的小技巧,诸如“凤头猪肚豹尾”、“营构语言的亮点”、“经典的结构模式”等等,让他们开开眼界,凭这些重点中学学生的聪明脑袋瓜子总能“依样画葫芦”模仿出一些好文章来。在之后的几次作文批改中,我确实觉得学生的谋篇布局能力有了明显的进步,遣词造句能力也似有改善,只是他们的文章往往枯燥无味,或是“为赋新词强说愁”,或是内容空洞、材料雷同,缺少思想的厚度和情感的浓度。或许可以这么说,很多中学生的文章是没有生命的。有些得了高分甚至满分的作文也可能是“作秀”,只是他们能把假的写得“像”真的,他们练就了一番装饰的本领,这番本领甚至骗过了阅卷老师。然而它们逃不过同龄人的挑剔的眼光。想来也是,一味迷恋技巧、技法,一味克隆模仿,一味装饰粉饰,“我手”不写“我心”,那么作文的价值何在?
  有生命胜过一切。北大教授孔庆东说:“写作是天地间最复杂、最奥妙的一门学问。这个奥妙就在于内功修炼的水平……作文糟糕的孩子缺乏的不是技巧而是爱。”是啊,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老师一味让学生背“范例作文”,视作文为拼装,以虚假代替真诚,就背离了写作的正道。好的文字从来不是绮靡却空洞的,好的用词往往是平凡而精练的。文字不是一抓一大把的沙砾石子,文字的产生靠真情实感,靠艰辛的琢磨方能温润如玉。《红楼梦》耗尽曹雪芹一生心血,《情人》是杜拉斯70多岁才写成的,这些珠玑文字,才真的令人百读而不厌,愈读愈觉回肠荡气。
  写作其实是需要你用整个人生去学习体会的。生活与阅读是写作这辆自行车得以运行的两个轮子。中学生生气勃勃,最富激情,但他们从小学起就被高考的指挥棒挥得像个陀螺不停地在题海里转呀转,他们的生活仿佛是规定好了的程序,忙碌而单调。他们远离生活,行色匆匆,不知道摸螺丝、抓泥鳅、挖春笋的野趣;不知道蹲下身可以观察路边盛开的鲜花,为它的鲜艳幼嫩而心驰神动;不知道抬起头可以看见晴朗澄静的天空,为它的蔚蓝无瑕而浮想联翩;不知道用心观察身边的校工、清洁工、送水工,为他们的朴实乐观而心生敬意;不知道生活处处有学问,为它的生动奥妙而感悟思索………而且在家长老师的严密监督下,他们中的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放弃了“看闲书”的念头。既少生活又不阅读,他们失去了写作的源头活水。
  教师也许不能改变学生的生活,但可以唤醒他们对生活的敏感,使他们保持对生活的好奇心与贪玩之心,学会用音乐家的耳朵和美术家的眼睛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而阅读却是可以指导的。前苏联教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说:“力求使每一个少年、每一个青年都找到一本他‘自己的’书,这本书应当在心灵里留下终生不可磨灭的痕迹。”但多年来,迫于考试的需要,我们过分地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极不情愿却又很自然地排斥着人文性,我们没有用心地在帮助学生寻找真正适合他们阅读的好书、新书。我们真的应虚心地聆听苏霍姆林斯基的叮嘱,使学生“生活在书籍的世界里”,“追求思想的美,享受文化的财富,使自己变得更加高尚”。
  那么,捧读经典吧。《诗经》里有先民的纯朴歌唱,《论语》里有圣人的谆谆教导,《庄子》里有先哲的奇思妙想,《史记》里有生命的精彩跳动,唐诗里有骚人的深情感慨……
  “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恰如登山,每登高一层,视野便开阔一点,脚下的土地也厚实一点,学会含英咀华,便能口齿留香。吕叔湘先生认为学生每天至少要读5000字,才能形成起码的阅读能力;美国纽约州规定学生每年必须读25本书。这就要求教师需有宽阔的人文视野,给学生推荐的阅读作品固然要有同龄人的范文佳作,但更多的应该是经过了时间淘洗的大家的经典,不只是推荐考场范文那是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做法。读书是吸收,是继承;写作是创造,是超越。不读书的人要写出一流的作品,是不可能的。当一个人读懂了世界,吸足了知识,并经过了实践的发展之后才可能写出属于他自己而又对世界有用的东西。
  文字似那羽毛,凡人把它们粘起来装点门面,真正的写者将它们编织成翅翼去飞翔。教师应引导学生练好“作文的内功”,注意生活中一切有生命的东西,并用阅读弥补阅历的不足,为情而作,一吐为快,让文章拥有生命,具备灵魂。
  (责编 雷 艳)
其他文献
它在我国有几百年的历史,规则简单,容易入门,却又变化丰富,博大精深。它还是位坐拥数十万粉丝的“大咖”,它的名字在西部地区广为流传。它是谁呢?它就是我们今天要介绍的方棋(或称丢方、下方、搁方、插方)。  方棋的棋盘是一个8×7的长方形棋盘,棋盘共有56个棋位。方棋共有56枚棋子:28枚黑色棋子,28枚白色棋子。对弈双方各持一色棋子。  老规矩,只要能区分出棋子的颜色,也可以用其他物品代替棋子哟。  
几百年前,中东的糖果爱好者们已经做出了可以嚼的水果冻糖,并将其称作“土耳其人之乐”。17世纪,法国制造出的果冻糖,拥有硬质的外皮和胶状的糖心。1900年,第一次出现了后来被称为传统口味和颜色的果冻糖,比如黄色的柠檬味、红色的肉桂味和白色的椰子味。为了满足今天的果冻糖爱好者的需求,制造商们开发出了许多种非同寻常的果冻糖,比如泡泡糖味和外面是绿色、里面是红色的西瓜味的果冻糖。  1.糖果化学师先计算出
《欧也妮·葛朗台》是法国作家巴尔扎克的著名代表作之一,也是十九世纪法国批判现实主义的经典力作。它不仅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更为重要的是,它为世界文学画廊增添了一个极为重要的角色——吝啬鬼葛朗台。  《守财奴》节选自《家庭的苦难》一章,选文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吝啬鬼的形象。这个守财奴的形象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除了正面描写之外,一些侧面的烘托点染也是非常重要的。  侧面描写在《守财奴》一课中所占的比例
文具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东西了。今天,我们准备了一组文具的特写,它们有的角度奇特,有的放大细节,有的关注纹理……你能不能辨认出它们分别是哪些文具?聪明的小读者,请在对应的横线处写上你的答案吧!
前方的森林绵延不绝,顺着丘陵的曲线高低起伏,像是一片绿荫组成的海洋。顺着这片绿色海洋望去,远处一座陡峭的山峰拔地而起,像一柄锋利的宝剑直插天空。在夕阳的照耀下,山峰偶尔会反射金光,仿佛剑身上镶嵌了宝石。山脚下有一个宁静的村子,一位少年正坐在村口的大石头上,出神地仰望着白云环绕的山顶。  “喂,小虎,你在看什么呢?”一位健壮的汉子打断了少年的思绪。  “王二叔,这山顶上真的住着仙人吗?”少年好奇地问
我第一次把音乐运用到语文教学中,是用乐器配合授课的,内容是抒情性很浓的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具是一把吉他,两首改了歌名的歌曲《让我再看你一眼,阿妈妮》和《祝你一路顺风,子弟兵》。这篇文章除了记叙段落外,前后及中间穿插了很多抒情段落。整节课,我都安排在唱读中进行,以抒情段落为主,由一个学生朗读到两个学生朗读,到小组朗读,到全班朗读,在朗读中感情得以升华。朗读到情深处,吉他声响起,首先是老师的歌声
酿蜜需得采百花,课外阅读对于中学生来说,既能丰富他们的语言感性材料的积累,又能增强他们的语文理论素养,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如何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呢?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氛围,能使课外阅读成为启动学生并保持其自觉阅读的行为。但在农村中学中,大多数学生由于家庭条件差,买书少,没有形成一种家庭读书氛围;还有许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化,是决定着学生能否真正减轻学习负担的关键。其中,高三英语复习课在高三课堂中占据着重要地位,是切实做到“减负”的一种必不可少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的教师高三复习课的教学方法仍停留在“教师讲语言点、讲语法,学生做练习”的陈旧模式上,加上复习时间紧、任务重,教师
阅读理解题是中考英语卷中信息量最大、考查能力最多、比分最重的题型,既考查学生对所给文章的整体理解,也考查其对某一片断的理解。从2006年全国中考阅读理解题分析,所考查的题型、体裁及题材主要有:  A.No.Just this case   B.I’d like a ticket to Mexico city    C.I have a reservation(预定)oil Flight 27  t
体验式作文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它已经成为教育领域关注的一个焦点。体验式学习强调了身体性的参与,强调活动、操作、实践,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的过程。创设情境为体验提供活动、操作、实践的前提,它是体验式作文教学中一个常用的教学方法。情境创设的方法多种多样,在教学实践中,我常采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