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北大》
钱理群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0
定价:38.00元
5年了!又一次能静静地在雪夜中开一盏灯,心无旁骛地看完一本书。第一次是2003年初在深冬的北京漫无目的闯荡,寄居在清华园中。北国的冬天, 高远辽阔, 窗外是茫茫大雪, 窗内的我激动地读完《话说周氏兄弟》。
第二次是客居异国他乡。 美国东北部的深秋已经很冷, 窗外10月的初雪映着赤焰般的红叶,窗内的我静静的读着《论北大》。两次潜心而读, 却都是在同样寒冷的雪夜与同一个作者相遇。
我仿佛听见簌簌雪花飘落中有人在一座古城中从容地踏雪而行。90年前一个年约四旬的中年人在走向沙滩红楼……今天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走向海淀燕园……他们都在走向同一个学校——北大。
和钱先生大多数作品一样,《论北大》不是一本经院学术专著更不是时尚点评,而是一部记录了“我”和“他们”点滴对话的心灵史。 在今天, 写作, 严格来说各类点缀着文学、历史招牌的点评、戏说更像一种满足万千行色匆匆的都市人群新奇感与偷窥欲的文化快餐, 但这绝不是钱理群和他的《论北大》。
它拒绝塑造或补充一个流传已久的关于学术圣坛与精神家园的瑰丽神话和宏伟历史,更拒绝任何无聊的猎奇与绯闻——它冷峻地收录了“有关北大光明与黑暗、光荣与耻辱的历史记载”——它以《百年北大——光荣与耻辱》一文开篇, 严肃地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每一个北大人或者每一个思考着的人如何在对北大历史,“特别是它的黑暗面的正视与反省”中, 实现对“知识分子自身劣根性的一次痛苦逼视与反思”?或者,因此,作为一个鲁迅研究者, 作者要实现鲁迅所说的,“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
在这对人生的看取中, 所记录的是“我”作为历史的后来者在倾听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曾经的交锋,所记录的是“我”作为历史的经历者在追忆“我”那一代被遗忘的人的青春、热血和激情如何被严酷的现实所毁灭, 所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要告别的长者对后人的殷殷期盼。 于是, 通过《论北大》, 走向读者的不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已成为神话的事迹, 而是“我”对“他们”的多重思考:如何在原点上审视蔡元培那被腰斩的教育观与今天的教育危机?如何看待一个在绝望中坚守的鲁迅与一个在乐观中坚守的胡适对青年的不同期待与引导中所浮现出的对大学“民间”与“庙堂”身份的争执?如何拒绝遗忘一个个青年思想者在他们的时代所迸发的憧憬与呐喊,壮烈与激昂 ?在“我”与他们的对话中, “我”对他们的思考中,站起来了“我”和“我”的个体精神。
思想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在全球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快男”与“超女”在尖叫声中过度消耗了我们的激情,我们正处于一种集体失忆当中,对高贵精神与雄健身体的无意识拒绝,对真诚心灵与质朴言语的有意识遗忘。但我相信,依然有在顽强反抗绝望的人愿用朴素的语言坦率讲述、回忆并记录。只要有一个人拒绝遗忘, 就会有更多的后人选择记忆。
当我和一个美国教授边午餐边谈论这本书时,教授很认真地说:“钱先生的气质很像他所推崇的鲁迅,他肯定是一个瘦峭而严肃的人。” 看着桌上的牛排,我笑了。常想起的, 是2004年初夏来复旦授课的那个微胖而微笑的和蔼长者, 他和我们素昧平生,却很爽朗地接受了一起吃西餐的邀请。 边嚼牛排边海阔天空地漫谈,而忘了一切——过了两个月, 当我再去同一家西餐厅午餐时, 却发现那里的牛排根本不放盐, 而是要由客人自己根据口味添加。而那天, 大家谈的兴起, 一桌四个人没一个动过盐瓶……
钱理群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10
定价:38.00元
5年了!又一次能静静地在雪夜中开一盏灯,心无旁骛地看完一本书。第一次是2003年初在深冬的北京漫无目的闯荡,寄居在清华园中。北国的冬天, 高远辽阔, 窗外是茫茫大雪, 窗内的我激动地读完《话说周氏兄弟》。
第二次是客居异国他乡。 美国东北部的深秋已经很冷, 窗外10月的初雪映着赤焰般的红叶,窗内的我静静的读着《论北大》。两次潜心而读, 却都是在同样寒冷的雪夜与同一个作者相遇。
我仿佛听见簌簌雪花飘落中有人在一座古城中从容地踏雪而行。90年前一个年约四旬的中年人在走向沙滩红楼……今天一个年近七旬的老人在走向海淀燕园……他们都在走向同一个学校——北大。
和钱先生大多数作品一样,《论北大》不是一本经院学术专著更不是时尚点评,而是一部记录了“我”和“他们”点滴对话的心灵史。 在今天, 写作, 严格来说各类点缀着文学、历史招牌的点评、戏说更像一种满足万千行色匆匆的都市人群新奇感与偷窥欲的文化快餐, 但这绝不是钱理群和他的《论北大》。
它拒绝塑造或补充一个流传已久的关于学术圣坛与精神家园的瑰丽神话和宏伟历史,更拒绝任何无聊的猎奇与绯闻——它冷峻地收录了“有关北大光明与黑暗、光荣与耻辱的历史记载”——它以《百年北大——光荣与耻辱》一文开篇, 严肃地提出这样一个命题:每一个北大人或者每一个思考着的人如何在对北大历史,“特别是它的黑暗面的正视与反省”中, 实现对“知识分子自身劣根性的一次痛苦逼视与反思”?或者,因此,作为一个鲁迅研究者, 作者要实现鲁迅所说的,“取下假面,真诚地,深入地,大胆地看取人生并且写出他的血和肉……”
在这对人生的看取中, 所记录的是“我”作为历史的后来者在倾听一个思想与另一个思想曾经的交锋,所记录的是“我”作为历史的经历者在追忆“我”那一代被遗忘的人的青春、热血和激情如何被严酷的现实所毁灭, 所记录的是“我”作为一个要告别的长者对后人的殷殷期盼。 于是, 通过《论北大》, 走向读者的不再是那些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和他们已成为神话的事迹, 而是“我”对“他们”的多重思考:如何在原点上审视蔡元培那被腰斩的教育观与今天的教育危机?如何看待一个在绝望中坚守的鲁迅与一个在乐观中坚守的胡适对青年的不同期待与引导中所浮现出的对大学“民间”与“庙堂”身份的争执?如何拒绝遗忘一个个青年思想者在他们的时代所迸发的憧憬与呐喊,壮烈与激昂 ?在“我”与他们的对话中, “我”对他们的思考中,站起来了“我”和“我”的个体精神。
思想似乎已经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奢侈品。在全球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铺天盖地而来的“快男”与“超女”在尖叫声中过度消耗了我们的激情,我们正处于一种集体失忆当中,对高贵精神与雄健身体的无意识拒绝,对真诚心灵与质朴言语的有意识遗忘。但我相信,依然有在顽强反抗绝望的人愿用朴素的语言坦率讲述、回忆并记录。只要有一个人拒绝遗忘, 就会有更多的后人选择记忆。
当我和一个美国教授边午餐边谈论这本书时,教授很认真地说:“钱先生的气质很像他所推崇的鲁迅,他肯定是一个瘦峭而严肃的人。” 看着桌上的牛排,我笑了。常想起的, 是2004年初夏来复旦授课的那个微胖而微笑的和蔼长者, 他和我们素昧平生,却很爽朗地接受了一起吃西餐的邀请。 边嚼牛排边海阔天空地漫谈,而忘了一切——过了两个月, 当我再去同一家西餐厅午餐时, 却发现那里的牛排根本不放盐, 而是要由客人自己根据口味添加。而那天, 大家谈的兴起, 一桌四个人没一个动过盐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