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什么会偏心?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4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偏心,在大多数非独家庭里,是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热播剧《都挺好》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明玉回忆自己上中学的时候,跟父母和两个哥哥同桌吃饭。妈妈心疼两个儿子,给他们一人夹了一个鸡腿,明玉瞪大眼睛盯着妈妈的筷子,然而并没有她的一份。
  剧名叫《都挺好》,但编剧却一把撕开了原生家庭的伪善面具,抖落出那些其乐融融背后的隐痛和委屈:在非独生子女家庭里,父母分给每个孩子的爱并不是均等的,甚至相差悬殊,这明明并不好。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和社会发展学教授凯瑟琳·孔戈尔(Catherine Conger)曾做过一项研究,发现65%的母亲和70%的父亲都承认自己更偏爱某一个孩子。而研究人员认为父母偏心的实际比率应该更高,因为在研究过程中,父母们总是尽量掩饰自己的偏心。
  明知道区别对待对孩子并不公平,甚至对每个孩子都存在负面影响,但父母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偏心,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偏爱优秀基因携带者


  父母往往偏爱那些优秀基因携带者,这些基因表现为健康、聪明或者美貌等。这种宠爱,可能是源自一种原始的动物本能。
  在凯瑟琳·孔戈尔那项调查研究中,他们同时发现,父母更加偏爱的那个孩子,往往是老大。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心理学家弗兰克·苏洛威(Frank Sulloway)在《天生反叛》一书中,用达尔文主义来解释这一问题:父母偏爱那些最大最健康的后代,因为这些孩子有更多的机会生存下来,把家族的基因代代相传下去。

  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向对方付出的越多,就可能变得越愿意继续付出,内心就越倾向于喜欢对方。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喜欢被需求的感觉,这能让我们有强烈的存在感和自我实现感。

  从生物学的意义上来说,这是父母希望通过繁衍后代来复制自己的生物学自恋情结,他们希望通过后代将自己的基因和个性遗传下去,相比而言,老大显然比年幼的弟妹更容易存活,因此父母可能更愿意把资源给予更可能存活下来并继续养育子女的后代。
  来自挪威的研究者进一步发现,老大也具有一种智商上的优势。Peter kristensen和Tor Bjerkedal于2007年在《科学》上发表了一篇论文,通过对挪威年龄介于18岁至19岁之间的人进行研究,发现老大的智商平均比老二高出2.3个百分点。而且这种差异不仅出现于兄弟姐妹之间,在跨家庭的比较中同时可以观察出来。
  美貌也是一种优秀基因。从根本上说,父母会更偏好更有机会取得成功的孩子,喜欢长得好看的孩子——他们才是代表父母优秀基因的后代,显然有更高的概率将优秀基因遗传下去。
  母不嫌儿丑,那可能是你没更好看的兄弟姐妹。

偏爱弱势的一方


  老大在其生命早期可完全独享来自父母的注意力,接受所有时间及物质资源投入,从而形成“老大优势”,这种优势反过来又帮助他们博得更多父母的爱。面对如此不利的局面,最弱小的孩子岂不难以生存?
  他们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战略。心理学家将之称为“弱势策略”,即展示自己的柔弱和需要被照顾感,用弱小无助来赢得父母的关注。对于缺乏基因优势的孩子而言,这是在游戏中生存的必要技能。
  这是一个有悖于“优胜劣汰”规则的选择,但父母的偏爱自有他们的考虑。
  根据伦敦学者Hamilton 在1964年提出的内含适应性理论:父母对自己子女所表现出来的爱,实际上是一种对内含自己基因拷贝的“载体”所表现出来的偏爱。这个理论公式为:c帮助者自身付出的代价(c)时,基因会支持这个帮助者付出一定代价。
  对于亲子关系来说,当孩子较为弱小时,由于他是父母基因的高概率携带者(遗传相关度0.5),由此基因支持父母给予这个孩子更多照料和关注,因为这样可以提高基因生存和繁殖的成功率。弱小的孩子有夭折的可能性,由此父母会投入特殊照顾,从而保证自己的基因得到延续。
  这种弱势不一定是生理层面的,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要你妈觉得你弱就可。
  教育学家和心理学界早已发现,父母通常会少关注性格好的孩子,而更偏愛那些难以抚养的孩子。有些孩子会利用害怕和生病来获得和父母的紧密联系,他们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恐惧,会向父母展示出自己虚弱需要照顾来获得父母的偏心。
  对于孩子的这种小“心机”,父母往往很买账,而且往往是对哪个孩子投入得更多,内心就偏爱哪个孩子。
  在心理学中,这个现象被称为富兰克林效应(Ben Franklin Effect),即在人类的社会关系中,向对方付出的越多,就可能变得越愿意继续付出,内心就越倾向于喜欢对方。这可能是因为我们都喜欢被需求的感觉,这能让我们有强烈的存在感和自我实现感。

偏爱更像自己的一方


  对于父亲而言,他们可能更偏爱长得像自己的孩子。
  美国学者Lieberman、Tooby 和 Cosmides研究提出,人类辨认亲缘关系主要依赖三种线索:(1)共同居住的时间;(2)母系产前围产期关系; (3)基因相关性线索。通常来讲,前两种线索是辨认直系亲缘关系的主要依据, 因此也被称为“亲缘指数模型 (KIi)”。而第三种线索主要体现为基因的“显型”特征, 个体通过对显型特征的匹配度对亲缘关系做出判断。
  孩子有一张与父母相似的面孔,这就是基因显型特征的匹配信息。
  与母亲相比较而言, 父亲在判定子女关系方面比母亲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这是因为,由母亲子宫分娩而出的孩子,几乎能确定是她的孩子(除非代孕等),但对父亲而言,这种辨认却存在一定风险。
  没人能保证自己妻子的孩子,一定就是自己的孩子,由此男性需要更多依赖显型特征的匹配进行确认。依据这一逻辑,父亲更偏爱那些与自己长得像的子女, 或者说对这些子女有更多的投资行为(提供资源、保护等)。你可以回想一下自己童年,是不是也经常被讲长得很像自己父亲?是不是真的像也无所谓,但对于男性而言,他们是真的很吃这一套。
  即使罗列以上凿凿铁证,但我相信,几乎没有父母会坦白这件事情。他们会狡辩道:“我绝对没有偏心,你们手心手背都是我的肉。”
  其实科学家在研究中还发现,父母的偏爱是瞒不过孩子的眼睛的。相信你的直觉,你感受到的偏心很大可能就是真的。
其他文献
我时常会把北京四中与我的初中进行对比。我初中的同学们也有非常努力和非常聪明的,但他们却得不到与之匹配的成就。而四中呢,即使是来这里划划水的普通学生,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更多的资源。  这两天我的豆瓣主页被成都七中网校的新闻刷屏了。云南大山里的孩子们用观看成都七中上课直播的方式获得了名校同等的教育条件,一年考出了几十名北大清华。这样的新闻让人感到激动而震撼。但当我下拉到文章的评论区时,却发现有很多冷
排个买奶茶的队,一下午过去了,再跑到隔壁店铺买个肉松小贝尝尝鲜,又有五小時溜走了。  从白天排到黑夜,拍照加滤镜发朋友圈,收获无数个赞。  真正吃到嘴里味道如何呢?  没人在乎。01  奶茶、脏脏包、肉松小贝、爆浆蛋糕、冒烟冰淇淋、泡面小食堂……  这些“网红美食”,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去购买。  拍完照,发朋友圈:“今天又打卡了一家。”  微博博主@青山斯嘉丽发表过这样的感慨:“泡面小食堂这
1   家里只有一百多平的空间,冲突和争斗在所难免。最近,在我家就发生了一起“争斗”:有天我加班回家已是晚上十点,刚换下衣服,就接到一个来访电话。平常工作外我是不接的,但那天情况比较特殊,那个来访者有很强的自伤行为。此时儿子恰好在客厅录英语,不能中断,我的电话打了足足二十分钟,不停在说,显然打扰了他。   等我通话完毕,他十分生气,连续摔打书本,嘴里嘟囔不停。我工作一天也很累,听到儿子嘟囔火就
一  高中时期,每次考完试开家长会,我都特别不情愿我妈来。  只要她一来,就有热心肠的同学跟我说:“你妈妈来了!就是爆炸头的那个。”“你妈妈的高跟鞋超级高!”  这不废话嘛,我不知道我妈是爆炸头,那个鞋跟要把整栋楼都给戳穿的声音,是她踩出来的么?热心同学还特意把手伸得长长的指给我看:“诶!那是你妈妈你看到了吗!”  妈妈头顶棕黄色爆炸头,烫着时兴的烟花烫,脚踩十厘米高跟鞋,金色,在阳光下反光的那种
它似乎是相信我的。但是,它太轻信我了。我其实和多数人类一样,是不值得信任的。   我从朋友那里得到这只白兔子。它完成了陪朋友家小孩“玩一段”的任务,现在,孩子觉得它不好玩了,要玩别的,比如猫或小狗;它的不卫生习惯也招致主人的厌烦。主人就转手送给我。朋友说也是别人转手送给他的。是的,是“转手”,不停地转手。它是可以随时转手送人的,包括转手送给屠夫和刀子。朋友算是仁慈的,转手送给了我,因为我不是屠夫
2017年9月大学开学时,美国的直播网红奥利维亚·杰德在YouTube上对她的粉丝抱怨:“我对上大学没有一毛兴趣啊!开学?开学又怎么样?耽误我去斐济岛拍视频!到了南加大以后我才不要上课呢,我就想24/7拍直播。”  年轻的网红奥利维亚还不知道她说这个话的时候,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已经对她父母——母亲曾是热门电视剧的明星,父亲是时装设计师,创下著名的时装品牌——以及其他富豪家长为孩子进名校作弊,
二十四番花信风过去,叶片渐稠,树上已有小青果,细小青涩,毛茸茸的,懵懂而羞涩,似有一股初生牛犊的犟劲儿,又有经历几番春风春雨的不服输。这样的状态,是半熟。   半熟之美,在于它的青涩,有着生命之初的朝气与光鲜。那么,一个人在几十年的光阴中,于何时半熟?   应该在30至40岁之间。有人说,半熟是寻找自身生命方向的刹那体悟,亦是人生哲学的阶段性表述。质朴静美的状态,以简单包容复杂,以天真启示世故
你很少在商场一楼找到洗手间。还有,他们的扶梯总让你绕远路:每层有一处扶梯只能上楼,另一处扶梯只能下楼,两处还相距甚远。百货商场、购物中心,这些场所的内部设计到底有什么门道?   出入方便是考验他们能否吸引客流的一大因素,但实际上,他们并不会在建筑设计上考虑这一点。 洗手间为什么总是不好找?   内急时商场的洗手间仿佛“隐形”——到目前为止,国内商场的标准设计几乎都是一楼不设洗手间,即使上到二
马尔克斯又到楼下的门房去问,有没有他的信。没有。他给所有的朋友都写了信,没有一个人回他。他打开床头的抽屉,里面已经没有一分钱。  1956年,《观察家报》被封了,哥伦比亚已经不可能寄钱给他。马尔克斯缩在“三个公学旅馆”的阁楼上,他交不出房租,也没钱吃饭。  60年之后,我来寻访马尔克斯困守的这个小旅馆。小旅馆在索邦大学旁边一条叫“Cujas”的路上。门边的墙上挂着一个马尔克斯的小雕像。旅馆里的小厅
优雅有致之事,如隔着东西听到仿佛不是女官者在那儿轻轻拍手呼唤人,回答的声音饶富青春气息,尔后得闻裳裾纺纺之声,遂有人参上的样子。大约是在用膳罢,有筷子、汤匙等碰触的声音。这种时候,连隔置勺子把手的声音也会传入耳中。   在光泽鲜明的衣裳上,不是乱七八糟,而是十分自然地流泻着长发。   讲究设备齐全的屋子里,日暮后也不点灯,火盆中倒是炭火艳艳,借那火光也看得见几帐的丝组啦、帘子的帽额啦,还有那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