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历史题材纪录片是一种通过历史遗迹的考证来解释历史、讲述历史故事的纪录片类型,就像一本本相册一样,伴随着时光的流逝而不断的成为镌刻在国人情感深处的集体记忆。本文将以纪录片《西北孔道》为例,通过对叙事方法与艺术手法的分析,来探索新型的纪录片故事化呈现方式,在了解这段历史的基础上,更深刻地体会纪录片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哲学思想。
关键词:纪录片;西北孔道;艺术特性;故事表达
一、有关《西北孔道》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西方国家对日本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蒋介石政府积极的争取苏联援助。鉴于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当局做了大量战略性考虑,中国共产党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苏联决定与中国联手对抗日本侵略者,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军事援华行动开始秘密展开。在经历重重波折后,终于打通了一条横亘中苏两国的物资运输秘密通道,即现在所说的西北孔道。
二、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表达
美国著名电影人希拉·柯倫·伯纳德在其著作《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对纪录片讲故事的重要性做了详细阐述,并就如何讲好故事做了大篇幅的说明,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故事的具体讲述方法需要根据表达内容,受众的文化背景,以及设备条件等来灵活选择。并且,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强调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并不遵循固定的创作套路。
作为非虚构电影和电视之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的表达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纪录片重在纪录,将发生在过去的故事搬上荧屏,通过讲故事生动的再现历史。讲故事是制作者通过镜头来讲,是现在的人讲过去的事,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真实的史料。比如今年国庆前夕推出的纪录开国大典的彩色纪录片,该片所有的视频素材均由70年前的前苏联摄影团队摄录所得,并通过现代剪辑技术的加工,向我们再现了70年前的真实历史画面。其次,故事的穿插呈现必须安排好节奏,考虑整体的表达效果。纪录片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满足历史影像的记录与再现,更主要的是要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安排故事顺序,掌握故事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建立观众强烈的认同感或实现特定的现实目标。
纪录片《西北孔道》在制作过程中最大化地搜集了国内目前能找到的资料,包括历史影像资料、图片、文字记载、当时的文件等,且远赴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采访了当时参加抗战的老兵与来华援助的苏联英雄后代,并与苏联历史研究专家进行了信息交换,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与充实性。《西北孔道》采用了两条故事线讲述故事,一条是依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讲述发生在80多年前的抗战故事;另一条讲兰州党史办毕主任为了解开历史谜团寻找线索的故事,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讲述一个中苏共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建立深厚革命友谊的感人故事。另外,该纪录片触动人心之处,还在于制作者在利用两条主线讲述主题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感人的小故事:从卡车司机依·戈·明卡率领车队克服重重困难将首批援华物资安全送达兰州;沿途哈萨克民众抢修可供卡车通行的公路;十几名护路队员牺牲在维护公路的过程中,苏联汽车兵为他们举行了一个庄严的祭奠仪式,并致敬勇士;又画面一转讲到淞沪战场之战况,突出战事之紧张与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性。到后来空中线路开通围绕空线运输发生的故事,例如,苏联飞行教官马特与罗英德联合歼敌的故事;高志航接受首批援华飞机并尝试新航线、以及遭到日军偷袭损失了大量飞机、沿线人民抢修机场、建立补给站、利用羊皮筏子运输物资等等故事,都生动的再现了当时战事的紧张,突出孔道开通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人民与苏联援华部队的深厚友谊。还有一些看似与主题不相关联的故事,例如毛泽明新疆地区税制改革,其实也是在为更完整的讲述主题故事而服务。其中还反复提到沿线民众在维护道路、保障后勤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这其实不断地深化着主题,体现中国人民与苏联援华人员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与毅力。讲一个大故事,引领整个纪录过程,体现纪录片的主题;用一些包含其中的小故事去呈现,这样即深化了主题,又不至于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将小故事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叙事链,故事与故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表达主题。
三、《西北孔道》历史影像叙事艺术剖析
纪录片《西北孔道》讲述的历史在当时属于机密,相关的记载并不多,大多当事人也已经过世,无法进行访谈取证,所以需要广泛搜集关于这段历史的间接史料。赴俄罗斯,台湾地区探访还健在的当事人与当事人后代;重走“孔道”寻找线索,采访为孔道修建和维护辛勤付出甚至失去生命的义工后人,从他们的视角讲他们父辈的故事;与俄罗斯史学专家对接信息,获得了许多国内没有记载的史料信息;情景再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并用动画的形式来提高故事讲述的生动性,显得流畅、自然。
基于纪录片思想性与叙事方法上的优越性,还因为表达主题的特殊性,制作者选择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西北孔道上的故事。《西北孔道》将上文提到的三种叙事策略都灵活的加以运用,并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而是追求现有资料的最大化利用,利用蒙太奇剪接方式,将保存下来的影像与文字记载资料进行叙述性安排,故事主线都是依靠这些真实史料支撑的。在讲述沿线民众维护道路时用了大量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重视一手资料的说服力;在讲述依·戈·明卡的车队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这一部分时,运用了大量情景再现的方法,这样也是为了填补资料空白,同时建立故事之间的联系,保证纪录片的视觉逻辑性。该片还使用了一些虚拟影像的表达,由于很多历史遗迹无法保留,所以使用了很多现代场景的复古化处理镜头,这样一方面达到了叙事完整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给观众直观的情感体验。与动画影像公司合作,将大量动画元素植入纪录片,例如在讲述苏联车队如何战胜艰难险阻,将首批援华物资安全送达中国时,运用了大量的动画元素来呈现,将援华道路的艰难程度,援华人员客服困难的过程形象的展现给观众,表达方式丰富、观众的情感把握准确。
《西北孔道》能够触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也是因为这段凝结着中俄两国深厚友谊的卫国历史鲜有人知,将这段尘封的历史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是个人情感,也是两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张贤倩.胸有成竹“ON”即“OFF”——再谈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之异同[J].东南传媒,2006,(3)
[2]柯国兆. 浅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之异同[J] . 新闻研究导刊,2017.10
[3]吕晓杰.专题片艺术性之我见[J]. 新闻传播,2011.12
[4]任远.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肖平. 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1
[6]刘仕杰. 从真实到艺术——讲好纪录片的影像故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1
[7]王钰、闵微.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特点的分析[J]. 时代文学,2015.12
关键词:纪录片;西北孔道;艺术特性;故事表达
一、有关《西北孔道》
“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加快了对中国的侵略步伐,西方国家对日本采取姑息纵容的绥靖政策,蒋介石政府积极的争取苏联援助。鉴于当时的国际局势,苏联当局做了大量战略性考虑,中国共产党也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最终苏联决定与中国联手对抗日本侵略者,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苏联军事援华行动开始秘密展开。在经历重重波折后,终于打通了一条横亘中苏两国的物资运输秘密通道,即现在所说的西北孔道。
二、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的故事化表达
美国著名电影人希拉·柯倫·伯纳德在其著作《纪录片也要讲故事》中对纪录片讲故事的重要性做了详细阐述,并就如何讲好故事做了大篇幅的说明,提供了理论的支持。故事的具体讲述方法需要根据表达内容,受众的文化背景,以及设备条件等来灵活选择。并且,纪录片创作越来越强调方法的融合与创新,并不遵循固定的创作套路。
作为非虚构电影和电视之一的历史题材纪录片,故事的表达要求是非常高的,首先,纪录片重在纪录,将发生在过去的故事搬上荧屏,通过讲故事生动的再现历史。讲故事是制作者通过镜头来讲,是现在的人讲过去的事,所以,需要搜集大量真实的史料。比如今年国庆前夕推出的纪录开国大典的彩色纪录片,该片所有的视频素材均由70年前的前苏联摄影团队摄录所得,并通过现代剪辑技术的加工,向我们再现了70年前的真实历史画面。其次,故事的穿插呈现必须安排好节奏,考虑整体的表达效果。纪录片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满足历史影像的记录与再现,更主要的是要在纪实的基础上通过灵活安排故事顺序,掌握故事节奏来表达特定的情感,建立观众强烈的认同感或实现特定的现实目标。
纪录片《西北孔道》在制作过程中最大化地搜集了国内目前能找到的资料,包括历史影像资料、图片、文字记载、当时的文件等,且远赴俄罗斯和台湾地区采访了当时参加抗战的老兵与来华援助的苏联英雄后代,并与苏联历史研究专家进行了信息交换,保证了资料的真实性与充实性。《西北孔道》采用了两条故事线讲述故事,一条是依靠搜集到的历史资料讲述发生在80多年前的抗战故事;另一条讲兰州党史办毕主任为了解开历史谜团寻找线索的故事,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讲述一个中苏共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并建立深厚革命友谊的感人故事。另外,该纪录片触动人心之处,还在于制作者在利用两条主线讲述主题故事的过程中,穿插了很多感人的小故事:从卡车司机依·戈·明卡率领车队克服重重困难将首批援华物资安全送达兰州;沿途哈萨克民众抢修可供卡车通行的公路;十几名护路队员牺牲在维护公路的过程中,苏联汽车兵为他们举行了一个庄严的祭奠仪式,并致敬勇士;又画面一转讲到淞沪战场之战况,突出战事之紧张与苏联援华物资的重要性。到后来空中线路开通围绕空线运输发生的故事,例如,苏联飞行教官马特与罗英德联合歼敌的故事;高志航接受首批援华飞机并尝试新航线、以及遭到日军偷袭损失了大量飞机、沿线人民抢修机场、建立补给站、利用羊皮筏子运输物资等等故事,都生动的再现了当时战事的紧张,突出孔道开通的重要性以及中国人民与苏联援华部队的深厚友谊。还有一些看似与主题不相关联的故事,例如毛泽明新疆地区税制改革,其实也是在为更完整的讲述主题故事而服务。其中还反复提到沿线民众在维护道路、保障后勤工作中的巨大作用,这其实不断地深化着主题,体现中国人民与苏联援华人员一道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决心与毅力。讲一个大故事,引领整个纪录过程,体现纪录片的主题;用一些包含其中的小故事去呈现,这样即深化了主题,又不至于让观众感到审美疲劳;将小故事串联起来,构建完整的叙事链,故事与故事之间不是相互独立,而是为了达到一个明确的表达主题。
三、《西北孔道》历史影像叙事艺术剖析
纪录片《西北孔道》讲述的历史在当时属于机密,相关的记载并不多,大多当事人也已经过世,无法进行访谈取证,所以需要广泛搜集关于这段历史的间接史料。赴俄罗斯,台湾地区探访还健在的当事人与当事人后代;重走“孔道”寻找线索,采访为孔道修建和维护辛勤付出甚至失去生命的义工后人,从他们的视角讲他们父辈的故事;与俄罗斯史学专家对接信息,获得了许多国内没有记载的史料信息;情景再现了一些重要的历史瞬间,并用动画的形式来提高故事讲述的生动性,显得流畅、自然。
基于纪录片思想性与叙事方法上的优越性,还因为表达主题的特殊性,制作者选择了纪录片的方式讲述发生在西北孔道上的故事。《西北孔道》将上文提到的三种叙事策略都灵活的加以运用,并没有拘泥于任何一种形式,而是追求现有资料的最大化利用,利用蒙太奇剪接方式,将保存下来的影像与文字记载资料进行叙述性安排,故事主线都是依靠这些真实史料支撑的。在讲述沿线民众维护道路时用了大量当时拍摄的影像资料,重视一手资料的说服力;在讲述依·戈·明卡的车队遇到怎样的困难和如何克服的这一部分时,运用了大量情景再现的方法,这样也是为了填补资料空白,同时建立故事之间的联系,保证纪录片的视觉逻辑性。该片还使用了一些虚拟影像的表达,由于很多历史遗迹无法保留,所以使用了很多现代场景的复古化处理镜头,这样一方面达到了叙事完整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给观众直观的情感体验。与动画影像公司合作,将大量动画元素植入纪录片,例如在讲述苏联车队如何战胜艰难险阻,将首批援华物资安全送达中国时,运用了大量的动画元素来呈现,将援华道路的艰难程度,援华人员客服困难的过程形象的展现给观众,表达方式丰富、观众的情感把握准确。
《西北孔道》能够触到观众的内心深处,也是因为这段凝结着中俄两国深厚友谊的卫国历史鲜有人知,将这段尘封的历史以纪录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创作者想要表达的不仅是个人情感,也是两个民族的情感共鸣。
参考文献:
[1]张贤倩.胸有成竹“ON”即“OFF”——再谈电视纪录片与专题片之异同[J].东南传媒,2006,(3)
[2]柯国兆. 浅谈电视专题片与纪录片创作之异同[J] . 新闻研究导刊,2017.10
[3]吕晓杰.专题片艺术性之我见[J]. 新闻传播,2011.12
[4]任远. 纪录片的理念与方法[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
[5]肖平. 纪录片历史影像的制作基础及实践理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1
[6]刘仕杰. 从真实到艺术——讲好纪录片的影像故事[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9.01
[7]王钰、闵微.对历史题材纪录片叙事特点的分析[J]. 时代文学,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