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创设良好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
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的天性未被完全束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对于推动科学探究性实验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高效的科学探究性实验离不开教学情境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课堂内容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探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进而也就提高了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热情,优化了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传热比赛”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问题:“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播的?”并提供了条形、圆形以及螺旋状的铁片、铝片、铜片等材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他们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选材并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并且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实验,学生们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热在任何材料中的传播都是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并且与材料的形状无关”。在这一次教学中,问题设置、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等都为学生的探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而讨论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应该被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中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和环境,在讨论中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保温和散热”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使热水迅速变凉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们找出了多种加速冷却热水的方法,而且整堂课的气氛特别活跃,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其次,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过于追求探究结果而忽视了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无论对错都应该首先对其进行表扬,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小组讨论活动进行前,应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以及探究性实验中对自己的看法进行验证,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在“导体与绝缘体”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探究“提供的材料中哪些材料能够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学生们的分组实验结果与设想的一样,并且得出了铝片、铜片、铁丝容易导电,干纸片、干木板、橡皮不容易导电的结论,在结果汇总完成以后有学生举手提问,但是因为要下课了所以笔者没做任何处理就结束了这堂课。在快要走出实验室的时候发现刚才举手的同学在和另一个同学争论,经笔者走近倾听,举手的同学认为木片也能够导电,而另一个同学明显不认同这个观点,然后举手的同学重新演示了一遍实验,灯泡确实发出了微弱的灯光。在摸了木片以后,笔者发现是自己在提供材料时疏忽了,木片有些潮湿,然后笔者拿出另一组木片重新放入电路中进行实验,然而灯泡却没亮,但举手的同学还是一脸茫然,这时另一个同学却喊起来:“我知道了,有一片木片是湿的,而另一片是干的”,此刻举手的同学也明白了,说道:“对,水能够导電,所以刚才我们组的木片导电是因为水的原因”。经过这次课下辩论,两个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深了,但是事后笔者想到如果在课堂上那个学生举手的时候就当即处理了这个问题,是不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创设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性实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而且也是学生课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应该营造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设备和场所支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一些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申请,由学校在固定时间进行材料准备和场所开放。这样不仅不占用教学时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此外,受教学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在实验课堂上完成的,甚至有一些知识在实验室外的传授效果比实验室内的效果还要好,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强化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而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则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今后需要加强对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的重视,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小学阶段是学生好奇的天性未被完全束缚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教学仅仅依靠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是无法取得良好效果的,必须借助于良好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兴趣。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引导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这对于推动科学探究性实验课程是十分重要的。其次,高效的科学探究性实验离不开教学情境的支持,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课堂内容设置一些问题,鼓励学生自主思考探究,通过不断地质疑和探究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使他们获得成就感,进而也就提高了学生对自主探究的热情,优化了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传热比赛”的教学中,笔者首先设置了一个问题:“热在物体中是怎样传播的?”并提供了条形、圆形以及螺旋状的铁片、铝片、铜片等材料,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要求他们就提出的问题进行自由选材并设计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们的热情很高,并且每一个小组都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通过小组实验,学生们都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热在任何材料中的传播都是从高温处传到低温处,并且与材料的形状无关”。在这一次教学中,问题设置、材料准备、小组讨论等都为学生的探究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加深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通过讨论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新课程改革要求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而讨论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自主探究能力,应该被大量应用于课堂教学活动中。在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中为学生提供讨论的机会和环境,在讨论中实现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有助于为未来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比如在“保温和散热”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大胆讨论使热水迅速变凉的方法并通过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合作讨论,学生们找出了多种加速冷却热水的方法,而且整堂课的气氛特别活跃,学生都能主动参与。
其次,在注重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小组合作探究的过程中,不能因为过于追求探究结果而忽视了一些学生的独特见解,对个别学生提出的独特见解无论对错都应该首先对其进行表扬,然后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教学内容。同时在小组讨论活动进行前,应让每一个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再进行小组活动,让他们在讨论以及探究性实验中对自己的看法进行验证,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从而提高科学探究活动的实效性。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遇到这样一个例子,在“导体与绝缘体”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探究“提供的材料中哪些材料能够导电,哪些材料不容易导电”,学生们的分组实验结果与设想的一样,并且得出了铝片、铜片、铁丝容易导电,干纸片、干木板、橡皮不容易导电的结论,在结果汇总完成以后有学生举手提问,但是因为要下课了所以笔者没做任何处理就结束了这堂课。在快要走出实验室的时候发现刚才举手的同学在和另一个同学争论,经笔者走近倾听,举手的同学认为木片也能够导电,而另一个同学明显不认同这个观点,然后举手的同学重新演示了一遍实验,灯泡确实发出了微弱的灯光。在摸了木片以后,笔者发现是自己在提供材料时疏忽了,木片有些潮湿,然后笔者拿出另一组木片重新放入电路中进行实验,然而灯泡却没亮,但举手的同学还是一脸茫然,这时另一个同学却喊起来:“我知道了,有一片木片是湿的,而另一片是干的”,此刻举手的同学也明白了,说道:“对,水能够导電,所以刚才我们组的木片导电是因为水的原因”。经过这次课下辩论,两个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更深了,但是事后笔者想到如果在课堂上那个学生举手的时候就当即处理了这个问题,是不是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呢?
创设开放性的实验环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科学探究性实验不仅仅是局限于课堂教学中的活动,而且也是学生课外培养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学校应该营造开放性的实验环境,为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提供设备和场所支持,鼓励学生成立科技活动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为一些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申请,由学校在固定时间进行材料准备和场所开放。这样不仅不占用教学时间,而且能够激发学生们的自主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创新能力,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
此外,受教学时间和空间局限的影响,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够在实验课堂上完成的,甚至有一些知识在实验室外的传授效果比实验室内的效果还要好,这就需要教师能够结合生活实际来鼓励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自主探究,这样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对科学课程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在强化课堂知识的同时提高自主探究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教学阶段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而小学科学探究实验则能够起到很好的效果,因此今后需要加强对小学科学探究性实验的重视,通过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来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