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抠像演出”和替身泛滥一样恶劣
事件回放
改编自网络作家风弄同名小说、在湖南卫视开播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遭遇口碑滑铁卢: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8.2分骤跌至4.1分,超过六成观众给出1分差评。大家愤怒的口水,指向剧中钟汉良和杨颖两位主演大量只拍近景和特写的“假演”,而制作方粗糙的后期“抠像”合成技术,不仅无法让观众入戏,更感觉被欺骗。
时事鲜评
“抠像演出”某种程度上比替身泛滥还要恶劣,它牵扯到影视业的分工公正问题。演员本身的最大职责,就是在现场、在镜头前与导演、合作演员一起完成角色演绎任务,但“抠像演出”的滥用,使得演员脱离了创作上的整体性,本该有血有肉有互动的演出,变成了工具化的应用,本该付出更多汗水与心血的劳动,变成了靠技术加持的走过场,且不说敬业精神了,连起码的职业态度都不够格。
“抠像演出”还会提供一个不好的范例,当超高人气的偶像演员们发现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时,很容易群起效仿,发展下去,演员们只需要在绿幕前拍摄几十种表情,或者干脆只提供肖像权,就可以由万能的技术人员人工合成角色了。3D立体成像技术的确也能拍出让人震撼的场景,那是无数技术工作者花费时间与精力,一点点打造出来的。但假的毕竟是假的,万一有一天,观众接受了纯技术合成的影视故事,演员岂不是要集体失业了?
《孤芳不自赏》这么做,或有不可言说的苦衷,比如演员的时间实在不好协调等。但制作方与创作者真要尊重观众,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退而求其次。一个好故事,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与配合,都难以诞生,这应该成为整个剧组的共识。作为剧组最重要的成员,演员们似乎也该到了反思的时候,降低出演作品的数量,提高演出质量,“抠像演出”只会激发观众的厌烦心理,最终缩短演员的表演生命。
(选自《新京报》)
高校开设电竞专业未尝不可
事件回放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13个增补专业中,“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赫然在列。这就是说,打游戏也已成为一门专业课程。可即便处在电竞蓬勃发展的时代,这项决策也难免会招致舆论的一片哗然。最难迈过这道坎的,当数希冀孩子“远离游戏,投入学习”的中国家长们。而就在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电竞专业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引发关注,该校招生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今年将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新设数字娱乐方向,旨在培养电子竞技管理与游戏策划方面的人才。
时事鲜评
“打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贪图享乐,漫无目的地游戏人生,才是对大学时光的肆意挥霍。但话说回来,有些大学生确有对电子竞技的热爱和天赋。我们不能一边在嘴里念叨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边伸手强制孩子放弃自己的“游戏梦”。这种矛盾的复杂心理,本身就充满着对新生事物的偏见。
至此,并非鼓励那些对游戏感兴趣的学生都去选择电子竞技专业。毕竟,巨大的电竞市场需要的是相关专业人才。学生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现在的高等职业学校,往往更侧重于职业训练和技能训练。依目前情况而言,内蒙古、贵州、湖南等地的一些职业学院陆续开办了电竞专业,并非为了培养纯粹的游戏玩家,主要是想塑造电子竞技管理、游戲策划方面的人才。这有利于电子竞技产业逐渐趋于规范化,也可以推动这一产业向好发展。
不难想象,电子竞技行业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以及未来电子竞技专业引发报名热潮的场景。当前需要认清的是,电子竞技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尚存瓶颈。比如,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在师资配备、教材编写、专业成果、市场需求、社会偏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纵观国内外,电子竞技行业发展趋势是可以预见的,只是仍需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言,应该从专业本身的角度看待电竞专业,而不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不同高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均可办出业界所认可的一流水平。不同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可以成就自己期许的美好人生。
(选自中国青年网)
莫让朋友圈拉票沦为“人情绑架”
事件回放
逢年过节,又到了朋友圈拉票的井喷时段。从“最萌宝贝”到“小学生作文大赛”再到“老年人文艺表演”,打开朋友圈能看到不少充斥着功利色彩的拉票和投票行为,令人不胜其扰。
时事鲜评
开放投票评选理应建立在公平和自愿基础上,让人们凭自己的眼光、标准去做出评判。但如今的朋友圈投票已经成为一种“人情绑架”,鲜有人会打开投票页面仔细评判参赛者水平之高下,这种“拼人脉”的拉票方式显然已经让比赛失去应有的公平。
在朋友圈组织投票的名义之下,消耗的是朋友圈里的“友谊”,隐藏的是商业“吸粉”的实质。投票之前必先关注公众号已经成为业内“潜规则”,名为投票实为推销,这都已经是路人皆知的套路。在粉丝数量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年代,当你不顾商业广告的狂轰滥炸替友谊埋单时,投票组织方或已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就是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想要进入公众号参与投票,往往要授权读取登录人的头像、昵称等相关个人信息。有的投票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要求你填写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却从不承诺保护你的个人信息,投票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人信息被盗的风险。
举手之劳投个票看似无伤大雅,为了扩大影响力而举办公众投票似乎无可厚非,但无门槛、无底线的朋友圈投票活动带来的却是人情资源无限透支、弄虚作假的评比氛围、投机取巧的商业竞争、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情与理上都面临着双重危机,日渐沦为社交圈的一种负担,这值得警惕、反思。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对微信拉票、投票行为加以规范。比如由社交平台对朋友圈发起投票设置一定门槛,同时严格规范投票的合理方式,切断投票活动与公众号“吸粉”之间的勾连。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自觉抵制,想明白是否投票并非友谊的试金石,朋友圈也不必为商业推广做嫁衣。
(选自新华社)
扶助贫困生切不可陷入“比穷伤志”群臼
事件回放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这本是一项促进教育发展、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圆梦的好事。但越来越变味的困难学生评定,让部分真正需要助学金的学子望而却步。近几年,类似报道也屡见不鲜,“云南多所高校存在让贫困生上台演讲的情况,有人上台后一言不发,有人贫困却因人缘差拿不到助学金。”“沈阳一贫困大学生自从在同学面前讲了其羞于启齿的家境后,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根据这一现状,不久前,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保护受助学生尊严”“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时事鲜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经济困难,只是扶贫的目的之一。扶贫更要“扶志”,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都拥有平等权利,绝不可“比穷伤志”。学校、老师更不能用助学金去诱导甚至鼓励学生将贫困当成一种资本,甚至“变本加厉”。当贫困生因一笔助学金而失去人格尊严,这将比物质上的贫困更为可怕。
给予贫困学生补助,为的是维护人的权利,呵护人的尊严,当众比惨正是漠视人的尊严和情感的表现。因而,在教育部此次通知中也明文规定,各高校应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采用隐性的方式进行帮助,避免割裂区分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如何让贫困学生有尊严地受助,南京理工大学的举措就值得借鉴:通过对校园一卡通大数据比对,将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准资助对象,然后再通过各院系辅导员的人工审核最终确定资助名单,将助学金偷偷充入名单内学生的饭卡里。
南京理工大学这种不用填表、不用登台“比困”的“润物细无声”的做法确实暖心。要知道,很多贫困学子尽管需要帮助,但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人穷,志不短。因而,对贫困生的认定应尽快落实教育部这一通知,让认定过程更加人性化、规范化,不要让贫困学生在“尊严”和“金钱”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选自光明网)
事件回放
改编自网络作家风弄同名小说、在湖南卫视开播的古装剧《孤芳不自赏》,遭遇口碑滑铁卢:豆瓣评分从一开始的8.2分骤跌至4.1分,超过六成观众给出1分差评。大家愤怒的口水,指向剧中钟汉良和杨颖两位主演大量只拍近景和特写的“假演”,而制作方粗糙的后期“抠像”合成技术,不仅无法让观众入戏,更感觉被欺骗。
时事鲜评
“抠像演出”某种程度上比替身泛滥还要恶劣,它牵扯到影视业的分工公正问题。演员本身的最大职责,就是在现场、在镜头前与导演、合作演员一起完成角色演绎任务,但“抠像演出”的滥用,使得演员脱离了创作上的整体性,本该有血有肉有互动的演出,变成了工具化的应用,本该付出更多汗水与心血的劳动,变成了靠技术加持的走过场,且不说敬业精神了,连起码的职业态度都不够格。
“抠像演出”还会提供一个不好的范例,当超高人气的偶像演员们发现这种做法的可行性时,很容易群起效仿,发展下去,演员们只需要在绿幕前拍摄几十种表情,或者干脆只提供肖像权,就可以由万能的技术人员人工合成角色了。3D立体成像技术的确也能拍出让人震撼的场景,那是无数技术工作者花费时间与精力,一点点打造出来的。但假的毕竟是假的,万一有一天,观众接受了纯技术合成的影视故事,演员岂不是要集体失业了?
《孤芳不自赏》这么做,或有不可言说的苦衷,比如演员的时间实在不好协调等。但制作方与创作者真要尊重观众,就要想方设法去解决实际困难,而不是退而求其次。一个好故事,缺乏任何一方的努力与配合,都难以诞生,这应该成为整个剧组的共识。作为剧组最重要的成员,演员们似乎也该到了反思的时候,降低出演作品的数量,提高演出质量,“抠像演出”只会激发观众的厌烦心理,最终缩短演员的表演生命。
(选自《新京报》)
高校开设电竞专业未尝不可
事件回放
2016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13个增补专业中,“电子竞技运动与管理”赫然在列。这就是说,打游戏也已成为一门专业课程。可即便处在电竞蓬勃发展的时代,这项决策也难免会招致舆论的一片哗然。最难迈过这道坎的,当数希冀孩子“远离游戏,投入学习”的中国家长们。而就在不久前,中国传媒大学开设电竞专业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引发关注,该校招生办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证实,今年将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新设数字娱乐方向,旨在培养电子竞技管理与游戏策划方面的人才。
时事鲜评
“打游戏就是不务正业”的传统观念已经过时。贪图享乐,漫无目的地游戏人生,才是对大学时光的肆意挥霍。但话说回来,有些大学生确有对电子竞技的热爱和天赋。我们不能一边在嘴里念叨着“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一边伸手强制孩子放弃自己的“游戏梦”。这种矛盾的复杂心理,本身就充满着对新生事物的偏见。
至此,并非鼓励那些对游戏感兴趣的学生都去选择电子竞技专业。毕竟,巨大的电竞市场需要的是相关专业人才。学生须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为自己的人生做好规划。现在的高等职业学校,往往更侧重于职业训练和技能训练。依目前情况而言,内蒙古、贵州、湖南等地的一些职业学院陆续开办了电竞专业,并非为了培养纯粹的游戏玩家,主要是想塑造电子竞技管理、游戲策划方面的人才。这有利于电子竞技产业逐渐趋于规范化,也可以推动这一产业向好发展。
不难想象,电子竞技行业的巨大商机和发展潜力,以及未来电子竞技专业引发报名热潮的场景。当前需要认清的是,电子竞技产业在国内的发展尚存瓶颈。比如,开设电子竞技专业在师资配备、教材编写、专业成果、市场需求、社会偏见等方面都存在不少问题。
纵观国内外,电子竞技行业发展趋势是可以预见的,只是仍需学生、家长和社会的接受和认可。如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所言,应该从专业本身的角度看待电竞专业,而不是从字面意思去理解。不同高校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均可办出业界所认可的一流水平。不同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同样可以成就自己期许的美好人生。
(选自中国青年网)
莫让朋友圈拉票沦为“人情绑架”
事件回放
逢年过节,又到了朋友圈拉票的井喷时段。从“最萌宝贝”到“小学生作文大赛”再到“老年人文艺表演”,打开朋友圈能看到不少充斥着功利色彩的拉票和投票行为,令人不胜其扰。
时事鲜评
开放投票评选理应建立在公平和自愿基础上,让人们凭自己的眼光、标准去做出评判。但如今的朋友圈投票已经成为一种“人情绑架”,鲜有人会打开投票页面仔细评判参赛者水平之高下,这种“拼人脉”的拉票方式显然已经让比赛失去应有的公平。
在朋友圈组织投票的名义之下,消耗的是朋友圈里的“友谊”,隐藏的是商业“吸粉”的实质。投票之前必先关注公众号已经成为业内“潜规则”,名为投票实为推销,这都已经是路人皆知的套路。在粉丝数量与经济效益挂钩的年代,当你不顾商业广告的狂轰滥炸替友谊埋单时,投票组织方或已赚得盆满钵满。
还有就是可能造成个人信息的泄露。想要进入公众号参与投票,往往要授权读取登录人的头像、昵称等相关个人信息。有的投票打着公平公正的旗号要求你填写真实姓名、手机号码,却从不承诺保护你的个人信息,投票背后往往隐藏着个人信息被盗的风险。
举手之劳投个票看似无伤大雅,为了扩大影响力而举办公众投票似乎无可厚非,但无门槛、无底线的朋友圈投票活动带来的却是人情资源无限透支、弄虚作假的评比氛围、投机取巧的商业竞争、个人信息的非法获取,情与理上都面临着双重危机,日渐沦为社交圈的一种负担,这值得警惕、反思。
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对微信拉票、投票行为加以规范。比如由社交平台对朋友圈发起投票设置一定门槛,同时严格规范投票的合理方式,切断投票活动与公众号“吸粉”之间的勾连。另一方面,大家也可以自觉抵制,想明白是否投票并非友谊的试金石,朋友圈也不必为商业推广做嫁衣。
(选自新华社)
扶助贫困生切不可陷入“比穷伤志”群臼
事件回放
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国家助学金,这本是一项促进教育发展、帮助更多贫困学子圆梦的好事。但越来越变味的困难学生评定,让部分真正需要助学金的学子望而却步。近几年,类似报道也屡见不鲜,“云南多所高校存在让贫困生上台演讲的情况,有人上台后一言不发,有人贫困却因人缘差拿不到助学金。”“沈阳一贫困大学生自从在同学面前讲了其羞于启齿的家境后,常常觉得抬不起头来。”根据这一现状,不久前,教育部网站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保护受助学生尊严”“不能让学生当众诉苦、互相比困”。
时事鲜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解决贫困学生的实际经济困难,只是扶贫的目的之一。扶贫更要“扶志”,贫困学生和非贫困学生都拥有平等权利,绝不可“比穷伤志”。学校、老师更不能用助学金去诱导甚至鼓励学生将贫困当成一种资本,甚至“变本加厉”。当贫困生因一笔助学金而失去人格尊严,这将比物质上的贫困更为可怕。
给予贫困学生补助,为的是维护人的权利,呵护人的尊严,当众比惨正是漠视人的尊严和情感的表现。因而,在教育部此次通知中也明文规定,各高校应采用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公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受助情况的内容,不能涉及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采用隐性的方式进行帮助,避免割裂区分困难学生与非困难学生……如何让贫困学生有尊严地受助,南京理工大学的举措就值得借鉴:通过对校园一卡通大数据比对,将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顿、一个月总消费不足420元的学生,列为准资助对象,然后再通过各院系辅导员的人工审核最终确定资助名单,将助学金偷偷充入名单内学生的饭卡里。
南京理工大学这种不用填表、不用登台“比困”的“润物细无声”的做法确实暖心。要知道,很多贫困学子尽管需要帮助,但他们并不愿意接受别人异样的眼光。人穷,志不短。因而,对贫困生的认定应尽快落实教育部这一通知,让认定过程更加人性化、规范化,不要让贫困学生在“尊严”和“金钱”之间做出艰难选择。
(选自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