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小学语文教学方面,在注重语文基础教学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小学生的思维能力正处于发展和形成阶段,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加强小学生的语文能力,最主要的是锻炼学生的与语言感知能力,在此基础上丰富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从根本上加强小学生对我语言的整体感知能力,为之后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将教学的主题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改变过去"读死书、死读书"的狭隘教学局面。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现在的教育中大多仍注重语文知识上的教学,包括,词义、读音、拼写、构词、构句等。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如此的教学模式,变相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了一部部"复读机",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在模仿教师。因此,要将学生从片面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着手,打开小学生思维的"万花筒"。
一、 语感的定义
语感即是从整体对语言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对语言有灵敏的认知能力。语感的培养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只有在规范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中才能潜移默化的成为自身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部分。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本身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对其量化,犹如每个语言学家有着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样,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悟能力,因个人文化修养的不同定义也大相径庭。具有强烈语感的人能对语言点做到触类旁通,思维如泉涌般源源不绝,往往能够迅速、直接的扑捉到文字信息的本质内涵,能够深刻的理解语言的寓意和弦外之音。
二、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然而语言知识不用与数学理论,没有明确的数值参数,对其学习成果的优劣也难以界定。语言中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是人类情感的外延,要充分的理解语言的魅力,需要的不仅仅的是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更需要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语言中的深层内涵。小学生的思维仍处在一定程度的空白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就是小学生本身对语言知识的实践感悟和个体思维丰富的创造过程,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打开小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授人与渔的目的。此外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是拓展语言认识的能力的内在原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一味的模仿教材和教师中解放出来,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飞向更广袤的天空。
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
1、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情感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朗读对提高语言能力的潜移默化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个小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诵读是感知语言情感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多组织情景教学,创设意境,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的大体内容陈述出来,以在加强课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词句及全文所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说说印象深刻的画面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本文教学,教者让学生初读后,把自己最想抓拍的镜头找出来,有效训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悟。
2、 培养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习惯的养成要考教师的细心引导和督促,小学生的思维集中力不够,常常做事没有耐心和毅力,对新事物的兴趣为往往三分钟的热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采用鼓励和奖励是教学方法,利用学习爱攀比的心理,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在良好的习惯中培养学生的敏锐语言感知能力和思想的把握认知能力。多听可以学习他人的语言组织和思维习惯,多说可以健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并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盲区并进行反思学习、多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语言符号储存在潜意识中,并能下意识的运用、多写有助于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把握语言的语法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谐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人类情感外在表现的方式,蕴含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情感又源于生活实践和经验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教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需要的。
4、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象、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参考文献
[1]朱萍.浅谈语感培养的阶段性及基本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
[2]曾春梅.领会朗读揣摩--培养语感小议[J].小学语文教学
[3]蔡澄清,汤国来.语感思维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毛敏敏.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感 培养方法
新课程改革强调将教学的主题转移到学生能力的培养上,改变过去"读死书、死读书"的狭隘教学局面。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感。"现在的教育中大多仍注重语文知识上的教学,包括,词义、读音、拼写、构词、构句等。教学方式上注重学生对已学知识的记忆能力,如此的教学模式,变相的将学生培养成为了一部部"复读机",学生的思维模式大多是在模仿教师。因此,要将学生从片面的教学模式中解救出来,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为教学的目的,从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着手,打开小学生思维的"万花筒"。
一、 语感的定义
语感即是从整体对语言文学的整体感知能力,对语言有灵敏的认知能力。语感的培养是在长期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的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只有在规范的语言基础知识掌握和运用中才能潜移默化的成为自身语言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的一部分。杨炳辉认为:"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悟性,是一种理性的直觉性,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语感本身便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无法对其量化,犹如每个语言学家有着各自的语言表达方式一样,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感悟能力,因个人文化修养的不同定义也大相径庭。具有强烈语感的人能对语言点做到触类旁通,思维如泉涌般源源不绝,往往能够迅速、直接的扑捉到文字信息的本质内涵,能够深刻的理解语言的寓意和弦外之音。
二、 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意义
语文教学的目的最直接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和分析能力,然而语言知识不用与数学理论,没有明确的数值参数,对其学习成果的优劣也难以界定。语言中往往饱含着丰富的感情色彩,它是人类情感的外延,要充分的理解语言的魅力,需要的不仅仅的是坚实的语言文化基础知识,更需要敏锐的语言感知能力。才能感同身受的理解语言中的深层内涵。小学生的思维仍处在一定程度的空白阶段,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培养小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就是小学生本身对语言知识的实践感悟和个体思维丰富的创造过程,教师正确的教学方法能够打开小学生的思维大门,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达到授人与渔的目的。此外培养小学生的语感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语言和思维是密不可分的,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思维是拓展语言认识的能力的内在原因。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助于将学生的思维模式从一味的模仿教材和教师中解放出来,能够学会自我思考,自己组织语言进行描述。为学生的思维插上翅膀,飞向更广袤的天空。
三、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语感的方法
1、 在朗读中感受语言的情感
古语有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讲的正是朗读对提高语言能力的潜移默化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要培养个小学生多读书、爱读书的好习惯,诵读是感知语言情感的直接有效的方法,在教学中多组织情景教学,创设意境,让学生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将课文的大体内容陈述出来,以在加强课文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理解词句及全文所表达的意思,也可适当安排复述、讨论、说说印象深刻的画面等环节,让学生把自己的初步感受表达出来。本文教学,教者让学生初读后,把自己最想抓拍的镜头找出来,有效训练学生对文本语言的初步感悟。
2、 培养学生养成听、说、读、写的习惯
良好的习惯会使得学习效果事半功倍,习惯的养成要考教师的细心引导和督促,小学生的思维集中力不够,常常做事没有耐心和毅力,对新事物的兴趣为往往三分钟的热度。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抓住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多采用鼓励和奖励是教学方法,利用学习爱攀比的心理,鼓励和引导学生养成爱学习的好习惯。在良好的习惯中培养学生的敏锐语言感知能力和思想的把握认知能力。多听可以学习他人的语言组织和思维习惯,多说可以健全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并发现自身存在的知识盲区并进行反思学习、多读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将语言符号储存在潜意识中,并能下意识的运用、多写有助于规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组织能力,把握语言的语法和标点符号的运用。反过来,语感对听读,说写基本语言运用能力起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相互作用,谐调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
3、引导学生在情境中体察情感,感受语言情味
文章是人类情感外在表现的方式,蕴含了人类的各种情感,情感又源于生活实践和经验知识。小学语文课本为儿童展现了丰富的情感世界。教学时,只有让学生进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去体会作者的情感历程,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使他们真正受到熏陶感染,形成内在的精神力量。情境教学特别强调教学教程中"情"的作用,主张让情感进入课堂。要求教师教学时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教师的真情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情境中动情,充分感受语言中所包蕴的情感因素。这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是十分需要的。
4、创设教学情境,以形象促语感。
阅读教学中常遇到一些抽象的、曲折委婉的、情深意长的内容,学生很难领会、理解。只有使概括的东西变得具体形象,学生才有可能触景生情、浮想联翩,才能对词句有具体感受,进而达到领悟。因此,在教学中,借助导语、演示、图片、简笔画、媒体等直观形象的手段,化抽象为形象,让学生感受、体会字里行间的情韵气势,为学生的想象、领会、说话提供语境,培养他们敏锐的语感。
参考文献
[1]朱萍.浅谈语感培养的阶段性及基本方法[J].语文教学通讯
[2]曾春梅.领会朗读揣摩--培养语感小议[J].小学语文教学
[3]蔡澄清,汤国来.语感思维刍议[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4]毛敏敏.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高[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