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探析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对小儿进行全身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外科施行手术的72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治疗组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麻醉。观察两组患儿手术过程中和麻醉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儿术中平稳舒适,术后清醒快,未出现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论 小儿手术选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全身静脉麻醉效果显著,推荐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小儿手术;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全身麻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3-01
小兒患者接受外科手术一般需行全身麻醉,且要求麻醉作用迅速,镇定镇痛作用完全,以减少小儿术中疼痛和不良刺激,提高手术效果。氯胺酮是一种常用的强效镇痛的静脉全麻药,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和药量的增加,常可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1]。异丙酚起效快、麻醉效果稳定,对呼吸系统影响小,镇静作用完善。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对72例实施外科手术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静脉全身麻醉,取得明显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2例,其中男患儿43例,女患儿29例。年龄4-11岁,平均(7.5±2.5)体重8.30-23.5kg。平均(12.3±3.5)kg。全部患儿ASAI-Ⅱ级,择期实施下肢、下腹以及会阴部手术。入院时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手术时间为40-130min。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差无统计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式 骨科手术21例,阑尾切除术17例、疝修补术14例、尿道下裂修补术8例、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6例、急诊外伤3、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
1.3 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采用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
两组患儿均于术前夜10时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min给予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1.5mg/kg。安静配合的患儿直接建立静脉通路,常规消毒,采用面罩的方式给氧(3L/min)。躁动患儿给予肌注氯胺酮4-6mg/kg。对照组患儿给予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后进行静点,并静注安定0.1-0.15mg/kg。将氯胺酮100mg溶于Nacl10ml中,每次静脉注射1.5mg-2mg/kg保持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给予氯胺酮25-50mg+异丙酚20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入。根据生命体征和麻醉深浅调节输注速度,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结束前停止输注。
1.4 观察指标[2] 术中全程监测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分别于麻醉开始前、肌注氯胺酮5min、10min、15min时进行详细记录。术后送患儿回病房时观察麻醉清醒时间;观察并记录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及精神变化情况。
1.5 统计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基础麻醉前动脉压及切皮和手术开始10min后,MAP、RR、SPO2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5min时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为(40.5±6.8)min,对照组为(47.2±7.5)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清醒时间为(11.05±2.5)min,对照组为(22.50±4.5)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未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等情况,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平稳,睡眠稳定。
3 讨 论
为了使小儿能在安全、无痛、安静的情况下接受手术,需要施行麻醉,麻醉质量影响着整个手术过程及术后疗效。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即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氯胺酮与异丙酚均为静脉麻醉药物,为苯环己呱喧的衍生物[3]。氯胺酮镇痛完全,阈下剂量以及代谢产物也有镇痛作用,但反复给药易蓄积,且有兴奋心血管系统、使HR增快、BP升高、短暂性的呼吸频率减缓和潮气量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副作用[4]。异丙酚,又叫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具有催眠作用迅速、平稳、恢复快,且体内无蓄积、毒性小的优点,但镇痛作用较弱,剂量偏大或注射速度过快较易抑制呼吸和循环系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全身静脉麻醉,能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但缺点是可能发生呼吸道梗阻。因此婴幼儿患者手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麻醉剂量与麻醉深浅,一旦发生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现象,必须立即停止用药,迅速处理,避免咽喉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发生误吸。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前动脉压及切皮和手术开始10min后,MAP、RR、SPO2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5min时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等情况,患儿精神状态平稳,睡眠稳定。
综上所述,氯胺酮与异丙酚联合应用能够互相补充,麻醉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月群.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28):132-133.
[2] 于天超,林万春,张莉莉.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麻醉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5):66.
[3] 熊威威,赵振海,蒋奕红.小儿手术酥麻中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的临床观察分析.当代医学,2013,19(18):139-140.
[4] 杨柳清.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2):176-178.
【关键词】 小儿手术;氯胺酮复合异丙酚;全身麻醉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2-0993-01
小兒患者接受外科手术一般需行全身麻醉,且要求麻醉作用迅速,镇定镇痛作用完全,以减少小儿术中疼痛和不良刺激,提高手术效果。氯胺酮是一种常用的强效镇痛的静脉全麻药,但随着手术时间的延长和药量的增加,常可引起较多的不良反应[1]。异丙酚起效快、麻醉效果稳定,对呼吸系统影响小,镇静作用完善。本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期间对72例实施外科手术采用氯胺酮复合异丙酚进行静脉全身麻醉,取得明显效果。现将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72例,其中男患儿43例,女患儿29例。年龄4-11岁,平均(7.5±2.5)体重8.30-23.5kg。平均(12.3±3.5)kg。全部患儿ASAI-Ⅱ级,择期实施下肢、下腹以及会阴部手术。入院时检查心、肺、肝、肾功能均正常。手术时间为40-130min。将72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手术方式等方面差无统计性,具有可比性(P>0.05)。
1.2 手术方式 骨科手术21例,阑尾切除术17例、疝修补术14例、尿道下裂修补术8例、鞘膜积液鞘状突高位结扎术6例、急诊外伤3、睾丸下降固定术3例。
1.3 麻醉方法 对照组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采用氯胺酮联合异丙酚麻醉。
两组患儿均于术前夜10时常规禁食、禁水。术前30min给予肌肉注射阿托品0.02mg/kg、鲁米那钠1.5mg/kg。安静配合的患儿直接建立静脉通路,常规消毒,采用面罩的方式给氧(3L/min)。躁动患儿给予肌注氯胺酮4-6mg/kg。对照组患儿给予肌肉注射氯胺酮4-6mg/kg后进行静点,并静注安定0.1-0.15mg/kg。将氯胺酮100mg溶于Nacl10ml中,每次静脉注射1.5mg-2mg/kg保持麻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给予氯胺酮25-50mg+异丙酚200mg+5%葡萄糖250ml静脉滴入。根据生命体征和麻醉深浅调节输注速度,术中保留自主呼吸,手术结束前停止输注。
1.4 观察指标[2] 术中全程监测患者收缩压(S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血氧饱和度(SpO2)变化,并分别于麻醉开始前、肌注氯胺酮5min、10min、15min时进行详细记录。术后送患儿回病房时观察麻醉清醒时间;观察并记录术后有无恶心、呕吐及精神变化情况。
1.5 统计处理 应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组内比较用t检验,组间数据比较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基础麻醉前动脉压及切皮和手术开始10min后,MAP、RR、SPO2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5min时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为(40.5±6.8)min,对照组为(47.2±7.5)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清醒时间为(11.05±2.5)min,对照组为(22.50±4.5)min,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 不良反应 观察组未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等情况,患儿呼吸循环系统平稳,睡眠稳定。
3 讨 论
为了使小儿能在安全、无痛、安静的情况下接受手术,需要施行麻醉,麻醉质量影响着整个手术过程及术后疗效。小儿常用的麻醉方法有局部麻醉、椎管内麻醉(即半身麻醉)和全身麻醉。氯胺酮与异丙酚均为静脉麻醉药物,为苯环己呱喧的衍生物[3]。氯胺酮镇痛完全,阈下剂量以及代谢产物也有镇痛作用,但反复给药易蓄积,且有兴奋心血管系统、使HR增快、BP升高、短暂性的呼吸频率减缓和潮气量降低、血氧饱和度降低等副作用[4]。异丙酚,又叫丙泊酚(propofol),是一种快速强效的全身麻醉剂,具有催眠作用迅速、平稳、恢复快,且体内无蓄积、毒性小的优点,但镇痛作用较弱,剂量偏大或注射速度过快较易抑制呼吸和循环系统。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全身静脉麻醉,能保持心血管系统稳定,但缺点是可能发生呼吸道梗阻。因此婴幼儿患者手术必须严格掌握适应症、麻醉剂量与麻醉深浅,一旦发生呼吸道梗阻和呼吸抑制现象,必须立即停止用药,迅速处理,避免咽喉反射减弱或者消失发生误吸。本研究中,两组患儿基础麻醉前动脉压及切皮和手术开始10min后,MAP、RR、SPO2无显著差异(P>0.05);用药后5min时MAP、HR差异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麻醉时间、麻醉清醒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未出现呼吸抑制、恶心呕吐、躁动等情况,患儿精神状态平稳,睡眠稳定。
综上所述,氯胺酮与异丙酚联合应用能够互相补充,麻醉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张月群.氯胺酮、异丙酚复合利多卡因用于小儿手术麻醉的临床观察.中国医药指南,2012(28):132-133.
[2] 于天超,林万春,张莉莉.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用于小儿外科手术麻醉临床观察.中国现代实用医学杂志,2006,5(5):66.
[3] 熊威威,赵振海,蒋奕红.小儿手术酥麻中氯胺酮复合异丙酚的临床观察分析.当代医学,2013,19(18):139-140.
[4] 杨柳清.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麻醉用于小儿手术的临床观察.广东医学院学报,2005,23(2):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