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浩的“新”教学风格

来源 :教育研究与评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enlijin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是袁浩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他执着地认定,在作文教学中,唯有弃旧图新,才有出路,才能把作文基本功训练真正落在实处。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玩”出来的作文教学新观念,“活”出来的作文课堂新结构,“画”出来的作文训练新途径。
  关键词:袁浩作文教学教学风格
  本文原载于《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略有删改。
  凡是卓有建树的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名小学教师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袁浩长期从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春去秋来,如今已是花鲜耀眼、果香诱人。20世纪70年代,他就以独具一格的教学艺术赢得了一颗颗童心,赢得了省内外同行的赞誉。如今,他的课早已被摄制成电视节目,送到了千家万户的屏幕上;早已被选编进全国师范课本,启迪着未来园丁。
  人们说,袁浩的作文教学新颖、实在,扎扎实实的观察、思维、表达的作文综合训练中处处透着勃勃生机。1983年底,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就曾这样评价:“袁浩,不把作文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写作技术,而是提高到培养人这个高度来考虑,这个境界很高。他正在逐步摆脱几百年科举制八股文考试那套旧式教育的束缚,是个创造,很有新意。”
  “新”,确是袁浩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他执着地认定,在作文教学中,唯有弃旧图新,才有出路,才能把作文基本功训练真正落在实处。
  一、 “玩”出来的作文教学新观念
  说袁浩教学“新”,首先在于他的教学观念新、训练体系新,独树一帜,领风气之先。
  1978年,袁浩和他的同事们选取攻坚的突破口,制订了作战方案: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于是,南京市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就从他这里起步了。在这里,作文被摘掉了神秘的面纱,欢快地回到了孩子们五光十色的生活实践之中。
  生活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玩。那就让观察、作文与“玩”结合起来吧!
  低年级孩子对高年级大同学玩秋千特别眼馋。袁浩就亲自教他們荡秋千,同他们一起“玩”。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听他讲解,看他示范,心里琢磨着:脚怎么站,手怎么抓,要怎么用力,腿怎么蹬……同伴们练习时,他们观察、比较、议论:谁动作轻松、表情欢快;谁脸色发白、肌肉紧张。自己学时,认真体验。耳边呼呼的风声,从脚底往上冒的一股股凉飕飕的冷气,手心湿漉漉的汗水,小腿肚的微微颤抖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
  玩过了,袁浩及时组织孩子们讨论:谁秋千荡得好?他是怎么荡的?荡秋千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说……”“我说……”胖乎乎的小手臂举成一片小树林,言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回家后讲给奶奶听,讲给邻居听,意犹未尽,又写进日记里。
  新意盎然的作文课产生了神奇的效应,他将孩子们“玩”的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玩”、思考“玩”的活动上,进而又迁移到说“玩”、写“玩”的说话、作文活动上。
  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建筑在现实生活和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孩子们变得有话可说、一吐为快了。“捉虾子”“斗公鸡”“学烧饭”“做小火箭”……五彩缤纷的生活都写进了他们的日记、作文。探索者的心血汗水,终于浇开了改革的花朵,写作文渐渐成了孩子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作文在塑造心灵的宏伟工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袁浩机敏地将孩子们观察的目光从美好的大自然,引向错综复杂的社会。他鼓励孩子们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人——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亲戚、邻居、商店营业员、汽车驾驶员……指导孩子在观察比较中分清是非、辨明美丑、学习做人,同时,扎实训练,提高观察、写作能力。
  孩子们那一双双忽闪的大眼睛变得越来越敏锐,对“发脾气的爸爸”“勤劳的妈妈”“关心我的老师”“救火的叔叔”等,他们都记录下来。
  学校的对面是一家百货商店(那个年代,还没有超市),袁老师引导学生到商店去观察营业员。有个学生写道:
  下午,我到和平商店文具柜买本子。一位叔叔站在柜台里,他双手背在身后,嘴里不停地哼着什么歌。我喊了一声:“叔叔,买一本本子!”他好像没听见,向柜台外走去。我等了好一会儿没人来,正准备回家,忽然,后面传来了脚步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位老爷爷,中等身材,带着副眼镜,右耳上夹着支竹竿圆珠笔,看样子也是位营业员。他刚走进柜台,就来了许多学生和大人。我被挤在人墙后面。这时,只听有人喊:“小朋友,你买什么?到前面来吧!”啊,那戴眼镜的爷爷正笑呵呵地望着我,亲切地招呼我呢。我连忙踮起脚,把钱递给他。
  这是在作文吗?是的。这真是一篇观察仔细,思维清晰,表达形象、具体的好作文;但这又不仅仅是在作文,你不觉得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着看人、学习着做人吗?正像一句名言所揭示的,“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孩子们美好的道德品质,正在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中孕育着、成长着。
  再看一篇《发电影票》的观察日记:
  下课了,同学们涌出教室,一下子把袁老师围在中间,争着拉住袁老师的手,笑嘻嘻地说:“袁老师,给我一张票吧,我眼睛好。”“袁老师,把票给我们班委吧!”“袁老师,给……”“给……”
  胡方晖个子矮,力气小,怎么也挤不进去,她想了想就轻轻地喊了一声:“袁进!”袁进一回头,看见胡方晖站在那里朝他笑,就问:“什么事?”“你替我向袁老师要张票吧!”“我不!我自己还没要到票呢!”袁进转身挤进人群喊起来:“袁老师……”
  袁老师笑着摸摸同学们的头,又挥挥手说:“好,好,都能想到别人,下课先去活动吧,等一会儿我请组长发。”
  诗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之闻读了袁浩班上的五十多本日记后很感奋。他评价道:“不仅文字好,而且思想境界也高,读起来耐人寻味。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这样思考问题,而且见诸行动,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班上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是大量的,真是蔚然成风,感人至深。”   二、 “活”出来的作文课堂新结构
  袁浩说,只有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健全发展,使教真正落到实处,使“新”真正得到体现。在他的作文课上,孩子们或学画画、听音乐、练体操,或猜谜语、放幻灯、制模型,或说相声、演小品、编童话故事、做科学实验,还学着挑选西瓜、演讲辩论……
  有这样一节令人难忘的看图作文课:
  录音机里飞出悦耳的琴声、笛声、歌声……悠扬、婉转。投影屏幕上出现森林里鲜花盛开的草坪,一群小动物正聚在草坪上举行音乐会,有小兔、小猴、小花猫、大公鸡、小狐狸……金黄色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们揉亮了惺忪的睡眼。
  孩子们兴奋了。
  袁浩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联想:“你认识他们吗?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记得他们过去的故事吗?”
  “那是赛跑时输给乌龟的小白兔……”
  “那是下山后掰了玉米又摘桃子的小猴……”
  “那是小花猫,我读过他‘钓鱼’的故事……”
  童声清脆,笑语琅琅。可以想见,孩子们在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留下的形象,阅读时的愉悦情感被激发出来了。
  “那么——”袁浩笑眯眯地继续启发说:“他们现在正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谁?他演奏的是什么乐器?你想对你这位好朋友说句话吗?”
  “我想对小白兔说:‘在上次赛跑中,你因为骄傲输给了乌龟。今天,你笛子吹得可真不赖!这是你虚心学习、刻苦练习的结果。小白兔,我真为你的进步高兴……’”
  “我想对小猫说:‘小猫咪,你的小喇叭吹得真好听。你不再是过去那个跟妈妈学钓鱼时三心二意的小花猫了。看你吹喇叭的那股神气劲儿,是不是在庆祝胜利啊……’”
  “我想对大公鸡说……”
  一一表扬后,袁浩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今,小动物们都进步了,都有一手绝活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新故事。想一想他们是怎样成长的?正在演奏什么乐曲?请根据画面内容,联系学过的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短篇故事。可以重点写一两个小动物,其他小动物可以简略些,写好后,讲读给大家听听。”
  教室里,悅耳的琴声、笛声又轻轻地响起来了。孩子们有的凝神注视屏幕喃喃低语;有的双手托着下巴让想象展开翅膀……一个个奋笔疾书,从笔端流淌出一篇篇美丽的童话。20分钟过去后,孩子们争着讲自己创作的故事。
  “音乐会中木琴的声音特别清脆,如泉水叮咚,演奏者便是小狐狸。”一个孩子指着画面娓娓道来,“过去,他的名声很不好,可那都是他的长辈造成的。他爷爷表演的那个‘狐假虎威’,人人皆知。他叔叔还厚颜无耻地从乌鸦嘴里骗去了肉。结果都没有好下场,爷爷被老虎吃了,叔叔成了猎人的猎物。小狐狸吸取前辈的教训,他到处拜师学艺,认真学本领,终于成了一名工程师,在大山中、在森林里为大家铺路、搭桥、造房……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小狐狸从心里感到幸福。你听,在今天的‘森林音乐会’上,他演奏的乐曲《幸福是什么》,多么轻快,多么欢乐……”
  孩子们的心地是善良的,孩子们的观点是新颖的,构思是独特的。袁浩笑了,听课的同行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 “画”出来的作文训练新途径
  袁浩作文教学“新”,还体现在他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作文训练的新途径,勇于探索作文训练的新方式。
  班上不是时时涌现做好人好事不留名的“小雷锋”吗?袁洁就以画为“诱因”,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发孩子们倾吐的欲望,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成富有童趣的文章。
  冬天,他画一幅《我比太阳起得早》:霞光初照,寒风凛冽,三个小伙伴扛着扫帚、肩挎草绳在马路上匆匆走着,一个小球迷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从后面追了上来……
  画幅下面有段导语,是袁浩写给孩子们的提示和要求:
  “寒风吹,霞光照,我比太阳起得早。”
  “我”是谁?起早去干什么?
  “我”,是那个背着球的“小球迷”吗?你看,“我”正迈开大步急匆匆地从后面追上来,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是什么秘密呢?怎么发现的?“我”当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我”,是那个穿黄夹克的“小不点”吗?你看,“我”正用手指轻压嘴唇,示意身边的伙伴要“守口如瓶”。“我”与伙伴们到底有什么秘密?清晨,他们起早,究竟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
  “我”,是那个扎蝴蝶结的女同学吗?你看,“我”肩挎草绳,正在……
  如果你就是“我”,能说说这个早晨的故事吗?
  题目就叫《我比太阳起得早》。
  如果有兴趣的话,写好一篇后,建议你再把自己假设为四位同学中的另一位,仍用第一人称写写这个小故事。你将发现,这是很有趣的练习。不信,你试试看。
  夏日,袁浩画一幅《悄悄话》:大雨滂沱,浓密的悬铃木在狂风中摇曳。马路旁,三个红领巾挤在一把小花伞下,说着悄悄话。
  画下,照例配着一段练习导语:
  呼呼呼,哗哗哗,风大雨也大,雨地里绽开了五彩“花”。
  “花”下面藏着三个小娃娃,叽叽喳喳,说着悄悄话。
  是准备给学校的老师送伞?
  是打算去检查教室的门窗?
  还是……
  是想起了红领巾苗圃里一盆盆鲜花?
  是看到了风雨中淋湿衣衫的人民警察?
  还是……
  呼呼呼,哗哗哗,风大雨也大,雨地里三个小娃娃,叽叽喳喳,说着悄悄话。
  亮丽的画面、清新的文字都出自教师之手,孩子们被吸引住了,一个个挤在画前,兴致勃勃地观赏,情不自禁地回忆、想象、议论……
  生活在袁浩身边,孩子们耳濡目染、心唯手练。作文终于穿过重重风雨,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和乐事。
  于是,“新”也就成了袁浩令人瞩目的教学风格。
  (宁益民,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科研型教师。宋红斌,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原校长。)
其他文献
摘要:情境应该是一种由理解来定义、选择和建构的境脉,而且是一种适应性的存在。一切情境,除了让人置身其中,还有赖于人的存在、理解与创构。在教育之中,只有当情境作为人的适应性的存在时,它才真正存在。今天,教育的情境应有三种路向:从情境走向境脉,从师生走向社会,从适合走向适应。情境教育发展到今天,情境必然要从适合儿童走向适应儿童,适应儿童所在的境脉与社会;同时,儿童需要从事的是适应性学习,而不是用过去的
期刊
摘要: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应该用“大美育”的视野来看待学校的课程和其他教育活动。课程美育,即在学校课程中实施审美教育,要结合各自的课程特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创造美以及追求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能力。课程美育也要遵循美育的一般规律,做到以形感之、以情动之、以力驱之。  关键词:美育课程美育综合实践活动  学校美育是培养学生认识美、热爱美和创造美的教育。虽然艺术教
期刊
摘要:读书不能心急,要一步一步来。“读到了”往往意味着“读开了”。在问题的牵引下,由这本跨到那本,由书里跨到书外,由深读吸收跨到实践创新。2019年,读了鲁迅、苏东坡、木心,读了纪念版《瓦尔登湖》,读了江晓原,更加深了对鲁迅作品的理解,发掘出了苏东坡的现代性价值,领悟到怎样把人越读越大,对读书、治学有了全新的感受和认识。  关键词:2019年书单 读书生活 琐记  记得《燃灯者》中周辅成先生对赵越
期刊
1培养阅读的乐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伴随着学生的学校学习生活正式开始,让学生逐步感受到阅读的乐趣至关重要。2001年课程标准对此特别强调,“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这样的表述意味着阅读的过程应该是感受快乐的过程,特别是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刚刚还处于自由自在的玩耍、游戏状态,突然进入严肃、规矩的学校学习生活,孩子的乐趣需要延伸、继续,同时也要上升到新的层次,开拓新的方法和途径。这样,阅读为学生
期刊
摘要:以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为考察样本,可以发现,经典文本的教学存在文本解读闭塞、教学点的研判失之表层与笼统、教学方式以鉴赏代替探究、以讲授代替对话等问题。素养本位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其变革之路才刚刚开始。在文本解读上,要把孤立的单篇置于互文性的文本网络中去理解;在教学内容的确定上,要考虑教学点从语表到语里的精准把握;在教学方式上,要强化经典文本与现实世界的联结,从“教”转向“学”,变“鉴赏模式”为
期刊
摘要:在抗击新冠肺炎、“停课不停学”的特殊日子里,周群老师设计的初中语文创意读写练习方案,系统思考、整体架构,特点鲜明,价值导向明确,引导学生成为深度的阅读者、理性的评论者和负责任的表达者,为语文学习中的价值培育与践行提供了一种新样式,是语文独当之任、实践方式的新探索。  关键词:学习方案价值导向语文学习  我们永远忘不了2020年的1月。一场凶猛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我们度过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春节,我
期刊
摘要:用“不要‘告诉’,而要‘主张’”来区分文章。向教育案例要“主张”,强调找准切入口,用理论分析;向课例研究要“主张”,强调在观察的基础上,确定主题,阐述观点;向经验总结要“主张”,强调提出主题后用事实验证。获取教育主张的重要途径是:阅读理论→积累知识→形成思想。  关键词:告诉主张 教育案例课例研究经验总结  “不要‘告诉’,而要‘主张’”,是华东师范大学陆有铨教授对教育写作的概括。陆教授的原
期刊
从教二十余载,在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上,一直有一群人默默关注着我,无私帮助着我,悉心托举着我……他们是助力我专业成长的“神秘人”,是我生命中的贵人。  一  1998年7月,我毕业于江苏省如皋师范学校“三二分段”文科大专班,同年8月分配至江苏省海安县实验小学工作。这是一所有著“学者型教师摇篮”美誉的百年老校,是一片学养丰厚的教育沃土,学校先后走出了金沙、翟书烈、华应龙、许卫兵、贲友林、徐金贵、许习白
期刊
摘要:抓住“成长”主题,就《童年》一书开展了一次整本书阅读推进活动。活动分四个环节:首先,对课前阅读时产生的有价值的疑问展开交流;接着,梳理书中的事件,探讨童年的色彩;然后,聚焦《童年》第二章的开头部分,进一步丰富情感体验;最后,迁移生活经验,感受成长的颜色。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童年》成长  《童年》是苏联作家高尔基的代表作之一,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快乐读书吧》中,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期刊
摘要:刚刚开始习作的学生,每一个都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滋养他们的写作欲望,点燃他们的写作热情,培养他们的写作素养,走好第一步,打下坚实的基础,尤为重要。而习作的前期课程——预学,就是最好的媒介与契机。运用“习作预学单”,在写作前对学生进行写作方面的引导,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  关键词:三年级习作教学预学  一、 预学,顺应需要而生  习作教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