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是袁浩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他执着地认定,在作文教学中,唯有弃旧图新,才有出路,才能把作文基本功训练真正落在实处。这个“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玩”出来的作文教学新观念,“活”出来的作文课堂新结构,“画”出来的作文训练新途径。
关键词:袁浩作文教学教学风格
本文原载于《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略有删改。
凡是卓有建树的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名小学教师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袁浩长期从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春去秋来,如今已是花鲜耀眼、果香诱人。20世纪70年代,他就以独具一格的教学艺术赢得了一颗颗童心,赢得了省内外同行的赞誉。如今,他的课早已被摄制成电视节目,送到了千家万户的屏幕上;早已被选编进全国师范课本,启迪着未来园丁。
人们说,袁浩的作文教学新颖、实在,扎扎实实的观察、思维、表达的作文综合训练中处处透着勃勃生机。1983年底,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就曾这样评价:“袁浩,不把作文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写作技术,而是提高到培养人这个高度来考虑,这个境界很高。他正在逐步摆脱几百年科举制八股文考试那套旧式教育的束缚,是个创造,很有新意。”
“新”,确是袁浩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他执着地认定,在作文教学中,唯有弃旧图新,才有出路,才能把作文基本功训练真正落在实处。
一、 “玩”出来的作文教学新观念
说袁浩教学“新”,首先在于他的教学观念新、训练体系新,独树一帜,领风气之先。
1978年,袁浩和他的同事们选取攻坚的突破口,制订了作战方案: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于是,南京市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就从他这里起步了。在这里,作文被摘掉了神秘的面纱,欢快地回到了孩子们五光十色的生活实践之中。
生活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玩。那就让观察、作文与“玩”结合起来吧!
低年级孩子对高年级大同学玩秋千特别眼馋。袁浩就亲自教他們荡秋千,同他们一起“玩”。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听他讲解,看他示范,心里琢磨着:脚怎么站,手怎么抓,要怎么用力,腿怎么蹬……同伴们练习时,他们观察、比较、议论:谁动作轻松、表情欢快;谁脸色发白、肌肉紧张。自己学时,认真体验。耳边呼呼的风声,从脚底往上冒的一股股凉飕飕的冷气,手心湿漉漉的汗水,小腿肚的微微颤抖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
玩过了,袁浩及时组织孩子们讨论:谁秋千荡得好?他是怎么荡的?荡秋千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说……”“我说……”胖乎乎的小手臂举成一片小树林,言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回家后讲给奶奶听,讲给邻居听,意犹未尽,又写进日记里。
新意盎然的作文课产生了神奇的效应,他将孩子们“玩”的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玩”、思考“玩”的活动上,进而又迁移到说“玩”、写“玩”的说话、作文活动上。
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建筑在现实生活和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孩子们变得有话可说、一吐为快了。“捉虾子”“斗公鸡”“学烧饭”“做小火箭”……五彩缤纷的生活都写进了他们的日记、作文。探索者的心血汗水,终于浇开了改革的花朵,写作文渐渐成了孩子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作文在塑造心灵的宏伟工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袁浩机敏地将孩子们观察的目光从美好的大自然,引向错综复杂的社会。他鼓励孩子们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人——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亲戚、邻居、商店营业员、汽车驾驶员……指导孩子在观察比较中分清是非、辨明美丑、学习做人,同时,扎实训练,提高观察、写作能力。
孩子们那一双双忽闪的大眼睛变得越来越敏锐,对“发脾气的爸爸”“勤劳的妈妈”“关心我的老师”“救火的叔叔”等,他们都记录下来。
学校的对面是一家百货商店(那个年代,还没有超市),袁老师引导学生到商店去观察营业员。有个学生写道:
下午,我到和平商店文具柜买本子。一位叔叔站在柜台里,他双手背在身后,嘴里不停地哼着什么歌。我喊了一声:“叔叔,买一本本子!”他好像没听见,向柜台外走去。我等了好一会儿没人来,正准备回家,忽然,后面传来了脚步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位老爷爷,中等身材,带着副眼镜,右耳上夹着支竹竿圆珠笔,看样子也是位营业员。他刚走进柜台,就来了许多学生和大人。我被挤在人墙后面。这时,只听有人喊:“小朋友,你买什么?到前面来吧!”啊,那戴眼镜的爷爷正笑呵呵地望着我,亲切地招呼我呢。我连忙踮起脚,把钱递给他。
这是在作文吗?是的。这真是一篇观察仔细,思维清晰,表达形象、具体的好作文;但这又不仅仅是在作文,你不觉得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着看人、学习着做人吗?正像一句名言所揭示的,“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孩子们美好的道德品质,正在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中孕育着、成长着。
再看一篇《发电影票》的观察日记:
下课了,同学们涌出教室,一下子把袁老师围在中间,争着拉住袁老师的手,笑嘻嘻地说:“袁老师,给我一张票吧,我眼睛好。”“袁老师,把票给我们班委吧!”“袁老师,给……”“给……”
胡方晖个子矮,力气小,怎么也挤不进去,她想了想就轻轻地喊了一声:“袁进!”袁进一回头,看见胡方晖站在那里朝他笑,就问:“什么事?”“你替我向袁老师要张票吧!”“我不!我自己还没要到票呢!”袁进转身挤进人群喊起来:“袁老师……”
袁老师笑着摸摸同学们的头,又挥挥手说:“好,好,都能想到别人,下课先去活动吧,等一会儿我请组长发。”
诗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之闻读了袁浩班上的五十多本日记后很感奋。他评价道:“不仅文字好,而且思想境界也高,读起来耐人寻味。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这样思考问题,而且见诸行动,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班上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是大量的,真是蔚然成风,感人至深。” 二、 “活”出来的作文课堂新结构
袁浩说,只有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健全发展,使教真正落到实处,使“新”真正得到体现。在他的作文课上,孩子们或学画画、听音乐、练体操,或猜谜语、放幻灯、制模型,或说相声、演小品、编童话故事、做科学实验,还学着挑选西瓜、演讲辩论……
有这样一节令人难忘的看图作文课:
录音机里飞出悦耳的琴声、笛声、歌声……悠扬、婉转。投影屏幕上出现森林里鲜花盛开的草坪,一群小动物正聚在草坪上举行音乐会,有小兔、小猴、小花猫、大公鸡、小狐狸……金黄色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们揉亮了惺忪的睡眼。
孩子们兴奋了。
袁浩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联想:“你认识他们吗?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记得他们过去的故事吗?”
“那是赛跑时输给乌龟的小白兔……”
“那是下山后掰了玉米又摘桃子的小猴……”
“那是小花猫,我读过他‘钓鱼’的故事……”
童声清脆,笑语琅琅。可以想见,孩子们在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留下的形象,阅读时的愉悦情感被激发出来了。
“那么——”袁浩笑眯眯地继续启发说:“他们现在正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谁?他演奏的是什么乐器?你想对你这位好朋友说句话吗?”
“我想对小白兔说:‘在上次赛跑中,你因为骄傲输给了乌龟。今天,你笛子吹得可真不赖!这是你虚心学习、刻苦练习的结果。小白兔,我真为你的进步高兴……’”
“我想对小猫说:‘小猫咪,你的小喇叭吹得真好听。你不再是过去那个跟妈妈学钓鱼时三心二意的小花猫了。看你吹喇叭的那股神气劲儿,是不是在庆祝胜利啊……’”
“我想对大公鸡说……”
一一表扬后,袁浩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今,小动物们都进步了,都有一手绝活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新故事。想一想他们是怎样成长的?正在演奏什么乐曲?请根据画面内容,联系学过的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短篇故事。可以重点写一两个小动物,其他小动物可以简略些,写好后,讲读给大家听听。”
教室里,悅耳的琴声、笛声又轻轻地响起来了。孩子们有的凝神注视屏幕喃喃低语;有的双手托着下巴让想象展开翅膀……一个个奋笔疾书,从笔端流淌出一篇篇美丽的童话。20分钟过去后,孩子们争着讲自己创作的故事。
“音乐会中木琴的声音特别清脆,如泉水叮咚,演奏者便是小狐狸。”一个孩子指着画面娓娓道来,“过去,他的名声很不好,可那都是他的长辈造成的。他爷爷表演的那个‘狐假虎威’,人人皆知。他叔叔还厚颜无耻地从乌鸦嘴里骗去了肉。结果都没有好下场,爷爷被老虎吃了,叔叔成了猎人的猎物。小狐狸吸取前辈的教训,他到处拜师学艺,认真学本领,终于成了一名工程师,在大山中、在森林里为大家铺路、搭桥、造房……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小狐狸从心里感到幸福。你听,在今天的‘森林音乐会’上,他演奏的乐曲《幸福是什么》,多么轻快,多么欢乐……”
孩子们的心地是善良的,孩子们的观点是新颖的,构思是独特的。袁浩笑了,听课的同行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 “画”出来的作文训练新途径
袁浩作文教学“新”,还体现在他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作文训练的新途径,勇于探索作文训练的新方式。
班上不是时时涌现做好人好事不留名的“小雷锋”吗?袁洁就以画为“诱因”,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发孩子们倾吐的欲望,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成富有童趣的文章。
冬天,他画一幅《我比太阳起得早》:霞光初照,寒风凛冽,三个小伙伴扛着扫帚、肩挎草绳在马路上匆匆走着,一个小球迷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从后面追了上来……
画幅下面有段导语,是袁浩写给孩子们的提示和要求:
“寒风吹,霞光照,我比太阳起得早。”
“我”是谁?起早去干什么?
“我”,是那个背着球的“小球迷”吗?你看,“我”正迈开大步急匆匆地从后面追上来,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是什么秘密呢?怎么发现的?“我”当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我”,是那个穿黄夹克的“小不点”吗?你看,“我”正用手指轻压嘴唇,示意身边的伙伴要“守口如瓶”。“我”与伙伴们到底有什么秘密?清晨,他们起早,究竟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
“我”,是那个扎蝴蝶结的女同学吗?你看,“我”肩挎草绳,正在……
如果你就是“我”,能说说这个早晨的故事吗?
题目就叫《我比太阳起得早》。
如果有兴趣的话,写好一篇后,建议你再把自己假设为四位同学中的另一位,仍用第一人称写写这个小故事。你将发现,这是很有趣的练习。不信,你试试看。
夏日,袁浩画一幅《悄悄话》:大雨滂沱,浓密的悬铃木在狂风中摇曳。马路旁,三个红领巾挤在一把小花伞下,说着悄悄话。
画下,照例配着一段练习导语:
呼呼呼,哗哗哗,风大雨也大,雨地里绽开了五彩“花”。
“花”下面藏着三个小娃娃,叽叽喳喳,说着悄悄话。
是准备给学校的老师送伞?
是打算去检查教室的门窗?
还是……
是想起了红领巾苗圃里一盆盆鲜花?
是看到了风雨中淋湿衣衫的人民警察?
还是……
呼呼呼,哗哗哗,风大雨也大,雨地里三个小娃娃,叽叽喳喳,说着悄悄话。
亮丽的画面、清新的文字都出自教师之手,孩子们被吸引住了,一个个挤在画前,兴致勃勃地观赏,情不自禁地回忆、想象、议论……
生活在袁浩身边,孩子们耳濡目染、心唯手练。作文终于穿过重重风雨,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和乐事。
于是,“新”也就成了袁浩令人瞩目的教学风格。
(宁益民,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科研型教师。宋红斌,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原校长。)
关键词:袁浩作文教学教学风格
本文原载于《全国著名小学语文特级教师课堂教学艺术》一书(河海大学出版社,1998年出版),略有删改。
凡是卓有建树的名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名小学教师能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呢?
袁浩长期从事小学作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春去秋来,如今已是花鲜耀眼、果香诱人。20世纪70年代,他就以独具一格的教学艺术赢得了一颗颗童心,赢得了省内外同行的赞誉。如今,他的课早已被摄制成电视节目,送到了千家万户的屏幕上;早已被选编进全国师范课本,启迪着未来园丁。
人们说,袁浩的作文教学新颖、实在,扎扎实实的观察、思维、表达的作文综合训练中处处透着勃勃生机。1983年底,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袁微子先生就曾这样评价:“袁浩,不把作文训练局限于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不把它看作是单纯的写作技术,而是提高到培养人这个高度来考虑,这个境界很高。他正在逐步摆脱几百年科举制八股文考试那套旧式教育的束缚,是个创造,很有新意。”
“新”,确是袁浩作文教学的一大特点。他执着地认定,在作文教学中,唯有弃旧图新,才有出路,才能把作文基本功训练真正落在实处。
一、 “玩”出来的作文教学新观念
说袁浩教学“新”,首先在于他的教学观念新、训练体系新,独树一帜,领风气之先。
1978年,袁浩和他的同事们选取攻坚的突破口,制订了作战方案:从培养观察能力入手,改革作文教学。于是,南京市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探索就从他这里起步了。在这里,作文被摘掉了神秘的面纱,欢快地回到了孩子们五光十色的生活实践之中。
生活中,孩子们最喜欢的是什么?玩。那就让观察、作文与“玩”结合起来吧!
低年级孩子对高年级大同学玩秋千特别眼馋。袁浩就亲自教他們荡秋千,同他们一起“玩”。孩子们怀着浓厚的兴趣,听他讲解,看他示范,心里琢磨着:脚怎么站,手怎么抓,要怎么用力,腿怎么蹬……同伴们练习时,他们观察、比较、议论:谁动作轻松、表情欢快;谁脸色发白、肌肉紧张。自己学时,认真体验。耳边呼呼的风声,从脚底往上冒的一股股凉飕飕的冷气,手心湿漉漉的汗水,小腿肚的微微颤抖都使孩子们感到新奇有趣。
玩过了,袁浩及时组织孩子们讨论:谁秋千荡得好?他是怎么荡的?荡秋千时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我说……”“我说……”胖乎乎的小手臂举成一片小树林,言者兴致勃勃,听者津津有味。回家后讲给奶奶听,讲给邻居听,意犹未尽,又写进日记里。
新意盎然的作文课产生了神奇的效应,他将孩子们“玩”的兴趣逐步迁移到观察“玩”、思考“玩”的活动上,进而又迁移到说“玩”、写“玩”的说话、作文活动上。
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扎扎实实的作文训练建筑在现实生活和观察现实生活的基础上,孩子们变得有话可说、一吐为快了。“捉虾子”“斗公鸡”“学烧饭”“做小火箭”……五彩缤纷的生活都写进了他们的日记、作文。探索者的心血汗水,终于浇开了改革的花朵,写作文渐渐成了孩子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作文在塑造心灵的宏伟工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功能。袁浩机敏地将孩子们观察的目光从美好的大自然,引向错综复杂的社会。他鼓励孩子们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周围的人——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亲戚、邻居、商店营业员、汽车驾驶员……指导孩子在观察比较中分清是非、辨明美丑、学习做人,同时,扎实训练,提高观察、写作能力。
孩子们那一双双忽闪的大眼睛变得越来越敏锐,对“发脾气的爸爸”“勤劳的妈妈”“关心我的老师”“救火的叔叔”等,他们都记录下来。
学校的对面是一家百货商店(那个年代,还没有超市),袁老师引导学生到商店去观察营业员。有个学生写道:
下午,我到和平商店文具柜买本子。一位叔叔站在柜台里,他双手背在身后,嘴里不停地哼着什么歌。我喊了一声:“叔叔,买一本本子!”他好像没听见,向柜台外走去。我等了好一会儿没人来,正准备回家,忽然,后面传来了脚步声。我回头一看,原来是位老爷爷,中等身材,带着副眼镜,右耳上夹着支竹竿圆珠笔,看样子也是位营业员。他刚走进柜台,就来了许多学生和大人。我被挤在人墙后面。这时,只听有人喊:“小朋友,你买什么?到前面来吧!”啊,那戴眼镜的爷爷正笑呵呵地望着我,亲切地招呼我呢。我连忙踮起脚,把钱递给他。
这是在作文吗?是的。这真是一篇观察仔细,思维清晰,表达形象、具体的好作文;但这又不仅仅是在作文,你不觉得孩子们在观察中学习着看人、学习着做人吗?正像一句名言所揭示的,“美德大多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孩子们美好的道德品质,正在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中孕育着、成长着。
再看一篇《发电影票》的观察日记:
下课了,同学们涌出教室,一下子把袁老师围在中间,争着拉住袁老师的手,笑嘻嘻地说:“袁老师,给我一张票吧,我眼睛好。”“袁老师,把票给我们班委吧!”“袁老师,给……”“给……”
胡方晖个子矮,力气小,怎么也挤不进去,她想了想就轻轻地喊了一声:“袁进!”袁进一回头,看见胡方晖站在那里朝他笑,就问:“什么事?”“你替我向袁老师要张票吧!”“我不!我自己还没要到票呢!”袁进转身挤进人群喊起来:“袁老师……”
袁老师笑着摸摸同学们的头,又挥挥手说:“好,好,都能想到别人,下课先去活动吧,等一会儿我请组长发。”
诗人、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朱之闻读了袁浩班上的五十多本日记后很感奋。他评价道:“不仅文字好,而且思想境界也高,读起来耐人寻味。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能这样思考问题,而且见诸行动,这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他班上学生学雷锋、做好事的事迹是大量的,真是蔚然成风,感人至深。” 二、 “活”出来的作文课堂新结构
袁浩说,只有教得活,学生才能学得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才能健全发展,使教真正落到实处,使“新”真正得到体现。在他的作文课上,孩子们或学画画、听音乐、练体操,或猜谜语、放幻灯、制模型,或说相声、演小品、编童话故事、做科学实验,还学着挑选西瓜、演讲辩论……
有这样一节令人难忘的看图作文课:
录音机里飞出悦耳的琴声、笛声、歌声……悠扬、婉转。投影屏幕上出现森林里鲜花盛开的草坪,一群小动物正聚在草坪上举行音乐会,有小兔、小猴、小花猫、大公鸡、小狐狸……金黄色的月亮爬上了树梢,星星们揉亮了惺忪的睡眼。
孩子们兴奋了。
袁浩因势利导,指导学生观察、联想:“你认识他们吗?想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你还记得他们过去的故事吗?”
“那是赛跑时输给乌龟的小白兔……”
“那是下山后掰了玉米又摘桃子的小猴……”
“那是小花猫,我读过他‘钓鱼’的故事……”
童声清脆,笑语琅琅。可以想见,孩子们在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的知识,留下的形象,阅读时的愉悦情感被激发出来了。
“那么——”袁浩笑眯眯地继续启发说:“他们现在正在干什么?你最喜欢谁?他演奏的是什么乐器?你想对你这位好朋友说句话吗?”
“我想对小白兔说:‘在上次赛跑中,你因为骄傲输给了乌龟。今天,你笛子吹得可真不赖!这是你虚心学习、刻苦练习的结果。小白兔,我真为你的进步高兴……’”
“我想对小猫说:‘小猫咪,你的小喇叭吹得真好听。你不再是过去那个跟妈妈学钓鱼时三心二意的小花猫了。看你吹喇叭的那股神气劲儿,是不是在庆祝胜利啊……’”
“我想对大公鸡说……”
一一表扬后,袁浩又提出了新要求:“如今,小动物们都进步了,都有一手绝活啦。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一定有许多有趣的新故事。想一想他们是怎样成长的?正在演奏什么乐曲?请根据画面内容,联系学过的课文,发挥想象,写一篇短篇故事。可以重点写一两个小动物,其他小动物可以简略些,写好后,讲读给大家听听。”
教室里,悅耳的琴声、笛声又轻轻地响起来了。孩子们有的凝神注视屏幕喃喃低语;有的双手托着下巴让想象展开翅膀……一个个奋笔疾书,从笔端流淌出一篇篇美丽的童话。20分钟过去后,孩子们争着讲自己创作的故事。
“音乐会中木琴的声音特别清脆,如泉水叮咚,演奏者便是小狐狸。”一个孩子指着画面娓娓道来,“过去,他的名声很不好,可那都是他的长辈造成的。他爷爷表演的那个‘狐假虎威’,人人皆知。他叔叔还厚颜无耻地从乌鸦嘴里骗去了肉。结果都没有好下场,爷爷被老虎吃了,叔叔成了猎人的猎物。小狐狸吸取前辈的教训,他到处拜师学艺,认真学本领,终于成了一名工程师,在大山中、在森林里为大家铺路、搭桥、造房……他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小狐狸从心里感到幸福。你听,在今天的‘森林音乐会’上,他演奏的乐曲《幸福是什么》,多么轻快,多么欢乐……”
孩子们的心地是善良的,孩子们的观点是新颖的,构思是独特的。袁浩笑了,听课的同行们发出由衷的赞叹。
三、 “画”出来的作文训练新途径
袁浩作文教学“新”,还体现在他在实践中不断开拓作文训练的新途径,勇于探索作文训练的新方式。
班上不是时时涌现做好人好事不留名的“小雷锋”吗?袁洁就以画为“诱因”,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引发孩子们倾吐的欲望,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写成富有童趣的文章。
冬天,他画一幅《我比太阳起得早》:霞光初照,寒风凛冽,三个小伙伴扛着扫帚、肩挎草绳在马路上匆匆走着,一个小球迷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从后面追了上来……
画幅下面有段导语,是袁浩写给孩子们的提示和要求:
“寒风吹,霞光照,我比太阳起得早。”
“我”是谁?起早去干什么?
“我”,是那个背着球的“小球迷”吗?你看,“我”正迈开大步急匆匆地从后面追上来,似乎发现了什么秘密。是什么秘密呢?怎么发现的?“我”当时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我”,是那个穿黄夹克的“小不点”吗?你看,“我”正用手指轻压嘴唇,示意身边的伙伴要“守口如瓶”。“我”与伙伴们到底有什么秘密?清晨,他们起早,究竟做了些什么?怎么做的?
“我”,是那个扎蝴蝶结的女同学吗?你看,“我”肩挎草绳,正在……
如果你就是“我”,能说说这个早晨的故事吗?
题目就叫《我比太阳起得早》。
如果有兴趣的话,写好一篇后,建议你再把自己假设为四位同学中的另一位,仍用第一人称写写这个小故事。你将发现,这是很有趣的练习。不信,你试试看。
夏日,袁浩画一幅《悄悄话》:大雨滂沱,浓密的悬铃木在狂风中摇曳。马路旁,三个红领巾挤在一把小花伞下,说着悄悄话。
画下,照例配着一段练习导语:
呼呼呼,哗哗哗,风大雨也大,雨地里绽开了五彩“花”。
“花”下面藏着三个小娃娃,叽叽喳喳,说着悄悄话。
是准备给学校的老师送伞?
是打算去检查教室的门窗?
还是……
是想起了红领巾苗圃里一盆盆鲜花?
是看到了风雨中淋湿衣衫的人民警察?
还是……
呼呼呼,哗哗哗,风大雨也大,雨地里三个小娃娃,叽叽喳喳,说着悄悄话。
亮丽的画面、清新的文字都出自教师之手,孩子们被吸引住了,一个个挤在画前,兴致勃勃地观赏,情不自禁地回忆、想象、议论……
生活在袁浩身边,孩子们耳濡目染、心唯手练。作文终于穿过重重风雨,成了孩子们的好朋友,成了孩子们生活中的一种需要和乐事。
于是,“新”也就成了袁浩令人瞩目的教学风格。
(宁益民,江苏省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科研型教师。宋红斌,全国劳动模范,江苏省南京市长江路小学原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