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案例】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圆周率。课的中间,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个精彩。
当学生自己提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这一方案。我微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节课会很顺利地结束。但是,这样的“探究”对学生有怎样的发展与提高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设计实验方案中来,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深挖些东西,于是开始“为难”学生:“对于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有疑问,可以请教吗?”同学们得意地说:“行。”我问:“你怎么想到要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并算出比值的?你的设计灵感是怎么来的?”同学们一听,先是一愣,继而热烈讨论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几个同学举起手。有的坦诚相告:“瞎蒙的。”有的不好意思地笑笑:“撞上的。”还有的故弄玄虚:“第六感觉。”我继续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如何?根据是什么?”这一次大家没有再“异口同声”了: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写写画画,有的激烈争辩……几分钟后,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我是从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联想到的。” 我暗自欣喜终于有人慎重思考问题了。我热情洋溢地将“球”踢给全班学生,希望学生能找到突破口。“大家继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空气也变得轻盈而欢快!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活动”,几个小组的代表高高举起了手,有一个组的同学不等我指名就捷足先登上了讲台,组长先板画了一个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画一个内切圆(以正方形边长为直径画圆),接着讲解到:“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的4倍,这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呢?我们估猜了一下,在3~4倍之间。后来我们又画了好多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圆,发现情况都差不多,于是我们就想到“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揭开它们的奥秘。”我微笑着点点头,接着故意举起一大一小两个圆片再一次“为难”学生:“像这个圆的周长和那个圆的直径也存在着上面的关系吗?”眼疾嘴快的学生赶紧补充到:“在同一个圆里。”我佩服地竖起大拇指。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大伙都在为成功欢呼!课继续精彩地进行……
这一案例给我们四点启示:
1.教师不可低估学生,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将法”引导学生,对学生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尤其是学生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时,教师要沉住气,要和学生“磨”到底,切不可包办代替,最后一定会“柳暗花明”的。
3.教师“为难”学生,挑起矛盾,能激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学生的意外发现,会使他们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唯书,不唯上,而唯人”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实验小学泗洪附小)
编辑 杜 锐
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我和学生一起探究圆周率。课的中间,我故意“为难”学生,学生却不畏艰难、迎难而上,创造了一个个精彩。
当学生自己提出了“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问题之后,我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进行研究,很快就有学生提出“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这一方案。我微笑着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怎样?”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好。”我知道,这中间有不少同学是课前看了书的。这时,如果按方案马上动手实验,非常容易得出结论:圆的周长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节课会很顺利地结束。但是,这样的“探究”对学生有怎样的发展与提高呢?如何引导学生真正投入到设计实验方案中来,动脑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我想深挖些东西,于是开始“为难”学生:“对于你们设计的实验方案,老师有疑问,可以请教吗?”同学们得意地说:“行。”我问:“你怎么想到要用圆的周长除以直径并算出比值的?你的设计灵感是怎么来的?”同学们一听,先是一愣,继而热烈讨论起来,过了好一会儿,几个同学举起手。有的坦诚相告:“瞎蒙的。”有的不好意思地笑笑:“撞上的。”还有的故弄玄虚:“第六感觉。”我继续征求大家的意见:“你们认为这个方案设计得如何?根据是什么?”这一次大家没有再“异口同声”了:有的凝神静思,有的动手操作,有的写写画画,有的激烈争辩……几分钟后,有同学发言了:“老师,我是从正方形周长和边长的关系联想到的。” 我暗自欣喜终于有人慎重思考问题了。我热情洋溢地将“球”踢给全班学生,希望学生能找到突破口。“大家继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教室里顿时沸腾起来。空气也变得轻盈而欢快!经过一番紧张激烈的“活动”,几个小组的代表高高举起了手,有一个组的同学不等我指名就捷足先登上了讲台,组长先板画了一个正方形,然后在正方形里画一个内切圆(以正方形边长为直径画圆),接着讲解到:“正方形周长是边长的的4倍,这个圆的周长大约是直径的多少倍呢?我们估猜了一下,在3~4倍之间。后来我们又画了好多个大小不等的正方形和圆,发现情况都差不多,于是我们就想到“测量圆的周长与直径,算出周长和直径的比值”来探究其中的规律,揭开它们的奥秘。”我微笑着点点头,接着故意举起一大一小两个圆片再一次“为难”学生:“像这个圆的周长和那个圆的直径也存在着上面的关系吗?”眼疾嘴快的学生赶紧补充到:“在同一个圆里。”我佩服地竖起大拇指。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大伙都在为成功欢呼!课继续精彩地进行……
这一案例给我们四点启示:
1.教师不可低估学生,教师应该充分相信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学生会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2.教师要善于使用“激将法”引导学生,对学生要有足够的信心和耐心,尤其是学生走到“山穷水尽”的地步时,教师要沉住气,要和学生“磨”到底,切不可包办代替,最后一定会“柳暗花明”的。
3.教师“为难”学生,挑起矛盾,能激起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4.学生的意外发现,会使他们体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这不仅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同时也培养了他们“不唯书,不唯上,而唯人”的科学态度。□
(作者单位:江苏省实验小学泗洪附小)
编辑 杜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