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案件分案起诉制度浅析

来源 :法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2242242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未成年人犯罪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应该分案起诉以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本文在分析我国分案起诉制度的内容和意义的基础上,结合司法实践提出了分案制度的完善建议。
  关键词:未成年人;分案起诉;具体程序
  由于未成年人年龄上、心理上的特点,在办理未成年人案件时有许多不同于成年人案件的情况,因此,设置适合的诉讼程序,是从形式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关键。修改后的刑诉法对未成年人犯罪单独设立了一章特别程序,就体现了对未成年人诉讼权益的保护。但是修改后的刑诉法未对分案起诉制度作出相应的规定。目前,有关分案起诉制度的规定较为笼统,可操作性不强,导致实践中出现“同案不同判”的现象,破坏了司法的统一性和权威性。鉴于立法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有必要对该制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和研究,并对实践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加以分析和科学解决。
  一、分案起诉制度的内容
  分案起诉制度,就是人民检察院对于受理的未成年人和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在不妨碍审查起诉和开庭审理的情况下,对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以独立案件分别提起公诉。这一制度的施行,可以适时地将未成年人从共同犯罪中分离出来,从而避免在共同审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忽视对未成年被告人司法保护情况的发生,在更大程度上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目前从世界各国未成年人诉讼程序的立法来看,分案起诉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是绝对分案主义,即将共同犯罪中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无条件分案起诉和审判的制度。例如,印度《中央少年法》第24 条规定:“不问刑事诉讼法典及现行有效的其他任何法律规定,不得将少年与非少年作为共犯告诉或审理,即使少年与非少年共同犯罪被告发而被审理时,法律也必须命令将该少年与其他人员分离进行审判”[1]。绝对分案主义虽然能最大限度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但是对于某些案件则可能会影响案件事实的查明,妨碍诉讼的顺利进行,并造成诉讼资源的浪费。
  二是相对分案主义,即一般情况要求分案,有碍案件审理的除外。例如,我国台湾地区《少年事件处理法》第 72 条规定,“少年犯罪案件与成年人犯罪时间相牵连时,于不妨碍审理之限度内,应分别审理。但与一般刑事案件分别审理明显有困难或确有对质之必要时,不在此限”[2]。日本、俄罗斯也有类似的规定。相对分案起诉主义以分案起诉为原则,但分案可能妨碍案件事实查明的则可并案起诉;并案起诉的,应当给予未成年被告人应当的程序保障。相对分案起诉主义主张在可能的情况下给予未成年被告人有区别的程序保障,同时兼顾了司法实践的需要。
  我国《人民检察院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规定》之中的规定即属相对分案。《规定》的第 23 条规定“人民检察院提起公诉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不妨碍案件审理的,一般应当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案起诉”,并明确规定了四种例外情形。第 24 条规定,对于分案起诉的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一般应当同时移送人民法院。对于补充侦查事项不涉及未成年人的,应当对未成年人先行提起公诉。第 26 条规定在出现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可以及时建议法院并案审理。
  二、分案起诉制度的意义
  (一)有利于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
  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分开处理,采用有针对性的特殊的办案方式严格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有利于贯彻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涉及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多为团伙作案,且多人多起案件居多。在审查这种较为复杂的共同犯罪案件的时候,承办人往往将大部分精力用于审查具体的案件事实,而容易忽略对未成年人的矫治和教育,也容易导致对未成年人应有的司法保护程序被忽视。而实行分案起诉,则可以避免这一弊端,有助于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挽救、感化工作。此外,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中,未成年人处于从属地位的案件居多,且大多数能够如实供述罪行,或者有相应的法定从减情节,极有可能被判处缓刑或较轻刑罚。如果和成年同案犯一同审查,可能使诉讼周期增长,致使在押未成年犯的羁押期限被人为地延长,不利于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保护,也会对未成年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而实行分案起诉,则可以避免这一情况,缩短了侦查羁押期限,一方面极可能的减少了羁押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同时也降低了未成年人在监管场所被“污染”的机率。
  (二)有利于实现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
  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是给予未成年人特殊照顾,使其享有比成年人更多、更优惠的诉讼权利,保证最大程度地实现未成年人利益的制度,而分案起诉是实现这一价值的有力保证。分案起诉制度将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个别处理,体现区别对待原则。我国刑诉法针对未成年人规定了一系列特别程序,如对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庭前阶段搞好社会调查,全面了解未成年嫌疑人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心理历程从而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在讯问过程中有的放矢,结合具体案情和相关法律法规对其进行教育,使其认识到自己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对有心理问题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进行心理疏导,解决心理问题;审判阶段,为避免肃穆、威严的法庭环境对未成年人情绪造成压抑、焦躁不安、抵制等不良影响,而专用的“圆桌审判”形式。这些都是为了充分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此外,成年被告人在法庭上避重就轻、无理狡辩、翻供、不认罪、藐视法庭等各种对抗法律、法庭的不良行为,对犯罪过程、犯罪结果等有关情况的描述,也会对未成年人产生负面的影响。不仅不利于未成年人的悔罪,更不利于教育改造活动的开展。进行分案起诉就可以避免以上的问题发生,针对未成年人专门的既可避免未成年人受到司法伤害,又有助于促进其悔过自新,进而保证了未成年人刑事诉讼程序目的的实现。
  (三)有利于保护成年被告人诉讼权利不受侵害
  法律保护的利益是多元的,在侧重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时,也不应损害成年人的利益。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第11、152条中明确规定,案件的审理以公开审理为一般原则,未成年人犯罪是公开审理的例外情况之一。因此,在司法实践中一并审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时,通常是不公开审理的,这客观上侵害了在同一程序中受审的成年被告人应当享有的公开审判的权利。同时,公众的知情权、成年被告人家属所享有的旁听权等有关权利也无法实现。因此,将未成年被告人与成年被告人分开起诉、审判,有助于在保护未成年被告人权益的同时兼顾与成年被告人的权益。   三、分案起诉制度在实践操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
  (一)明确分案起诉的标准
  不妨碍案件审理,是为分案起诉的法律标准,但如何在实践中具体适用和把握,有待检察理论界探讨。笔者结合我院实行分案起诉的做法,认为以下几类共同犯罪是妨碍案件审理,不适宜分案诉讼的:
  1、未成年人起主要作用的主犯或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因其在共同犯罪中所涉及的事实较多,且在处罚时“要按照所参与、组织、指挥的全部犯罪进行处罚”或“按照集团所犯的全部罪行处罚”,所以如果进行分诉分审,不利于整个案件的全面审查,有可能造成遗漏某些犯罪事实或者某些犯罪事实“未审而判”,从而导致责任认定上出现偏差,如查清全部事实后再次开庭审理则会造成诉讼效率低下和诉讼资源的浪费。
  2、案件重大、疑难、复杂,分案起诉可能妨碍案件审理的。案件本身具有疑难性,缺少对未成年人的讯问、质证等环节,难以查清案件事实,分案起诉、审理不但没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影响诉讼进程。
  3、未成年被告人构成的犯罪,犯罪情节极其恶劣,社会危害性极大,人身危险性极强,法定刑在十年以上的,慎重起见也不易适用分案诉讼。
  4、未成年被告人与成年被告人具有亲属或其他亲密关系,合并起诉既不会影响对未成年人权益的保护,同时还可通过对亲属的教育工作间接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更为全面的了解与帮教。
  (二)明确分案起诉的具体程序
  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处理上,应优先考虑公正,其次是效率。所以人民检察院在对待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上,以分案起诉为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尽量简化程序上的要求。
  分案起诉的具体程序如下:
  1、成年人与未成年人共同犯罪的案件,侦查机关应统一进行并案侦查,不做分案处理。侦查阶段是一个查获犯罪嫌疑人、查明犯罪事实、人收集证的相对隔离、独立的阶段,成年犯罪嫌疑人与未成年犯罪嫌疑人不存在直接的接触,就不会出现类似法庭污染、影响的现象。所以,若需要对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分案处理,应从起诉阶段进行。否则只会无谓的增加诉讼成本,浪费司法资源。
  2、公安机关对于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侦查完毕后决定移送审查的,应一并移送,分案起诉的案件由未检科检察官统一负责审查起诉并出庭支持公诉比较合适。第一,《关于办理少年刑事案件建立互相配套工作体系的通知》规定: “人民检察院应根据办理少年刑事案件的特点和需要,逐步建立专门机构。目前,设立专门机构条件不成熟的,应制定专人负责办理此类案件”。《未成年人保护法》同样要求要专门机构或者制定专人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各级人民检察院现阶段也基本设立了专门性的办案机构,一般都称为未检科。第二,由未检科的检察官负责分案起诉的全部案件的审查起诉和出庭支持公诉,有两方面的优势: 其一,未检科的检察官通常更为熟悉未成年人身心特点,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能够准确理解和适用未成年人刑事司法政策和相关法律规定。由未检科检察官负责案件的审查能更好地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体现对未成年人的特司法殊保护。其二,由同一名检察官来负责分案起诉的案件,可以保证对案件事实认定的同一性,也降低了诉讼成本,提高了诉讼效率。对分案起诉的两个案件应当分别确立案号,但是基于两案事实的一致性可以制作一份审查报告。在作出审查起诉决定后,应分别制作起诉书、出庭预案诉至法院。
  3、分案起诉的案件由少年法庭统一审理更为科学。第一,由少年庭统一审理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能有效解决多次复印及移送案卷、证据材料的问题,符合诉讼经济原则。第二,我国法院系统少年法庭的建设起步比较早,发展较为完善。同时此类共同犯罪案件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所占比重不大,一般不会给少年法庭带来过重的办案压力。第三,可以保证此类案件事实认定的一致和定罪量刑的相对均衡,符合“一案一定”的基本原则。第四,更利于对未成年人被告人诉讼权益的保护,根据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采用类似“圆桌审判”式的较为缓和、更具亲和力的庭审方式,以缓解未成年人的紧张和抵触情绪,能够更好地对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感化和挽救。
  4、检察机关对一审法院做出的分案起诉判决提出抗诉或被告人对此提出上诉的,上级法院应按照共同犯罪案件合并审理。因为被分案起诉的案件实质上是一个共同犯罪案件,是为了实现诉讼程序上保护未成年被告人的利益的目的而人为地将其分案处理。当有上诉或抗诉情形时,就有可能重新认定犯罪事实,变更原来的裁判。所以,为了公平起见,应由上级法院全面受理并裁定一审判决暂停执行。当然,这也不是要忽略未成年被告人的利益,进行二审程序时依然要由少年庭进行。
  (三) 完善对不宜分案起诉的共同犯罪案件的特殊规定
  对于具有不宜分案起诉情形的案件,也应当由少年法庭进行审判,但需要对其作出特殊规定。修改后的刑诉法第 274 条规定: “审判的时候被告人不满十八岁的案件,不公开审理。”当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并案起诉审理时,未成年被告人不满十八周岁的情形下,如果不公开审理,则侵害了成年被告人享有的公开审判的权利。另外,将未成年被告人与成年人被告人一并带到法庭并接受法庭审判,恐会对未成年人利益造成损害。为了解决保护成年被告人享有的公开审判权利的同时保护未成年人权益,有必要在并案审理的法庭中设置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制度。比如,在法庭上为未成年人设立专门的空间,仅使法官、公诉人和辩护律师能看到,同案被告人及旁听的群众无法看到。同时可以借鉴日本的暂时回避制度、不恰当的发言制止制度,以保证未成年人不受成年被告人的威胁和不良影响[3]。不公开审判的案件中,在未成年人有较为完善的保护的前提下,可以有限制地允许成年人的近亲属参与法庭审判,以保护成年被告人的权益。
  注释:
  [1]沈重.印度一九六零年中央少年法[J].国外法学,1985:61。
  [2]陆志谦、胡家福主编:《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37页。
  [3]董林涛:《论未成年人与成年人共同犯罪案件分案起诉制度》,《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 年第 4 期。
  参考文献:
  [1]卢琦:《中外少年司法制度研究》,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年版。
  [2]黄秀道:《俄罗斯联邦刑事诉讼法典》,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3]温小洁:《我国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4]陆志谦,胡家福:《当代中国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通讯地址:天津市北辰区人民检察院,天津 北辰区 300400)
其他文献
摘 要:新颁布的《刑事诉讼法》对检察机关自侦部门办案所依据的法律条文,进行了重大修改和补充。严格依法办案是检察机关强化法律监督的应有之义,因此,如何依照新的《刑事诉讼法》办理反贪案件,是摆在每名反贪干警面前的新课题。本文从办案实践出发,探讨如何应对新刑诉法带来的新问题。  关键词:刑事诉讼法修改;反贪;问题  新刑诉法已经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刑诉法作为“小宪法”在我国法制建设进程中具有重
期刊
庭前会议程序是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亮点之一,庭前会议制度的确立,通过在起诉、审判之间植入中间程序,不仅突破了中国刑事审判程序由起诉到审判直接过渡的做法,同时丰富了刑事审判开庭前审查的措施,这将会大大提高庭审效率。  一、我国设置庭前会议程序的目的与价值考量  庭前会议制度建立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对该项制度的价值定位,是解决庭前会议制度相关问题的关键所在。而对该二项内容的确立,要以法律规定的内容为依据
期刊
举报线索管理,是检察机关惩治腐败,及时、有效、规范地查处职务犯罪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公民行使检举、控告等基本民主权利的具体体现。近年来,检察机关通过“举报宣传周”、“检察长接待日”、等活动,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激发群众踊跃举报犯罪,为查处职务犯罪提供了大量的线索,职务犯罪查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但另一方面,尽管也有一些关于线索管理的规定出台,由于缺乏一个完善而协调的线索管理体系,随着前期
期刊
摘 要: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同时,自身廉政建设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亟需在思想教育、制度建设、监督管控和内部监督力量建设等方面狠下工夫,形成长效机制,以自身反腐倡廉建设的显著成效取信于民。  关键词:检察机关;反腐倡廉  最高人民检察院曹建明检察长多次强调“检察机关要把加强内部监督放在与法律监督同等重要的位置上”。的确,“正人先正己”,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在履行检
期刊
新刑事诉讼法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新刑诉法的实施对我们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案件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当前社会更注重保障人权、律师执业权利进一步扩大的大趋势下,我们检察机关如何适应新形势,在反腐败斗争中有更大的作为,就倒逼我们寻求自我突破,进一步提升侦查能力,改变原先“由供到证”的侦查模式,实现向“由证到供、证供结合”侦查模式的转变。“打铁还需自身硬”,在当前各级检察机关还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探
期刊
一、问题的提出  2012年“上访妈妈唐慧事件”、“重庆村官任建宇事件”再一次将劳动教养存废的讨论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从法学界的的讨论看,劳动教养制度存在的问题是多方面的,做出改变势在必行,但是彻底废除还是进行改良,争议很大。2012年10月9日我国发布了《中国的司法改革》白皮书,全面客观地介绍了司法改革的基本情况和主要成就,该白皮书中没有关于劳动教养的内容,但中央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
期刊
摘 要:近年来,司法会计鉴定在反贪案件的侦查和诉讼等工作中正越来越多地得到普及并广泛运用,其中,贿赂案件更大程度上需要司法会计鉴定进行深入地分析,以提供清晰的案件线索。  关键词:司法会计鉴定;贿赂;查账;公平正义  近年来,我国在查办职务犯罪方面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防治腐败的新措施新办法也逐步增多、颇有成效,特别是随着我国司法制度的改革和完善,司法会计鉴定在反贪案件的侦查和诉讼等工作中正越来越多
期刊
摘 要:目前,我国机动车保有量持续高速增长,但社会在享受机动车带来的便利同时,也面对交通事故造成的巨大人身和财产损失,研究机动车侵权责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机动车责任主体的认定则是机动车责任认定的起点。机动车转让未过户发生交通事故致人损害是典型的交通事故之一。虽然《侵权责任法》对该类交通事故的责任主体作出了规定,但仍存在可操作性不强、救济不充分等问题,立法进一步完善该类交通事故责任主体的认定,具有
期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增设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诉讼程序,其中第271条是关于附条件不起诉的规定。检察机关将有大量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可能适用该特别程序。同时修改后刑诉法还明确了检察院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的监督考察机关。这样有利于贯彻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教育挽救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节约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率,促进构建和谐社会。  一、附条件不起诉制度适用的特殊性  附条件不起诉制度是对应当负刑事责任的犯罪嫌
期刊
前言:  2012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对我国刑事证据制度作出了许多重大修改。无论是进一步明确证据分类、举证责任、证明标准,还是健全完善非法证据排除制度、证人制度和鉴定制度,都彰显了我国刑事诉讼证据制度的科学发展。同时,也为侦查人员收集刑事案件证据拓展了新的领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以本职工作为认识素材,将本文研究领域限于反贪污贿赂案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