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磨”中出真知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8o8k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通过几次磨课,在最后一段的教学上,教师改变了常规的教学方法,抓住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思中感悟,在辩中明白,由浅入深,层层递进,以达到逐步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自读自悟 边读边画 点词成金 磨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8-076
  《朱德的扁担》是苏教版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主要描写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朱德作为一名军长,和红军战士生活在一起时,不顾生命危险,独自下山挑粮的故事,表现了朱德同志和战士们同甘苦,共患难,以身作则的革命精神。故事发生的年代较为久远,怎样才能通过教学使学生感受到这种革命情怀呢?我和教研组同志们就这一课展开了磨课之旅。
  一磨:自读自悟,交流汇报
  在初次试教时,经过讨论,我们认为,对语文学习来说,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于是,在研讨后,我展开了下面的教学。
  师:自由读最后一段话,并说说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
  生1:课文主要写了战士们看到朱德工作那么忙,还要下山挑粮,太辛苦了,就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最后又被朱德找到的故事。
  师:从挑粮这件事中,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2:朱德作为军长,没有领导架子,和红军战士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同甘共苦。
  [反思]革命题材的课文太沉闷,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二磨:边读边画,读悟结合
  在二次试教时,经过共同讨论研究,我们吸取了第一次授课的经验教训,加入了“边读边画”这个环节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事可干。
  师:读课文,并画出文中描写朱德与战士们的句子,想想自己从中读懂了什么。
  生1:我从“朱德也跟战士们一起去挑粮”读懂了作为一名军长,朱德非常自觉。
  生2:我从“满满一担粮食”中读懂了朱德很能干。
  生3:我从战士们把朱德的扁担藏起来,读懂了战士们很关心军长,心疼军长,想让他多休息一会儿。
  生3:我从朱德又做了一条扁担,读懂了朱德决定和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坚强决心。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下面就请大家带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
  [反思]从二次试教的情况来看,效果仍不理想,因为从学生批画交流的状况来看,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大都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真正深入文本,沉下心来,想想自己有什么收获,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三磨:点词成金,直抵中心
  在第三次试教之前,我们吸取了前两次的经验,觉得对低年级学生来说,要想真正深入文本,获得对人物情感的认识,还应该从词语入手。经过研读课文,我们发现,在这段话中,最重要的两个词就是“藏”与“找”,于是我们决定,从这两个词语入手,打开一条学生理解朱德品质的通道,使学生获得对文本内容最正确的理解。
  师:从“满满”这个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1:这么满的一担粮食肯定很重。
  生2:朱德勇挑重担,不怕苦,不怕累。
  师:朱德为什么要往山上挑粮食呢?
  生3:因为没有粮食,红军战士的生活就不能得到保障,也就没法打胜仗了。
  师:既然挑粮食这么重要,战士们为什么还要把他的扁担藏起来呢?从这个“藏”字,你们体会到什么?
  生4:战士们非常关心朱德军长。
  生5:大家非常敬爱朱德。
  师:战士们这种情有没有实现呢?
  生6:没有。
  师: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7:朱德又找来一根扁担,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
  师:从这个“找”字,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8:我觉得朱德作为军长,带头挑粮,非常负责。
  师:一个“找”字,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
  [反思]教师主要引导学生抓住了“藏”与“找”展开阅读,这样一来,结合上下文,学生对课文中描写朱德和战士们的语言进行品味、感悟,真切地体会到“藏”中见真情,“找”中显示出了朱德以身作则,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精神品质。
  通过三次试讲以及和教研组成员的共同研究、讨论,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年龄、教材特点,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方法。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摘 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小学阶段重要的教学任务之一。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从整体感知文本内容、提取关键信息、关注阅读解释与策略运用等方面引领学生深入文本,提取文本的信息,对关键信息进行分析、判断、推理,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统编教材;阅读教学;阅读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摘 要]《月之故乡》是台湾作者彭邦祯怀念故乡寄托了浓浓乡愁的一首小诗,如何让学生走近并走进这首诗,教师用旧瓶装新酒,设计了非常有趣的完整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两次“创作”中走近作者,在知人论世中走进作品,完成了对这篇寄予浓浓乡愁的作品的理解。目中有人的教师设计的是“学的活动”,否则,设计的则是“教的活动”。  [关键词]月之故乡;教学设计;品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
如今,拉杆箱、双肩背包成为出行标配。北京市消协委托北京市轻工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一站对拉杆箱样品拉杆耐疲劳性能等几十项指标进行了测试,六成以上拉杆箱样品不结实,当前流行的塑料材质箱体抗冲击性能不佳,近四成双肩背包振荡冲击性能不佳。  耐冲击性能是检验拉杆箱质量的重要指标,17个样品该指标未达到标准要求;有4个样品拉杆未达到必须耐振荡冲击300次、提把和侧提把要耐400次振荡冲击指标。  拉杆箱整体质量
[摘 要]战争题材类文本由于种种原因难以激起学生心灵的波澜。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教师巧妙设计,抓住重点,并通过课前阅读“资料袋”、课始欣赏歌曲、课中观看影视片段等手段帮助学生认识那段历史,使学生走进文本。这样,不仅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而且使他们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战争类文本;教学设计;评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由多元写作任务整合而成的写作任务群,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中,我们对写作任务群的建构方法和路径进行了有效探究。我们创设真实的写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通过设置多元化的写作活动,推动学生写作能力的逐步提升;通过打造系统完整的评价机制,形成写作学习的闭环。这样的写作任务群构建,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学生语文核心素
[摘 要]语用型文本的语言训练是显性的、直接的。教授《黄山奇松》一文,教师主要从词语的选择、段落结构、修辞运用、拓展延伸几个方面进行语用训练,旨在用好语用型文本,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实效。  [关键词]语用型文本;语用训练; 提高实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01-0070-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
[摘 要]习作当是心灵之语的自由且极具个性化的陈述形式之一,怎么想就怎么说,用自己的话去说,用擅长的形式去说。从《说说心里话》的教学实践探析以情暖情,以真唤真的作文教学方法。  [关键词]真实;真情;真表达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9-0091-02  管建刚老师提出的作文教学九大主张,第一跃入眼帘的当是“真实”重于“虚构”
[摘要]古典名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脉。章回体小说是我国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章回体小说的整书阅读,既是传承文化的需要,更是学生发展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要确定正确的阅读目标,引导学生掌握阅读这类小说的策略、方法,并通过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等方式,与作者、作品中的人物进行深度交流,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以及思维能力。  [关键词]章回体小说;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在我发现自己的时候,我已经在这个地方了,一个陌生女孩的家里,她安详地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房门敞开着,垂落着一排五颜六色的水晶珠帘,一只金黄色的大狗站在那里,它冲着我嘶哑地喘吠着,仿佛在哭泣,一边往后一退一进的,珠帘搭在它的背上。  我朝它走去,它发出“嗯嗯”的声音,眼睛往下耷拉着,它似乎在哀求我什么,我看了看它,然后穿过珠帘。外面是一个几十平方米的花园,和房间差不多
虽然微波炉解决了不少人的“吃饭问题”,但还是阻止不了朋友圈里的各种“阴谋论”。  微波加热,会产生致癌物?  微波加热的原理是通过电场方向的变化,让极性分子(比如水、蛋白质)迅速旋转,从而通过分子的运动摩擦而产生热量。很多天然食材都是高水分食物,比如鱼肉蛋奶、水果蔬菜和粥汤,所以比较适合用微波炉加热。  并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微波加热能直接产生致癌物,甚至,如果正确使用微波炉,它还有助于避免致癌物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