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伟:
渊源: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第一任新闻官。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筹备之初,段伟辞去美国公司的工作,在给“博鳌之父”蒋晓松做了一段时间秘书之后,转而担任论坛新闻官。
这个“官”一当就是6年。
记忆:“荒凉”是博鳌留给段伟的最初记忆。
因为没有办会场所,他和外交部的同事在临时腾出的博鳌控股员工宿舍奋战,
一楼是办公室,二楼是上下铺的宿舍。某天早上起床,发现没有自来水,就用马桶水箱里的水随便抹把脸。
“荒凉”,别人给周文重描述第一届博鳌时,也常用这个字眼。
在论坛做了六年的新闻官,那六年,是没有春天的六年,因为每年3—4月都在国贸办公室和海南度过。
——段伟
立足亚洲是根本,但同时需要进一步从世界角度来看待亚洲的发展。只有把立足亚洲和面向世界兼顾好,才能把地区一体化和地区合作落到实处。
——周文重
周文重:
渊源:在2010年卸任中国驻美大使一职后,出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记忆:别人告诉他,十年前,第一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在一个半开放式的简易帐篷里举行,代表在里面发言,记者就挤在外面。
十年后,参会人员越来越多,住房依然紧张,但他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改善。
再出发:未来,博鳌论坛要站稳脚跟,立足亚洲,也要走出去,扩大在世界的影响,这是周文重的设想,也是他的担子。
当了六年“官”后,段伟重回校园,随后进入了某跨国企业任新闻官。他说博鳌给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提供了迅速成长的平台。
让段伟欣慰的是,当初他一手创建的新闻制度被沿用至今,所不同的是,2011年的媒体参会人数已经超过了800人,比创建初期翻了一倍……
十年,段伟离开,周文重到来,在不同的时期,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博鳌添砖加瓦,在不同的起点,他们再次出发。
博鳌已经发展得很快了,但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以后兴许还要介绍北京的同学过来工作呢。
——李吉祥
李吉祥:
渊源:1988年生,英文名叫Moon Li,他的故事叫“北京人在博鳌”。
记忆:2009年12月,应届生吉祥到海南旅游,看到博鳌索菲特酒店的招聘信息,
便提交了简历,面试、签约,不经意间开启与博鳌的缘分。
索菲特酒店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主会场,甫入职,他便开始为2010年的年会服务。
论坛结束后,李吉祥如愿成为了酒店康乐中心的主管。
自从来到海南后,他再没回过北京,每月和父母通两三次电话。跟同龄人一样,他喜欢网购,刚从网上买了新疆的薰衣草。
论坛期间,吉祥结识了很多记者,还保留着好几封感谢信,他觉得这些信或许对自己今后的“进步”有所帮助,
他和索菲特的合同明年就到期了,他说人有人缘,也有地缘,如果缘分尽了,就回北京,如果公司能给他更大的空间,就继续扎根博鳌。
蒋晓松:
如果说博鳌是一副作品的话,他的第一作者应该是蒋哓松。十年前的大胆设想和小心筹谋,赋予了博鳌小镇新的灵魂,和世界级的声誉。
十年后,蒋晓松带着他琢磨了十年的“作品”回来了,那个叫乐城的“理想国”。
就在博鳌的不远处,投资额接近1000亿。
商人的“欲望”会不会将理想国再次变为地产和建筑工作?
蒋哓松说,他不会像对待博鳌那样,过早的把“乐城”交出去,他自己掌控、把关,不会轻易撒手,他让我们相信他。
乐城可以把琼海和博鳌连成体,将来那就是这三点一线的穴位。
——蒋哓松
最近几年去博鳌,干活的主力都是一茬一茬的新人,现在是他们带着我走,晚上我困得不行了,一看他们还在挑灯夜战,我也不好意思休息。
——邓庆旭
邓庆旭:
新浪网副总编辑,2002年首届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时,他是后方责编,此后六次前往博鳌,报道博鳌亚洲论坛。
十年前,新浪财经只有十多人,在博鳌,一个人就是一支报道队伍,支起新浪广告牌,拍照,采访,写稿,传稿……又一次三天报道下来,他一共只睡了7个小时。
博鳌和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
十年,蒋哓松离开,邓庆旭仍是博鳌的常客。这块土地曾是他们梦想或者事业的起点。
如今,他们一个有了新的作品,一个有了新的角色,再出发,博鳌是基石,也是底气。
十年,人来人往,他们成就博鳌,博鳌也成了他们。十年,潮起潮落,这是一个关于国家,城市,个体变迁的故事。感谢这十年来为博鳌默默奉献的人们,感谢十年的岁月。
渊源:博鳌亚洲论坛秘书处第一任新闻官。2002年博鳌亚洲论坛筹备之初,段伟辞去美国公司的工作,在给“博鳌之父”蒋晓松做了一段时间秘书之后,转而担任论坛新闻官。
这个“官”一当就是6年。
记忆:“荒凉”是博鳌留给段伟的最初记忆。
因为没有办会场所,他和外交部的同事在临时腾出的博鳌控股员工宿舍奋战,
一楼是办公室,二楼是上下铺的宿舍。某天早上起床,发现没有自来水,就用马桶水箱里的水随便抹把脸。
“荒凉”,别人给周文重描述第一届博鳌时,也常用这个字眼。
在论坛做了六年的新闻官,那六年,是没有春天的六年,因为每年3—4月都在国贸办公室和海南度过。
——段伟
立足亚洲是根本,但同时需要进一步从世界角度来看待亚洲的发展。只有把立足亚洲和面向世界兼顾好,才能把地区一体化和地区合作落到实处。
——周文重
周文重:
渊源:在2010年卸任中国驻美大使一职后,出任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
记忆:别人告诉他,十年前,第一届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在一个半开放式的简易帐篷里举行,代表在里面发言,记者就挤在外面。
十年后,参会人员越来越多,住房依然紧张,但他相信,这些问题都会得到改善。
再出发:未来,博鳌论坛要站稳脚跟,立足亚洲,也要走出去,扩大在世界的影响,这是周文重的设想,也是他的担子。
当了六年“官”后,段伟重回校园,随后进入了某跨国企业任新闻官。他说博鳌给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人提供了迅速成长的平台。
让段伟欣慰的是,当初他一手创建的新闻制度被沿用至今,所不同的是,2011年的媒体参会人数已经超过了800人,比创建初期翻了一倍……
十年,段伟离开,周文重到来,在不同的时期,他们以不同的方式为博鳌添砖加瓦,在不同的起点,他们再次出发。
博鳌已经发展得很快了,但将来还会有更大的发展,以后兴许还要介绍北京的同学过来工作呢。
——李吉祥
李吉祥:
渊源:1988年生,英文名叫Moon Li,他的故事叫“北京人在博鳌”。
记忆:2009年12月,应届生吉祥到海南旅游,看到博鳌索菲特酒店的招聘信息,
便提交了简历,面试、签约,不经意间开启与博鳌的缘分。
索菲特酒店是博鳌亚洲论坛的主会场,甫入职,他便开始为2010年的年会服务。
论坛结束后,李吉祥如愿成为了酒店康乐中心的主管。
自从来到海南后,他再没回过北京,每月和父母通两三次电话。跟同龄人一样,他喜欢网购,刚从网上买了新疆的薰衣草。
论坛期间,吉祥结识了很多记者,还保留着好几封感谢信,他觉得这些信或许对自己今后的“进步”有所帮助,
他和索菲特的合同明年就到期了,他说人有人缘,也有地缘,如果缘分尽了,就回北京,如果公司能给他更大的空间,就继续扎根博鳌。
蒋晓松:
如果说博鳌是一副作品的话,他的第一作者应该是蒋哓松。十年前的大胆设想和小心筹谋,赋予了博鳌小镇新的灵魂,和世界级的声誉。
十年后,蒋晓松带着他琢磨了十年的“作品”回来了,那个叫乐城的“理想国”。
就在博鳌的不远处,投资额接近1000亿。
商人的“欲望”会不会将理想国再次变为地产和建筑工作?
蒋哓松说,他不会像对待博鳌那样,过早的把“乐城”交出去,他自己掌控、把关,不会轻易撒手,他让我们相信他。
乐城可以把琼海和博鳌连成体,将来那就是这三点一线的穴位。
——蒋哓松
最近几年去博鳌,干活的主力都是一茬一茬的新人,现在是他们带着我走,晚上我困得不行了,一看他们还在挑灯夜战,我也不好意思休息。
——邓庆旭
邓庆旭:
新浪网副总编辑,2002年首届博鳌亚洲论坛举办时,他是后方责编,此后六次前往博鳌,报道博鳌亚洲论坛。
十年前,新浪财经只有十多人,在博鳌,一个人就是一支报道队伍,支起新浪广告牌,拍照,采访,写稿,传稿……又一次三天报道下来,他一共只睡了7个小时。
博鳌和博鳌亚洲论坛的影响力日益增大,媒体的报道越来越多。
十年,蒋哓松离开,邓庆旭仍是博鳌的常客。这块土地曾是他们梦想或者事业的起点。
如今,他们一个有了新的作品,一个有了新的角色,再出发,博鳌是基石,也是底气。
十年,人来人往,他们成就博鳌,博鳌也成了他们。十年,潮起潮落,这是一个关于国家,城市,个体变迁的故事。感谢这十年来为博鳌默默奉献的人们,感谢十年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