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罗伯特·伯纳欧在大学时代学习过数学、经济法和国际贸易等专业,并先后在博雅公关、摩托罗拉等知名跨国企业工作,然而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这一切。
对于罗伯特·伯纳欧来说,1986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特殊年份·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其实早在6年前,罗伯特·伯纳欧就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学习中文,并且一学就是6年。鲁迅、徐志摩、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成为他平时非常喜欢读的经典。因此,还在上大学的罗伯特·伯纳欧就对中国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当时很想了解中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职业方向,一直没有机会来中国,觉得非常可惜。”罗伯特·伯纳欧回忆道。
然而碰巧的是当时的斯坦福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一直希望来中国的罗伯特·伯纳欧申请到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研修经济法,成绩优异的他直接被南京大学录取。于是趁业余时间他经常去南京艺术学院研究中国艺术,并决定把专业从经济法改为中国文学和艺术。“读硕士期间,我读了湖南作家韩少功的小说,小说中描绘的中国社会让我对中国充满好奇,就觉得一定要亲自去一趟才能了解中国。”文学和艺术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爱上其中一个,往往也会喜欢另一个。就这样,步入中国文学领域的罗布特·伯纳欧渐渐将事业拓展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
初探水墨山水艺术
最初选择学习经济法的罗伯特·伯纳欧最终与中国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多少让人听起来有些偶然,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罗伯特·伯纳欧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从小父亲就让他接触艺术。“我从小就对艺术很感兴趣,小时候,我的每个生日礼物都是1000美元以内的艺术品,爸爸总是让我自己挑选,培养了我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来到中国之前,罗伯特·伯纳欧已经对当时在海外非常知名的赵无极、林风眠等中国著名艺术家非常熟悉。他们的作品保留了罗伯特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怀旧感。为此来到南京的罗伯特开始收藏金陵画派的作品。1986年,刚刚经历过“85艺术潮”的中国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已经形成。特别在当时中国的古都南京,尝试做实验性的艺术作品、探索一些媒体或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让这个城市成为活跃的艺术中心:做先锋行为艺术和抽象绘画成为那个时期的艺术潮流。这让罗伯特想起了美国60年代的叛逆历史,有些危险却吸引人不断去尝试。对此,罗伯特·伯纳欧认为当代中国艺术与80年代的探索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相当于当时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现在已经结满丰硕的果实。“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它正在变得丰富、多元、自由和开放。”罗伯特·伯纳欧感慨道。
798艺术的探路者
第一次来华的罗伯特,那时中国城市留给他的印象只是惊鸿一瞥,而10年之后的他——以摩托罗拉高管的身份再度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积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及广阔的包容性让他决心将自己的事业留在这里。1997年罗伯特辞掉月薪10几万的高薪职位,创办了自己的英文艺术网站,旨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信息,通过这个网站他结识了一些中国知名艺术评论家,并向海外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门户。当然工作之余,罗伯特仍旧喜欢收藏和鉴赏中国当代艺术品。1999年,罗伯特·伯纳欧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艺术品收藏家,仅次于乌里·希克。他的收藏包括岳敏君、曾繁志、方力钧、刘晓东等艺术家的作品,共计150多件。2002年初,在朋友的介绍下,罗伯特来到了798工厂——一个接近废弃的食堂。在他眼里,这个看似荒凉的地方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生根并向纵深发展的好地方。2002年12月,罗伯特进入798。当时没有人在这里办公,只有几个车间还在生产。罗伯特发现只有一个食堂是空着的,但这个食堂给罗伯特的印象是“脏得不能再脏,破得不能再破”。罗伯特回忆道。经过两个月的装修,罗伯特将这个食堂改造成这里的第一家书店,并且一待就是8年,而当时在798居住的还有洪晃和刘索拉。如今的798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区,它给人的印象一个是艺术氛围,一个是时尚氛围,这让罗伯特·伯纳欧无意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探路者。
中国当代艺术的推手
从1986年到2011年,25年时间转瞬即逝。回顾25年走过的路,罗伯特·伯纳欧总是淡然一笑:“25年的日子一天天很自然地过去,原本没有计划和打算,只是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好,通过我的艺术网站和出版的图书,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当代文化,改变海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死板观念,除了长城、宫殿或庙宇这些古老文明,应当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艺术的当代性。”
在中国出版外文图书,设立资金首先是罗伯特面临的棘手问题。2002年冬天的北京,罗伯特·伯纳欧将自己收藏的全部艺术品卖给了比利时基金会,用所得的资金进行图书出版。“当时想继续收藏书画作品以及摄影作品,尤其是中国早期的摄影作品,如南郎北张的摄影,他们是解放前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可是由于资金限制,很多作品都没有收藏。”罗伯特不无遗憾地说,“出版社是另一个需要面临的难题。我们与香港出版社合作,由我们联系作者约稿,确定图书内容,再请设计师设计排版,在香港印刷完之后进口出售,同时进口的还有其他一些外文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是香港出版社出版。”
现在人们在国内的当当网和卓越网等外文书店都可以看到罗伯特·伯纳欧出版的介绍中国大环境的图书,如侯翰如编写的《中国美术全集》,毕业于北大现在芝加哥任教的吴鸿编的著作,与尤伦斯合作出版的《中国对话》、丘志杰、徐家醇以及近期出版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编写的书都是比较畅销的书,除此之外,所有与798有关的书均为罗伯特的公司出版或合作出版。而在同一年,罗伯特的网站已经有500多页的内容,只是因网上买画难以实现,罗伯特不得不关掉它,将网页内容编辑成书,难怪有媒体称罗伯特·伯纳欧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推手”。
对于罗伯特·伯纳欧来说,1986年是一个令人难忘的特殊年份·这一年他第一次来到了向往已久的中国。其实早在6年前,罗伯特·伯纳欧就开始对中国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开始学习中文,并且一学就是6年。鲁迅、徐志摩、郁达夫等中国现代作家的作品成为他平时非常喜欢读的经典。因此,还在上大学的罗伯特·伯纳欧就对中国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当时很想了解中国,只是因为没有找到职业方向,一直没有机会来中国,觉得非常可惜。”罗伯特·伯纳欧回忆道。
然而碰巧的是当时的斯坦福大学和南京大学合办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一直希望来中国的罗伯特·伯纳欧申请到南京大学、北京大学研修经济法,成绩优异的他直接被南京大学录取。于是趁业余时间他经常去南京艺术学院研究中国艺术,并决定把专业从经济法改为中国文学和艺术。“读硕士期间,我读了湖南作家韩少功的小说,小说中描绘的中国社会让我对中国充满好奇,就觉得一定要亲自去一趟才能了解中国。”文学和艺术本身就是一对孪生姐妹,爱上其中一个,往往也会喜欢另一个。就这样,步入中国文学领域的罗布特·伯纳欧渐渐将事业拓展到中国当代艺术领域。
初探水墨山水艺术
最初选择学习经济法的罗伯特·伯纳欧最终与中国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这多少让人听起来有些偶然,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罗伯特·伯纳欧生长在一个艺术家庭,从小父亲就让他接触艺术。“我从小就对艺术很感兴趣,小时候,我的每个生日礼物都是1000美元以内的艺术品,爸爸总是让我自己挑选,培养了我对艺术的浓厚兴趣。”来到中国之前,罗伯特·伯纳欧已经对当时在海外非常知名的赵无极、林风眠等中国著名艺术家非常熟悉。他们的作品保留了罗伯特对中国水墨山水画的怀旧感。为此来到南京的罗伯特开始收藏金陵画派的作品。1986年,刚刚经历过“85艺术潮”的中国对于艺术的探索精神已经形成。特别在当时中国的古都南京,尝试做实验性的艺术作品、探索一些媒体或社会上存在的问题让这个城市成为活跃的艺术中心:做先锋行为艺术和抽象绘画成为那个时期的艺术潮流。这让罗伯特想起了美国60年代的叛逆历史,有些危险却吸引人不断去尝试。对此,罗伯特·伯纳欧认为当代中国艺术与80年代的探索精神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相当于当时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现在已经结满丰硕的果实。“纵观中国当代艺术,它正在变得丰富、多元、自由和开放。”罗伯特·伯纳欧感慨道。
798艺术的探路者
第一次来华的罗伯特,那时中国城市留给他的印象只是惊鸿一瞥,而10年之后的他——以摩托罗拉高管的身份再度来到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这座古老城市积淀几千年的文化底蕴以及广阔的包容性让他决心将自己的事业留在这里。1997年罗伯特辞掉月薪10几万的高薪职位,创办了自己的英文艺术网站,旨在介绍中国当代艺术信息,通过这个网站他结识了一些中国知名艺术评论家,并向海外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中国艺术的门户。当然工作之余,罗伯特仍旧喜欢收藏和鉴赏中国当代艺术品。1999年,罗伯特·伯纳欧已经是世界第二大艺术品收藏家,仅次于乌里·希克。他的收藏包括岳敏君、曾繁志、方力钧、刘晓东等艺术家的作品,共计150多件。2002年初,在朋友的介绍下,罗伯特来到了798工厂——一个接近废弃的食堂。在他眼里,这个看似荒凉的地方恰恰是中国当代艺术生根并向纵深发展的好地方。2002年12月,罗伯特进入798。当时没有人在这里办公,只有几个车间还在生产。罗伯特发现只有一个食堂是空着的,但这个食堂给罗伯特的印象是“脏得不能再脏,破得不能再破”。罗伯特回忆道。经过两个月的装修,罗伯特将这个食堂改造成这里的第一家书店,并且一待就是8年,而当时在798居住的还有洪晃和刘索拉。如今的798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的办公区,它给人的印象一个是艺术氛围,一个是时尚氛围,这让罗伯特·伯纳欧无意间成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探路者。
中国当代艺术的推手
从1986年到2011年,25年时间转瞬即逝。回顾25年走过的路,罗伯特·伯纳欧总是淡然一笑:“25年的日子一天天很自然地过去,原本没有计划和打算,只是希望把一件事情做好,通过我的艺术网站和出版的图书,让世界更了解中国当代文化,改变海外对中国古老文化的死板观念,除了长城、宫殿或庙宇这些古老文明,应当让世界更了解中国艺术的当代性。”
在中国出版外文图书,设立资金首先是罗伯特面临的棘手问题。2002年冬天的北京,罗伯特·伯纳欧将自己收藏的全部艺术品卖给了比利时基金会,用所得的资金进行图书出版。“当时想继续收藏书画作品以及摄影作品,尤其是中国早期的摄影作品,如南郎北张的摄影,他们是解放前中国最优秀的摄影师,可是由于资金限制,很多作品都没有收藏。”罗伯特不无遗憾地说,“出版社是另一个需要面临的难题。我们与香港出版社合作,由我们联系作者约稿,确定图书内容,再请设计师设计排版,在香港印刷完之后进口出售,同时进口的还有其他一些外文书,因此严格意义上说是香港出版社出版。”
现在人们在国内的当当网和卓越网等外文书店都可以看到罗伯特·伯纳欧出版的介绍中国大环境的图书,如侯翰如编写的《中国美术全集》,毕业于北大现在芝加哥任教的吴鸿编的著作,与尤伦斯合作出版的《中国对话》、丘志杰、徐家醇以及近期出版的中国当代水墨艺术家编写的书都是比较畅销的书,除此之外,所有与798有关的书均为罗伯特的公司出版或合作出版。而在同一年,罗伯特的网站已经有500多页的内容,只是因网上买画难以实现,罗伯特不得不关掉它,将网页内容编辑成书,难怪有媒体称罗伯特·伯纳欧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