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直以来,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都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之一,造林是主要的干热干河谷植被恢复措施,但是从当前的现状看,传统的造林技术在土壤、结构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缺陷。这样不仅无法实现植被恢复的目标,同时还会导致各种资源的大量浪费。因此,有必要对传统造林技术进行改革,本文主要以攀枝花市的干热河谷为例,在分析其植被恢复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干热河谷适度造林的技术。
【关键词】:干热河谷;植被恢复;适度造林技术
对于干热河谷地区来说,其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林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干旱少雨、土壤干化、退化十分严重,这对植被的恢复以及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都造成了严重难度。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在营造技术、恢复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其中,适度造林技术是近几年提出了一项专门针对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先进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造林技术的缺陷,有利于加快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进程。
1、适度造林的概述
1.1“适度”的内涵
不管是何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到适度的问题,对于生物资源来说,遵循适度利用的原则,能有效确保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肆意滥用则会导致其面临枯竭的不良境地。而且一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超出了其再生能力,就必然会导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正常结构受到影响,最终造成生态失衡的恶果。所以,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作为基本参考依据,严格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把握好开发的“度”,避免发生为获得眼前利益而采取掠夺式开发模式的现象。从内涵上来看,自然资源利用的适度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既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生态概念,同时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经济概念,可以说是生态适度和经济适度的双重体现。从生态适度的角度来看,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储量的有限性以及为生产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使得资源的利用出现了一个最高界限,这一界限即被称为“阀值”,当自然资源的利用在“阀值”以内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便不会受到影响,这便是生态上适度的表现。从经济适度的角度来看,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应考虑到资源投入量与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经济阀值的问题,需要在实际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时候,根据报酬递减规律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从经济角度上看的资源投入上下限,进而确定出资源利用的最佳经济规模。
1.2适度造林的内涵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发展演变,各地区都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物种结构,对于干旱地区来说,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其选择了耐旱物种,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功能单一的特点,因此不得不通过降低总量和密度来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根据干旱地区的特点,其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必须考虑到当地差异性的水分与土壤条件,合理配置乔木、灌木等各种生活型植被,同时,还应当根据自然植物的特征,确定最为适度的植被密度。具体来说,适度造林必须严格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维持植被与生态环境之间平衡性的原则,这是实现热干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所在。第二,最大限度提升土壤水分供给能力与植物水分有效利用率的原则,站在当地植被与土壤特征的角度考虑,进一步优化造林比例,使得造林密度、结构等更加符合适度的原则。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则,所谓因地制宜,指的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最为适宜的植被品种,对于干热河谷地区来说,应选择抗旱类的植被,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地干旱缺水的气候,提高造林的成功率。
2、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热河谷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类型,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年高温、缺水,由于蒸发量太大,在攀枝花市的热干河谷地区,其每年的平均降水总量高于700毫米,这一降水量显然是不低的,已经可以和华北半湿润地区相媲美了,但是其蒸发量却要远远高出降水总量的好几倍,这就导致当地的土壤面临干旱缺水的严峻局面,据统计,在每年的五月份左右,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的干旱土壤深度甚至可以达到1m。基于该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植被的正常生长本身就比较困难,要想恢复更是难上加难,尽管攀枝花市的一些县区在很早以前就被规划为防护林建设的示范县,但是由于造林的存活率不断下降,根本无法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因此而被取消了示范县的头衔,这虽然也有一定的主观原因,但干热河谷本身造林难度就比较大这一客观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阻碍干热河谷植被顺利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土壤水分,只要解决了水分问题,完成造林工作是毫无悬念的。早在七十年代,攀枝花市就通过提水灌溉的方式成功建造了攀枝花公园、攀钢后山绿化带以及东区公园三大人工林,这三大人工林的建立虽然为当地的植被恢复工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这几处森林都需要从金沙江抽水灌溉,需水量大,灌溉成本非常高,从当前的市场价格来看,水费约为240元/(hm2·a)。以攀钢后山绿化带为例,其总面积为67hm2,每年的灌溉用水成本高达40万元。2000年,攀枝花市又在三堆子周边地区建造了一个面积为128hm2的人工林,总共投入的水利设施建设费用约为120万元。此外,攀枝花市的生态经济林区和风景林区还设置了七个灌溉站点,灌溉规模高达670hm2,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成本为321万元。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在干旱时节对当地林区的植被进行灌溉是可以顺利实现造林目标的,但是由于灌溉水源只有从金沙江提取,而且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维成本十分高昂,要在该地区采用大规模灌溉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明显是行不通的。
3、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中适度造林技术的应用
3.1做好区域植被类型的适度配置工作
在干热河谷地带,降雨量在各区域的分布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由于下垫面与地形条件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植被的水分供给情况出现极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热河谷地带的植被分布结构。总的来说,会对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生长与恢复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层深度、坡度、海拔高度等,攀枝花市的干热河谷以稀树草原类型为主,但是在一些水分和土壤条件优越的地区仍然分布有大片茂盛的林木,著名学者杨忠的研究发现,在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土壤渗透能力偏低,自然降水中有大量水分流失,导致土壤很难得到有效的水分补充,在遇到旱季的时候,许多林木由于缺水而发生生长中断甚至枯死现象,这就为攀枝花森林植被的恢復带来了严重阻碍。蒋俊明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攀枝花市的山地粗骨质红壤、山地碳酸盐红褐土、山地红色石灰土、山地黄红壤四种类型的土壤中,只有山地碳酸盐红褐土和山地黄红壤对造林来说比较适宜,其他两种土壤由于受到含水率的限制均不适宜造林,因此,在开展当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土壤的水分状况,选择最为适宜的植被种类,适合灌木的则种植灌木,适合乔木的则种植乔木,做好稀树草丛、灌草丛等植被群落的适度配置工作,进而打造出最适宜干热河谷地带的生态体系结构。 3.2构建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度格局
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地区的森林结构在最近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禾草灌木丛以及稀树灌草丛主要分布于干热河谷地区海拔约1300米的区域,红椿、木棉则主要在江河周边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但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由于受到大跃进、森林火灾等的影响,许多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降低,森林的整体结构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化,乔木的类型越来越少,草本植物和灌木等则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的稀树灌草丛、车桑子灌木林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小班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39.51个和540.60km2。占据干热河谷地带景观总面积的比例高达40.52%,植被景观主要分布在小、中斑块,而且车桑子灌木林和稀树灌草丛主要以小斑块为主,其占植物景观小斑块总数的75%。由此可以看出,在干热河谷地区,应当根据自然植被本身的分布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构造小斑块状的人工林,而不应建立大面积的人工林,这样才能形成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协调布局的适度格局。
结语:
总之,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具有极大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实现植被恢复的目标,必须对传统造林技术进行改革,引入先进的适度造林技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造林方案,做好区域植被群落的适度配置工作,并打造植被分布的适度格局,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世民,王鹏,陈秀明等.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2003,24(3):10-16.
[2]费世民,蒋俊明,张旭东等.再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1):13-22.
[3]费世民.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中國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4]熊东红,周红艺,杨忠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3):337-342.
[5]马焕成,曾小红.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4):52-55.
[6]牛焕琼.干热河谷造林技术及措施探讨[J].林业建设,2004,(4):10-13.
[7]尹成戌.白龙江干热河谷插干造林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2,(9):48-50.
【关键词】:干热河谷;植被恢复;适度造林技术
对于干热河谷地区来说,其植被恢复具有一定的难度,由于林区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干旱少雨、土壤干化、退化十分严重,这对植被的恢复以及植树造林工作的开展都造成了严重难度。经过长时间的努力,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在营造技术、恢复方式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其中,适度造林技术是近几年提出了一项专门针对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先进技术,该技术的应用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造林技术的缺陷,有利于加快干热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进程。
1、适度造林的概述
1.1“适度”的内涵
不管是何种资源的开发利用,都需要考虑到适度的问题,对于生物资源来说,遵循适度利用的原则,能有效确保其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而肆意滥用则会导致其面临枯竭的不良境地。而且一旦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力度超出了其再生能力,就必然会导致生物与生物之间以及生物和环境之间的正常结构受到影响,最终造成生态失衡的恶果。所以,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将自然界的发展规律作为基本参考依据,严格坚持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的原则,把握好开发的“度”,避免发生为获得眼前利益而采取掠夺式开发模式的现象。从内涵上来看,自然资源利用的适度性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它既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生态概念,同时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经济概念,可以说是生态适度和经济适度的双重体现。从生态适度的角度来看,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必须考虑到其储量的有限性以及为生产服务的可持续性,这就使得资源的利用出现了一个最高界限,这一界限即被称为“阀值”,当自然资源的利用在“阀值”以内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便不会受到影响,这便是生态上适度的表现。从经济适度的角度来看,要求在利用自然资源的时候应考虑到资源投入量与其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这就涉及到经济阀值的问题,需要在实际开发和利用资源的时候,根据报酬递减规律与经济收益之间的关系,计算出从经济角度上看的资源投入上下限,进而确定出资源利用的最佳经济规模。
1.2适度造林的内涵
随着自然环境的不断发展演变,各地区都形成了自身独具特色的物种结构,对于干旱地区来说,由于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其选择了耐旱物种,站在生态系统的角度看,干热河谷地区的生态系统具有结构、功能单一的特点,因此不得不通过降低总量和密度来保持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根据干旱地区的特点,其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必须考虑到当地差异性的水分与土壤条件,合理配置乔木、灌木等各种生活型植被,同时,还应当根据自然植物的特征,确定最为适度的植被密度。具体来说,适度造林必须严格坚持以下几个原则:第一,维持植被与生态环境之间平衡性的原则,这是实现热干河谷地区植被恢复的重点所在。第二,最大限度提升土壤水分供给能力与植物水分有效利用率的原则,站在当地植被与土壤特征的角度考虑,进一步优化造林比例,使得造林密度、结构等更加符合适度的原则。第三,因地制宜的原则,所谓因地制宜,指的就是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最为适宜的植被品种,对于干热河谷地区来说,应选择抗旱类的植被,这样才能使其更好地适应当地干旱缺水的气候,提高造林的成功率。
2、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干热河谷是一种特殊的地理类型,其气候特征主要表现为全年高温、缺水,由于蒸发量太大,在攀枝花市的热干河谷地区,其每年的平均降水总量高于700毫米,这一降水量显然是不低的,已经可以和华北半湿润地区相媲美了,但是其蒸发量却要远远高出降水总量的好几倍,这就导致当地的土壤面临干旱缺水的严峻局面,据统计,在每年的五月份左右,攀枝花市干热河谷的干旱土壤深度甚至可以达到1m。基于该地区恶劣的气候环境,植被的正常生长本身就比较困难,要想恢复更是难上加难,尽管攀枝花市的一些县区在很早以前就被规划为防护林建设的示范县,但是由于造林的存活率不断下降,根本无法达到国家制定的标准,因此而被取消了示范县的头衔,这虽然也有一定的主观原因,但干热河谷本身造林难度就比较大这一客观原因是不容忽视的。从当前的现状来看,阻碍干热河谷植被顺利恢复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土壤水分,只要解决了水分问题,完成造林工作是毫无悬念的。早在七十年代,攀枝花市就通过提水灌溉的方式成功建造了攀枝花公园、攀钢后山绿化带以及东区公园三大人工林,这三大人工林的建立虽然为当地的植被恢复工程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但是由于这几处森林都需要从金沙江抽水灌溉,需水量大,灌溉成本非常高,从当前的市场价格来看,水费约为240元/(hm2·a)。以攀钢后山绿化带为例,其总面积为67hm2,每年的灌溉用水成本高达40万元。2000年,攀枝花市又在三堆子周边地区建造了一个面积为128hm2的人工林,总共投入的水利设施建设费用约为120万元。此外,攀枝花市的生态经济林区和风景林区还设置了七个灌溉站点,灌溉规模高达670hm2,水利工程建设的总成本为321万元。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只要在干旱时节对当地林区的植被进行灌溉是可以顺利实现造林目标的,但是由于灌溉水源只有从金沙江提取,而且水利工程的建设与运维成本十分高昂,要在该地区采用大规模灌溉造林的方式来恢复植被明显是行不通的。
3、干热河谷植被恢复中适度造林技术的应用
3.1做好区域植被类型的适度配置工作
在干热河谷地带,降雨量在各区域的分布并没有太大差别,但是由于下垫面与地形条件的不同,往往会造成植被的水分供给情况出现极大的差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干热河谷地带的植被分布结构。总的来说,会对干热河谷地区的植被生长与恢复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包括土层深度、坡度、海拔高度等,攀枝花市的干热河谷以稀树草原类型为主,但是在一些水分和土壤条件优越的地区仍然分布有大片茂盛的林木,著名学者杨忠的研究发现,在金沙江的干热河谷地带,由于受到地质条件的限制,土壤渗透能力偏低,自然降水中有大量水分流失,导致土壤很难得到有效的水分补充,在遇到旱季的时候,许多林木由于缺水而发生生长中断甚至枯死现象,这就为攀枝花森林植被的恢復带来了严重阻碍。蒋俊明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在攀枝花市的山地粗骨质红壤、山地碳酸盐红褐土、山地红色石灰土、山地黄红壤四种类型的土壤中,只有山地碳酸盐红褐土和山地黄红壤对造林来说比较适宜,其他两种土壤由于受到含水率的限制均不适宜造林,因此,在开展当地的植被恢复工作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土壤的水分状况,选择最为适宜的植被种类,适合灌木的则种植灌木,适合乔木的则种植乔木,做好稀树草丛、灌草丛等植被群落的适度配置工作,进而打造出最适宜干热河谷地带的生态体系结构。 3.2构建植被类型分布的适度格局
攀枝花市干热河谷地区的森林结构在最近数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非常显著的变化,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时候,禾草灌木丛以及稀树灌草丛主要分布于干热河谷地区海拔约1300米的区域,红椿、木棉则主要在江河周边地区分布较为密集,但是在二十世纪中期之后,由于受到大跃进、森林火灾等的影响,许多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森林覆盖率明显降低,森林的整体结构越来越趋向于简单化,乔木的类型越来越少,草本植物和灌木等则越来越多。研究发现,元谋干热河谷地区的稀树灌草丛、车桑子灌木林占据很大一部分比例,其小班数量和面积分别为339.51个和540.60km2。占据干热河谷地带景观总面积的比例高达40.52%,植被景观主要分布在小、中斑块,而且车桑子灌木林和稀树灌草丛主要以小斑块为主,其占植物景观小斑块总数的75%。由此可以看出,在干热河谷地区,应当根据自然植被本身的分布规律,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构造小斑块状的人工林,而不应建立大面积的人工林,这样才能形成自然植被和人工植被协调布局的适度格局。
结语:
总之,干热河谷的植被恢复具有极大的难度,为了更好地实现植被恢复的目标,必须对传统造林技术进行改革,引入先进的适度造林技术,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制定针对性的造林方案,做好区域植被群落的适度配置工作,并打造植被分布的适度格局,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实现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费世民,王鹏,陈秀明等.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技术[J].四川林业科技,2003,24(3):10-16.
[2]费世民,蒋俊明,张旭东等.再论干热河谷植被恢复过程中的“适度”造林[J].四川林业科技,2016,37(1):13-22.
[3]费世民.川西南山地生态脆弱区森林植被恢复机理研究[D].中國林业科学研究院,2004.
[4]熊东红,周红艺,杨忠等.金沙江干热河谷植被恢复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5,18(3):337-342.
[5]马焕成,曾小红.干旱和干热河谷及其植被恢复[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25(4):52-55.
[6]牛焕琼.干热河谷造林技术及措施探讨[J].林业建设,2004,(4):10-13.
[7]尹成戌.白龙江干热河谷插干造林技术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水土保持,2012,(9):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