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业对于提升教学质量乃至深化课程改革具有重要价值,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单元作业设计包含单元规划、单元作业目标确立、题目选择、题目分析、题目优化、题目组织、形成作业等基本环节。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作业质量;教学质量
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与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对教师而言,“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批改、分析和反馈)”是日常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而言,“预习—上课(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和订正)”是日常学习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作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作业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乃至课程改革的深化都有重要的价值,但作业并没有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受到的关注多。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减负进一步受到重视,作业被推上“风口浪尖”,日益受到关注。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指出,要“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更要重视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那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该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呢?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理据
以往,教师习惯于课时作业的设计,即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思考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而如今为何要强调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又为何有助于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呢?具体而言,开展单元作业设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理据。
1.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必然诉求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以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注重核心素养落实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印发,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开始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在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2];如果不依据“单元”这个教学的基础单位设计教学,恐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通常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和跨学年的,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得以实现。相较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介于学期教学规划与课时教案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突破“见树不见林”的课时思维,使教师从“长时段”整体筹划学科教学,又契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3]。
从已有研究来看,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建议、单元教学资源设计等环节。可见,当以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设计时,也必然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可以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评价等相呼应,使得作业设计更具目标性和整体性,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2.单元作业设计的独特价值
首先,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教师系统思考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与作业。以往在以课时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常常将作业设计独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由于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毕竟不多,将作业设计置于教学设计之外,对教学的影响似乎不大。但如果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就必须从单元的视角系统思考作业与单元目标、教学、评价间的关系,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學设计中。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势必会考虑:作业是否反映单元目标,是否能巩固、反馈、拓展教学内容,是否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这种思考可以促进教师对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进行系统思考,充分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的协同作用。
其次,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增强作业内容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需要统筹思考单元内不同课时的作业内容,关注不同课时作业内容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如此,既可以避免各课时作业间的割裂,也可以避免一些低水平、机械操练类作业在不同课时作业中反复出现。一个单元中的某些知识、技能、态度等目标,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难以实现,需要多个课时的教学方能达成;相应地,围绕这些目标,也需要在多个课时中设计相关作业,且作业的难度可以逐步提高。
最后,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提高作业的结构性。作业的结构性包括作业所对应的目标、作业的类型、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时间等要素的分布,单元作业设计有利于合理安排这些要素在不同课时的分布。就作业目标的分布而言,一方面,不同作业目标应体现在不同的课时作业中;另一方面,有些作业目标在一个课时中难以全部体现,需要合理分布在单元各个课时中。就作业类型、难度、时间等的分布而言,各种类型的作业在单元不同课时中要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题数量要比例得当;单元作业时间总量要合适并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个课时的作业时间处于合适的范围内。
3.创新作业设计的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强调知识与技能巩固的基础性作业的设计,但随着对作业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化,一些创新性作业设计开始受到关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两个文件强调要在设计和完成好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强化和探索注重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注重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综合类创新性作业的设计,进而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
关键词:单元作业设计;作业质量;教学质量
作业从来都不是一个“小问题”,它是课程改革中不可或缺的关键领域,与教学、评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对教师而言,“备课—上课(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批改、分析和反馈)”是日常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对学生而言,“预习—上课(课堂学习)—作业(完成和订正)”是日常学习需要完成的基本任务。教师和学生几乎每天都要在作业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业对于教学的作用不言而喻。虽然作业对于教学质量提升乃至课程改革的深化都有重要的价值,但作业并没有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受到的关注多。
近年来,随着中小学生减负进一步受到重视,作业被推上“风口浪尖”,日益受到关注。2017年9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2018年12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指出,要“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2019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都明确指出要提高作业设计质量。从这些文件中可以看出,除了要严格控制作业数量和时间,更要重视作业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那么,对于学校和教师来说,该如何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呢?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开展作业设计,是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的一条有效路径。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理据
以往,教师习惯于课时作业的设计,即以课时为基本单位思考作业设计的相关问题;而如今为何要强调单元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又为何有助于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呢?具体而言,开展单元作业设计主要有如下三方面的理据。
1.核心素养导向下单元教学设计的必然诉求
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的正式发布,以及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并注重核心素养落实的2017年版普通高中各学科课程标准的印发,如何基于“核心素养”架构学校课程体系,如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设计,开始成为研究和实践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在探索落实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在“核心素养—课程标准—单元设计—学习评价”这一环环相扣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链环中,单元设计处于关键的地位[2];如果不依据“单元”这个教学的基础单位设计教学,恐难以实现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实。因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通常是跨课时的,甚至是跨学期和跨学年的,不可能在一个课时里得以实现。相较于课时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设计是一种介于学期教学规划与课时教案之间的中观层面的教学设计,既有助于突破“见树不见林”的课时思维,使教师从“长时段”整体筹划学科教学,又契合了学科核心素养形成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这一特点,有利于培育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3]。
从已有研究来看,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包括单元规划、单元教材教法分析、单元教学目标制定、单元教学活动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单元学习评价建议、单元教学资源设计等环节。可见,当以单元为单位开展教学设计时,也必然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可以与单元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学习评价等相呼应,使得作业设计更具目标性和整体性,进而促进核心素养的落实。
2.单元作业设计的独特价值
首先,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教师系统思考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与作业。以往在以课时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时,教师常常将作业设计独立于教学设计之外。由于一个课时的教学内容毕竟不多,将作业设计置于教学设计之外,对教学的影响似乎不大。但如果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作业设计,就必须从单元的视角系统思考作业与单元目标、教学、评价间的关系,将作业设计纳入教學设计中。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教师势必会考虑:作业是否反映单元目标,是否能巩固、反馈、拓展教学内容,是否能评价学生的学习,等等。这种思考可以促进教师对单元目标、教学、评价、作业等进行系统思考,充分发挥作业与教学、评价的协同作用。
其次,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增强作业内容的关联性和递进性。进行单元作业设计时,需要统筹思考单元内不同课时的作业内容,关注不同课时作业内容间的关联性和递进性。如此,既可以避免各课时作业间的割裂,也可以避免一些低水平、机械操练类作业在不同课时作业中反复出现。一个单元中的某些知识、技能、态度等目标,通过一个课时的教学难以实现,需要多个课时的教学方能达成;相应地,围绕这些目标,也需要在多个课时中设计相关作业,且作业的难度可以逐步提高。
最后,单元作业设计有助于提高作业的结构性。作业的结构性包括作业所对应的目标、作业的类型、作业的难度、作业的时间等要素的分布,单元作业设计有利于合理安排这些要素在不同课时的分布。就作业目标的分布而言,一方面,不同作业目标应体现在不同的课时作业中;另一方面,有些作业目标在一个课时中难以全部体现,需要合理分布在单元各个课时中。就作业类型、难度、时间等的分布而言,各种类型的作业在单元不同课时中要合理安排;不同难度的作业题数量要比例得当;单元作业时间总量要合适并进行统筹安排,确保每个课时的作业时间处于合适的范围内。
3.创新作业设计的现实需要
一直以来,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强调知识与技能巩固的基础性作业的设计,但随着对作业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化,一些创新性作业设计开始受到关注。《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要求:“统筹调控不同年级、不同学科作业数量和作业时间,促进学生完成好基础性作业,强化实践性作业,探索弹性作业和跨学科作业,不断提高作业设计质量。”这两个文件强调要在设计和完成好基础性作业的基础上,强化和探索注重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注重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的综合类创新性作业的设计,进而提高作业设计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