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本期我们选取美联社播发的《广州7月实行“一狗制” 宠物主人面临艰难抉择》和美国《华尔街日报》刊载的《新华社试水开心网》作为案例,分析了外媒如何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政府公文变成新闻故事,以及外媒对我官方媒体“变脸”的关注与解读。
在英語里,新闻被称作“故事”。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报道,由于存在大量人物、细节和曲折的情节,容易写成生动具体的故事,而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有关会议、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如果在写作中不分主次,大段引述材料原文,就会使新闻报道显得板起面孔,枯燥生硬,可读性不强。
如何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法规政策等非事件性新闻写得亲切耐读呢?美联社《广州7月实行“一狗制” 宠物主人面临艰难抉择》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文章根据广州市政府出台的“一狗制”政策,结合当事人的经历,把新闻事实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写出了好看的新闻。
对比国内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国内媒体大段引述条例原文,把消息稿件写成了条例的“翻版”或“概述”。而美联社的稿件在导语中就向读者推出了故事的主角:一位中年家庭主妇和她最好的朋友——两只狗。狗是西方人特别喜欢的动物。不难发现,不管是“白宫”第一犬,还是聪明灵敏的缉毒犬,哪怕是普通流浪狗的命运,都会引起外电的注意和报道。再加上中产阶层家庭主妇本身就是最贴近广大读者的故事人物,因此,稿件从一开始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紧接着,作者又把主角置于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两只狗之间有一只要被抛弃;养狗者不满政府规定;城市管理者面对的难题是在动物福利和狂犬病暴发隐患中进行取舍。
矛盾已不可回避,但解决起来又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这就为报道主题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了条件。由此,记者把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人们所提出的不同解决办法娓娓道来:一些城市警察杀狗,一些动物福利人士呼吁节育手术,民间人士建立流浪狗收容所,有养狗者企图逃避法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联社记者的采访毅力值得学习:记者连续3周联系警方和地方政府,但采访申请被推来转去,直到最后没人愿意接受采访才不得不放弃。但是,应该看到,除了官方人士的表态,记者提供了其他相关方面人士的诸多反应:宠物主人、流浪狗收容所创办人、动物福利人士等。正是由于这些扎实的采访,记者才有了充足的素材讲好故事。
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各方评论让读者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于是记者开始为故事设置一个结局,报道又回到文章开头的主角身上。主人公正在寻找一种变通的办法,既不违反政策,也不舍弃她的爱犬。两者看似矛盾,却被主人公引用的俗语轻松化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此,记者在短短的千字文章中讲完了一个好故事。
概括起来,让这个故事变得饶有趣味的元素有:
1.稀奇——政府规定一户家庭只能养一只狗,多余的要舍弃。
2.主角——女人和狗。
3.时间——新政策即将实施。
4.范围——广州,1200万人口,靠近香港,即将举办亚运会。
5.悬念——家庭主妇如何选择。
6.冲突——养犬太多与城市管理的矛盾、警察与狗的矛盾等。
此外,记者由广州限狗令发散开来,找到中国北京、陕西、云南等其他地区解决此类问题的做法和条例,表面上说“狗”,实质还是在说“人”,即收入日益增加的中国市民因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这篇报道启示我们,对于诸如政策出台、政府公告、法庭审判之类的事件,在关注其文件本身的同时,还有必要挖掘这些事件的背后更加精彩的内容,找到其与人的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故事呈献给读者。
当然,在报道中也要避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导致只有故事没有新闻,更不能不加采访编造故事,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写作中,记者一定要让自己的报道有思想和观点,而非堆砌事实。只有在一个成熟的观点和统一的主题统领下组织素材,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把具有启示性的精神内涵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让报道吸引人、打动人,真正起到对外传播的功效。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编辑)
【文章实例】
广州7月实行“一狗制”宠物主人面临艰难抉择
陈女士想象不出,怎么能在她两个最好的朋友——脏乎乎的梗犬和毛绒绒的哈巴狗中抛弃一只。
但这是中国南方广州市政府“一狗制”对这位中年家庭主妇的要求。
今年7月1日起,广州一户居民只能养一只狗。新法溯及既往,也就是说,目前养狗两只以上的人,要被迫放弃超过限制的小狗。
“这条规定太残忍了。狗就像家庭成员,怎么能保留一只抛弃其余的呢?”陈女士说。她不想透露自己的名字,因为她担心警察会查到她,然后捕捉她的狗。
限狗令引发了许多城市居民,特别是新兴中产阶层的愤怒。在经济低迷的当下,这条法规可能会引发不良效应。
公安单位和广州地方政府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敏感性,美联社通过电话、传真联系了3个礼拜,但采访申请在警方和地方政府之间推来转去,最终没人愿意接受采访。
出台这个新规定,是为了应对广州市的流浪狗问题。广州距香港只有1小时火车车程,是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随着中产阶层人口快速增加,养狗的人数也在不断壮大。
很多首次养狗的人不愿花功夫对宠物实施节育手术,并且养腻了之后就任意丢弃,导致大量流浪狗遗弃街头,亟待收容。
明年广州将主办亚运会,政府正以最大努力在亚运会开幕前改善这个1200万人口城市的市容。减少养狗数量可能会使街道更干净些。
6年前创办了流浪狗收容所的毛毛说,3月份限狗新令公布以前,收容所很少接到宠物主人送来宠物的电话。3月份后,人们反应很快。
“3月以来,我们每天要接到10个电话,”她说。她只接收流浪狗,她建议主人们为宠物找到新家。
“我担心7月份新政策正式实施后,流浪狗会越来越多。”
包括北京在内,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狗化的规定,地方政府经常在养狗数量过剩,或是暴发狂犬病的时候,加强稽查或扑杀。2006年,北京在一个月内捕捉了29000多只未注册的小狗,一度激起了公愤。
中国北方陕西省汉中市因担心狂犬病疫情暴发,本月内已捕杀野犬和流浪犬等34000多只。
这种捕杀运动和狂犬病暴发在中国都是普遍的。每年有2000多人因被感染狂犬的狗咬伤致死。
2006年北京捕杀犬只的运动中,没有关于当局入户抓捕犬只的报道。但有目击者说,警察在社区和街道上寻找流浪狗并打死它们。中国西南云南省的一个县,因为有人死于狂犬病,当局杀死了5万只狗,并且通常是当着主人的面用棍棒打死。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区代表Grace Ge Gabriel说,最近,北京正在改变限制宠物的方式。官方已经开始与基金会和兽医协会等组织合作,进行宠物节育和阉割手术。
她说,这种手术是控制狗的数量的关键。同样重要的是有效管理宠物饲养者,把狗牌和疫苗价格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人们就会给他们的宠物进行登记。
“北京意识到,解决犬类过多的问题,除了严厉的政策之外,其实是有积极和温和的办法的。”她说。
广州的狗主人不确定“一狗制”是否会严格地执行下去。养了梗犬和哈巴狗的陈女士说,她打算把其中一只登记在父母名下。她说,中国人很擅长找到法规漏洞并想办法绕过去。
“我们有句俗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她说。
——美联社2009年6月18日
在英語里,新闻被称作“故事”。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一些突发事件或现场新闻报道,由于存在大量人物、细节和曲折的情节,容易写成生动具体的故事,而一些非事件性新闻,如有关会议、政策法规或措施的报道,如果在写作中不分主次,大段引述材料原文,就会使新闻报道显得板起面孔,枯燥生硬,可读性不强。
如何运用讲故事的手法,把法规政策等非事件性新闻写得亲切耐读呢?美联社《广州7月实行“一狗制” 宠物主人面临艰难抉择》的文章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文章根据广州市政府出台的“一狗制”政策,结合当事人的经历,把新闻事实与普通人的生活联系起来,写出了好看的新闻。
对比国内外媒体对此事的报道不难发现,绝大部分国内媒体大段引述条例原文,把消息稿件写成了条例的“翻版”或“概述”。而美联社的稿件在导语中就向读者推出了故事的主角:一位中年家庭主妇和她最好的朋友——两只狗。狗是西方人特别喜欢的动物。不难发现,不管是“白宫”第一犬,还是聪明灵敏的缉毒犬,哪怕是普通流浪狗的命运,都会引起外电的注意和报道。再加上中产阶层家庭主妇本身就是最贴近广大读者的故事人物,因此,稿件从一开始就很容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紧接着,作者又把主角置于一系列矛盾冲突中:两只狗之间有一只要被抛弃;养狗者不满政府规定;城市管理者面对的难题是在动物福利和狂犬病暴发隐患中进行取舍。
矛盾已不可回避,但解决起来又不是那么轻而易举,这就为报道主题的拓展和深入提供了条件。由此,记者把站在各自立场上的人们所提出的不同解决办法娓娓道来:一些城市警察杀狗,一些动物福利人士呼吁节育手术,民间人士建立流浪狗收容所,有养狗者企图逃避法规……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美联社记者的采访毅力值得学习:记者连续3周联系警方和地方政府,但采访申请被推来转去,直到最后没人愿意接受采访才不得不放弃。但是,应该看到,除了官方人士的表态,记者提供了其他相关方面人士的诸多反应:宠物主人、流浪狗收容所创办人、动物福利人士等。正是由于这些扎实的采访,记者才有了充足的素材讲好故事。
丰富的背景介绍和各方评论让读者弄清了问题的来龙去脉。于是记者开始为故事设置一个结局,报道又回到文章开头的主角身上。主人公正在寻找一种变通的办法,既不违反政策,也不舍弃她的爱犬。两者看似矛盾,却被主人公引用的俗语轻松化解:“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至此,记者在短短的千字文章中讲完了一个好故事。
概括起来,让这个故事变得饶有趣味的元素有:
1.稀奇——政府规定一户家庭只能养一只狗,多余的要舍弃。
2.主角——女人和狗。
3.时间——新政策即将实施。
4.范围——广州,1200万人口,靠近香港,即将举办亚运会。
5.悬念——家庭主妇如何选择。
6.冲突——养犬太多与城市管理的矛盾、警察与狗的矛盾等。
此外,记者由广州限狗令发散开来,找到中国北京、陕西、云南等其他地区解决此类问题的做法和条例,表面上说“狗”,实质还是在说“人”,即收入日益增加的中国市民因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给城市管理带来了新问题。
这篇报道启示我们,对于诸如政策出台、政府公告、法庭审判之类的事件,在关注其文件本身的同时,还有必要挖掘这些事件的背后更加精彩的内容,找到其与人的生活之间的联系,通过故事呈献给读者。
当然,在报道中也要避免为讲故事而讲故事,导致只有故事没有新闻,更不能不加采访编造故事,这严重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在写作中,记者一定要让自己的报道有思想和观点,而非堆砌事实。只有在一个成熟的观点和统一的主题统领下组织素材,通过新闻故事的形式把具有启示性的精神内涵表达出来,才能真正让报道吸引人、打动人,真正起到对外传播的功效。
(作者系新华社对外部编辑)
【文章实例】
广州7月实行“一狗制”宠物主人面临艰难抉择
陈女士想象不出,怎么能在她两个最好的朋友——脏乎乎的梗犬和毛绒绒的哈巴狗中抛弃一只。
但这是中国南方广州市政府“一狗制”对这位中年家庭主妇的要求。
今年7月1日起,广州一户居民只能养一只狗。新法溯及既往,也就是说,目前养狗两只以上的人,要被迫放弃超过限制的小狗。
“这条规定太残忍了。狗就像家庭成员,怎么能保留一只抛弃其余的呢?”陈女士说。她不想透露自己的名字,因为她担心警察会查到她,然后捕捉她的狗。
限狗令引发了许多城市居民,特别是新兴中产阶层的愤怒。在经济低迷的当下,这条法规可能会引发不良效应。
公安单位和广州地方政府显然也意识到问题的敏感性,美联社通过电话、传真联系了3个礼拜,但采访申请在警方和地方政府之间推来转去,最终没人愿意接受采访。
出台这个新规定,是为了应对广州市的流浪狗问题。广州距香港只有1小时火车车程,是中国最富庶的城市之一,随着中产阶层人口快速增加,养狗的人数也在不断壮大。
很多首次养狗的人不愿花功夫对宠物实施节育手术,并且养腻了之后就任意丢弃,导致大量流浪狗遗弃街头,亟待收容。
明年广州将主办亚运会,政府正以最大努力在亚运会开幕前改善这个1200万人口城市的市容。减少养狗数量可能会使街道更干净些。
6年前创办了流浪狗收容所的毛毛说,3月份限狗新令公布以前,收容所很少接到宠物主人送来宠物的电话。3月份后,人们反应很快。
“3月以来,我们每天要接到10个电话,”她说。她只接收流浪狗,她建议主人们为宠物找到新家。
“我担心7月份新政策正式实施后,流浪狗会越来越多。”
包括北京在内,中国许多城市都有一狗化的规定,地方政府经常在养狗数量过剩,或是暴发狂犬病的时候,加强稽查或扑杀。2006年,北京在一个月内捕捉了29000多只未注册的小狗,一度激起了公愤。
中国北方陕西省汉中市因担心狂犬病疫情暴发,本月内已捕杀野犬和流浪犬等34000多只。
这种捕杀运动和狂犬病暴发在中国都是普遍的。每年有2000多人因被感染狂犬的狗咬伤致死。
2006年北京捕杀犬只的运动中,没有关于当局入户抓捕犬只的报道。但有目击者说,警察在社区和街道上寻找流浪狗并打死它们。中国西南云南省的一个县,因为有人死于狂犬病,当局杀死了5万只狗,并且通常是当着主人的面用棍棒打死。
国际爱护动物基金会亚洲区代表Grace Ge Gabriel说,最近,北京正在改变限制宠物的方式。官方已经开始与基金会和兽医协会等组织合作,进行宠物节育和阉割手术。
她说,这种手术是控制狗的数量的关键。同样重要的是有效管理宠物饲养者,把狗牌和疫苗价格控制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这样人们就会给他们的宠物进行登记。
“北京意识到,解决犬类过多的问题,除了严厉的政策之外,其实是有积极和温和的办法的。”她说。
广州的狗主人不确定“一狗制”是否会严格地执行下去。养了梗犬和哈巴狗的陈女士说,她打算把其中一只登记在父母名下。她说,中国人很擅长找到法规漏洞并想办法绕过去。
“我们有句俗语: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她说。
——美联社2009年6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