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陆军的专著《“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历程》,围绕“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观点,结集了近年来部分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展现了作者用静谧澹泊的姿态,潜心教学研究,在演绎中萌生、在观察中求证、在实践中推广“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全过程。
关键词:让教学成为研究;教学即研究;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2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化学教学》2016年第6、7期连载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1]一文后不久,又读到了他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历程》[2](以下简称《历程》)。《历程》围绕“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观点,分3个单元9章结集了作者近年来部分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展现了作者用静谧澹泊的姿态,潜心教学研究,探索与实践“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全过程。
1 在演绎中萌生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教学主张的形成通常有归纳和演绎两条路径。其中,归纳以实践为导向,所谓实践导向有两层含意,“其一是基于实践,指的是名师的教学主张是从其经验中萌生出来的,慢慢形成的,并被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理论或观点;其二是为了实践,指的是教学主张的形成或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实践、促进和改善实践,使其教学水平和境界不断得到提升”。演绎则以理论为导向,所谓理论导向也有两层含意,“其一是基于理论,即名师的教学主张是从现成的理论中演绎过来的、借鉴过来的,或者说名师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某个理论,当然也有的是名师们特别欣赏、信服某个理论,以至于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其二是为了理论,即名师通过基于教学主张的实践去拓展、丰富、完善相应的教学理论”[3]。陆军自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坚定地走上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从教之道,他在提出“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之前,对哈佛大学教授达克沃斯的“教学即研究”思想,从涵义与特征、操作与价值、困境与对策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和理论建构,可见他也曾企图将达克沃斯的“教学即研究”思想演绎为自己的教学主张。
陆军之所以创造性地提出“让教学成为研究”的主张,主要是因为他对“教学即研究”的理解与达克沃斯的原意不尽相同。达克沃斯在《“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后一章“教学即研究”(Teaching as Research)的标题下,给出了“投入现象:教的第一个方面”和“学生的解释:教的第二个方面”等内容。并且认为“教学即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直接接触所学习的领域中的现象,即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关于这些现象的书本或讲座,帮助学生注意那些饶有趣味的现象,使他们参入其中、持续思考并为之惊奇;第二,让学生努力解释他们所产生的意义,并努力倾听、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是把事物解释给学生听”[4]。张华教授是国内最早引介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思想的学者,也是受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思想影响最深的学者。他曾认为,我国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让教学变成研究”,“在每一所学校、每一门课程,教师需要把教学变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进去;倾听、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并在对话、讨论中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科与生活;在自我反思及同伴研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项实实在在的研究,“研究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共同做研究”[5]。张华还直接呼吁“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并且认为“学生研究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6]。显然,张华“让教学变成研究”或“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的内涵与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的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陆军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认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还“应该研究教学的全部要素”,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研究员”。
其实,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的主张是在演绎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思想的过程中,对达克沃斯的原意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将其内涵从学生的“研究性学”放大到了师生的“研究性教和学”,是相对广义的“教学即研究”(下文中的“教学即研究”均取其广义之意)。
2 在观察中求证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为的基础上,曾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完成。也就是说,凡依据直接经验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观察来完成,“观察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过程缩短,而且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综合的行为模式,并且可以避免由于直接尝试的错误和失败而可能带来的损失或危害”[7]。特别是当直接尝试学习成本偏高或学习者处于高原期时,观察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为此,观察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教师研修或培训的主要方式[8]。观察又是研究过程中获取有关事實材料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正如门捷列夫所说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9]。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观察同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陆军自身30多年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即研究”思想正确性的佐证,也是“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成功案例。但是,他谦虚地认为自己“身单力薄”,“缺乏足够的底气和力度”。于是他走出自己、跳出学科,观察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等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也观察诸多正在成长中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陆军与李吉林分别任教的南通中学和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两个校园东西毗邻,他们在上下班的时候经常相遇并进行交流,陆军在将李吉林作为观察对象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李吉林从1956年起一直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一线,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在《江苏教育》杂志发表《漫谈词语教学》等一系列论文,1978年成为江苏省首批18位特级教师之一。成为特级教师之后,李吉林老师仍不倦地学习、执着地探究,提倡“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认为“教育科研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摇篮”,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在2014年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之后,2016年又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陆军从对李吉林等教育家或名师的观察中发现,“为了教学的研究”或“在教学中研究”既是所有教育家和名师的实践写照,也是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还发现,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中的诸多要素具有发展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从实践性到文本性、研究内容从发散性到收敛性、研究目标从解决问题到揭示规律等多个方面,这又为广大教师走“为了教学的研究”或“在教学中研究”的专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观察并且走出自己、跳出学科从更宽广的视域观察,让学习自然科学出身的陆军获得了支撑“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更多成功案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他自己所提教学主张内涵的正确性和适用的广泛性。
3 在实践中推广
陆军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3届大学生,在他读大学的1979~1983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复苏阶段,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更没有《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陆军利用做毕业论文的机会,结合实践自修有关“研究”课程,毕业论文获得发表的关键事件,为他奠定了走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道路的基础。从《历程》的附录“陆军主要论文目录”中可以看出,陆军从工作至今的30多年里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化学教学》等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有3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收录,并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他曾在《化学教学》杂志发表过“研究型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几个特点”一文,从化学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教学、实验手段的运用、教材没有说明而在某些习题中出现的“规律”的处理、期中期末等相对闲暇时间和寒暑假的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些都是陆军当时所建构的“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实践路径的雏形。
最近几年,伴随着陆军对“教学即研究”从涵义与特征、操作与价值、困境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建构,以及“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诞生,他一直践行着“教学即研究”或“让教学成为研究”的思想和主张,他还把“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教学为什么要研究”、“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和“教学怎样进行研究”,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这些基本问题的时代答案。笔者在担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化学教研员期间,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工作以来,与陆军一直有着较多的业务联系,无论组织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邀请他担任点评嘉宾,全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邀请他担任评委工作,还是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影响力论坛邀请他进行主题演讲,他的发言总是基于课堂、契合实际、针对主题,而且都能在《化学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这既应和了他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任务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作风,也是他坚守和践行“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实践写照。同时,他还用“教学即研究”命名自己领衔的工作室,通过南通市中青年名师陆军“教学即研究”工作室组织的专题研讨,以及他应邀参加的教师培训报告等途径传播和推广“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江苏教育(中学教学)》还曾以“‘教学即研究’的学科实践”为主题,发表了南通地区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撰写的一组实践探索论文,魏本亚教授认为,“教学即研究”是“南通教育现象”的最好注解[10]。
总之,陆军在构建“教学即研究”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或提出“让教学成为研究”等相关主张的过程中,一直根植于课堂一线,延续着30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研究习惯和工作作风,并用“让教学成为研究”的行动和思想影响着其他广大教师,从而使“为教而研”等相关主张有着一定的说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J]化学教学,2016,(6):9~12;2016,(7):8~13.
[2]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历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3]余文森.教學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3):17~21.
[4] Duckworth,E.“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3rd ed)[M]. New York:Teaehers College press,2006:73~192.
[5]张华.教育重建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27.
[6]张华.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1,(11):1.
[7][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90~94.
[8]钟祖荣.在观察学习中实现成长——北京市“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实施模式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9,(12):4~7.
[9]转引自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0.
[10]魏本亚.“教学即研究”:“南通教育现象”的最好注解[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6):19~20.
关键词:让教学成为研究;教学即研究;化学教学
文章编号:1005–6629(2017)4–0028–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在《化学教学》2016年第6、7期连载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1]一文后不久,又读到了他在东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历程》[2](以下简称《历程》)。《历程》围绕“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形成过程和主要观点,分3个单元9章结集了作者近年来部分公开发表过的论文,展现了作者用静谧澹泊的姿态,潜心教学研究,探索与实践“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全过程。
1 在演绎中萌生
余文森教授认为,教师教学主张的形成通常有归纳和演绎两条路径。其中,归纳以实践为导向,所谓实践导向有两层含意,“其一是基于实践,指的是名师的教学主张是从其经验中萌生出来的,慢慢形成的,并被其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有效的理论或观点;其二是为了实践,指的是教学主张的形成或提出是为了更好地解释实践、促进和改善实践,使其教学水平和境界不断得到提升”。演绎则以理论为导向,所谓理论导向也有两层含意,“其一是基于理论,即名师的教学主张是从现成的理论中演绎过来的、借鉴过来的,或者说名师的教学实践验证了某个理论,当然也有的是名师们特别欣赏、信服某个理论,以至于将其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主张;其二是为了理论,即名师通过基于教学主张的实践去拓展、丰富、完善相应的教学理论”[3]。陆军自大学本科毕业后就坚定地走上了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从教之道,他在提出“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之前,对哈佛大学教授达克沃斯的“教学即研究”思想,从涵义与特征、操作与价值、困境与对策等方面进行过系统研究和理论建构,可见他也曾企图将达克沃斯的“教学即研究”思想演绎为自己的教学主张。
陆军之所以创造性地提出“让教学成为研究”的主张,主要是因为他对“教学即研究”的理解与达克沃斯的原意不尽相同。达克沃斯在《“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最后一章“教学即研究”(Teaching as Research)的标题下,给出了“投入现象:教的第一个方面”和“学生的解释:教的第二个方面”等内容。并且认为“教学即研究”包括两个方面:“第一,让学生直接接触所学习的领域中的现象,即真实的事物,而不是关于这些现象的书本或讲座,帮助学生注意那些饶有趣味的现象,使他们参入其中、持续思考并为之惊奇;第二,让学生努力解释他们所产生的意义,并努力倾听、理解他们的意义,而不是把事物解释给学生听”[4]。张华教授是国内最早引介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思想的学者,也是受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思想影响最深的学者。他曾认为,我国教学创新的基本目标就是要“让教学变成研究”,“在每一所学校、每一门课程,教师需要把教学变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投入进去;倾听、理解、研究学生的思想并在对话、讨论中把学生的思想引向深入;与学生共同探究学科与生活;在自我反思及同伴研讨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只有这样,教学才能变成一项实实在在的研究,“研究学生的思想;与学生共同做研究”[5]。张华还直接呼吁“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并且认为“学生研究是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宿”[6]。显然,张华“让教学变成研究”或“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的内涵与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的思想如出一辙,都是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陆军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经验认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研究进行学习,还“应该研究教学的全部要素”,要让教师和学生都成为“研究员”。
其实,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的主张是在演绎达克沃斯“教学即研究”思想的过程中,对达克沃斯的原意进行了拓展和丰富,将其内涵从学生的“研究性学”放大到了师生的“研究性教和学”,是相对广义的“教学即研究”(下文中的“教学即研究”均取其广义之意)。
2 在观察中求证
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考查和研究人的行为的基础上,曾提出观察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观察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从动作的模拟到语言的掌握,从态度的习得到人格的形成,都可以通过观察学习来完成。也就是说,凡依据直接经验的所有学习现象,都可以通过对他人行为方式及其结果的观察来完成,“观察学习不仅可以使学习过程缩短,而且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综合的行为模式,并且可以避免由于直接尝试的错误和失败而可能带来的损失或危害”[7]。特别是当直接尝试学习成本偏高或学习者处于高原期时,观察学习的方式更为有效。为此,观察学习已经成为许多地方教师研修或培训的主要方式[8]。观察又是研究过程中获取有关事實材料的一种重要的科学方法,正如门捷列夫所说的,“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不会有接踵而来的前进”[9]。在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观察同样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陆军自身30多年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实践,完全可以作为“教学即研究”思想正确性的佐证,也是“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成功案例。但是,他谦虚地认为自己“身单力薄”,“缺乏足够的底气和力度”。于是他走出自己、跳出学科,观察中国情境教育创始人李吉林等从教学一线成长起来的教育家,也观察诸多正在成长中的“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陆军与李吉林分别任教的南通中学和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两个校园东西毗邻,他们在上下班的时候经常相遇并进行交流,陆军在将李吉林作为观察对象的过程中,深入研究了情境教育的发展历程。李吉林从1956年起一直工作在小学语文教学和研究的一线,20世纪60年代初期就在《江苏教育》杂志发表《漫谈词语教学》等一系列论文,1978年成为江苏省首批18位特级教师之一。成为特级教师之后,李吉林老师仍不倦地学习、执着地探究,提倡“教师应该是思想者”,认为“教育科研是学者型教师成长的摇篮”,并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构建了情境教育的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在2014年获得首届全国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之后,2016年又获得了第五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陆军从对李吉林等教育家或名师的观察中发现,“为了教学的研究”或“在教学中研究”既是所有教育家和名师的实践写照,也是广大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还发现,一线中小学教师研究中的诸多要素具有发展性特征,具体表现为研究成果从实践性到文本性、研究内容从发散性到收敛性、研究目标从解决问题到揭示规律等多个方面,这又为广大教师走“为了教学的研究”或“在教学中研究”的专业发展之路指明了方向。 观察并且走出自己、跳出学科从更宽广的视域观察,让学习自然科学出身的陆军获得了支撑“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更多成功案例,从而进一步证明了他自己所提教学主张内涵的正确性和适用的广泛性。
3 在实践中推广
陆军是恢复高考以后的第3届大学生,在他读大学的1979~1983年间,我国的高等教育还处于复苏阶段,当时没有现在这样完善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更没有《教育研究方法》等课程。陆军利用做毕业论文的机会,结合实践自修有关“研究”课程,毕业论文获得发表的关键事件,为他奠定了走上“教学与研究相结合”道路的基础。从《历程》的附录“陆军主要论文目录”中可以看出,陆军从工作至今的30多年里在《课程·教材·教法》、《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化学教学》等杂志发表了200多篇论文,有30多篇论文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学化学教与学》全文收录,并两次获得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03年他曾在《化学教学》杂志发表过“研究型化学教师教学行为的几个特点”一文,从化学概念和原理以及元素化合物等知识的教学、实验手段的运用、教材没有说明而在某些习题中出现的“规律”的处理、期中期末等相对闲暇时间和寒暑假的利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这些都是陆军当时所建构的“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实践路径的雏形。
最近几年,伴随着陆军对“教学即研究”从涵义与特征、操作与价值、困境与对策等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和理论建构,以及“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诞生,他一直践行着“教学即研究”或“让教学成为研究”的思想和主张,他还把“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基本问题归结为“教学为什么要研究”、“教学应该研究什么”和“教学怎样进行研究”,认为教师应该结合教学改革的发展变化,不断探索这些基本问题的时代答案。笔者在担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化学教研员期间,或主持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工作以来,与陆军一直有着较多的业务联系,无论组织省“教学新时空·名师课堂”邀请他担任点评嘉宾,全省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邀请他担任评委工作,还是在“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影响力论坛邀请他进行主题演讲,他的发言总是基于课堂、契合实际、针对主题,而且都能在《化学教学》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这既应和了他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任务即课题,工作即研究”的作风,也是他坚守和践行“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的实践写照。同时,他还用“教学即研究”命名自己领衔的工作室,通过南通市中青年名师陆军“教学即研究”工作室组织的专题研讨,以及他应邀参加的教师培训报告等途径传播和推广“教学即研究”思想或“让教学成为研究”主张,《江苏教育(中学教学)》还曾以“‘教学即研究’的学科实践”为主题,发表了南通地区语、数、外等学科教师撰写的一组实践探索论文,魏本亚教授认为,“教学即研究”是“南通教育现象”的最好注解[10]。
总之,陆军在构建“教学即研究”理论框架与操作体系或提出“让教学成为研究”等相关主张的过程中,一直根植于课堂一线,延续着30多年来所形成的教学研究习惯和工作作风,并用“让教学成为研究”的行动和思想影响着其他广大教师,从而使“为教而研”等相关主张有着一定的说服力和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J]化学教学,2016,(6):9~12;2016,(7):8~13.
[2]陆军.“让教学成为研究”的历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6.
[3]余文森.教學主张:打开专业成长的“天眼”[J].人民教育,2015,(3):17~21.
[4] Duckworth,E.“The Having of Wonderful Ideas”and other Essays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3rd ed)[M]. New York:Teaehers College press,2006:73~192.
[5]张华.教育重建论[J].全球教育展望,2008,(1):21~27.
[6]张华.让教学变成学生研究[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1,(11):1.
[7][美]阿尔伯特·班杜拉著.郭占基等译.社会学习心理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90~94.
[8]钟祖荣.在观察学习中实现成长——北京市“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实施模式分析[J].中小学管理,2009,(12):4~7.
[9]转引自梁慧姝,郑长龙著.化学实验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130.
[10]魏本亚.“教学即研究”:“南通教育现象”的最好注解[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2016,(6):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