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演员外形选择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zub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演员外形的造型选择,是电影、电视、戏剧等以视觉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再创作过程中的有机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形象塑造的成败。
  演员外形与艺术形象的相互关系及其共同特征:
  首先,应该确认:在电影、电视、戏剧中,演员外形和艺术形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要我们加以严格区别。演员外形是艺术形象物质的感性的外在形式;艺术形象是人物内在性格与外在形式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我国古代画论对这两个概念有着细致的区分。清代强调形神兼备的民间画家高桐轩,在他的绘画美学论著《墨金锁录》中曾经提出了“象”“相”区分说。他认为“象”就是人的表面的形色;“相”就是人的“行”与“神”、“表”与“心”的统一体。显然,高桐轩说明的“象”和“相”的含义,跟我们所认识的演员外形和艺术形象的含义是一致的。
  对演员外形和艺术形象这两个不同的概念的区分,将有助于我们对它们做进一步的分析。
  我们在艺术创作实践中会发现:演员外形和艺术形象之间的关系首先表现在不能相互代替和独立存在。演员外形一旦介入作品,出现在观众面前,就不是孤立地存在(哪怕一部作品有一个角色)。正如传统绘画理论所认为的那样,“形”的构成,就是“神”的表现。演员外形在没有起到塑造艺术形象的作用时,仅仅是艺术形象即将依托的外在形式的“物质材料”,因此,它还无所谓艺术业的美丑,还不是作品要求欣赏和理解的对象。这好比树木在没有成为屋梁的构成部分时,还仅仅是建筑师可能采用的物质材料,而不能说它就是屋梁。同样的道理,意大利影片《偷自行车的人》的主人公饰演者,如果没有被导演选中,他将仍然是现实生活中许许多多失业工人中的一员,其外形也并非是影片中这一个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古希腊美学家德克利特曾经在强调美的内容时这样说过:“身体的美若不与聪明才智(即内在性格——引者)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这句话在我们看来似乎有点偏激,但是,某些电影﹑电视与戏剧中出现艺术形象徒有“漂亮”外表而无性格特征的现象却已经表明:演员在银幕﹑屏幕和舞台上不是在表现人物的内在性格,而是在展览扮相,甚至在展览美貌。如果我们追溯一下艺术发展的历史,就会发现,早在欧洲十七和十八世纪先后出现的巴罗克和罗克克绘画,就曾经产生过脱离人物性格、片面追求和强调“男性美”之类的形式美的肖像画。这些肖像画都是“豪华纤细”的,巴罗克时期画女人男性化,而巴罗克时期即使是男人的肖像,也都女性化,虽然一时有人喜爱,可是,以后就只有被艺术家们作为论述那一时期艺术衰落的例证。
  在电影﹑电视﹑戏剧中,演员外形只能在其与艺术形象发生从属和依附关系时,才能够真正获得艺术生命力。与之相应的,艺术形象也不可能游离于演员外形这个物质的感性的外在形式。离开了人物性格,艺术形式将无所依托,其可视性也不复存在。如果是文学作品,将只剩下抽象而又难以使人琢磨的观念。
  演员外形与艺术形象之间在另一方面的表现是美与丑的辩证的对立统一关系。诚然,它们之间有一致的对立面。例如人们公认的艾丝米拉达﹑安娜·卡列尼娜就属这一类。但是,生活是复杂而多层次的,美中有丑,丑中有美,事物往往还具有美与丑的不一致性。这具体表现在艺术形象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性格之间的关系上。外在形式美、内在性格丑的艺术形象未必美、外在形式丑,内在性格美的艺术形象有时却比那显而易见的虚假美更能够拨动人的心弦,更具有深沉而含蓄的美感。用罗丹的话说,就是:“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他认为“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自然中认为丑的,往往要比那认为美的更易露出它的‘性格’…所以常有这样的事,在自然中越是丑的,在艺术中越是美。”我国的传统戏曲很早就注意到这一辩证关系。例如《唐知县审告命》运用小花脸的丑角脸谱,生动而鲜明地体现了唐成刚正不阿而又机警诙谐的美好性格特征。《巴黎圣母院》中敲钟人卡西摩多正是由于外貌丑陋,更充分地揭示了其美好的心灵;而“太阳神”玩弄爱情的虚伪卑劣的心灵,恰恰与其英俊的外貌形成强烈的对比。从中,我们还可以认识到,适当地运用美丑对立性格往往可以在艺术形象外在形式和内在性格的丑美转化过程中,更含蓄而鲜明地否定和鞭挞生活中丑的人和事;肯定和发扬生活中美的人和事。
  “形式”问题就是象不象的问题。
  在我们工作中,要塑造外部特征必须认真﹑仔细分析研究人物的思想﹑性格,然后再对照演员条件找出结构和五官的差距。最后确定哪些是有条件是可以充分加以利用的,哪些是主要的差距。最后确定技术措施,经过的反复试妆来达到预期效果。
  综上所述,在电影、电视、戏剧等以视觉为主的综合性艺术再创作过程中,演员外形的选择和造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艺术形象塑造的成与败。
  
  (作者简介:徐英 (1964.1—)女,就职于湖北电视剧制作中心设置部从事化妆专业。)
其他文献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当前关注的问题。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Dave Ebbutt指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  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行动研究的
期刊
人力资本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仅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的进入权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本进入权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和专门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和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掌握这种技术和知识的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力资本进入权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表现为使用物质资产或对物质资产起作用的能力。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业主制到现代公
期刊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美国学者杰·M.谢非尔茨在其主编的《公共行政与政策国际百科全书》中对问责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问责(accountability)是指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一种关系,即获得授权的代理方(个人或机构)有责任就其所涉及的工作绩效向委托方作出回答。”在此概念的界定下,问责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从广义范畴看,“问责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形式,存在于许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
期刊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摄像机光轴,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摄像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
期刊
近年来涌现出很多电视剧作品,日韩有《人鱼小姐》、《巴黎恋人》,欧美剧有《绯闻女孩》、《越狱》,港台剧有《不良笑花》、《溏心风暴》,内地剧的有《奋斗》、《许三多》等。电视剧的内容受到了很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所处的社会环境、人文风俗、历史原因等。但是一部好的电视剧总是能够触动人心、产生共鸣。今天就选择很典型的电视剧《绯闻女孩》来和大家一起分享,此剧片头的许多细节内容及其透露出来的符号意义。    首先明
期刊
近年来,电视访谈节目层出不穷,除了《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之外,各大电视台这些年相继推出了《艺术人生》、《大家》、《名人面对面》、《可凡倾听》、《超级访问》、《静距离》、《天下女人》、《背后的故事》、《咏乐汇》等知名访谈节目, 其它访谈节目大概有几十上百个,其中就不乏许多滥竽充数之辈。作为直接以主持人品牌冠名包装的名人访谈类节目,杨澜的《杨澜访谈录》、陈鲁豫的《鲁豫有约——说出你的故事》一直备
期刊
一提到影视剧,人们都会想到些什么?著名的导演、耀眼的明星、漂亮的服装,还是缠绵的爱情、惊悚的故事,再或是长久记忆、深情的话语、优美的画面……  但作为影视美术设计,在意的又是什么呢?现在,我们一起在电影中的美术造型这一环节上,对美术设计工作进一翻探讨和了解。   美术设计是作为一种影视语言,参与到影视剧的创作结构,对于剧本、剧情、场景画面、人物造型等的影响,在影视剧的“视”听上都有直接的作用。导演
期刊
《回忆我的师兄曾福庆》,最初是在《陶瓷研究》上发表的。但我读到它,却是在网上,这使我改变了一些对网上文字的看法。我一向对网上的东西怀有戒心,认为既然不论什么样的人都可以在上面发表议论,就难免泥沙混杂,那么它的严肃性就会打折扣。自从我读了这篇文章,看法有了些改变,觉得有选择有分析地去读一点,也行。文章的作者是王锡良。王锡良是从民国时期过来的至今还健在的少数几位瓷绘家之一。民国时期,景德镇瓷绘艺人最有
期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是一项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民主建设、生态建设、和谐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综合工程。党的新农村战略自部署实施以来,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广大农村已经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等二十字方针的要求,稳步扎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其中“乡风文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也为乡镇文化站开展农村
期刊
以往学者对于宫体诗的研究,多将其定位为一种诗体,其实我们可以进一步将研究视野扩展开来,将其定位为一种思潮。毕竟,宫体诗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形成了一种举国上下竞相创作的局面。自宫体诗出现起,便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一种是统治者的大力提倡并身体力行,尤以梁陈年间及后来的隋、初唐一百年间为代表;另一种则是来自传统文人的贬斥和批驳,他们认为宫体诗违背了“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低俗的。虽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