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光摄影的艺术效果

来源 :群文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too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摄像机光轴,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摄像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
  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
   在逆光照明下的景物大部分处在阴影之中,只有被照明景物的明亮轮廓使这一景物区别于另一景物。逆光突出了在暗背景中的被摄体的轮廓线条,形成了亮轮廓、暗背景、暗表面的强反差画面。清晰明亮的轮廓线条突出了被摄体的外沿轮廓特征,特别是人物头发在逆光下闪烁的耀斑效果,使画面富有绚丽的色彩。
  逆光在造型上具有一定的美感,不过,如果只是逆着光源方向拍摄,画面只会产生一片空白,并不会产生美感。因此,在运用逆光照明时,需要在逆光光源于镜头之间安排多层次的景物,通过景物将逆光衬托起来,逆光的造型美感才会得到充分体现。如果这些景物是具有透明、半透明性质的景物,如雾、纱、塑料薄膜、烟等,那么逆光的造型效果更能得到体现。逆光有利于将光的分解碰撞的效果表现在画面上,当光线穿过树林、竹篱,穿过雾、烟、尘埃到达画面时,它已被折射、分离,变得丰富多彩了。这些景物将光的透射、折射、衍射及光影的分布状况体现在画面上,画面就有丰富淳厚的美感。被逆光透射的被摄体在画面上显得更加明亮,色明度也会大大提高。
  逆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
  总之,虽然逆光拍摄有较强的艺术效果,但要拍好逆光照射下的景物,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朝阳或落日,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拍摄低调人像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二是在逆光拍摄中,近景,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应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柔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三是拍摄剪影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是由于镜头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应有遮挡措施(用适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略向旁偏移、调整拍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眩光消失后再进行拍摄。
  
  (作者单位:吉林白城电视台)
其他文献
一、引言    1368年朱元璋建都南京,自此明王朝正式拉开序幕。“南倭北虏”一直是困扰明朝统治者的问题,其中南倭(即倭寇)更被历史学家们称为明日关系的“风向标”。倭寇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既促进了日本对中国文化的吸收,又使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既是日本侵略思想的最初表现,又加速了明王朝的衰亡。史学家们对于倭寇的评价也是不尽统一。甚至有部分日本学者盲目夸大倭寇的英雄主义,妄图借此美化侵略。  本文试从不同
期刊
美国的犹太作家大都来自东欧或是该地区犹太人的后裔。犹太的民族传统、历史文化、宗教乃至民间传说等,构成了犹太人成为一个民族的属性和特征。身在美国的犹太作家虽远离东欧和以色列,但他们不忘自己的民族本性,并以此作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源泉和归宿。  然而,客居在美国的犹太人,一方面想要融入美国主流社会文化中,另一方面,又竭力想要保持自身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对自身的身份困惑和对犹太教义的反叛自然就成了文学作品
期刊
“我不是吃醋,我是不满足”,这是安娜坐在前往火车站的马车上的内心独白。对于一个将用自杀来报复情人的女子来说,这句告白精确地描述了安娜的心理状态。当安娜香消玉殒于火车滚滚车轮时,托翁仿佛再现了安娜初次与情人弗龙斯基相逢的场景,也是在火车站,只不过,这次,安娜的爱情和生命都走向了终点。  历来有人认为安娜与弗龙斯基的爱情悲剧是这部名作的主线,列文与吉蒂、卡列宁、奥布隆斯基与多莉都不过是陪衬,甚至认为列
期刊
从道光二十五年五月(1840年6月)鸦片战争失败至宣统三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前后共72年,是清朝统治由衰落逐渐走向灭亡的时期。鸦片战争后,西方帝国主义列强纷至沓来,中国被迫打开国门,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随着列强的侵入,西方的生活习俗也逐渐被引入中国,使得中国社会的风俗文化随着西方生活习俗的引入而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西俗化。    一    清后期的风俗因受西方
期刊
《洗澡》的作者杨绛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将首印《洗澡》的新版前言中写道:“《洗澡》不是由一个主角贯连全部的小说,而是借一个政治运动做背景,写那个时期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这些知识分子是新中国不拘一格收罗的人才,但是这些人身上又有很多的劣根性,比如余楠,见风使舵,投机取巧,小气猥琐;朱千里有点才干和名气,却喜好浮夸与吹牛;施妮娜、江滔滔等人与余楠沆瀣一气,争权夺利,尔虞我诈。作者以幽默风趣的笔调极尽他们的
期刊
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现代世界经济发展的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全球化使得国内企业的营销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让企业的营销行为也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单纯的进行标准化或差异化营销策略并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这就需要企业在经营时采取更为灵活的营销策略。    一、标准化和差异化策略的基本含义    (一)标准化策略  标准化策略强调在营销策略上模糊本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的差异,通过标准化的策略服务全
期刊
我爱酒,也很爱诗。那是一个不晓世事而多梦的年代,每当夕阳西落的时候,总是呼朋唤友地聚上一大群,一盒烟,几瓶酒,再摇头晃脑地背上几句诗,便仿若是人生中最大的快事了。然而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酒是不喝了,诗,于我来说,也渐渐变成了一道可望而不可及的风景。  就是在这个时候,我遇到了一件让我有如饮酒读诗般痛快的事:中国实力派青年诗人黄葵的《曙光妖娆》系列诗集由中国民航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了。我不认识黄葵,
期刊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和课程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而高校外语教师的专业成长成为当前关注的问题。行动研究是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手段,Dave Ebbutt指出:“行动研究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自己的教学观念、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在反思中重新审  视自己的教学观念,探讨、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一、行动研究的
期刊
人力资本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仅对企业家人力资本、知识型人力资本的进入权进行分析。    一、人力资本进入权的理论依据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生产技术和专门知识取代资本成为最重要和最稀缺的生产要素,掌握这种技术和知识的人力资本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人力资本进入权是由人力资本所决定的,表现为使用物质资产或对物质资产起作用的能力。  (一)企业制度的演变(业主制到现代公
期刊
一、行政问责制的概念    美国学者杰·M.谢非尔茨在其主编的《公共行政与政策国际百科全书》中对问责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问责(accountability)是指委托方和代理方之间的一种关系,即获得授权的代理方(个人或机构)有责任就其所涉及的工作绩效向委托方作出回答。”在此概念的界定下,问责又可以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范畴。从广义范畴看,“问责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关系形式,存在于许多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之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