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祭奠什么?

来源 :大众DV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fhx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能是离我出生成长的年代较远,曾经的唐山大地震对于我来说,不过是一个遥远、陌生、模糊并且概念化的历史事件,就像“文革”、“大跃进”那样的事件一样……
  记得10年前,电视里播放着纪念唐山地震20周年的专题片,还是孩子的我懵懂的获知,那是个巨大的灾难,国家损失惨重,死了很多人,但是群众和军队在政府的领导下不畏艰难,奋勇抗震,重建废城……似乎,对中国人来说,那又是段英勇的历史。再长大些,看一些自然科学的资料,了解到唐山地震是人类地震史上最惨烈的一幕,大量灾难的图片和文字描述让我被自然的破坏力深深震撼。
  直到最近,在网上看到了20年前,军旅作家钱纲的《唐山大地震》,书中那些关于地震中幸存者和遇难者的真实细节的描写,居然让我流出泪来,那么多的死亡、伤痛、别离、破碎、痛苦……30年前的那个夜,对于唐山人来说是怎么样的夜啊……这么多年的纪念,除了抗震的英勇,重建的艰辛,难道不还应该有蒙受那场灾难的每一个唐山人,每一个唐山的家庭吗?那场地震对于唐山人来说,不是国家的重要历史,不是自然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是极度的惊慌、恐惧、无助,是每一个亲历者心上永远也抹不掉的血色黑暗。
  很遗憾的从《唐山大地震30周年祭》的编导王晓清那里得知,目前唐山没有一座为地震死难者建立的纪念馆,所剩无几的废墟遗址除了少数几个留作研究之用,其他的正在迅速的被市政建设的项目清除。似乎,那场灾难正在慢慢的被人淡忘。关于那场灾难,天灾和人祸的成分哪个更多,不想多说,只是,想起“911”之后,美国的媒体和民众的反映,想起美国人在广场街头摆放的死难者的照片,想起那些鲜花,蜡烛……“纪念抗震胜利”这几个字在我的心里苍白又可笑。
  那场灾难正渐渐离我们远去,又一个10年,又一个周年的纪念,也许我们应该去祭奠的是我们心中已经死掉的对人本身的悲悯之情和关怀的能力。
其他文献
在漫长的岁月中,我们是不是偶尔垂泪。  一部记录一个女人(蝶)的过去和现在的电影。我一直在想,如果将故事顺叙下来会怎么样?因为这部电影是用无数的闪回构成的。从现实搜索出过去的全貌,似乎有点冒险,叙述至结尾,却着实硬生赤裸地勾勒出了蝴蝶的状态,看似是种拼凑,但影影绰绰,却粗糙得美丽。  电影从开始就不易察觉地陷入了回忆。一路突袭到现实中两个女子蝶与小叶确立恋爱关系,面临选择。回忆中蝶与真真不可言说的
期刊
《如此居心》    这酒可千万不能喝啊,喝了你就是大错特错了!!!  两车相撞,必有责任。谁是主要负责人呢?  老大哥总是有办法,拍拍兄弟的肩膀送上一杯酒:干了它!咱们就是好兄弟!  小兄弟一口干了酒,咱俩谁怕谁!  嘿嘿,谁也不怕,就怕警察!  傻弟弟!下回遇到这种事还是留个心眼吧。            《王老五》    嫌贫爱富的人最悲惨的下场莫过于遇到真正的钻石而错过。  这位姑娘上来就直
期刊
DV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风潮,甚至一种时尚,一种商业。  但是,DV究竟能够改变什么?如何改变?这仍然是一个问题。  请吴文光来学校讲座时,看了他们带来的一些由农民自己拍摄的纪录片。这是受中国民政部与欧盟支持的“中国村民自治影像传播项目计划”的成果。这些作品,有一种特殊的意义。过去,我们无论用什么设备,我们都是外在地记录别人的生活,而且为了掩饰这种记录,我们会将被摄影机所干预了的生活故意修饰为生活本来
期刊
电影如何靠电影本身来证明自己,换句话说,电影的电影性体现在哪里,一直是我在电影创作中思考的重心。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看到在中国的绝大多数电影里,具体的人都被所谓的故事泥石流裹挟着;庞大的社会机器培养着千人一面的受众集体;集体无意识重复着雷同的故事和故事的吞吐者(作者或称艺术家)。如此单调的循环往复仿佛在把人的历史书写成一部“考古史”、“化石史”,其特点是质而不变,行而不前。  中国电影在二十世纪三四
期刊
无法言语的爱  ……  千古道义,终究还是一个“情”字。要热爱。有热爱,才有设身处地的关照,才有知微见著的思考,才能摆脱好奇和探询看风情成乡情,才能忠诚传达他们的信念与灵魂,才能从森罗万象中感知到最叩动心弦的所在,你爱一个人才能描摹出他的可爱,你爱这片土地才知道如何描述风土的可爱,对形像的塑造里不仅凝聚着思考当然也有思考者的热爱。当咒人毕摩拉着我们的手一团欢喜地露出孩子般的笑脸;当招魂毕摩在黄矛埂
期刊
同学们往往选定了一个选题以后,扑在上面一心一意拍摄的热情很高,拍出了大量素材,却没有办法好好地组织,太令人惋惜了。剪辑是剧情片最重要的语言语法,虽然纪录片不能像故事片那样理性的安排,但剪辑同样是作者发言的最佳方式,好的导演可以利用剪辑确立自己的记录风格,剪辑最基础的作用可以用来表达作者独立的见解和立场。  在选题方面,起初杨昶也选择了与于志强相同的角度,拍摄特征鲜明的人物,他曾经计划拍摄一位聋哑学
期刊
策划/执行 龙套 猫熊大    在2003年底,Sony、Canon、Sharp及JVC四家公司联合宣布了HDV标准。之后的市场接连出现了DVD,微硬盘,存储卡的阵营,加之各类标清与高清产品层出不穷,正在打得火热的新格式又各说各好。今年5月松下和索尼又联袂推出了一个新的格式标准—AVCHD。而仅仅3个月后,索尼就于8月24日发布了两款AVCHD格式的摄像机。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过于丰富的选择也可能
期刊
轰轰烈烈的世界杯终于落下帷幕,世界杯对很多人来说也许只意味着一场等待已久的足球盛宴。但是对于宽带视频网站来说,它却是提升整个产业的关键一战。  博客和宽带视频被视为以互动为主要特征的WEB2.0时代的两大新网络现象。IT精英们煞有其事地说:2006年是网络视频元年。在这个元年,一个世界杯带给了视频网站一个机会:作为宽带视频网站的代表之一的MYSEE(www.mysee.com)是中国唯一一家购买了
期刊
导演简历  刘高明  1972年生于江西石城。现生活工作于深圳。  1995年大学毕业,大学期间主要从事油画及摄影创作。  1997年起开始从事设计工作。  2001年创建深圳兄弟设计有限公司,任创作总监。  2005年拍摄第一部电影作品——纪录片《排骨》    楔子  在安徽,我看到一部好电影—《排骨》;在合肥,我结交了一个好朋友—刘高明。  在中国纪录片交流周的那几天,每个人都忙得不亦乐乎,每
期刊
缘起  1994年我从大学中文系毕业,那时候我到宜昌市电视台实习,实习的时候就对这个工作很有兴趣,不过当时只是很羡慕记者相对比较自由的生活方式,毕竟这个工作还是一个比较有创造性的工作。  我最初做的是青少年节目编导,但后来节目改版,有时候就需要做一些专题片,比如宜昌的孩子到北京参加夏令营等等,我想那个时候是最初做和纪录片有点类似的尝试。  1998年在广播学院念了研究生课程,当时很好的事情是在学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