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平民选秀”活动火爆的原因在于1,“平民选秀”活动自身的特点。2,它体现了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3,“平民选秀”活动满足了众多参与者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4,大众传媒的导向对选秀活动起了积极的诱导作用。
【关键词】平民选秀火爆原因
近几年,从中央台到省级和地级电视台,各类平民“选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从唱歌选秀、跳舞选秀、功夫选秀、主持人选秀到影视剧演员选秀,种类繁多,其中以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最为火爆,目前红楼梦中人的选拔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还有多家电视台的选秀活动正在酝酿中。不但青少年热衷于选秀,年逾花甲的老人也饶有兴致地参加,甚至成熟稳健的企业老总也报名参加“加油,好男儿”。“平民选秀”活动为何如此火爆?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民选秀”活动自身的特点
“平民选秀”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平民性,强调平民参与、平等参与、推崇和树立平民偶像。首先,这种选秀活动实行的是低门槛的准入制度。海选阶段不限名额,报名者不限年龄、身高、相貌、职业、地域、学历,只要是想参加,任何人都可以登上舞台,成为主角,展示自己的风采,而且在这个舞台上,任何人都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明星。这就意味着“平民选秀”活动没有太多的标准,是向所有的民众开放的,各行各业各年龄的人都能参与,让普通民众感到星梦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无形中增强了活动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如“梦想中国”江苏赛区的海选。第一天来参加海选的人数就非常惊人.高达9558人。这些选手来自浙江、山东、安徽、吉林、福建、河南、山西、江苏、上海……;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活动总参赛人数接近5万人,2005年参赛人数超过15万人:青岛电视台举办的“魅力大妈总动员”只在青岛市一地开展。短短一周,报名人数高达470人。其次,“平民选秀”活动由参与的公众决定选手的成败。该活动把选手晋级的决定权交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由他们亲手选出自己喜欢的选手,亲手打造自己的平民偶像,这对公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选民们通过观看电视直播,通过短信、电话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自己支持的选手融为一体,通过关注选手在比赛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似乎看到了自己梦想一步步实现的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梦想互动:2005年超级女声5进3比赛中共得到近500万条短信,年度三强总决赛短信数目累加更是超过了800万条。
二、“平民选秀”活动体现了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
实际上,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存在,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崇拜,这种崇拜是一种权威崇拜,那时谁有权威孩子就崇拜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他们崇拜的对象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为民众心理崇拜意识的实现提供了多方位的理解。一般来说,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更容易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这些知名人士包括;英雄人物、科学家、影星、歌星和球星等。据某大城市的统计,全市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在追星,其中以青少年为最,占70%以上。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目中的明星以歌星影星为最多,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2.7%,其次是体育明星占13.6%,英雄人物占12.5%。老师和朋友各占7.5%。另一项以青少年偶像崇拜为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或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这些明星特指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对影视明星的崇拜多于体育明星,两者比例分别为37.2%和23.7%,两者都崇拜的占39.5%,崇拜外国(28.8%)和港台的明星(31.6%)多于大陆明星(6.2%),但三者都崇拜的占33.4%。调查还发现目前国内媒体有关明星和名人的节目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调查结果似乎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为什么各种平民选秀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走红,并成为一种文化时尚,是因为这类选秀节目更能贴近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集合了普通人的梦想与欲望,和人们渴望成名的心理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无法满足自己从政的愿望或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但人们可以通过参与“选秀”获得实现梦想的机会,通过当“粉丝”获得群体感、归属感,通过制造属于自己的“草根精英”来确立自信,谋求在公共领域的一席之地。
三、“平民选秀”活动满足了众多参与者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
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力求获得成功的愿望或倾向。特别是当个体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时则更能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平民选秀”活动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如前所述这种活动对选手的素质要求不是太高,选手们通过一场场的海选、全方位的个性展示,使原本平凡的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平民选秀”活动为个体实现成功之梦搭建了一个平台,是人们追求成功的一种探索。为人们重新构建自我、实现理想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
理想自我的体现。秀自己是因为有梦。任何人对理想中的自我都有一种独特的理解,或事业成功。或个性丰富多彩。或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或得到异性的垂青等。这些独特的理解,让平民渴望“秀”自己。而参加“选秀”活动正是表达了参与者对未来的期盼,是个体寻找理想自我、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过程。调查显示,参加选秀节目,未必是人人都想成为明星,被调查的人中有26%的人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19%的人想成为明星或公众人物,9%的人认为参加选秀是让别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7%的人认为这种活动能使自己更有魅力。
替代满足心理。“平民选秀”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而且也吸引了大批电视机前的观众,据统计,超级女生至少有两亿人在观看,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有的观众甚至成了某选手的铁杆“粉丝”,疯狂的支持某选手。实际上,与其说是观众在关注选手梦想实现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心理寄托和行为的替代载体来实现自己的明星之梦,可以这样理解,在某种意义上“选手”是自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现实中自我形象的代言人,支持者可以从“选手”身上发现自己,对选手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对理想自我的追求.通过对他人经验的“替代”体验来释放心理能量和实现潜在欲望,通过对选手的认同和依恋肯定自我价值,满足“自己同样优秀”的心理需要。
四、大众传媒的导向对选秀活动起了积极的诱导作用
大众传媒具有跨地域、跨时空、信息传递迅速等特征,“平民选秀”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大众媒体如电视、网络和报纸特别是利用了电视的作用。众所周知,电视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电视选秀正是借助于电视广告的大力渲染和极具煽情的展示,通过无限放大参赛选手的成功机率和成功后的收获。使有梦者相信自己就是明日之星,通过参加选秀节目能使自己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众媒体对影视明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穿着打扮、发型、睡姿等事无巨细地反复报道,更使人们相信明星是有价值的、受人关注和尊重的,有鲜花和掌声环绕,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巨额的存款。这不能不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确实各种选秀活动的参赛选手一旦成功登顶,他们的星梦自然而然就实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荣耀和风光。张靓颖。一个普普通通爱唱歌的女孩,“超女”选秀节目的人气王。2005年度超级女生第3名,目前签约华谊兄弟参与音乐剧《电影之歌》的拍摄,她成为耀眼明星的经历,怎能不叫人羡慕呢?试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电视普及率极低,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不及城市及沿海地区,当有关平民选秀的信息传到此地时。说不定活动早已结束,此时电视媒体对活动的诱导作用又如何发挥呢?传播学大师城庇·波特曾经说过:“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
【关键词】平民选秀火爆原因
近几年,从中央台到省级和地级电视台,各类平民“选秀”节目充斥电视荧屏,从唱歌选秀、跳舞选秀、功夫选秀、主持人选秀到影视剧演员选秀,种类繁多,其中以超级女声、梦想中国最为火爆,目前红楼梦中人的选拔活动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还有多家电视台的选秀活动正在酝酿中。不但青少年热衷于选秀,年逾花甲的老人也饶有兴致地参加,甚至成熟稳健的企业老总也报名参加“加油,好男儿”。“平民选秀”活动为何如此火爆?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民选秀”活动自身的特点
“平民选秀”活动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它的平民性,强调平民参与、平等参与、推崇和树立平民偶像。首先,这种选秀活动实行的是低门槛的准入制度。海选阶段不限名额,报名者不限年龄、身高、相貌、职业、地域、学历,只要是想参加,任何人都可以登上舞台,成为主角,展示自己的风采,而且在这个舞台上,任何人都有可能脱颖而出,成为明星。这就意味着“平民选秀”活动没有太多的标准,是向所有的民众开放的,各行各业各年龄的人都能参与,让普通民众感到星梦不是遥不可及的,这无形中增强了活动的亲和力和号召力,赢得了广大民众的支持。如“梦想中国”江苏赛区的海选。第一天来参加海选的人数就非常惊人.高达9558人。这些选手来自浙江、山东、安徽、吉林、福建、河南、山西、江苏、上海……;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活动总参赛人数接近5万人,2005年参赛人数超过15万人:青岛电视台举办的“魅力大妈总动员”只在青岛市一地开展。短短一周,报名人数高达470人。其次,“平民选秀”活动由参与的公众决定选手的成败。该活动把选手晋级的决定权交给了电视机前的观众,由他们亲手选出自己喜欢的选手,亲手打造自己的平民偶像,这对公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活动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参与度。在这个过程中。选民们通过观看电视直播,通过短信、电话等现代化的通讯手段,与自己支持的选手融为一体,通过关注选手在比赛中一步步走向成功的同时,似乎看到了自己梦想一步步实现的过程,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梦想互动:2005年超级女声5进3比赛中共得到近500万条短信,年度三强总决赛短信数目累加更是超过了800万条。
二、“平民选秀”活动体现了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
实际上,人们的明星崇拜心理在孩提时代就已经存在,幼儿对父母的依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种崇拜,这种崇拜是一种权威崇拜,那时谁有权威孩子就崇拜谁。随着年龄的增长,社会阅历的增加.他们崇拜的对象从家庭走向学校和社会。现代社会的多元化,为民众心理崇拜意识的实现提供了多方位的理解。一般来说,社会上的知名人士更容易成为他们崇拜的对象。这些知名人士包括;英雄人物、科学家、影星、歌星和球星等。据某大城市的统计,全市约有五分之一的人在追星,其中以青少年为最,占70%以上。调查发现,青少年心目中的明星以歌星影星为最多,占到被调查人数的32.7%,其次是体育明星占13.6%,英雄人物占12.5%。老师和朋友各占7.5%。另一项以青少年偶像崇拜为内容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青少年中,50%的人承认有过特别喜欢或崇拜某个明星的经历,34.5%的人承认自己正在崇拜某个明星。这些明星特指歌星影星和体育明星,对影视明星的崇拜多于体育明星,两者比例分别为37.2%和23.7%,两者都崇拜的占39.5%,崇拜外国(28.8%)和港台的明星(31.6%)多于大陆明星(6.2%),但三者都崇拜的占33.4%。调查还发现目前国内媒体有关明星和名人的节目对人们有极大的吸引力。这些调查结果似乎从另一侧面证明了为什么各种平民选秀节目在很短的时间内迅速走红,并成为一种文化时尚,是因为这类选秀节目更能贴近普通民众的心理需求。集合了普通人的梦想与欲望,和人们渴望成名的心理密切相关。现代社会由于许多条件的限制,大多数人无法满足自己从政的愿望或成为科学家的梦想,但人们可以通过参与“选秀”获得实现梦想的机会,通过当“粉丝”获得群体感、归属感,通过制造属于自己的“草根精英”来确立自信,谋求在公共领域的一席之地。
三、“平民选秀”活动满足了众多参与者某些方面的心理需要
追求成功的心理需要。成就动机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力求获得成功的愿望或倾向。特别是当个体经过努力能够取得成功时则更能激发人们的成就动机。“平民选秀”活动正是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如前所述这种活动对选手的素质要求不是太高,选手们通过一场场的海选、全方位的个性展示,使原本平凡的他们都有获得成功的可能.“平民选秀”活动为个体实现成功之梦搭建了一个平台,是人们追求成功的一种探索。为人们重新构建自我、实现理想提供了一个最佳途径。
理想自我的体现。秀自己是因为有梦。任何人对理想中的自我都有一种独特的理解,或事业成功。或个性丰富多彩。或赢得别人的尊重与支持,或得到异性的垂青等。这些独特的理解,让平民渴望“秀”自己。而参加“选秀”活动正是表达了参与者对未来的期盼,是个体寻找理想自我、实现人生梦想的一个过程。调查显示,参加选秀节目,未必是人人都想成为明星,被调查的人中有26%的人是想向别人证明自己,19%的人想成为明星或公众人物,9%的人认为参加选秀是让别人认识自己,实现自我价值的最佳途径。7%的人认为这种活动能使自己更有魅力。
替代满足心理。“平民选秀”活动不仅吸引了众多的参与者,而且也吸引了大批电视机前的观众,据统计,超级女生至少有两亿人在观看,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有的观众甚至成了某选手的铁杆“粉丝”,疯狂的支持某选手。实际上,与其说是观众在关注选手梦想实现的过程,倒不如说是他们正在寻找自己的心理寄托和行为的替代载体来实现自己的明星之梦,可以这样理解,在某种意义上“选手”是自我的另一种存在方式,是现实中自我形象的代言人,支持者可以从“选手”身上发现自己,对选手的喜爱在很大程度上是观众对理想自我的追求.通过对他人经验的“替代”体验来释放心理能量和实现潜在欲望,通过对选手的认同和依恋肯定自我价值,满足“自己同样优秀”的心理需要。
四、大众传媒的导向对选秀活动起了积极的诱导作用
大众传媒具有跨地域、跨时空、信息传递迅速等特征,“平民选秀”活动正是借助于各种大众媒体如电视、网络和报纸特别是利用了电视的作用。众所周知,电视具有生动形象逼真的特点,电视选秀正是借助于电视广告的大力渲染和极具煽情的展示,通过无限放大参赛选手的成功机率和成功后的收获。使有梦者相信自己就是明日之星,通过参加选秀节目能使自己从丑小鸭变成白天鹅。而众媒体对影视明星的工作生活甚至是穿着打扮、发型、睡姿等事无巨细地反复报道,更使人们相信明星是有价值的、受人关注和尊重的,有鲜花和掌声环绕,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巨额的存款。这不能不激起人们无限的遐想。确实各种选秀活动的参赛选手一旦成功登顶,他们的星梦自然而然就实现了.随之而来的就是无尽的荣耀和风光。张靓颖。一个普普通通爱唱歌的女孩,“超女”选秀节目的人气王。2005年度超级女生第3名,目前签约华谊兄弟参与音乐剧《电影之歌》的拍摄,她成为耀眼明星的经历,怎能不叫人羡慕呢?试想在一些偏远的农村,电视普及率极低,信息传播的速度远远不及城市及沿海地区,当有关平民选秀的信息传到此地时。说不定活动早已结束,此时电视媒体对活动的诱导作用又如何发挥呢?传播学大师城庇·波特曾经说过:“所有的电视都是教育的电视,唯一的差别是它在教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