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增强学生的交际能力,让学生说话的魅力四射,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抓好基础,说好一句话;巩固提升,说好一段话;追求完美,说好一篇话。
关键词:说话能力;说好一句话;说好一段话;说好一篇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56-2
一、抓好基础,说好一句话
说好每一句话,要求做到“准确、完整、简洁”。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一句话回答却把关不严。一句“不知道”,就让其坐下;回答不出,让其站一会儿,或是将问题的基本意思说出,内容基本正确就认可。至于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简洁,都不太讲究,致使一句话的说话存在众多瑕疵。为了高标准地说好每句话,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点做努力。
1.让学生“三思”而后讲。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回答问题。为了精益求精,我们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先注意“听”,听清楚问话的意思,然后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实质之所在,最后再回答。要求用词准确,句子完整。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3的口语交际“学会拒绝”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星期天,李博文约赵晓刚去网吧打游戏。”老师问:“赵晓刚应该怎样拒绝李博文呢?”这是一个需要有说话技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同学们不易回答得恰当、得体、到位。我们应先指导学生把问题听清楚,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1)谁拒绝谁?(赵晓刚拒绝李博文);(2)赵晓刚要对李博文说什么话?(拒绝的理由);(3)说话的目的(拒绝李博文邀请他去网吧打游戏的要求);(4)赵晓刚说话时的态度应怎样?(委婉、亲切、诚恳)最后让学生准确回答。一位同学展示了他的答案:李晓刚对李博文可能是这样说的:“不好意思,今天我还要做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你都做好了吗?”这一句话就回答得很好,既委婉地拒绝了李博文,又提醒他做作业,认真学习,同时做到了“准确、完整、简洁”,尤其“不好意思”、“都”等词用得恰如其分。
2.指导学生有水平地说。
在学生说一句话的时候,老师对学生回答的每句话都要严格要求,有错误和缺陷的地方一定要反复提醒和认真指导,夯实说话的基础。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吐字清楚;(2)声音洪亮;(3)语调要抑扬顿挫;(4)语速要恰当;(5)表情要面带微笑,自然大方;(6)叙述清楚,生动形象,情感充沛。这些要求,学生一开始未必都能做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每一句话严格把关,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现场给出修改意见,展示更好的答案,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潜移默化中迈出说话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说话能力得到提高。
二、巩固提升,说好一段话
我们平时讲话,除了问答是一句话外,一般都是讲一段话,只有在口头作文、演讲或作报告时才讲整篇。因此,对学生的说话训练,重点应放在一段话上。有了说好一句话的基础,说好一段话就轻松多了,再在一段话的基础上,一段一段连起来说好一篇话就容易多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好一段话是说话的关键。
说好一段话,要求要有中心,有顺序,有层次,有重点,生动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导学生如何说话,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说话的能力。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广玉兰》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1.有中心。所谓“有中心”,是指说话的内容要紧扣住一个特点,仅仅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这篇课文就是抓住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特点来写的。课文12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广玉兰的的“幽香与纯洁”,35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最后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对这两个特点进行了总结,升华了主题。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说话时也能做到围绕一个中心,有分有总,分中有析,总中有结,使说话中心明确,特点鲜明。
2.有顺序。所谓“有顺序”,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广玉兰主要是按照“花—茎—叶”的顺序,使读者对观察的顺序一目了然,清晰明了。所以我们在说话时,要按照时间、空间等顺序,用含有标志性顺序的词语,如“先是、然后、接着、最后”、“上面、中间、下面”等,使听者对说话者表达的顺序一听即明,不致于听后一脸茫然。
3.有层次。所谓“有层次”,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说话的内容要有层次性的递增,就像爬楼梯一样,越来越高。在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先描写了花瓣的表面特性——色彩,接着描写了花瓣的内在特性——质感,由表及里,体现了一种观察上的层次性。所以在说话时,我们要让听者感觉到一种层次性,比如说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浅到深,使听众的呼吸越来越重,情绪越来越激动,体验到一种变化美。
4.有重点。所谓“有重点”,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有详有略,表达中心的要详写,突出重点,其余则一笔带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就重点描写了“花”、“叶”两部分。因为本文的中心是写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旺盛的生命力”,“花”能表现“幽香与纯洁”,“叶”能突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叶”则较少体现,所以一笔带过。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所以平常说话时,重点部分要详细说,长时间说,让听众感觉到你要说的重点。
5.生动形象。所谓“生动形象”,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要多用华丽的辞藻、富有生命力的句子、修辞手法,增强说话的魅力。
三、追求完美,说好一篇话
1.关注热点。
一篇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关注热点,即你提出的话题是你的听众所关心,而且是热点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比如说,在我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在我校举行的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这一情况,结合我校师生议论的热点,拟了个演讲的题目《我们还需要练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思考,触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愫,牢牢抓住了听众的心。
2.巧妙引用。
在一篇话中,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谚语等来增加语言的特色,增加说话的“亮点”,使一篇话的说话大放异彩,光彩夺目。如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就不仅引用了唐代诗人郑板桥的两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还引用美国诗人梅尔维尔在《麦尔文山》中的一句诗:“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树木逢春便会绿叶招展”来鼓励青年更加紧密的携起手来,改善中美关系。这两句诗的引用,既显示了温家宝总理深厚的文学底蕴,增加了演讲的“亮点”,又拉近了与哈佛大学学生的距离,让听众感到亲切暖人,使听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3.提出“策略点”。
所谓“提出策略点”,是指在一篇话的讲演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听众感到你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关于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6点意见: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这6点意见,提纲挈领,精益求精,不卑不亢,一语中的,点出了“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关键,让台湾人民感到了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决心。
4.寻找“动情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话的说话更是如此,必须以作品的谋篇布局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创造说话中的“动情点”,使听众动情,引起共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信我们的学生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重境界,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关键词:说话能力;说好一句话;说好一段话;说好一篇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13-056-2
一、抓好基础,说好一句话
说好每一句话,要求做到“准确、完整、简洁”。但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对学生的一句话回答却把关不严。一句“不知道”,就让其坐下;回答不出,让其站一会儿,或是将问题的基本意思说出,内容基本正确就认可。至于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完整、简洁,都不太讲究,致使一句话的说话存在众多瑕疵。为了高标准地说好每句话,我们可以从下面两点做努力。
1.让学生“三思”而后讲。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常常要求学生用一句话来回答问题。为了精益求精,我们要求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先注意“听”,听清楚问话的意思,然后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实质之所在,最后再回答。要求用词准确,句子完整。
例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练习3的口语交际“学会拒绝”中有这样一个题目:“星期天,李博文约赵晓刚去网吧打游戏。”老师问:“赵晓刚应该怎样拒绝李博文呢?”这是一个需要有说话技巧、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同学们不易回答得恰当、得体、到位。我们应先指导学生把问题听清楚,然后对问题进行分析:(1)谁拒绝谁?(赵晓刚拒绝李博文);(2)赵晓刚要对李博文说什么话?(拒绝的理由);(3)说话的目的(拒绝李博文邀请他去网吧打游戏的要求);(4)赵晓刚说话时的态度应怎样?(委婉、亲切、诚恳)最后让学生准确回答。一位同学展示了他的答案:李晓刚对李博文可能是这样说的:“不好意思,今天我还要做作业。老师布置的作业,你都做好了吗?”这一句话就回答得很好,既委婉地拒绝了李博文,又提醒他做作业,认真学习,同时做到了“准确、完整、简洁”,尤其“不好意思”、“都”等词用得恰如其分。
2.指导学生有水平地说。
在学生说一句话的时候,老师对学生回答的每句话都要严格要求,有错误和缺陷的地方一定要反复提醒和认真指导,夯实说话的基础。需要提醒学生注意的主要有以下几点:(1)吐字清楚;(2)声音洪亮;(3)语调要抑扬顿挫;(4)语速要恰当;(5)表情要面带微笑,自然大方;(6)叙述清楚,生动形象,情感充沛。这些要求,学生一开始未必都能做到,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对学生的每一句话严格把关,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现场给出修改意见,展示更好的答案,让学生在反复训练的潜移默化中迈出说话过程中重要的一步,说话能力得到提高。
二、巩固提升,说好一段话
我们平时讲话,除了问答是一句话外,一般都是讲一段话,只有在口头作文、演讲或作报告时才讲整篇。因此,对学生的说话训练,重点应放在一段话上。有了说好一句话的基础,说好一段话就轻松多了,再在一段话的基础上,一段一段连起来说好一篇话就容易多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说好一段话是说话的关键。
说好一段话,要求要有中心,有顺序,有层次,有重点,生动形象。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应通过对文本的解读,指导学生如何说话,循序渐进提升学生说话的能力。现以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课文《广玉兰》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1.有中心。所谓“有中心”,是指说话的内容要紧扣住一个特点,仅仅围绕一个中心来写。这篇课文就是抓住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旺盛的生命力”这一特点来写的。课文12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广玉兰的的“幽香与纯洁”,35自然段主要写的是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最后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这句话对这两个特点进行了总结,升华了主题。所以我们要求学生说话时也能做到围绕一个中心,有分有总,分中有析,总中有结,使说话中心明确,特点鲜明。
2.有顺序。所谓“有顺序”,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叙述。在这篇课文中,作者描写广玉兰主要是按照“花—茎—叶”的顺序,使读者对观察的顺序一目了然,清晰明了。所以我们在说话时,要按照时间、空间等顺序,用含有标志性顺序的词语,如“先是、然后、接着、最后”、“上面、中间、下面”等,使听者对说话者表达的顺序一听即明,不致于听后一脸茫然。
3.有层次。所谓“有层次”,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说话的内容要有层次性的递增,就像爬楼梯一样,越来越高。在课文第2自然段,作者先描写了花瓣的表面特性——色彩,接着描写了花瓣的内在特性——质感,由表及里,体现了一种观察上的层次性。所以在说话时,我们要让听者感觉到一种层次性,比如说由表及里,由轻到重,由浅到深,使听众的呼吸越来越重,情绪越来越激动,体验到一种变化美。
4.有重点。所谓“有重点”,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要有详有略,表达中心的要详写,突出重点,其余则一笔带过。在这篇课文中,作者就重点描写了“花”、“叶”两部分。因为本文的中心是写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旺盛的生命力”,“花”能表现“幽香与纯洁”,“叶”能突出“旺盛的生命力”,而“叶”则较少体现,所以一笔带过。这样安排,使文章详略得当,主次分明,重点突出。所以平常说话时,重点部分要详细说,长时间说,让听众感觉到你要说的重点。
5.生动形象。所谓“生动形象”,是指在说话的过程中,要多用华丽的辞藻、富有生命力的句子、修辞手法,增强说话的魅力。
三、追求完美,说好一篇话
1.关注热点。
一篇话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要关注热点,即你提出的话题是你的听众所关心,而且是热点的问题,这样才能引起听众的兴趣。比如说,在我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我就让学生紧紧抓住在我校举行的江苏省书法等级考试这一情况,结合我校师生议论的热点,拟了个演讲的题目《我们还需要练字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引起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思考,触动了学生心灵深处的情愫,牢牢抓住了听众的心。
2.巧妙引用。
在一篇话中,我们应该学会巧妙引用古诗词、名人名言、谚语等来增加语言的特色,增加说话的“亮点”,使一篇话的说话大放异彩,光彩夺目。如温家宝总理在哈佛大学的演讲《把目光投向中国》中就不仅引用了唐代诗人郑板桥的两句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人间疾苦声”来表达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还引用美国诗人梅尔维尔在《麦尔文山》中的一句诗:“无论世界怎样变化,树木逢春便会绿叶招展”来鼓励青年更加紧密的携起手来,改善中美关系。这两句诗的引用,既显示了温家宝总理深厚的文学底蕴,增加了演讲的“亮点”,又拉近了与哈佛大学学生的距离,让听众感到亲切暖人,使听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
3.提出“策略点”。
所谓“提出策略点”,是指在一篇话的讲演中要提出解决问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听众感到你解决问题的诚意和决心。如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关于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6点意见:
(一)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这6点意见,提纲挈领,精益求精,不卑不亢,一语中的,点出了“两岸关系和平与发展”的关键,让台湾人民感到了中国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决心。
4.寻找“动情点”。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曾说:“夫缀文者情动而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一篇话的说话更是如此,必须以作品的谋篇布局和自身的嗓音条件创造说话中的“动情点”,使听众动情,引起共鸣。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相信我们的学生经过“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忘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重境界,学生的说话能力一定会产生质的飞跃,一定会在语文课堂上滔滔不绝地“说”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