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教育首先是审美教育

来源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nzx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书法教育方兴未艾,从小学到大学贯穿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学开设书法课,新开设书法本科专业的高等学校每年都以十几所的数量递增,一切迹象表明,书法教育得到空前重视。
  在书法教育繁荣的当下,我们不禁要问,书法课要教什么?学生要学什么?书法课是不是就是写字课?其实,当下书法教育亟须解决的是书法的审美问题。什么是书法?书法的艺术性体现在哪里?什么书法是好的书法?书法的创作目标该向哪个方向努力?书法的好坏该如何评价?这是当前书法界也是书法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诚然,作为艺术,答案不会是唯一,但是会有一个基本的共识,特别是作为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书法艺术,其发展规律、审美标准已然形成,我们探求规律、彰显标准,并将其传达输送出去,成为当前的重要任务。任笔为体的江湖书法、状如算子的刻板书写还在大行其道、备受吹捧,究其原因是書法审美教育的缺失,有相当数量的人还是书法艺术的美盲。
  书法“惟笔软则奇怪生焉”“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凡书通即变”,生动、形象、变化无穷是书法的常态。《散氏盘》中“道”字有诸多不同写法;《兰亭序》中的“之”字千变万化;《苕溪诗》中捺画形态各异……这些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传世经典作品,都在告诉人们什么才是真正的书法。“书之妙道,神采为上”“深识书者,唯观神采,不见字形”“骨重神寒”,书法艺术是重“神”的艺术,唯有将喜怒哀乐融入其中,“笔成冢,墨成池”,才能做到“变动犹鬼神,不可端倪”,才会“心手双畅”“随心所欲而不逾矩”。书法被誉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艺术中的艺术”,只有懂得其中的奥妙,才能真正理解这些赞誉的含义。
  当前的书法教育,特别是书法的基础教育,绝大多数还停留在写字阶段,强调基本笔画、间架结构的书写,把“怎么写”作为书法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基础训练,这本无可厚非,而且也是必须要做的。但在做好这些基础工作的同时,必须要让学书者清楚“写什么”“为什么写”,即书法的审美教育,这切不可缺失,而且要意识到其重要性,并将其贯穿书法教育的始终。
  基于此,当前书法教育最为重要且迫切的还是审美教育,只有书法审美普及了,才会有书法艺术真正的春天。
  (作者系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其他文献
【摘 要】作为语文学科的班主任,可以尝试利用“主题探究式阅读”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项目式学习中研究问题的开放性、资源开发利用的融通性、总结汇报成果的独特性,推动着学生打破思维定式,学会更全面、更多维地思考问题,而学生也正是在这种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思维品质方面的提升。  【关键词】项目式学习;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
【摘 要】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一种书写技法的教学,更是一种文化修炼、精神陶冶。为求以书香养静气,以墨韵育童心,江苏省泗阳县实验小学从课程理念、资源保障、多元活动开展及有效评价等多个方面构建“墨韵育童心”书法课程体系,通过与学科共融传承经典文化,引领学生的个性发展,力求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新时代的好少年。  【关键词】致美文化;书法育人;校本课程  【中图分类号】G47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
【关键词】公朴精神;名人资源;理想信念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32-0026-02   【作者简介】1.顾润生,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南京,210013)德育研究员,正高级教师,江苏省政治特级教师;2.徐红芬,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江苏常州,213100)副校长,高级教师。  顾润生:学校通过对名人资源的开发利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是基
国土空间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国土空间规划是国土空间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是推进省级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具有承上启下和统筹协调的作用。
【摘 要】教研员自我效能的提升,直接影响着教研员的专业发展、教研工作的改进和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通过对教研员自我效能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特征梳理,结合对教研员自我效能提升价值意义的阐释,提出区域基础教育教研员自我效能提升的教研管理策略,即明确教研职责定位,激发教研员研究指导的积极性;坚持教研机制改进,拓展教研员专业经验的深广度;打造教研培训课程,确保教研员替代经验的高品质;开展教研水平评估,形成教研员
对人类,阅读是一种生命本体的互相映照;对教育,阅读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教学手段;对社会,阅读是一种消弭不公的改良工具;对个体,阅读是一种弥补差距的向上之力;对生命,阅读是一条通向幸福的重要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