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口放门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xin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金铺地,老少弯腰。
  那一车车饱满、美妙的麦穗,就是一张张暄腾、喷香的面饼啊。可要吃到这张饼,必须等到颗粒归仓、核算清楚才可以呢,饥肠辘辘的社员们哪里受得了?于是,大人们收工到家,便会神秘地掩上院门,变魔术似的从口袋里、扎起的裤脚里、鞋窝里,神奇地掏出、磕下可爱的麦粒来。孩子们已不满足于捡拾落在地上、挂在路边树枝上一根两根的麦秆了,而是趁大炮队长不在跟前,车手又是家里哥哥、叔叔或亲戚,便猛地蹿上前,扯下一抱,撒腿就往家跑。这样,队里的收割还未完,好些人家已悄悄地揉搓、磨碎了一碗碗麦粒,摊起面饼,美美地吃了起来,还骄傲打起带着麦香的饱嗝来。
  这些,瞒不过大炮。他带领一班人马搞突然袭击,有的人家躲闪不及便遭了殃:除了遭到训斥、谩骂外,还要被扣工分、罰粮食。真是乐极生悲啊!
  而队委们这些天常常夜里加班开会,夜餐自然免不了:新面饼尽吃,羊肉汤尽喝。社员们敢怒不敢言,只是巴望早日放门,能正正派派地捡些麦粒充充饥了。一块麦地收割完毕,遗落的麦穗也被大体捡拾过了,但社员们依然不得随意进入,有时还特地安排人员来看守。空旷的麦田仿佛被一扇无形而巨大的大门严严地关锁着,大门的钥匙自然握在大炮手里,甚时放门也就由他来决定了。
  常常在黄昏时分,突然传来某块地要放门的喜讯,庄子上一片沸腾。各家紧急动员,上至八十三,下至把手搀,甚至看家狗,倾巢出动。举着扫帚,扛着耙子,挎着篮子,顶着笆斗,推着小车,提着马灯,风风火火、浩浩荡荡地涌向地边。人群黑压压的,个个仿佛被注了鸡血般的格外亢奋,你推我搡,人头攒动,似乎在欢度一个盛大的节日。暗红的晚霞映照下,一张张疲惫而灰暗的面庞上闪现着异常鲜亮的光彩。
  在众人热切注视下,大炮虎着脸背着手阔步走来。有人哈着腰笑嘻嘻地迎上前搭讪,他也不言语,顺着人群快速让出的通道,径自走到田埂上,对着麦地、人群扫视了一圈,莫名其妙地海骂一通,然后,才瓮声瓮气道:“开始啦!”喧闹声陡然消失。他仍然背着手,沿着地头迈开粗腿走了几步,顿顿脚,说:“胡四!”人群中的胡四爹慌忙大声应道:“到、到!”赶紧挤过来,在大炮顿脚的地方做个记号。大炮又走几步,顿脚道:“二鬼爷!”二鬼爷自然也欢喜地应到、做记号,人们开始挨挨蹭蹭地跟着他认领自家的地段,从东头到西头,几十户人家很快就点完了,地段也恰好分完了。社员们不得不佩服:“这个大炮,真神!”
  “嘟——”大炮尖厉的哨音一吹响,关锁麦田的大门便轰然打开了。
  “嗷、嗷、嗷——”人们早就憋急了,此刻,抄起各式家伙,号叫着,如猛虎下山一般扑进田里。于是,空阔的麦田里,耧的耧、叉的叉,扫的扫、抓的抓,手忙脚动,人喊狗叫,烟尘四起,让晚霞无光。有时是月亮地,满眼亮堂堂的,心里也敞亮,洒下的麦粒看得一清二楚,捡拾也方便,还能看清远处人家的笑脸,抽闲摸空地打打招呼、开开玩笑。月亮西斜了,露水弄得身上湿乎乎、凉溜溜的,可还有人拖着大铁齿耙子,来来回回吱吱、吱吱地耧地。有时是黑月头,周围黑魆魆的,只听到人声,近处的人脸也看不清,更看不到地上的麦穗了,只能凭感觉,磕磕绊绊地耧耧、抓抓、扫扫。有的只好第二天起早来收拾了,生怕来迟了麦穗被人捡了去。可也有那些较真的人家,非要挑灯夜战不可,小马灯在四下里发出昏黄的光亮,如鬼火在闪动,沉沉夜色里,传来刷刷的扫地声,还有不知是谁的絮絮叨叨的说话声……因为队长看管得紧,麦田里遗落的麦穗其实也并没有多少,大家辛苦收回的大多是些麦秆、麦根,作烧锅草而已,但家家仍是乐此不疲也。
  第二天,各家便会光明正大地于院子里摊晒、捶打麦秸,迫不及待地磨起了麦粒,舒心地吃上了新面饼。往往饼还咬在嘴里,就急于打听下一次放门的地块呢。
  责任编辑:黄艳秋
其他文献
“人心如秤称量谁轻谁重,民意似镜照出孰贪孰廉。”没错,这是父亲写的对联。自从父亲当上村支书,10年来,每到过年我家堂屋门口就贴的这副对联,连不识字的邻居奶奶都背得滚瓜烂熟。  父亲才当选村支书的时候,我和哥哥兴奋得难以入眠。哥哥乐呵呵地说:“爸爸当上村里最大的官,以后咱家就过上好日子啦!”可好日子还没开始,父亲就给了我当头一棒。那天,我对父亲说:“还有一个月就要中考,我担心考不好。您能不能找关系让
期刊
那天回乡送别一位叔叔,在村外的地头看到一块块墓碑。仔细盯了上面的字看,是意料中的失望,没有那个刚刚得知却无比熟悉的名字。  直到今天,才知道,我的曾祖父竟死于一碗和子饭,乱刀扎遍周身!  我往上,只能延伸到我爷爷那里,所以,对于他的父亲我的曾祖父,未曾问过一丝一毫,更不知道在他身上还有如此血腥的往事。听母亲讲过曾祖母,她结婚后与这个寡居的奶奶住在一起,有六七年。还有我的姑姑,她也偶尔说到她的奶奶,
期刊
初秋的乡下,最靓丽的风景,莫过于村前屋后的丝瓜花了。檐前,路旁,田间,池塘边,篱笆墙头,草垛上,只要有适合的地方,就有它们的明媚的身影。  有的就在你脚边的草丛里蹲着,笑嘻嘻地看着你,藤藤蔓蔓,攀石援草,匍匐前行,再绕几个弯,聚成一地的叶绿果青花黄。丝瓜伸出尖细的叶子,呈椭圆形,像把把撑开的小伞。蔓儿伸向空中,如美女的兰花指,调皮地逗引着秋风。如果凑近去瞧,还会发现每一朵花瓣里,蜜蜂蚂蚁和许多不知
期刊
客家人或可称得上是中国的吉卜赛人。他长期以一个族群的方式整体流动,从远古走到现代,自中原地域起源,开枝散叶,广布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似乎永远没有停留下来的打算。  客家人聚居地非山即海,皆荒山野岭,蚊虫肆虐,何哉?皆因历次迁徙途中,客家人不但典籍异册,且屡被当地官府民众歧视排斥。无奈何,只好栖身城郊野外,以至“逢山必有客、无客不住山”。为防止外敌及野兽侵扰,砖瓦建筑因地制宜,星罗棋布。其中围垄
期刊
周末回乡下看望母亲。  新做的小楼敞开着,电视的戏曲频道大汗淋漓地唱着老腔调。母亲不在屋内。后门也敞开着,屋后坡那块花生地里,摆在院子里遮阳的大伞,此时撑在了地中间,母亲就坐在伞下,肩上搭着一条毛巾,怡然自得的摘着花生。  看我走近,母亲并没有停下来,“回来了!”七十多岁的母亲慈爱地望着我,黝黑的脸上深深的皱纹里,尚有未干的汗迹。  “回家歇歇吧,这么热。”我责怪起母亲来。  “不熱不热,我好得很
期刊
家乡的庄稼多以稻麦两熟为主。临近农忙,乡亲们望着那铺天盖地的比金子贵重的庄稼,兴奋的心情阳光灿烂般地呈现在脸上,彼此见了心里都觉得暖暖的。他们的脚步也比平日匆忙了许多,远远望去,村后的场面上是一片忙碌的身影。  农忙了,庄稼人首先须把场面抢出来。其实农忙就像一次战斗。乡亲们是用整个身体和汗水在和天斗、季节斗,场面就是庄稼人战斗的阵地。抢场首先得平整场面,全家老少先用锄头把场锄平,然后到河边挑水,把
期刊
去年10月10日,我好似在鬼门关走了一遭。  早上七点钟,我骑摩托车去上班,路过双济实验学校门口时,一骑电瓶单车的老妇人突然在我右前边掉头(之前毫无掉头或转弯迹象),我措手不及——紧急踩刹,但还是撞上了(这都还不算),我的摩托车歪上了左边的车道,迎面一辆盘式拖拉机疾驰而来,把我连人带车倒推十米开外,向外弹出,人车倒地,我后背着地,头翘起在空中(那天没戴头盔),双脚也翘起在车把手的上空。热心的群众围
期刊
“丰乐河的包子,转斗湾的酒,要吃酥饼往张集走。”这句耳熟能详的民间俗话足以说明大洪山下张集镇的酥饼非同寻常。很幸运,作为大学生代表的我们,暑假要到这个飘着酥饼香的小镇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第一天中午就餐,房东奶奶亲手为我们烙了两锅酥饼,一锅甜口味,一锅咸口味,甜的唇齿留香,咸的脆酥可口。这种脆香味美的纯手工酥饼,进口化、落口酥,它既可当主食又可作点心,不管是土生土长的本乡人,还是过路游客,几里之外
期刊
国破,家何在?太平日子何在?  读蒋殊先生的散文《一碗饭,一条命》,我一次次在思索这个问题。回望上个世纪那场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国不国,家不家,民不聊生,饥寒交迫,多少耻辱、多少血泪、多少绝望啊!  作者选取的人物是“一介草民”,时间背景是宏阔的抗日战争,然而,她拒绝了大的叙述、大的描写,回忆了“曾祖父喝一碗和子饭”的故事。拼凑出这个完整的故事的,不是作者,而是作者曾祖母、爷爷、奶奶、姑姑和母亲
期刊
转眼间又到小满,地里的麦子熟了。一阵阵热风夹杂着麦香的味道迎面扑来,还有人们在繁忙的麦收间隙的欢声笑语。  “唰,唰唰——”随着镰刀轻触麦秆的声音,一抱的麦子已被镰头揽进怀里,我直起已经有些酸痛的腰,把割下的麦子放在前面父亲已经打好的“腰子”上,回头看看,母亲边割麦子边把割下已经放好的麦子捆好,在我们身后低平的麦茬上,便站成了一排整整齐齐的麦个子!  相邻的地里,人们已经开始装车拉麦子了。麦收季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