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学生评教作为常用的教学质量管理方法已被很多高校采用。学生评教能反映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校的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目前有关学生评教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实践还不够,一些高校在学生评教过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了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学;学生评教;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东(1980-),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GCP20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8-02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学生评教理应在高校教师教学改进和学校有关工作改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各高校的情况并非完全相同,有时差别还很大。在有的高校,学生评教得到了比较严谨、规范的组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多高校对学生评教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学生评教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1,2]甚至出现了负面作用。比如有些高校依据学生评教结果来对教师进行奖惩,由于关系自身利益,教师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或弃职业道德不顾而迁就学生等。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以课程期末考试作为诱惑,希望能在学生评教中得到高分,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与评教初衷相违背的。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在坚持学生评教,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评教带来不利的影响,评教的功能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3]
一、评教结果失真和异化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受个人主体意识和道德水准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不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一个教师,而是从个人喜欢与否以及与教师关系的亲疏等方面去评价,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必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偏差。他们感兴趣的,评价会高些;相反他们不感兴趣的,评价就会低些。此外,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分析判断问题容易受当时情绪左右,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道德水准不够稳定。在进行评教这样一个严肃的工作时,做不到完全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例如,一些教学严格的老师,有时并不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常常给予他们很低的评教分数;相反,一些放松管教甚至对学生不管不问的老师,反而被认为是好老师,学生给予的评价也非常高。更有个别学生,心理不够健康,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非常敌对并铭记于心,把学生评教作为他们打击报复的机会,对教师做出极不公正的评价。[4]
(2)受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许多学生在教学评价时只看教师的表面,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讲述、重难点的讲解很难判断好坏,更无法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等做出有效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给老师的评价是容易产生偏差的。作为一个学生,教学评价时所依据的主要来源于课堂。然而,一些老师备课充分,理论水平很高,但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没有做到有声有色地教学,学生就可能抱有完全否定的态度。相反,一些老师演讲水平高,口若悬河,但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实用,学生却无法区分,可想而知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就当前学生的评估能力而言,由于理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某些评价指标的内涵。许多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能力做出较合理的评价,但也有很多因素限制学生评教工作,使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2.评教机制上的不完善
(1)学生评教宣传和引导不到位。全国各地的高校几乎都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几天时间内完成对所有任课教师的评价工作,如果没有及时完成评教任务,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下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时间仓促,加上评教前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评教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在评教时往往出现一些错误理解和消极心理。他们会把学生评教工作仅仅当作学校布置下来的一项任务来完成,随便涂写,任意打分。真正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无法体现,其评教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想而知。
(2)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不完善。虽然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有关学者和专家对评教方案也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但仍没有建立相对权威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一个学校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评教工作,而这些体系普遍存在着指标模糊,针对性不强,科学性、合理性不够等问题。如果不分专业、不分课程类型地对全校教师进行评价,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文科与理科都采用一个评价指标,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同时一些评教指标的权重分布不合理,对于大学的评教来讲,普通话、板书、板面设计等指标的权重都不宜过高,否则评教就成为了教学艺术的评比。
(3)学生评教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如今大部分高校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给予教师的反馈不够及时和全面。评教工作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等到结果出来,已到了下个学期的期中。另外,学校向教师反馈的评教信息过于简单、粗糙,大多数高校都仅仅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面对这样的数据,任课教师也手忙脚乱,从简单、孤立的数据中能看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呢?仅仅是排名或者分数,对于自己哪方面不足还是不清楚,根本谈不上如何改进。二是不重视向参加评教工作的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评教信息。如果学生评教的结果不及时向学生公开或说明,学生对学校开展学生评教的诚意就会产生怀疑,会认为学校是在敷衍他们,导致他们下次评教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潜伏着更多的其他问题。
二、对于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理性思考
客观、公正地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正确对待和处理评价结果,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笔者针对学生评教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师生对学生评教制度的认识
如果一种制度得不到参与者的认可,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任课教师和上课学生是评教制度的主体,他们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这种评教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首先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使他们更明确地了解评教工作的意义和方法,要让他们主动去克服那些主观心理因素。作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义务。学生有权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判,进行交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评教工作的兴趣和自觉性。长此以往,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功能。对教师而言,首先要从内心认可学生具备客观评教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树立接受学生评教的意识,坦诚接受学生评教结果;同时也应积极地配合学生评教工作,并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2.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用单一的学生评教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课程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偏差,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5]首先,在评价表的设计上应多吸收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对指标项目各权重比例的确定,应充分发挥评教工作的导向功能,体现教学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其次,要做到评教指标体系简明、易于操作,应留有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评教体系应废除束缚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的指标,多设置一些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指标。评教体系中应有明确的导向性语言,同时增加学生自由评论和对教师自我评价进行评论的部分。最后,为了使学生的评教结果更符合实际,应采用数学理论对评教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3.完善学生评教的实施过程
学校应设置一个标准,让老师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清楚如何开展教学工作才是优秀的、合格的或不合格的。其次,学生评教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学生和老师参与评教工作后,他们更希望得到学校的反馈意见。学生评教的结果经过相关的分析处理后,应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主人翁身份,使他们明白评教的目的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此外,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宜采用四元评价模式,即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评价权重分别为学生50%、同行20%、自评20%、领导10%。合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才能更好做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同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为了评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如果部分教师看到评价结果不能够摆正心态,做不到理性看待,反而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情绪。这既不利于下次的评教工作正常开展,也可能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最终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变得紊乱,显然这不利于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4.慎重对待学生评教的结果
目前的学生评教结果往往以分数形式出现,通常是定量的,主要将结果运用在教师日常工作考核、评定职称、优秀教学奖评选等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活动中,评教的功利性质日趋明显。有许多高校将学生评教结果运用到人事的决策当中,以评教结果决定教师年度评优、岗位任职等人选,更有甚者,评定职称时把学生评教成绩作为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如果是评教排名后10%的老师直接“一票否决”,并且三年之内不得再评职称。不难设想即使是1000名全国教学名师在一个学校上课,按照现有评价体系也会出现后10%,显然这是不科学的。[6]
此种制度已给老师带来了严重伤害,但并不是学生评教工作本身的责任,其真正症结应该是管理问题。目前这种评教方式主要是以管理人员为主导的,评价结果主要用来作为管理人员作决策参考的指标,使改善教学质量这一学生评教的初衷不能实现。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在对待评教结果时,既不能无限度地抬高,如在考核教师时,实行学生评教的“一票否决制”;又不能淡化学生评教工作的地位,把学生评教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学生对他的课堂评价,其结果只是相对的;课堂讲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全盘肯定或否定。对学校的管理部门来说,更不能以学生评价的结果作为唯一依据来判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管理者,首先应对评价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既要对被评教师的成绩进行充分的肯定,又要对被评教师的不足进行指正,然后帮助这些老师分析他们的不足之处,为他们找出办法进行改进。有时被评教师会提出自己的争议,管理部门也要认真对待,积极回应,组织人员复查并及时给出回馈,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不管不问。也许这样一个细致的工作会给管理者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但是只有采取这样一个公正严谨的评判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结束语
学生评教工作是一种管理活动,是学校用来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手段,但只有正确认识学生评教中的关系结构,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评教,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改”的过程之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学生评教的目的和初衷。
参考文献:
[1]李俊义.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101-104.
[2]刘俏芝,陈磊.高校学生评教指标实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10):67-68.
[3]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9-83.
[4]徐菊梅.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困惑与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
(4):127-129.
[5]徐世浩,陈煜.高校学评教体系和机制完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58-61.
[6]戴济能.学生评教制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7):48-49.
(责任编辑:麻剑飞)
关键词:高校教学;学生评教;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刘东(1980-),男,湖北荆州人,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讲师。(湖北武汉430073)
基金项目:本文系绿色化工过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资助项目(GCP201005)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28-02
教学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立校之本,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实践证明,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评价,发现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作为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一项根本制度,学生评教理应在高校教师教学改进和学校有关工作改善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实际上,各高校的情况并非完全相同,有时差别还很大。在有的高校,学生评教得到了比较严谨、规范的组织,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也有很多高校对学生评教的意义缺乏应有的认识,制度建设还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致使学生评教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1,2]甚至出现了负面作用。比如有些高校依据学生评教结果来对教师进行奖惩,由于关系自身利益,教师会降低对学生的要求,或弃职业道德不顾而迁就学生等。甚至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以课程期末考试作为诱惑,希望能在学生评教中得到高分,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与评教初衷相违背的。目前大部分高校仍在坚持学生评教,但这些问题的存在对评教带来不利的影响,评教的功能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3]
一、评教结果失真和异化的原因
1.学生自身因素的影响
(1)受个人主体意识和道德水准的影响。有的大学生不是客观、理性地评价一个教师,而是从个人喜欢与否以及与教师关系的亲疏等方面去评价,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这就必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评价的偏差。他们感兴趣的,评价会高些;相反他们不感兴趣的,评价就会低些。此外,大学生虽然都是成年人,但分析判断问题容易受当时情绪左右,也容易受他人的影响,道德水准不够稳定。在进行评教这样一个严肃的工作时,做不到完全的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例如,一些教学严格的老师,有时并不被学生接受,学生们常常给予他们很低的评教分数;相反,一些放松管教甚至对学生不管不问的老师,反而被认为是好老师,学生给予的评价也非常高。更有个别学生,心理不够健康,对教师的批评和教育非常敌对并铭记于心,把学生评教作为他们打击报复的机会,对教师做出极不公正的评价。[4]
(2)受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许多学生在教学评价时只看教师的表面,对教师教学内容的讲述、重难点的讲解很难判断好坏,更无法对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等做出有效判断,在这种情况下给老师的评价是容易产生偏差的。作为一个学生,教学评价时所依据的主要来源于课堂。然而,一些老师备课充分,理论水平很高,但由于表达能力有限,没有做到有声有色地教学,学生就可能抱有完全否定的态度。相反,一些老师演讲水平高,口若悬河,但教学内容是否丰富实用,学生却无法区分,可想而知结果也会出现偏差。就当前学生的评估能力而言,由于理性认识不足,导致他们无法正确理解某些评价指标的内涵。许多实践表明,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有能力做出较合理的评价,但也有很多因素限制学生评教工作,使学生评教的可靠性大打折扣。
2.评教机制上的不完善
(1)学生评教宣传和引导不到位。全国各地的高校几乎都是在学期末,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几天时间内完成对所有任课教师的评价工作,如果没有及时完成评教任务,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下学期的课程安排。由于时间仓促,加上评教前没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学生没有正确认识评教工作的重要性和严肃性,在评教时往往出现一些错误理解和消极心理。他们会把学生评教工作仅仅当作学校布置下来的一项任务来完成,随便涂写,任意打分。真正反映教师教学的实际情况却无法体现,其评教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可想而知。
(2)学生评教的指标体系不完善。虽然高校学生评教工作已经开展多年,有关学者和专家对评教方案也做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工作,但仍没有建立相对权威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通常一个学校采用统一的指标体系进行评教工作,而这些体系普遍存在着指标模糊,针对性不强,科学性、合理性不够等问题。如果不分专业、不分课程类型地对全校教师进行评价,理论课与实验课、基础课与专业课、文科与理科都采用一个评价指标,显然是很不科学的。同时一些评教指标的权重分布不合理,对于大学的评教来讲,普通话、板书、板面设计等指标的权重都不宜过高,否则评教就成为了教学艺术的评比。
(3)学生评教结果反馈不及时、不全面。如今大部分高校存在“重评价轻反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是对于学生评教的结果给予教师的反馈不够及时和全面。评教工作在每学期的期末开展,等到结果出来,已到了下个学期的期中。另外,学校向教师反馈的评教信息过于简单、粗糙,大多数高校都仅仅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反馈给任课教师。面对这样的数据,任课教师也手忙脚乱,从简单、孤立的数据中能看出什么有用的信息呢?仅仅是排名或者分数,对于自己哪方面不足还是不清楚,根本谈不上如何改进。二是不重视向参加评教工作的学生及时反馈他们的评教信息。如果学生评教的结果不及时向学生公开或说明,学生对学校开展学生评教的诚意就会产生怀疑,会认为学校是在敷衍他们,导致他们下次评教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同时潜伏着更多的其他问题。
二、对于高校学生评教工作的理性思考
客观、公正地开展学生评教工作并正确对待和处理评价结果,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水平,确保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笔者针对学生评教工作中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提高师生对学生评教制度的认识
如果一种制度得不到参与者的认可,这将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任课教师和上课学生是评教制度的主体,他们了解、支持并积极参与这种评教方式才是最重要的。首先应该加大对学生的宣传力度,使他们更明确地了解评教工作的意义和方法,要让他们主动去克服那些主观心理因素。作为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是他们的权利更是义务。学生有权对老师的教学进行评判,进行交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评教工作的兴趣和自觉性。长此以往,才能充分发挥学生评教的功能。对教师而言,首先要从内心认可学生具备客观评教的能力,这样才能主动树立接受学生评教的意识,坦诚接受学生评教结果;同时也应积极地配合学生评教工作,并根据学生评教的结果,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以提高教学水平。
2.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
用单一的学生评教方法分析不同类型的课程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偏差,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和教学形式,设计出不同的评价指标体系。[5]首先,在评价表的设计上应多吸收广大教师、学生的意见,对指标项目各权重比例的确定,应充分发挥评教工作的导向功能,体现教学工作改革的重要性。其次,要做到评教指标体系简明、易于操作,应留有学生自主发挥的余地。评教体系应废除束缚教师教学个性发展的指标,多设置一些有利于教师创造性发挥的指标。评教体系中应有明确的导向性语言,同时增加学生自由评论和对教师自我评价进行评论的部分。最后,为了使学生的评教结果更符合实际,应采用数学理论对评教数据进行科学处理。
3.完善学生评教的实施过程
学校应设置一个标准,让老师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清楚如何开展教学工作才是优秀的、合格的或不合格的。其次,学生评教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当学生和老师参与评教工作后,他们更希望得到学校的反馈意见。学生评教的结果经过相关的分析处理后,应及时向教师和学生反馈,使老师和学生都能感受到主人翁身份,使他们明白评教的目的是“为了老师更好地教,学生更好地学”。此外,由于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宜采用四元评价模式,即学生评价、同行评价、教师自评和领导评价,评价权重分别为学生50%、同行20%、自评20%、领导10%。合理采用多元化的评价形式,对教学工作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评价,才能更好做到教学质量评价的客观合理性。同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为了评教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要加强高校教师的思想品德修养。如果部分教师看到评价结果不能够摆正心态,做不到理性看待,反而会影响到课堂教学情绪。这既不利于下次的评教工作正常开展,也可能导致师生关系恶化,最终使正常的教学秩序变得紊乱,显然这不利于学校正常的教学工作。
4.慎重对待学生评教的结果
目前的学生评教结果往往以分数形式出现,通常是定量的,主要将结果运用在教师日常工作考核、评定职称、优秀教学奖评选等与教师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活动中,评教的功利性质日趋明显。有许多高校将学生评教结果运用到人事的决策当中,以评教结果决定教师年度评优、岗位任职等人选,更有甚者,评定职称时把学生评教成绩作为教学水平的唯一依据,如果是评教排名后10%的老师直接“一票否决”,并且三年之内不得再评职称。不难设想即使是1000名全国教学名师在一个学校上课,按照现有评价体系也会出现后10%,显然这是不科学的。[6]
此种制度已给老师带来了严重伤害,但并不是学生评教工作本身的责任,其真正症结应该是管理问题。目前这种评教方式主要是以管理人员为主导的,评价结果主要用来作为管理人员作决策参考的指标,使改善教学质量这一学生评教的初衷不能实现。作为学校管理部门,在对待评教结果时,既不能无限度地抬高,如在考核教师时,实行学生评教的“一票否决制”;又不能淡化学生评教工作的地位,把学生评教作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一个可有可无的“摆设”。一个教师是否优秀,学生对他的课堂评价,其结果只是相对的;课堂讲授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所以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地全盘肯定或否定。对学校的管理部门来说,更不能以学生评价的结果作为唯一依据来判断任课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作为管理者,首先应对评价结果进行认真的分析,既要对被评教师的成绩进行充分的肯定,又要对被评教师的不足进行指正,然后帮助这些老师分析他们的不足之处,为他们找出办法进行改进。有时被评教师会提出自己的争议,管理部门也要认真对待,积极回应,组织人员复查并及时给出回馈,不能敷衍了事,更不能不管不问。也许这样一个细致的工作会给管理者带来更多的工作量,但是只有采取这样一个公正严谨的评判方式,才能真正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才能真正实现学校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结束语
学生评教工作是一种管理活动,是学校用来提高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手段,但只有正确认识学生评教中的关系结构,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评教,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积极参与到“教改”的过程之中,帮助我们更好地实现学生评教的目的和初衷。
参考文献:
[1]李俊义.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优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5(1):101-104.
[2]刘俏芝,陈磊.高校学生评教指标实证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
(10):67-68.
[3]别敦荣,孟凡.论学生评教及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改善[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79-83.
[4]徐菊梅.关于高校学生评教的困惑与思考[J].嘉兴学院学报,2005,17
(4):127-129.
[5]徐世浩,陈煜.高校学评教体系和机制完善研究[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9(1):58-61.
[6]戴济能.学生评教制度之我见[J].科教文汇,2011,(7):48-49.
(责任编辑:麻剑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