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式发展的美国经济

来源 :商务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ff355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布拉德福德·德隆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经济学教授,前美国助理财政部长,本刊专栏作家
  
  美国经济在3月渐行渐弱的消息,又一次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只有精神分裂症患者才能画出的情景。实际投资(由于高科技和与信息有关的资本货物价格下跌而调整后的投资)继续大幅增长。生产和销售与公认的4%或以上的实际GDP年增长率预测保持一致。可尽管如此,就业情况仍不景气:美国的净工作创造量仍然停滞不前。
  这并不意味着美国的就业率不能增长了。与去年相比,美国的教育和医疗行业多雇佣了约30万人——就业年增长率达1.7%。商业和专业服务行业多雇佣了25万人——就业年增长率为1.6%。就业状况不景气的逻辑并不是美国经济不可能创造新的工作,而是需求的增长不足以创造足够的工作机会以吸纳失业者。
  这点很容易说明。美国的总名目支出年增长5.5%,年通货膨胀率为1.5%。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率为3.5%。所以用一个简单的等式表示:5.5%-1.5%-3.5%=0.5%。而就业率的增长就只能达到0.5%,因为尽管劳动生产率增长强劲,要满足需求却只需要这样的就业率增长。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从何而来是显而易见的。其较小的部分增长是来自简单的加速: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美国的失业人口找到新工作的间隔时间逼近二战后的历史高点。因此对于加快工作节奏的要求,雇员的态度总是“是,老板!”(惟命是从),而不是“我不稀罕这破工作!”(针锋相对)。劳动生产率的较大部分增长来自于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革命,这使得高科技资本的有效性大幅增加,而其成本则大幅降低。“新经济”对财富增长的驱动力让其最热忱的推动者也难以想象。出人意料的是新的财富并没有流向互联网公司的股东,而是流向高科技资本的购买者和使用者,以及他们所服务的消费者。
  可为什么这种情况让人如此惊异呢?19世纪末,美国铁路系统获得的巨额投资和技术进步,似乎使除了铁路公司股东和债主之外的所有人受益。当铁路经济泡沫在繁荣之后破裂时,投资者自食垃圾证券的苦果成为华尔街最受欢迎的游戏。
  还有一部分美国劳动生产率的增长来自于这样一个事实:高科技资本给美国公司带来的巨大动力,以促使它们投入巨资改造组织和商务流程从而使其适应计算机化和网络化的需求。可这些投资往往是难以发觉,甚至难以衡量的。
  对于美国来说,劳动生产率的年增长达到3.5%而非1995年之前的1.2%是难能可贵的。这意味着仅这一个国家就为世界收入带来了2500亿美元的年增加值。这相当于每年为世界增加等同于1/4个印度的生产力。
  然而,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攀升却为布什总统带来了一个巨大的政治问题。在前几十年一路凯歌的内需增长突然变得严重不足,由此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疲软也使布什备受指责(他在一定程度上的确难辞其咎)。
  但对于所有人来说——除了布什和那些由于内需乏力而失业的人——这都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只要美国的决策者们抗拒诱惑,不从政治利益出发追求“保护”产量和就业但却会破坏经济发展的政策,那么,美国现在伸手可及的对生产率的显著推动力,最终会带来真正利润和薪酬的强劲增长。
  作为领军世界的经济体,美国在确保经济增长方面任务艰巨。因为它必须创造并不仅仅是摹仿和改良新技术、更佳的资本形式和更有生产效率的商业组织。如果美国的经济能够以现在的速度发展,这对于其他较不发达的经济体来说是个好消息。特别是因为在发展中的计算机和通信技术革命的强大推动作用下,世界各国能够更容易地参与到以美国为中心的全球劳动分工之中。
  因此,美国经济的矛盾式发展,昭示着世界已进入了一个有着非凡机遇的经济时代,前提是我们要彻底而耐心地抓住它们。
其他文献
在美国所看到的高科技生产率繁荣的根源极为脆弱,因此它们虽然能在美国繁盛,在欧洲大陆的土地上却不行。  美国目前的经济增长有多快?最新的经济数据显示,2003年第二季度GDP增长率达到3%。精明的投资者现在也认为,第三季度增长率最高可达5%。7月份,美国工业生产增长了0.5%,而芯片制造巨头英特尔也表示,其主要产品需求增长极为强劲。这些表明,商业投资支出终于加速了。  尽管日本仍持续低迷,西欧则在衰
期刊
最近美国大报的头条又都给了中国,哦,我不是说朝鲜问题六方会谈。如果你是一个标准的美国人,如果看这段时间的美国报纸,你一定以为一个新的日本诞生了——“中国正在侵占我们的市场,让我们没有工作。”或者,“人民币比美元还要坚挺”。《纽约时报》说,中国的私营工厂蓬勃发展,以极低的工资(当然包括恶劣的劳工人权状况)吸引本来属于美国或者墨西哥的产业,让美国人没办法竞争;《华尔街日报》说,中国人突然开始考虑抛售保
期刊
海尔再次荣登中国内地企业综合领导力冠军宝座  2003年12月25日最新出版的《远东经济评论》,揭晓2003年亚洲企业200强排行。 这一调查至今已进行了11年,调查由AC尼尔森国际调查(香港)公司进行,根据企业市值和地区影响力进行排名并最终选出逾150家跨国公司。除亚洲地区总排名外,还对12个国家分别进行了调查,并选出大约29至40家当地公司由被访者进行排名。中国企业第二次被列入调查范围。   
期刊
拉里·埃里森被赶下台的可能性同样不太大,因为他持有甲骨文公司1/4的股份,而董事会又相对软弱。有人戏称,在以下两种情况下他才会离开:一是出事故,他嗜好开喷气式飞机、快车和快艇,因此出现意外事故的可能还是存在的。第二种情况是他对甲骨文产生厌倦。这也并非没有可能。他曾在2001年说过,如果必须重头做起,他可能会做基因工程,而不是计算机行业。他认为,计算机行业在经过大型机、客户服务器和互联网三代后,未来
期刊
“如果大家都坐在美国东海岸的话,你思考的方式就是美国东海岸的思维方式。我的工作就是一辈子在全球转。我追求不断的进步,我是一个永远都不会满足的人。”已经60岁的麦奇洛(Tom Mckillop)在2003年12月初的4天中国之行中一刻都没有歇过,他与北大的学生们交谈,和中国的卫生部官员会面,与中国的医生们一起吃饭,还告诉阿斯利康的员工怎样提高销售额……  在担任阿斯利康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之前, 麦奇洛
期刊
2004年4月15日注定成为了中国经济本轮宏观调控的一个分水岭。  此前,央行煞费苦心地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接二连三地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然而,这种种的“市场手段”还是被国家统计局4月15日公布的一季度数据宣判为“失效”,人们惊讶地发现——一季度经济同比增长9.7%,比3月份两会时锁定的全年经济增长7.2%的目标高出许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更是高达43%,竟然比亚洲金融危
期刊
约瑟夫·奈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院长,前美国助理国防部长,本刊专栏作家    去年在瑞士达沃斯举行的世界经济论坛上,前坎特伯雷大主教乔治·凯利问美国国务卿柯林·鲍威尔,为何美国似乎只注重硬权力而忽视软权力。鲍威尔国务卿回答说,美国曾经运用硬权力赢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但他继续说道:“在硬权力之后是什么呢?美国有要求控制任何一个欧洲国家吗?没有。软权力是通过‘马歇尔计划’实现的,我们对日本也采取了
期刊
◆ 不能排除“硬着陆”风险,但“软着陆”仍然更有可能  ◆ 银行放贷水平仍然比1993-1995年期间高  ◆ 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后果不应该被夸大  ◆ 紧缩政策不能太激烈    中国股市在4月暴跌,什么时候买进主要是看中国经济是“硬着陆”还是“软着陆”。作为经济学家,如果我敲响硬着陆的警钟,那我的日子就好过得多。因为如果中国经济继续保持增长,那我会说:“看,泡沫又变大了。所以,到时候泡沫破裂的后果
期刊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经济学教授,前美国财政部长助理。  克林顿和小布什两届美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强烈反差,将成为经济学家及历史学家们长期争论的话题。克林顿政府在任期间,面临的是一个形势极为不利的烂摊子:经济增长踯躅不前,1980年到1992年间里根政府和老布什政府留下的联邦预算赤字数额惊人,“自然”失业率处于相对较高水平,通货膨胀压力不断加大。而小布什上任时极其有利的局面则与之形成了鲜明对照:预算盈
期刊
这个时候,主导改革的官员和提供政策建议的学者不得不重新回到所有制转型和产权制度的问题上了。张春霖回顾说,上世纪90年代中期左右,遭遇连续的“碰壁”,政府在国企改革的目标上开始“一点一点”地发生了重大变化。  在企业层次上,由1993年十四大三中全会提出的着力制度创新、建立现代公司制度,发展到1999年十五届四中全会鼓励实行股权多元化;在国有经济层次上,改革领导者认识到,要搞活每一个国有企业,“既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