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是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关键时期,是全面认识自我、认识他人、认识社会的重要阶段。良好的阅读习惯不仅能够锻炼学生大脑发育,启发学生的智力思维,还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锻炼学生口语交际能力,为其他学科及高年级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师应提高对阅读教学的重视,并采取科学合理、有效可行的途径,提升小学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为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或提供强有力保障。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内在因素,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助推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题材,包括寓言、故事、传说、童话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丰富教学方式,以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保持高涨的阅读热情,为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或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在面对生活中各种诱惑时,要以道德标准进行抉择。这是文章主旨。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名人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多个角度理解、吸收和消化这个人生哲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全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思维是阅读活动得以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及阅读水平,设置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回答或干脆由教师代答,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若学生无法回答,则应适当提示、引导,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此外,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语文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思善想。例如:在学习《挑山工》时,除了要学生明白脚踏实地、不断攀登的挑山工精神之外,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多,却能够登上极顶?同时,对学生“为什么挑山工比游人矮”等类似的问题,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肯定了学生,让学生树立阅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大胆质疑,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
三、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小学生的阅读,应遵循“五步读书法”,主要包括:(1)审题质疑。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阅读有效性提高的过程。在阅读前,语文教师应抛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原有的知识系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做笔记,形成一种良好的思考模式。(2)粗读感知。小学生的知识系统还不够全面,一些字词还不熟悉,常需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来完成文章的阅读。因而,在初次阅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粗读,感知课文,提出生字、生词等,在解决阅读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再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3)细读理解。这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教师应带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将不理解的句、段等标记出来,然后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完成材料的阅读。(4)诵读积累。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在熟悉材料、把握材料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要对一些经典句、段乃至全篇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并加以背诵,将文章的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等方面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5)总结收获。完成一篇材料阅读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总结,发表读后感及个人的思考等等,以此加深印象,获得更大的启发。
总而言之,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小学生阅读动力的激发,也离不开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高效的阅读技巧。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教材,以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湖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
阅读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阅读活动的内在因素,是一种自主、自觉的行为,同时也是激励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需要。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动机的强大助推力,鼓励和引导学生,让阅读成为一种自觉的良好习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结合教学目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阅读题材,包括寓言、故事、传说、童话等,激发学生的阅读动机,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师还可丰富教学方式,以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模式,让学生明确阅读的目标,并保持高涨的阅读热情,为更深层次的阅读奠定坚实基础。例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时,教师首先让学生默读或朗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的内容,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在面对生活中各种诱惑时,要以道德标准进行抉择。这是文章主旨。同时,教师还应适当增加一些名人故事,让学生进行阅读,从多个角度理解、吸收和消化这个人生哲理,从而更好地掌握全文,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二、启发学生的阅读思维
阅读思维是阅读活动得以高效进行的重要保障。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形成,离不开教师科学的指导。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及阅读水平,设置疑难问题,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独立思考,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还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能问题一提出就要求学生回答或干脆由教师代答,这不仅不能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还在一定程度上挫伤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取得相反的教学效果。因而,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若学生无法回答,则应适当提示、引导,带领学生解决问题。此外,教学还应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想法和意见,语文问题的答案从来都不是唯一的,教师应在阅读教学过程中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思善想。例如:在学习《挑山工》时,除了要学生明白脚踏实地、不断攀登的挑山工精神之外,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挑山工的登山路程比游人多,却能够登上极顶?同时,对学生“为什么挑山工比游人矮”等类似的问题,教师应予以鼓励和肯定的态度,并引导全班学生进行思考。一方面肯定了学生,让学生树立阅读的自信心,另一方面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大胆质疑,形成良好的阅读思维能力。
三、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
正确的阅读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还能够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立足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水平,让学生掌握高效的阅读方法。小学生的阅读,应遵循“五步读书法”,主要包括:(1)审题质疑。问题的解决过程就是阅读有效性提高的过程。在阅读前,语文教师应抛出与阅读材料相关的问题,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原有的知识系统。带着这些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阅读,边读边想,边读边做笔记,形成一种良好的思考模式。(2)粗读感知。小学生的知识系统还不够全面,一些字词还不熟悉,常需借助拼音、字典等工具来完成文章的阅读。因而,在初次阅读文章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粗读,感知课文,提出生字、生词等,在解决阅读字词障碍的基础上,再进行更高层次的阅读。(3)细读理解。这是对阅读材料进行深入分析、理解的过程,要求学生能够准确、流利地阅读材料,理解材料主要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这对学生的要求也比较高,因而,教师应带领学生边阅读边思考,并将不理解的句、段等标记出来,然后集中力量解决这些难题,从而完成材料的阅读。(4)诵读积累。阅读的过程同时也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学生在熟悉材料、把握材料中心思想的基础上,要对一些经典句、段乃至全篇材料进行反复揣摩,并加以背诵,将文章的遣词造句、表达技巧等方面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为语文素养及写作能力的提高奠定坚实基础。(5)总结收获。完成一篇材料阅读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阅读总结,发表读后感及个人的思考等等,以此加深印象,获得更大的启发。
总而言之,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提升,离不开小学生阅读动力的激发,也离不开学生阅读思维能力的培养,更离不开高效的阅读技巧。小学语文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发展需要,结合教材,以适当的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促进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江西省赣县湖新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