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两基”到“四基”引发的对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思考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拿到新的《课程标准》有一段时间了,近期又先后听了王尚志教授和吴正宪老师对新《课程标准》的深刻解读,使我们既跳出小学、初中的圈子,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整体思路有了更宏观的把握,又从每一部分内容的操作和细微变化上得到具体的活动经验,真的是受益匪浅。
  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大变化是由目标的设定由“两基”变为四基,对此引发了我的思考,尤其是对于数学思想方法这个在以前的课堂上可有可无的目标,现在正是作为重要的目标要求写入《标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近期准备在全县数学思想方法研讨会上执教《数对》一课,在磨课交流中我更加认识到数学教学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对《课程标准》中将数学思想方法作为“四基”之一的必要性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结合《数对》一节谈一下关于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思考。
  一、关于数学基本思想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的产生与发展所依赖的思想,本子上有抽象、推理和模型。在本节中几乎都有体现,模型和抽象的思想几乎贯穿于所有的课堂,在本节尤其使抽象的思想得以充分体现。
  1.抽象
  本节贯穿了两条主线:
  一条是图的抽象和演变:由实物图——点子图——-方格图,这一抽象的过程细腻、清晰,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另一条线是确定位置的方法:由不同的描述方法——列与行的方法——数对的方法,这一表达方式的逐步递进、简化、抽象,都使学生对数学的简捷性和抽象性有了深刻的感受和体会。
  课堂中,两大主线的层层递进与发展,把本课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展现得淋漓尽致。而且两大主线的每一次递进、转化,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反思,及时提升学生的认识,培养反思习惯和能力。通过学习,学生不但熟练地掌握了数对知识,而且真正感受到了数学能够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也真正体会到了数学符号的简洁清晰,最重要的是学生真正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数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这些都为学生的全面发展、长远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也让这节课处处弥漫着数学的独特韵味。
  2.模型及符号意识
  本课不仅仅要教会学生用“数对”的方法来表示位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构建“数对”模型,经历用简洁的数学符号确定位置这一抽象的过程,这才是本课的重点。力求学生在经历了由文字描述到符号表达,由繁到简的再创造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了数学的抽象化、符号化。
  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得到的结论具有一般性。建立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进行数学思考的重要形式。
  二、关于数学思想方法
  达尔文说过:方法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知识。而我们以前的教学只是把数学思想方法当成了副产品,有时可有可无,现在,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有义务用这些来武装孩子们的头脑。
  1.数形结合
  数与形是数学中的两个最古老,也是最基本的研究对象,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数形结合是小学数学中常用的、重要的一种数学思想方法。华罗庚曾说过:“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数”与“形”反映了事物两个方面的属性。我们认为,数形结合,主要指的是数与形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数形结合就是把抽象的数学语言、数量关系与直观的几何图形、位置关系结合起来,通过“以形助数”或“以数解形”即通过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结合,可以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具体化,从而起到优化解题途径的目的。
  本节中的“数形结合”重点是借助“数对”的精确性、程序性和可操作性来阐明形的位置,将形概括成数,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与平面上任意一点的关系,使繁难的问题简捷化。
  2.一一对应
  学生能用“数对”表示现实情境及方格图上的某个位置,在拓展环节让学生体会到在一定的平面内有无数个点,每一个点都对应一个“数对”,不用的点用不同的数对,从而对一一对应的思想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无不伴随着思维的训练,在这个过程中,比较、对比、转化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并且高度重视学生数学语言的培养,以求促进思维的发展。以上泛泛而谈,理解不一定准确。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它蕴藏在数学知识之中。具体的知识在人头脑中会逐渐淡化,思想方法则终生难忘。抓住思想方法这个灵魂,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学会思考、善于思考,学会有效地去探求新知识,使他们适应未来的学习和发展,这是我们数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其他文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进入创新学习状态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则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使学习更有成效。如何将二者巧妙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是至关重要的,现根据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变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老师要做多方面的
期刊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效 课堂 有效 教学  一、妙设情境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动力  数学教学活
期刊
实践证明,各行各业均离不开数学,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每一位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先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
期刊
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课要设计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就明确提示教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倦为喜欢,变死记硬背为主动探究。  为此,笔者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运用了“读、议、练”的教学方式。  一、读,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专利,在历史教学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期刊
摘 要:教师要肯下功夫,刻苦钻研,要以学生发展为本,树立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思想,给每个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和自我表现的机会,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个性差异,才能真正设计出一堂好课。  关键词:新课改 教学设计 方法 策略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具体说来,教学设计是指教师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依据教学对象的特点和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经验、风格,运用系统
期刊
摘 要:古典诗词赏析是近年来高考的热点,古诗鉴赏指导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之一。本文着眼于指导学生如何快速并有效地读懂古诗,在思维方法是突破古典诗词鉴赏的三个维度:于信息维度投入关注,于内涵维度深入品味,于想像维度中再创作,能收到不错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古诗赏析 信息维度 内涵维度 想像维度  我国自古就有重视诗教的传统,古人说:“不学诗,无以言。”一首好的诗歌能增进人的见识,熏陶人的思
期刊
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评价在生物课教学中是最基本的评价机制和反馈机制,也是实验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教师了解理论知识教学过程和调控教与学行为的重要手段。实作型评价是使用多种工具或不同形式评定学生的评价方法,通常是在实验教学实际情境下教师对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情感态度的提升和动作技能的发展等方面的一种评价方式。  近年来我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尝试设计完善实作型测验法评价方案(量化工具),取得了一定的实
期刊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就应该联系生活实际,且应用于生活实际,以培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学生的数学知识与才能,不仅来自于课堂,还来自于现实生活实际。如何让生活真正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如何把握数学与生活的衔接,提高教学效率,这是我们每个数学教师值得
期刊
摘 要:“问题衍生 、竞争合作”教学模式以问题为载体,利用青少年学生强烈的竞争意识,结合互助合作的方式,通过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探究和解决问题等主要环节,来更好地理解掌握课堂知识,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问题衍生 竞争合作 教学模式  社会在发展,学生也在发展,所以教学模式也必须科学地发展。美国教育学家索里认为:“任何学习方式都可以看作是问题探究的过程”。我国传统
期刊
教学顾名思义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是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所必须经历的程序,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因此“高效课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那么如何才能做到高效呢?本人就三年来我校开展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课改和教研谈点自己的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要努力转变好角色,变“教”为“导”  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好的先生乃是教学生学”。教学过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