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议、练在历史新课改中的运用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历史课要设计灵活多样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这就明确提示教者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厌倦为喜欢,变死记硬背为主动探究。
  为此,笔者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运用了“读、议、练”的教学方式。
  一、读,不是语文教学中的专利,在历史教学中同样是十分重要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足见其读的功效。所以,我在历史教学中注重让学生读。首先要明确读的内容:读“导入框”,学生通过读“导入框”内的引人入胜的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读诗歌,使学生浮想联翩;读文物、图画,遥想历史人物当年。其次,读“正文”提问学生读本段、本课内容后,你了解,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了解明白什么?通过巧妙的引导,学生的求知欲被激醒。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到了知识,符合历史课程标提出的“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发展性,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教育打下了基础”的基本理念。
  二、议,就是培养学生开动脑筋,独立思考,辨别是非,探讨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在这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交流过程中一方面使学生问题明朗化,另一方面还会学到多角度思维、多角度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议,不仅开拓了学生思维,使他们敢想、敢说,同时对教师教学也有启发,真正起到教学相长的作用。议题是议论的中心,有了议题,学生才能明确议论的方向和方法;思维才有方向;有了议题,思维才有动力;有了议题,思维才有创新。只有当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因此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问题,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大胆发问。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
  究竟议什么,怎样议?我觉得应该议的问题是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关键点。初一学生历史知识有限,仅是小说、影视中零碎得来的,让他们议,不会议,也不议。如果巧妙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的思维火花也会被激发起。我在授北师大版18课《昌盛文化》一课时,引用我县李中锋先生的“千年古刹几陈尘,今朝又见塑佛身,泥土由来无贵贱,连台一坐便成神”一首诗,让学生议一议:“这首诗描写我县什么地方?是什么人聚集的场所?这种文化是什么时间从什么地方传入的?请你说出传入的路线?”问题一出示,教室里顿时像炸了锅,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这些议题接近尾声时,教师再插入一句:“这种佛教文化兴盛于什么时期?为什么受到统治阶级的提倡和扶植?你能朗读有关诗句来证明吗?”学生通过热烈的议论,不但知道了这种文化的来龙去脉,而且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去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另外,适时地组织一些小辩论会,如“秦始皇功过辩论”,“是汉武帝功劳大,还是秦始皇功劳大”?等辩题。辩论之前做些必要的铺垫,如情景的创设,小组的划分,辩题的分配,材料的准备等。同学们通过充分酝酿,互相切磋、商讨之后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通过这种组织形式,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悟出学会与同学交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途径。
  三、练,就是动手去做、去写,亲自去体味知识得来的苦涩与甘甜,这是读、议的继续。一个人如果只会读、会讲,不会去做、去写,那只能说是学了一半知识,更重要的一半要去会做、会写。历史课要在读、议的基础上练习很多东西。如制作时间轴。学生在学完七年级《历史》之后,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朝代、时间,然后请学生在一张纸上画上一条长长的直线段,在线的左端稍留一段,在线上用彩色笔标上点,依次在上方写上朝代,下方标出相应的建立时间(提醒学生注意公元元年)。再如请学生设计一个表格,内容包括孔子、屈原、司马迁、张仲景、祖冲之所出的朝代和时期、身份、主要贡献等。通过这样整理和归纳,达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效果。
  总之,在历史新课改教学中能机智地运用读、议、练的方法,就能较好地落实历史新课标中的“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计算历史年代,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等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以及图表等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师面面俱到地灌输式复习和题海战术已与新课程理念相违背,也难以适应目前高考改革的形势。在高三生物复习教学实践中,通过合作制定教学计划、合作提炼专题、合作参与命题、合作讲析试卷、反思中教学相长等多种方式的尝试,让全体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复习中来,提高了复习效益。  关键词:新课改 生物复习 师生合作  进入高三,自己常产生这样的困惑:原本充满生机活力的高二课堂氛围怎么一到高三就显得如此沉闷?学生
期刊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培养儿童识字、看书、作文能力的中心工作和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阅读教学也是语文教师为重点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而进行的一系统的训练,它区别于听话、说话和作文教学之处是:一着重在“理解”;二着重“书面语言”。小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学习,可以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教师必须把知识化为能力,并且让学生养成认真阅读的习惯。  一、小学识字教学是阅读教学的基础。具
期刊
校本教研的问题是要从教学实践中归纳和汇集,而不是预设和推演的。因此,变教室为研究室,变教师为研究者,发挥集体智慧,促进每位教师自我反思创新,将学校建成具有民主和谐的浓郁研究氛围的学习化集体。校本教研具体操作流程中,努力开辟校本教研新途径,力求做到五个“推行”。  一、推行教师成长记录袋。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是课程改革的精髓,我校教师每人都有一个“教师个人成长记录袋”,全程记录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活动情
期刊
切入点是撬起语文教学无穷魅力的杠杆,切入点是统帅课堂教学过程的纲领。恰当的“切入”,犹如“穿着一串珍珠的线”,会自然而然地带出文章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调动其积极性,进而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思路和主题。它的存在不但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也让学生在老师恰如其分的引领下,发挥主体作用,有所感悟,有所体味,促使阅读达到预期效果。那么,怎样找准文章的切入点,“切出”课堂效率?教学中,我是
期刊
众所周知,教学过程的优化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作为教师,我们仅仅从课本上,教参上提示所取的知识,以及根据个人的知识感受来制定课堂的预期性目标和计划只能是一种假设,在教学时,常常会被一些非预期性因素破坏。一些无法预见的教学因素和教学情景,对教师是一种新的挑战。把握好教学中的非预期性因素,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我结合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生成策略,以期抛砖引玉。 
期刊
探究性学习是九年义务教育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之一,而地理探究性学习的体现,就在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的探究过程。但是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有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
期刊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是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延伸,要提高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让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不失为一种好策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的老祖先早就形象凝练地道出了阅读的要义。  高中语文阅读应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扩大阅读视野,才能切实提高语文素养和现代意识。  我们在阅读教学中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主动进入创新学习状态的前提,而创新思维则会让学生对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使学习更有成效。如何将二者巧妙结合,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是至关重要的,现根据教学体会,谈一些粗浅的做法。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问题的兴趣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引起学生兴趣和思维的变通。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使思维处于兴奋状态,老师要做多方面的
期刊
摘 要:构建高效课堂,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教师永恒的追求。新的课程教学理念告诉我们,所谓“高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动机是人们“因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反映”,它是人们行为活动的内动力。因此,激发学生思维的动机,是培养其思维能力的关键因素,更是课堂有效教学的有力保障。  关键词:高效 课堂 有效 教学  一、妙设情境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动力  数学教学活
期刊
实践证明,各行各业均离不开数学,如何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生产实践结合起来,是新世纪每一位数学老师要思考的问题。所以教学中,我们在遵循教学大纲和教学要求的前提下,把学校与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把学生带向社会,指导学生自己先设计,去操作,形成一种创新的自由,表达和选择创意的自由,培养开拓创新的精神。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能使学生把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数学问题,让学生走出课堂,参与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