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素养的关键阶段,对一个人的一生至关重要。作为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有责任帮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呵护他们的纯真心灵,给学生更多的情感体验,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心智健康、积极向上的人。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7-272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有着较强的启蒙性,要为学生今后的學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不断地展现课程优势,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文化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生成长现状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是学生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基础,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各方而都有着关键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其全而健康的发展。从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因和过程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知识可知,人的习惯形成大多会经历从无知的模仿阶段到有意识的依赖阶段再到能自己思考的遵从阶段和服从阶段及习惯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及理解能力有限,但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下,小学生很容易在外部的规定要求和特定的环境中,养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研究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在行为习惯方而存在优良、较差两个层次。由此可见,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以德立身、以德树人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所在
“德者师之魂”,教师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做人和学习。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的责任心就强;教师教育有方,学生成绩会突飞猛进;教师有教育情怀,默默付出,学生便懂得感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高尚的师德会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也逐渐学会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资料的方法,如通过网络、书籍等,能够自主参与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在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多彰显学生的表现力,促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特别喜欢写作,而且他的文章还发表在了报刊上。可是,最近小华有个烦心事,怎么回事呢?原来未经小华许可,另一家报纸刊登了他的文章。小华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由此,引出的话题就是“著作权”,因学生已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了预习,查阅了有关著作权的概念等法律知识,面对小华的难题,一些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有意识的问题设计,就是要引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思维受到启发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并进行逻辑语言的调整,做到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使得学生对自身权利与义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
经过之前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学校规范、生活与社会规则有了初步的认知并践行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遵规守纪,积极向上,健康地生活与学习,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步人高年级的学生,其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很清楚,但也产生好奇之心,出现一些模仿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替惕,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学生被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同时,结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的讲解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得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接地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治等显得“高大上”的知识加深理解,从而正面引导学生辨别美丑、分清是非,促使其学会从不同视角去体验、感悟与践行,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位得各种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让课堂知识能够延伸到课下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4、引导健康生活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这并不代表着人们当前的生活是更加健康的。在现阶段,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等诸多方面。所以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使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更好的落实。
例如,在讲解“爱护地球”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不断地为学生展现一些为了经济破坏生态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感悟。之后,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结合现阶段的生活来对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学生懂得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地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逐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晓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82-83.
[2]阎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新智慧,2017,(25):37.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完善自我;健康成长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7-272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小学教育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有着较强的启蒙性,要为学生今后的學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小学教师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应不断地展现课程优势,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夯实文化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要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从而为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一、小学生成长现状
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小学生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形成良好校风和学风的重要因素。小学生的日常行为活动是学生进行其他活动的前提基础,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对学生各方而都有着关键影响。因此,我们要特别关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使其全而健康的发展。从小学生行为习惯形成的起因和过程及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知识可知,人的习惯形成大多会经历从无知的模仿阶段到有意识的依赖阶段再到能自己思考的遵从阶段和服从阶段及习惯阶段。小学生的认知程度及理解能力有限,但其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因此在父母和教师的教育下,小学生很容易在外部的规定要求和特定的环境中,养成自身的行为习惯。因为小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所以小学阶段是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因此,研究探索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现状,并分析存在的问题及思考相应对策,是十分必要的。经过调查,笔者发现小学生在行为习惯方而存在优良、较差两个层次。由此可见,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
1、以德立身、以德树人是教师人格魅力的关键所在
“德者师之魂”,教师的道德素质至关重要。作为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师是学生崇拜和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去做人和学习。教师认真负责,学生的责任心就强;教师教育有方,学生成绩会突飞猛进;教师有教育情怀,默默付出,学生便懂得感恩……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高尚的师德会通过三尺讲台潜移默化地影响到每一个学生。通过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我深深体会到,作为教师一定要做到教书与育人并举,严格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养成精益求精、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学习习惯,健全的品格和健康的人格。
2、尊重学生个性
小学高年级学生实际上开始具有了一定的分析、判断能力,也逐渐学会搜集与所学内容相关资料的方法,如通过网络、书籍等,能够自主参与一些课外拓展活动。在高年级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要多彰显学生的表现力,促使其成为课堂的主人。
例如,教学“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课,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小华是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特别喜欢写作,而且他的文章还发表在了报刊上。可是,最近小华有个烦心事,怎么回事呢?原来未经小华许可,另一家报纸刊登了他的文章。小华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帮他吗?”由此,引出的话题就是“著作权”,因学生已在教师的安排下进行了预习,查阅了有关著作权的概念等法律知识,面对小华的难题,一些学生能发表自己的观点。这一有意识的问题设计,就是要引领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思维受到启发后,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并进行逻辑语言的调整,做到顺畅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做,使得学生对自身权利与义务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3、联系生活实际
经过之前道德与法治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学校规范、生活与社会规则有了初步的认知并践行在生活中形成了一些良好的学习与生活习惯,遵规守纪,积极向上,健康地生活与学习,这为后续的教学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当然,步人高年级的学生,其对社会的认知还不很清楚,但也产生好奇之心,出现一些模仿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加以替惕,要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防止学生被一些社会不良风气所影响。同时,结合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教师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具体实例的讲解与生活紧密相连,使得道德与法治知识能够“接地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让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法治等显得“高大上”的知识加深理解,从而正面引导学生辨别美丑、分清是非,促使其学会从不同视角去体验、感悟与践行,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形式,如,小组合作学习和实践活动等,让学生位得各种活动应该遵守的规则,让课堂知识能够延伸到课下生活,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切实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
4、引导健康生活
在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人们的物质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这并不代表着人们当前的生活是更加健康的。在现阶段,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屡见不鲜,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非常不好的影响,甚至威胁到人们的生活环境、饮食等诸多方面。所以在实践教学的开展过程中,教师应尽量地引导学生健康生活,使其核心素养的培养得到更好的落实。
例如,在讲解“爱护地球”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技术不断地为学生展现一些为了经济破坏生态的视频,让学生观看,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感悟。之后,教师也应引导学生站在自己的角度,结合现阶段的生活来对环境保护进行探讨和交流,使学生懂得应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不断地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
在教学中,教师应尽量采用一些趣味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逐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晓波.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7,(32):82-83.
[2]阎杰.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研究[J].新智慧,2017,(2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