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主学习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实践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使用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创设有益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境,激发自主探究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实践操作,在自主探索中体验成功的喜悦;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猜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59-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品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
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自由、自觉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实施、积极构建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下面就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谈一谈几点认识。
1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疑惑和新鲜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如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可通过谈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多媒体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数学知识情境化,以境激情,以情激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进行低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常常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让卡通人物走进课堂,给孩子创设一个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其在情境中对数学问题产生现实感和生活感,为探索新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诱导学生积极地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我在教授《时、分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对时间单位及钟面等知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建立了时、分、秒的时间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拨钟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达到了对知识的内化。当老师喊停时,学生仍不肯罢休,学生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学习情境的创设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愉悦学习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 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乐趣多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创设"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通过组织与调控,使学生在感官、视官、听官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对知识感性与理性的共同认识,全身心地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教师充分为学生留下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彩纸和剪刀,通过不同的方法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感性的知识,使他们很容易就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在体验式探索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
3 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创设"真"的情境。在预设的情境中学习、探索、交流,达到对知识的内化与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也增强了了解现实生活、了解世界的想法与愿望,数学的信心也更加明确。因此,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数与除法"一课的教学中,首先问学生:你过生日分过蛋糕吗?"分过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学生尝试解答。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观看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景短片,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再通过实验" 取两个大小同样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 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样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
联系生活实际,寓教学于生活,这不仅仅能给学生获得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数学问题。
4 鼓励猜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逐步地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但其中形象思维色彩存在着很大成分。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的有意注意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想象,引导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喷泉喷水的面积",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了解了圆面积的意义,并激发起好奇心。让学生亲手涂出2个不同大小的圆的面积,使他们活动中感知并且体验出圆面积的含义。学生在回忆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后,领悟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大胆地进行猜想,积极动手操作,把现有的圆形进行分解,剪裁、拼接,与同学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运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学生总结出分析——观察——猜测——验证的学习研究方法。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尊重并信任学生,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创设适合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在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清平.李聪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06
[2] 杜桂琼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年第9期
[3] 王菊兰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 2011年第28期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自主学习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59-01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达到对数学基本知识技能的真正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思维品质。课堂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应当极大地注意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在观念上破除"好为人师"的思维习惯,在教学过程中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能。
自主学习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独立、自由、自觉的学习,是学生主动实施、积极构建的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以最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才能促使学生主动发展。
下面就小学数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谈一谈几点认识。
1 创设情境,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必须符合他们求知、求参与的心理需要,符合儿童好玩,好表现的心理特点,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适时的创设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疑惑和新鲜感,激发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动机,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如在新课的引入中教师可通过谈话、游戏、讲故事、猜谜语、多媒体等形式来创设情境,将教材内容生活化,数学知识情境化,以境激情,以情激趣,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课堂教学中。例如,在进行低年级数学教学时,教师常常借助现代教学手段,让卡通人物走进课堂,给孩子创设一个他们所熟悉的情境,使其在情境中对数学问题产生现实感和生活感,为探索新知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成主动探究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
创设好的问题情境,可以激发诱导学生积极地融入到整个课堂教学中来,在教师传授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搭建一座"桥梁",使学生在问题情境中自主探究,从而实现问题的解决。例如,我在教授《时、分的认识》这一课,学生对时间单位及钟面等知识有了一定认识之后,通过创设游戏情境,使学生建立了时、分、秒的时间概念。组织学生进行跳绳、拨钟比赛等活动,学生在游戏的情境中,达到了对知识的内化。当老师喊停时,学生仍不肯罢休,学生的学习热情依然高涨。学习情境的创设密切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愉悦学习的情感得到了激发,实现了教学的三维目标。
2 实践操作,自主探索乐趣多
心理学家认为:智慧出于手指尖上,动手操作过程是以动促思,是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途径,是知识学习的一种循序渐进的探究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给学生多创设"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动手实践,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教师通过组织与调控,使学生在感官、视官、听官的共同作用下,达到对知识感性与理性的共同认识,全身心地沉浸在自主探索的情趣之中。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推导,教师充分为学生留下动手操作探究新知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利用手中的彩纸和剪刀,通过不同的方法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让学生通过动手把抽象的概念转化为感性的知识,使他们很容易就归纳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在问题得到解决的过程中实现了知识的建构,在体验式探索中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自主学习的兴趣,从而主动地探索新知。
3 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实践经验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数学教学,要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紧密联系学生的年龄、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在学生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创设"真"的情境。在预设的情境中学习、探索、交流,达到对知识的内化与掌握,提高解决问题的技能,同时在学生的内心深处也增强了了解现实生活、了解世界的想法与愿望,数学的信心也更加明确。因此,从学生所熟知的生活情境出发开展数学教学,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分数与除法"一课的教学中,首先问学生:你过生日分过蛋糕吗?"分过 ",说一说你是怎样分的。在此基础上出示例题:把一个蛋糕平均分给3人,每人分得多少个?学生尝试解答。又如在教学"体积和体积单位"时,先让学生观看熟悉的乌鸦喝水的情景短片,从学生熟悉的故事出发,再通过实验" 取两个大小同样的玻璃杯,先往一个杯子里倒满水,取一块鹅卵石放入另一个杯子,再把第一个杯子里的水倒入第二个杯子里," 让学生观察会出现什么情况?为什么?这样的新知识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
联系生活实际,寓教学于生活,这不仅仅能给学生获得知识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增强学生从生活的角度来考虑数学问题。
4 鼓励猜测,激发自主学习的热情
小学数学教学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加强学生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度,逐步地进行初步的逻辑推理,但其中形象思维色彩存在着很大成分。在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加强对学生的有意注意的培养,鼓励学生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大胆地想象,引导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时,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喷泉喷水的面积",使学生在生活场景中了解了圆面积的意义,并激发起好奇心。让学生亲手涂出2个不同大小的圆的面积,使他们活动中感知并且体验出圆面积的含义。学生在回忆已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面积计算公式后,领悟到他们的共同点就是把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学生们顿时茅塞顿开,大胆地进行猜想,积极动手操作,把现有的圆形进行分解,剪裁、拼接,与同学进行讨论,从而得出圆面积的推导过程。最后通过多媒体演示把圆转化成长方形的过程,运用转化思想,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内化知识的同时,学生总结出分析——观察——猜测——验证的学习研究方法。
自主学习是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是社会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教师要尊重并信任学生,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创设适合自主学习的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方法,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愿学、乐学、会学、善学,在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清平.李聪睿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导读与教学实施》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12.06
[2] 杜桂琼 《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 《现代阅读(教育版)》 2012年第9期
[3] 王菊兰 《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教师》 2011年第2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