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协调发展,对老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效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就如何提高新课标下化学教学的有效性探讨。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53-01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达到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多么重要。通常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化学课枯燥,其实不然。如果连教师都带着偏见来对待化学这门课,又怎能教好这门课呢?
其实说句心里话,九年级化学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又那么紧密,何谈枯燥而言呢?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还要点点滴滴地渗透、培养和呵护。
当然,培养兴趣是需要方法的。不同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绝招。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 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2.1 认真准备教学设计。首先,备教材。教师课前要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甚至要能做到超越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组织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过程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让在同一堂上的不同学生各有所获。教学内容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备教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头疼的问题、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知识简单化明朗化规律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如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除了要强化记忆,还要多采用表格式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其中一些规律帮助记忆,如讲到过氧化钠、氧化钠分别和水、盐酸溶液、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通过列表一一对比,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过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比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多了一种氧气。
2.2 认真备学生。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基础分层情况,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学习的态度等,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情况来做设定。在课堂上还要多注意学生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洞察学生的心理想法(如学生课堂上想什么、希望听什么),及时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比如在讲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时,学生观察到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很容易产生别的物质能不能催化双氧水这样的疑惑,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思考,通过课后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实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强化了"催化剂"的概念。
2.3 认真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问和进行有效地讨论,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的,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例如,讲到《氯水的成分》的探究实验时,在设置思考问题上,可以从一般气体溶于水后的水溶液的成分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再从氯气能和水反应这特点上做深入探讨,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氯水的成分中主要有哪些分子离子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检验出其中几种分子或离子,经过这一系列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不仅能让学生对氯气的水溶性,和水反应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把电离,离子检验等知识给联系了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编创口诀,强化记忆,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化学课怀有浓厚的兴趣,却仍然没有学好学透化学知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是教师没有让学生领略到化学课的学科特点,二是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兴趣有了,好奇心满足了,却忽视了对知识的积累。有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化学课是典型的理科(这种文理分科法现在已经不怎么提倡,但学科特点的不同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笔者姑且这么议论),但与物理和数学相比,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则要多得多,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掉了,因此才会造成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学不好化学。比如,元素符号记不住,就写不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价(氧化数)记不住,就不能推知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实验现象记不全,就做不了化学推导题和实验探究题等等。那么是不是课本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像学习政史地那样死板的机械记忆呢?当然不是。记是一定要记,但要巧记、妙记。
在新课标下,学时少了,要求高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利用自身经验,通过不同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标;化学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1-0153-01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教学效果,是教师一直追求的目标。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做到达到新课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要求。
1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师生互动,加强情感交流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兴趣对于学习多么重要。通常很多教师和学生都认为化学课枯燥,其实不然。如果连教师都带着偏见来对待化学这门课,又怎能教好这门课呢?
其实说句心里话,九年级化学有那么多生动有趣的实验,与生活的联系又那么紧密,何谈枯燥而言呢?关键的问题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抹杀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反还要点点滴滴地渗透、培养和呵护。
当然,培养兴趣是需要方法的。不同的教师往往会有不同的绝招。有效课堂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的过程"。师生之间的教与学的配合、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都会影响到教学效率的高低。创造一个活跃而不混乱、和谐而不喧闹的课堂氛围,是十分必要的。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立足于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课堂教学必须基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学生应当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
2 精心设计,合理组织教学过程
2.1 认真准备教学设计。首先,备教材。教师课前要做到认真备课,吃透教材,甚至要能做到超越教材,注意前后知识的连贯性,组织好教学内容,循序渐进、深入浅出,过程设计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设计要有层次,让在同一堂上的不同学生各有所获。教学内容能在有限时间内完成,实现教学目标。
其次,备教法。特别要注意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头疼的问题、容易犯错的知识点,教师应思考如何将知识简单化明朗化规律化帮助学生更好的接受。如化学用语、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除了要强化记忆,还要多采用表格式对比的方法帮助学生归纳其中一些规律帮助记忆,如讲到过氧化钠、氧化钠分别和水、盐酸溶液、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时,可以通过列表一一对比,学生就会很容易发现,过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比氧化钠和这三者的反应产物多了一种氧气。
2.2 认真备学生。熟悉和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基础分层情况,学生现有知识储备情况、学生学习的态度等,教学内容应该按照学生的情况来做设定。在课堂上还要多注意学生的习惯的思维方式,洞察学生的心理想法(如学生课堂上想什么、希望听什么),及时点出其想法,更好地实现与他们心理上的沟通,比如在讲二氧化锰催化双氧水分解制氧气时,学生观察到二氧化锰加入双氧水后,迅速产生大量气泡,很容易产生别的物质能不能催化双氧水这样的疑惑,教师可以顺着学生的思路,一起思考,通过课后实验帮助学生认识一个反应可以有多种催化剂,不但解决了学生的疑惑,通过实验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强化了"催化剂"的概念。
2.3 认真组织教学过程。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提问和进行有效地讨论,有效地"提问"和"激发"学生讨论、思考,能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保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学生自主的学习状态。教师的提问,应该是有严密的科学性、逻辑性的,一方面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有提高,并且是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另一方面问题提出后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去讨论、思考、探究,给予学生充足的讨论、思考、探究时间,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即使学生回答错误,也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不能是教师包办,自问自答。
例如,讲到《氯水的成分》的探究实验时,在设置思考问题上,可以从一般气体溶于水后的水溶液的成分入手,引导学生初步思考,再从氯气能和水反应这特点上做深入探讨,当学生基本能分析出氯水的成分中主要有哪些分子离子后,再进一步要求学生思考如何检验出其中几种分子或离子,经过这一系列的逐层深入的思考、探究,不仅能让学生对氯气的水溶性,和水反应的特点有了深刻的认识,还把电离,离子检验等知识给联系了起来,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3 编创口诀,强化记忆,引导学生巩固基础理论知识
在具体学习过程中,很多学生对化学课怀有浓厚的兴趣,却仍然没有学好学透化学知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一是教师没有让学生领略到化学课的学科特点,二是学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兴趣有了,好奇心满足了,却忽视了对知识的积累。有化学教师认为,化学课是一门半文半理的学科,这是有道理的。虽然化学课是典型的理科(这种文理分科法现在已经不怎么提倡,但学科特点的不同在人们的意识中已经根深蒂固,所以笔者姑且这么议论),但与物理和数学相比,化学课需要记忆的理论基础知识则要多得多,这一点被很多教师和学生都忽略掉了,因此才会造成许多有兴趣的学生学不好化学。比如,元素符号记不住,就写不了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化合价(氧化数)记不住,就不能推知未知元素的化合价;实验现象记不全,就做不了化学推导题和实验探究题等等。那么是不是课本当中的理论基础知识也需要像学习政史地那样死板的机械记忆呢?当然不是。记是一定要记,但要巧记、妙记。
在新课标下,学时少了,要求高了,这就要求广大教师利用自身经验,通过不同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