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璞归真 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要想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本色,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教师就必须从文本和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领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通过日积月累形成文化的积淀,才能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键词:语文味;文本解读;语言品味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07-070-2
  谈语文味就不得不首谈程少堂老师。程老师在2001年率先把“语文味”定义为:“所谓语文味,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为前提,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与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令人陶醉的文化氛围和审美快感。”这是对语文味最早的也是最完整的阐述。2009年他又对语文味的定义进行修改和完善,之后有不少学者专家对语文味有不同的论述。综合看来,笔者认为,要让语文课充满语文味,就要返璞归真,回归语文的本色,从文本、语言文字入手,指导学生品味语言、运用语言,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引领学生从中获得情感体验,日积月累形成文化的积淀,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那么如何使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笔者认为关键在于以下两大方面:
  一、准确多元的文本解读
  对于一个语文老师来说,对文本的解读是上好语文课的前提和基础,特级教师于永正对解读文本曾有过精辟见解,他认为,要想真正上好语文课,必须学会解读文本,走进文本,深入挖掘教材,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是要挖出文字背后蕴藏的东西,只有钻研出语文的味道来,才能上出有语文味道的课来。那么如何才能成功的解读文本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体会。
  (一)了解创作背景,知人论世
  孟子说过:“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知人论世也。”因此,了解作者的创造背景、个人经历,对于我们准确、深入理解文本,明确作者的创造目的大有裨益。以教学《孔乙己》为例,对该文主题的理解,一般认为是批判封建科举制度和教育制度,批判某些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诚然,鲁迅先生的作品中不乏对封建科举制度、教育制度的批判,但据孙伏园的回忆,鲁迅谈《孔乙己》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的确,孔乙己就是咸亨酒店里的“玩物”,小说从头至尾描写了当时社会从肉体上、精神上对孔乙己的摧残和嘲笑,揭露和鞭打了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和冷酷的现实。
  (二)站在学生角度,多元解读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阅读也应该是多元的。《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张扬个性的时代,学生对文本的解读必然也是各不相同的。教师应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大胆的说出自己的独特见解。当然,并非只要独特的就是好的,有学生认为愚公移山不如搬家来得简单实际;也有学生指出朱自清的父亲不懂交通规则……这些解读显然都出现了偏差,都是不理性的,甚至是不尊重文本。因此,教师在对学生强调个性化阅读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
  二、循序渐进的语言品味
  朱自清先生说:“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品味,这就是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笔者的理解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就像那一枚带核的青橄榄,越嚼越觉着它的味儿;又似一杯清茶,越品味儿越浓。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品味赏析文章耐人寻味的语言,当然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在学生对文本充分朗读、对文本有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字词进行赏析和品味,进而让学生理解把握文本的内容和主旨。具体来讲,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一)“读”字当先,整体感知,事半功倍
  著名语言教育家韩军有句话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朗读,就成了十分完美。”可见,朗读对于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首先,朗读是阅读的起点,在充分的朗读中,可以让学生感受名山大川的壮丽景色,感受中华民族的悲壮历程,感受祖国建设的辉煌成就,感受伟人的精神风貌,感受英雄的高尚品质,感受凡人的多彩人生……唯有在此基础上,学生才能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其次,朗读是理解文本的方法和手段。例如,《晏子使楚》第二段中,楚王与晏子的对话是本文的重点,读准两人说话的语气是把握两人性格的关键。因此在上课时,可以采取分角色朗读的方法,注意楚王“齐人固善盗乎”这句中带有的轻视态度,和“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这句中楚王无奈、尴尬的语气,从而不难看出楚王的仗势欺人、自作聪明。同样,晏子“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的设问和“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的反问,让大家充分领略了他高超的语言艺术,真不愧是一位机智勇敢、能言善辩的爱国志士!这样,通过朗读这个最简单的方法,文章的重难点迎刃而解。
  当然,朗读的方法有很多,默读、齐读、泛读、精读……各有各的效果,但无论怎样,“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永远是语文教学中最常有、最简单,也是最切实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二)以“本”为本,精读细品,含英咀华
  汉语可谓是色、香、味俱全,它是世界上最美丽、最丰富、最形象的语言。于漪老师说过:有的文本语言“如清流,描物写态,细腻动人,脉脉含情;有的如惊雷,议论风生,振聋发聩,令人警醒;有的如平沙,质朴无华,平淡实在,耐人寻味;有的如红叶,娇艳华美,色彩斑斓,灿烂迷人……”所以,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引导学生紧扣文本语言,抓住关键语句、关键字词,读一读,嚼一嚼,品一品、悟一悟。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语言的精妙呢?下面谈谈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常用的两种方法:
  1.形象感知法。
  如元朝散曲家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诗语言之精炼,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诗仅二十八个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副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精炼之至。但是精炼而形象: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来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的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游子的孤寂愁苦之情。结句中的“断肠”二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细细咀嚼,学生也仿佛肝肠寸断,悲从中来。学生逐字逐句品位后,更折服于古人遣字造句之精妙,表情达意之匠心。
  2.比较揣摩法。
  有些文字直接品味难尽其妙处,不妨采用换词比较的方法,可能会有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感觉。比如《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如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丰子恺对孩子们纯真生活的憧憬之情:“我的孩子们!我憧憬于你们的生活,每天不止一次!”试想把句子改成“我的孩子们!我每天不止一次地憧憬你们的生活!”通过这样的改动、比较阅读,学生一下子就发现原句倒装的强调效果。再如小说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的语言,如果缺少反复的品读、赏析,那么所有的理解和体会只能是空中楼阁。孔乙己从“排出九文大钱”到“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在鲜明的对比中清晰可见孔乙己的进一步穷困潦倒,精神、肉体所受的摧残之深,由此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品主旨才能落到实处。
  “语文味”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它是品得到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从文本入手、从语言入手,带领学生去欣赏、去感悟、去共鸣,这才是充满“语文味”的课堂。
其他文献
一、中部地区农民增收财税政策梗阻分析自1994年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以来,地方财政的理财主体地位得到了加强,分税制财政体制在提供地方公共产品和组织地方财政收支等方面发挥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航程,至今已走过了三十年的光辉历程。三十年弹指一挥间,三十年任重而道远。财政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先行者,不
本文通过对产品形态设计中运用符号学理论的分析,探讨了符号学在产品形态设计中的重要性和启示作用,体现利用符号学创造出舒适、和谐的产品形态视觉效果的观点。 This paper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Lingguizhugan decoction (LGZGD) on changes of cardiac structure and function, and its putative mechanism of action, by i
目的分析产科不同病种与围术期输血需求的关系,探讨产科择期手术的术前备血方案,以利于合理安排用血计划。方法回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产科2013年1月1日-2017年6
用丝网印刷法在氧化铝基底上制备了La0.6Sr0.4MnO3薄膜,通过扫描电镜、能谱仪和四探针测试仪分析了薄膜的显微组织、元素分布及导电性。研究了浆料组成对丝网印刷成膜效果、
郑祖武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1996年12月15日与世长辞了。我国城市交通规划界失去了一位杰出的专家、著名的学者、堪为楷模的科学工作者。郑祖武同志1944年从北京大学土木工程
1995年8月,风光旖旎、山清水秀的韩国首都汉城,迎来了8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第三届国际物理磁学大会正在这里隆重举行。一位来自中国兰州的青年学者,用流利的英语宣
肿瘤是目前世界上十大疑难高发病症之一,其中许多患者因患脑肿瘤而倍受痛苦折磨,一些人因久治不愈,再加上治疗时的痛苦,而陷入绝望之中。在北京康城医院,有这么一位大夫,许
在香港回归两年半之后,与香港阳海相望的澳门又将摆脱危民统治回到祖国大家庭的怀抱。这标志普殖民统治在中国的彻底终结,是中华民族一件历史性的盛事,是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