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阅读欣赏能增强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水平,获得精神上的充足养分。初中生以感性的方式认知他,来开拓精神视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本阶段教师进行文学作品教学时,如果思想认识不对,采用方法不当,就会出现应付考试省略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形式和应对考试固定教学内容,忽略教学环节等误区。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消除误区,本人从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突破应试教育框架和教师注重教学环节、培养欣赏阅读能力两方面进行浅要论述,来提高我们的文学作品教学,培养学生的能力。
关键词: 文学作品教学;个性阅读;误区;对策;对话
我市初级中学语文课采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教材,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也吸引这一年龄阶层的学生。之所以吸引人正在于它的情感性、审美性与形象性。他们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关注,来感知生活和社会,增强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水平,获得精神上的充足养分。可他们特别善于以感性的方式来认识事物,渴求以美的形象来开拓自己的精神视野。再者《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如语言材料的积累,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谴词造句、结构篇章能力的培养,实用性能力的运用和迁移,都能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实现。从文学作品教学来看,学习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提升审美能力、拓展精神视野的过程。教师进行文学作品教学不只是为了考试,不只是为了成绩。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要顾及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思想认识不对,采用方法不当,就会出现一些误区。
一、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应付考试省略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形式
课本中散文、小说、诗歌、戏剧都有选入,但多考前两者,后两者基本不考。一些教师就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即使教也是非常简单,介绍文学常识,选一两篇作品走马观花般上上就算了。其实文学作品有它自身的特点,如形象多元、思想含蓄、情感细腻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于唤起学生对外部世界和全部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化感知与体会,它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美感。教师无论不教还是简单的教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知识的积累谈不上,更不要提能力的培养了。
误区二:应对考试固定教学内容,忽略教学环节
散文和小说是考试中的“常客和贵客”,经常考份量重。教师无论上课还是练习花的时间就比较多。讲得细,练得多,抓得紧。以小说考查为例,经常考的是故事情节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描写的方法等。那么一些教师就在这些方面穷形尽相的讲解,拖沓冗长的分析,再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忽略了必要的教学环节。结果,好端端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被肢解了,肢体器官孤零零的摆在台上。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实质上把文学作品的鉴赏看成静态的、获得终结性结论的过程。学生无论考了多高的分数,不但鉴赏和审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反而会降低阅读兴趣。
二、加强文学作品教学的对策性思考
文学作品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鉴赏的方法,进而养成课外自觉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每年近百万字的目标。
对策一: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突破应试教育框架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导很关键,教师如果眼中只看到考试和成绩,势必会将学生引到应试的“死胡同”里。不能只顾及考试的成绩,不能只顾及现阶段的教学,不能只顾及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师要有教育全局观,要用更高更远的眼光去看待文学作品的教学。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语文学习也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学阶段教学有他的整体性,初中相对于高中而言易而简单,初中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高中需要,不考查的高中要考查,即使不为了考试,学生以后生活中也会接触到文学作品,学生的欣赏阅读的能力要培养,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要增强,审美素养水平要提高,教学时要突破应试教育框架,看到知识的整体性,考虑到学生长期全面的需要。
对策二:教师注重教学环节、培养欣赏阅读能力
古语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莎士比亚的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文学作品欣赏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它要求学生从自我感受和形象入手,凭借他们个人的体验和品位,达到对作品形象和意境等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自我开放的过程。若把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作知识的传授,那学生与作品就是一种主客体对立的关系,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他们弄清了是什么、为什么等外在的、间接的问题,却失却了放飞自我想象和联想的乐趣,作品蕴蓄的魅力也随之失去。
要实践这个过程,阅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正是由于它们存在解读的多义多层性,留下许多有待读者驰骋神思、填补空白的无限空间。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各种形式的阅读,应该允许、尊重学生阅读实践中的“个性行为”,哪怕是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或是突发奇想,也表明他们开始积极地参与和思考。其次是对话,这是“新课标”针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关键词。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以文学作品的为媒介进行的师生、生生对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新观念。不仅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倡导教学民主,促进教学相长,更要善于在教学中营造对话的情境与氛围,适当链接相关背景知识,及时捕捉、归纳有价值的观点,总之,要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和机会。学生互相听取别人的发言,接受不同的见解,能启发他们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促使其内省,适时调整思维方向和方式,逐渐将对话引向深入。鼓励并推行学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对话,有助于他们排除其内在和外部的不利因素的干扰,在轻松自由的对话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能动性,使他们不只关注别人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果,而且能从了解别人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益。
参考文献
[1]王飞翔.初中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出路[M].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秦玉文.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四大误区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第10期.
关键词: 文学作品教学;个性阅读;误区;对策;对话
我市初级中学语文课采用的是语文出版社的教材,课本中的文学作品不少,也吸引这一年龄阶层的学生。之所以吸引人正在于它的情感性、审美性与形象性。他们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形象的关注,来感知生活和社会,增强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提高审美素养水平,获得精神上的充足养分。可他们特别善于以感性的方式来认识事物,渴求以美的形象来开拓自己的精神视野。再者《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工具性目标,如语言材料的积累,相关知识的记忆、理解,谴词造句、结构篇章能力的培养,实用性能力的运用和迁移,都能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实现。从文学作品教学来看,学习文学作品既是学习语言艺术的过程,又是提升审美能力、拓展精神视野的过程。教师进行文学作品教学不只是为了考试,不只是为了成绩。要考虑到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要顾及学生以后学习和生活中的阅读。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思想认识不对,采用方法不当,就会出现一些误区。
一、中学文学作品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应付考试省略教学内容,简化教学形式
课本中散文、小说、诗歌、戏剧都有选入,但多考前两者,后两者基本不考。一些教师就考什么教什么,不考就不教,即使教也是非常简单,介绍文学常识,选一两篇作品走马观花般上上就算了。其实文学作品有它自身的特点,如形象多元、思想含蓄、情感细腻等。文学作品的阅读在于唤起学生对外部世界和全部生活的感受与理解,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化感知与体会,它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整体把握作品的美感。教师无论不教还是简单的教都起不到真正的效果。知识的积累谈不上,更不要提能力的培养了。
误区二:应对考试固定教学内容,忽略教学环节
散文和小说是考试中的“常客和贵客”,经常考份量重。教师无论上课还是练习花的时间就比较多。讲得细,练得多,抓得紧。以小说考查为例,经常考的是故事情节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人物的性格特点、人物描写的方法等。那么一些教师就在这些方面穷形尽相的讲解,拖沓冗长的分析,再让学生去背诵记忆,忽略了必要的教学环节。结果,好端端的文学作品就像一只美丽的天鹅被肢解了,肢体器官孤零零的摆在台上。这样的文学作品教学,实质上把文学作品的鉴赏看成静态的、获得终结性结论的过程。学生无论考了多高的分数,不但鉴赏和审美、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没有得到培养,反而会降低阅读兴趣。
二、加强文学作品教学的对策性思考
文学作品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获得阅读鉴赏的方法,进而养成课外自觉阅读的习惯。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课标”所规定的学生课外阅读文学名著每年近百万字的目标。
对策一:教师提高思想认识、突破应试教育框架
现代教育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导很关键,教师如果眼中只看到考试和成绩,势必会将学生引到应试的“死胡同”里。不能只顾及考试的成绩,不能只顾及现阶段的教学,不能只顾及学生当前的学习。教师要有教育全局观,要用更高更远的眼光去看待文学作品的教学。学习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螺旋式上升的过程,语文学习也是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中学阶段教学有他的整体性,初中相对于高中而言易而简单,初中不需要掌握的知识点高中需要,不考查的高中要考查,即使不为了考试,学生以后生活中也会接触到文学作品,学生的欣赏阅读的能力要培养,是非善恶的判别能力要增强,审美素养水平要提高,教学时要突破应试教育框架,看到知识的整体性,考虑到学生长期全面的需要。
对策二:教师注重教学环节、培养欣赏阅读能力
古语云:“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莎士比亚的名言:“There are a thousand Hamlets in a thousand people’s eyes. ”(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说明文学作品欣赏阅读是非常个性化的体验过程,它要求学生从自我感受和形象入手,凭借他们个人的体验和品位,达到对作品形象和意境等的深刻理解,这是一个自我开放的过程。若把文学作品的学习当作知识的传授,那学生与作品就是一种主客体对立的关系,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被动地去接受知识。他们弄清了是什么、为什么等外在的、间接的问题,却失却了放飞自我想象和联想的乐趣,作品蕴蓄的魅力也随之失去。
要实践这个过程,阅读环节是必不可少的。《新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文学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正是由于它们存在解读的多义多层性,留下许多有待读者驰骋神思、填补空白的无限空间。因此,教师应积极倡导各种形式的阅读,应该允许、尊重学生阅读实践中的“个性行为”,哪怕是些先入为主的印象,或是突发奇想,也表明他们开始积极地参与和思考。其次是对话,这是“新课标”针对阅读教学提出的一个关键词。表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以文学作品的为媒介进行的师生、生生对话。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摆正位置,调整心态,更新观念。不仅要求做到尊重学生人格,倡导教学民主,促进教学相长,更要善于在教学中营造对话的情境与氛围,适当链接相关背景知识,及时捕捉、归纳有价值的观点,总之,要为学生阅读活动的开展提供方便和机会。学生互相听取别人的发言,接受不同的见解,能启发他们多方面思考问题,从而促使其内省,适时调整思维方向和方式,逐渐将对话引向深入。鼓励并推行学生在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对话,有助于他们排除其内在和外部的不利因素的干扰,在轻松自由的对话中,增强了自信心和能动性,使他们不只关注别人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结果,而且能从了解别人阅读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获益。
参考文献
[1]王飞翔.初中现代文学作品教学的困境与出路[M].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秦玉文.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的四大误区及对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