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西部的甘孜州有太多风景、太多风情,那些山水那些人,总让人想念。又逢金秋,塔公的青稞收了没有?丹巴的美人是否风采依旧?新都桥的光影是否仍然变幻莫测?念着这些不成问题的问题,去意开始野蛮生长,于是呼朋引伴,组成车队,奔向川西塔公草原。
一路畅行夹金山
铜头峡,氤氲的水汽在江面弥散。河谷两侧,峭壁陡立,岩壁上稍能存留水土的地方,就会长出苍翠的树木。路是在一侧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沿着江水蜿蜒向前。因为最近雨多,岩石上飞洒下串串水珠,落在车顶上,仿佛淋浴一般。
在城市里憋闷久了的人如小孩子般兴奋,一路上,车队用对讲机聊得热火朝天。出成都向川西进发,过了铜头峡,翻越的第一道屏障就是夹金山。与我同车的小郑是四川人,她在成都读书时,学校组织“红色教育”,让学生们在夹金山徒步,因为这里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
长征途中,战士们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就是夹金山。夹金山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绵延的一大片群山。小郑告诉我们,他们那次徒步几乎走残,最后能坚持爬到山顶的,只有少数男生。经过自身体会,才知道当年红军的艰难。
现在我们坐在舒适的越野车中,沿着柏油马路飞驰,不时对路边的景色评头论足。想当年,红军长征时,看到的也是同样的风景,但是他们恐怕没有心情欣赏江水上的雾气和高处跌落的瀑布。
山谷变得略宽,谷中出现一片浓绿的草地和一个美丽的蓝色小湖。这里是夹金海子,传说是神犀牛吐水而成。风吹过,草如波浪一般涌动。我走到湖边,泥地软软的,上面有深深浅浅的脚印。看着同伴们在草地上跳跃、打滚,我心里突然涌起一阵幸福感,没有城市中喧嚣的塞车真好,没有追在后面放枪的敌人真好。
泽绒和他家的三个仙女
到达江巴村时天色已晚,天空中飘着细雨,雨雾和暮色遮挡了视线,无法看清我们即将落脚的地方。江巴村是塔公草原深处的一个藏族村落,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进行旅游开发,我们成为这里最早的游客。
领队在对讲机中不停招呼,我们一车人被安排在叫“泽绒”的藏民家中。很快,一位没打伞的男人出现在车边,他指引我们的车开到他家,之后又匆匆走入雨中,去接另一车人。泽绒家里只有两个小女孩儿,见到一群陌生人跑进家门,她们睁大着眼睛,好奇又有点害羞,任我们说什么,只是笑而不答。客厅里一片暖色灯光,壁柜、窗台、长桌,等等,绘满藏族特色的艳丽花纹。炉子在屋子一角冒着热气。我们身上的寒意,一下子被驱散了。
泽绒和一位藏族少妇带了另一车人走进来,他招呼我们大家落座。这才看清主人的样子,泽绒30来岁,脸庞端正,肤色健康,鼻梁高,卷发浓密——一位健壮的康巴汉子;他的妻子略有些腼腆,大眼睛黑白分明,闪着光彩,耳朵上带着镶红珊瑚的大耳环。
很快,各种藏式小吃就摆满了一桌,牛肉包子、酥油包子、奶皮、人参果、肉干、牦牛酸奶……同行的人中有很多是第一次吃藏餐,带着新鲜感,这顿饭吃得很热闹。
泽绒的汉语并不太流畅,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我们是他家接待的第一批游客,他对我们的好奇并不亚于我们对他的。泽绒的妻子和两位女儿,名字后两个字都是“卓玛”。在藏语中,卓玛是指天上的仙女。原来,泽绒是与大小三位仙女一起生活。
会议室里跳锅庄
两个小女孩跟我们熟络起来,她们摸摸这里、动动那里,对我们的户外装备格外有兴趣。泽绒告诉我们,以前江巴村的居民都在四周的草场游牧,后来政府出资援助建房,大家才定居下来。
他家的两层藏式小楼盖于四年前,楼上是卧室,楼下是客厅和卫生间,一共三百多平方米,一家四口人住着富富有余。他家每年大约有三万多元的收入,除了牦牛肉、奶带来的钱,主要的现金收入靠主人夫妻上山挖虫草。
这些年挖虫草的人越来越多,这行当不好干了,于是村里就在发展旅游上动脑筋。江巴村离塔公、新都桥不远,那些地方都是川西大名鼎鼎的旅游目的地,而这个村子又是原汁原味的藏族村落,于是村里挑选了一些人家进行培训和装修,让他们经营藏族民宿。
泽绒家二楼的客房也是藏族样式,壁柜里陈列着一排大小不同尺寸的水壶和锅子。这是藏民的习惯,把锅和水舀之类的金属器皿摆成一排、展示出来,有点像欧洲富人陈列瓷盘子、银刀叉的风俗。
这里本是主人的卧室,因为改为民宿,现在一间大屋中排列了10张单人床。泽绒家楼下还有一间卧室,但是当晚他却和妻儿一起住到了院中的帐篷里。他说以前放牧时,住惯了帐篷,现在偶尔住一下,也让孩子们体验体验旧日游牧生活的感觉。
原计划中的篝火晚会因雨取消,但是宾主情绪都很高,干脆在村支部的会议室里举办舞会。雪白的墙壁上挂着红色的党旗,录音机里放着热情的藏族歌曲。本来只是村长和几家民宿的主人作陪,但四周的村民听到音乐,也纷纷聚来,舞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藏族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走路还不稳的孩子,就已经开始随着音乐拍手、扭腰。我们混杂在当地人中间,用笨拙的舞步跳着“锅庄”,娱人自娱,宾主尽欢。
离天堂很近
塔公草原上,天空时明时暗,空中飘着阵阵小雨。金塔前的空地,各种样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一起享受着冬季来临前的美好时光。
一群藏族人席地而坐,悠闲地喝着酥油茶,他们也是过来“旅游”的,不过更多是抱着朝圣金塔的虔心。远道而来的汉人则大多忙着拍照:山上飘扬的经幡和闪闪发光的金塔,随便按几下,都能留下明信片一样的好照片。
除了人类,其他生灵也同样惬意。一只染着粉色“头发”和指甲的贵妇狗在草地上撒欢儿,主人紧张地跟在后面。追到狗以后,主人赶紧把它抱在怀里,不敢再放手。主人担心自家纤弱的小狗被四周流浪的大狗袭击。的确,附近有七八条不同品种的流浪狗,它们成群结队地闲逛,总有好心人给它们喂食,吃饱了,就找片汽车的阴凉休息。
人群中还有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本以为他也是游客,却意外地得知他已经在此地住了年余。这位老外叫马克,美国人,在塔公寺旁开了一家背包客酒吧。他曾经按着旅行手册来到这里,被塔公的风景迷住,干脆就住了下来。现在他脸上虽然还没有“高原红”,但笑容却已经沾染上了某种当地人的风格,也许,这是塔公草原塑造的吧。
我们跟着马克来到他的酒吧,登上三层小楼,窗外塔公寺一览无余。喝着泡沫丰富的德国啤酒,马克突然指着外面让我们看——金塔后方的浓云垂下灰色的雨幕,而一束阳光却刚好打在塔上,在阴沉的背景下,金色的塔身闪闪发光。
“当年就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我才决定留下来。”马克说,“这里离天堂很近,不管是佛陀的,还是上帝的。”
一路畅行夹金山
铜头峡,氤氲的水汽在江面弥散。河谷两侧,峭壁陡立,岩壁上稍能存留水土的地方,就会长出苍翠的树木。路是在一侧山崖上开凿出来的,沿着江水蜿蜒向前。因为最近雨多,岩石上飞洒下串串水珠,落在车顶上,仿佛淋浴一般。
在城市里憋闷久了的人如小孩子般兴奋,一路上,车队用对讲机聊得热火朝天。出成都向川西进发,过了铜头峡,翻越的第一道屏障就是夹金山。与我同车的小郑是四川人,她在成都读书时,学校组织“红色教育”,让学生们在夹金山徒步,因为这里是红军长征走过的路线。
长征途中,战士们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就是夹金山。夹金山并不是一座山峰,而是绵延的一大片群山。小郑告诉我们,他们那次徒步几乎走残,最后能坚持爬到山顶的,只有少数男生。经过自身体会,才知道当年红军的艰难。
现在我们坐在舒适的越野车中,沿着柏油马路飞驰,不时对路边的景色评头论足。想当年,红军长征时,看到的也是同样的风景,但是他们恐怕没有心情欣赏江水上的雾气和高处跌落的瀑布。
山谷变得略宽,谷中出现一片浓绿的草地和一个美丽的蓝色小湖。这里是夹金海子,传说是神犀牛吐水而成。风吹过,草如波浪一般涌动。我走到湖边,泥地软软的,上面有深深浅浅的脚印。看着同伴们在草地上跳跃、打滚,我心里突然涌起一阵幸福感,没有城市中喧嚣的塞车真好,没有追在后面放枪的敌人真好。
泽绒和他家的三个仙女
到达江巴村时天色已晚,天空中飘着细雨,雨雾和暮色遮挡了视线,无法看清我们即将落脚的地方。江巴村是塔公草原深处的一个藏族村落,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进行旅游开发,我们成为这里最早的游客。
领队在对讲机中不停招呼,我们一车人被安排在叫“泽绒”的藏民家中。很快,一位没打伞的男人出现在车边,他指引我们的车开到他家,之后又匆匆走入雨中,去接另一车人。泽绒家里只有两个小女孩儿,见到一群陌生人跑进家门,她们睁大着眼睛,好奇又有点害羞,任我们说什么,只是笑而不答。客厅里一片暖色灯光,壁柜、窗台、长桌,等等,绘满藏族特色的艳丽花纹。炉子在屋子一角冒着热气。我们身上的寒意,一下子被驱散了。
泽绒和一位藏族少妇带了另一车人走进来,他招呼我们大家落座。这才看清主人的样子,泽绒30来岁,脸庞端正,肤色健康,鼻梁高,卷发浓密——一位健壮的康巴汉子;他的妻子略有些腼腆,大眼睛黑白分明,闪着光彩,耳朵上带着镶红珊瑚的大耳环。
很快,各种藏式小吃就摆满了一桌,牛肉包子、酥油包子、奶皮、人参果、肉干、牦牛酸奶……同行的人中有很多是第一次吃藏餐,带着新鲜感,这顿饭吃得很热闹。
泽绒的汉语并不太流畅,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的沟通。我们是他家接待的第一批游客,他对我们的好奇并不亚于我们对他的。泽绒的妻子和两位女儿,名字后两个字都是“卓玛”。在藏语中,卓玛是指天上的仙女。原来,泽绒是与大小三位仙女一起生活。
会议室里跳锅庄
两个小女孩跟我们熟络起来,她们摸摸这里、动动那里,对我们的户外装备格外有兴趣。泽绒告诉我们,以前江巴村的居民都在四周的草场游牧,后来政府出资援助建房,大家才定居下来。
他家的两层藏式小楼盖于四年前,楼上是卧室,楼下是客厅和卫生间,一共三百多平方米,一家四口人住着富富有余。他家每年大约有三万多元的收入,除了牦牛肉、奶带来的钱,主要的现金收入靠主人夫妻上山挖虫草。
这些年挖虫草的人越来越多,这行当不好干了,于是村里就在发展旅游上动脑筋。江巴村离塔公、新都桥不远,那些地方都是川西大名鼎鼎的旅游目的地,而这个村子又是原汁原味的藏族村落,于是村里挑选了一些人家进行培训和装修,让他们经营藏族民宿。
泽绒家二楼的客房也是藏族样式,壁柜里陈列着一排大小不同尺寸的水壶和锅子。这是藏民的习惯,把锅和水舀之类的金属器皿摆成一排、展示出来,有点像欧洲富人陈列瓷盘子、银刀叉的风俗。
这里本是主人的卧室,因为改为民宿,现在一间大屋中排列了10张单人床。泽绒家楼下还有一间卧室,但是当晚他却和妻儿一起住到了院中的帐篷里。他说以前放牧时,住惯了帐篷,现在偶尔住一下,也让孩子们体验体验旧日游牧生活的感觉。
原计划中的篝火晚会因雨取消,但是宾主情绪都很高,干脆在村支部的会议室里举办舞会。雪白的墙壁上挂着红色的党旗,录音机里放着热情的藏族歌曲。本来只是村长和几家民宿的主人作陪,但四周的村民听到音乐,也纷纷聚来,舞会的规模越来越大。藏族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走路还不稳的孩子,就已经开始随着音乐拍手、扭腰。我们混杂在当地人中间,用笨拙的舞步跳着“锅庄”,娱人自娱,宾主尽欢。
离天堂很近
塔公草原上,天空时明时暗,空中飘着阵阵小雨。金塔前的空地,各种样貌、操着不同语言的人一起享受着冬季来临前的美好时光。
一群藏族人席地而坐,悠闲地喝着酥油茶,他们也是过来“旅游”的,不过更多是抱着朝圣金塔的虔心。远道而来的汉人则大多忙着拍照:山上飘扬的经幡和闪闪发光的金塔,随便按几下,都能留下明信片一样的好照片。
除了人类,其他生灵也同样惬意。一只染着粉色“头发”和指甲的贵妇狗在草地上撒欢儿,主人紧张地跟在后面。追到狗以后,主人赶紧把它抱在怀里,不敢再放手。主人担心自家纤弱的小狗被四周流浪的大狗袭击。的确,附近有七八条不同品种的流浪狗,它们成群结队地闲逛,总有好心人给它们喂食,吃饱了,就找片汽车的阴凉休息。
人群中还有位金发碧眼的老外,本以为他也是游客,却意外地得知他已经在此地住了年余。这位老外叫马克,美国人,在塔公寺旁开了一家背包客酒吧。他曾经按着旅行手册来到这里,被塔公的风景迷住,干脆就住了下来。现在他脸上虽然还没有“高原红”,但笑容却已经沾染上了某种当地人的风格,也许,这是塔公草原塑造的吧。
我们跟着马克来到他的酒吧,登上三层小楼,窗外塔公寺一览无余。喝着泡沫丰富的德国啤酒,马克突然指着外面让我们看——金塔后方的浓云垂下灰色的雨幕,而一束阳光却刚好打在塔上,在阴沉的背景下,金色的塔身闪闪发光。
“当年就是看到了这样的一幕,我才决定留下来。”马克说,“这里离天堂很近,不管是佛陀的,还是上帝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