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课程理念坚持从生活走向科学,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感兴趣的科学问题。在初中科学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进行课堂生活重建,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生活经验成为学生的学习资源、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亲近学生的学习目标、体现学生的创新空间,让学生在生活中探究科学、建构知识、提高能力。
【关键词】科学;课堂;生活;课堂生活重建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因此,课堂生活重建是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教师要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生动、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中探究科学、建构知识,让科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
一、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的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出发,而不是从学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出发,这就造成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的脱节和隔离。生活经验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内化、价值的体验是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让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重视对学生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再现。在进行“光的色散”教学时,如果问“一束白光可以分成几种光?”,学生们肯定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光、灯光都是白色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水平还没达到那种程度,所以回答不上来也是正常的。这时教师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你们看见过彩虹吗?它由几种颜色组成?也可以演示教材中的实验,用半盆水和一面镜子,在太阳光下再现彩虹的美丽画面。
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活、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打下基础,为学生架设起课本知识与已有生活经验的桥梁。这样可以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资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到认知基础,从而感受学习科学的意义,探究科学,建构新知识。
二、生活经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构建合理学习生活
在一次全国小学生发明比赛中,一位一等奖获得者的获奖题目是“竹节内的气体成分的测定”。这位小学生在自然课上学过空气的知识,当他看到竹园的竹子时,向自己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竹节内是真空吗;第二,如果竹节内不是真空,其中的气体成分与空气的成分相同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了研究,最后获得了全国发明比赛一等奖。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价值。因此,我们的课堂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教会学生怎样从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生活,从生活中探究科学。比如进行周日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猫是靠什么找到回家的路;大热天,小狗为什么总要伸舌头等。
长此进行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将它抽象成科学知识,由此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利于知识的学习又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生活经验丰富学习情境,促进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要架起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不仅要重视学生生活的再现,而且要重视学科知识的生活化。课堂生活重建的关键就是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习情境。例如:衣帽钩是如何被吸在墙壁上的?从冰箱里取出的酸牛奶包装袋上为什么会出现水珠?为什么在夏天往房间地面上撒一些水后,房间里会感觉凉爽?用久了的自行车为什么会生锈?等等。
这些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学生都无法解释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虽然学生记住了,有些定理、公式也理解了,甚至能够用这些公式、定理来解题,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也就是它的生活意义可能并不知晓。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些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建立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现象。
四、生活经验亲近学习目标,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材呈现的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比教师作为学生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火柴,有的学生从没见过活着的猪,这些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但是一代学生有一代学生的经验、经历所在,我们应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近学习目标,把生活化的东西带进课堂,同时把课堂教学带回家、带进实验室来深化学生的认知,亲近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方式。
在学习“脊椎动物”这一节时,以鱼为典型实物,先让学生在家观察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异常兴奋。接着再让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思考鱼的鳃和鳍有什么功能,最后总结脊椎动物的共性与异性。通过观察生活,让生活经验亲近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
五、生活经验体现创新空间,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源于生活,但科学的发展进步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总结,而是从生活经验到创新的质的飞跃。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的。洗澡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活动,为什么别人没能发现呢?这与阿基米德平时注意观察、注重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入手,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学习渠道,拓宽学习资源,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丰富知识,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有个学生看到妈妈把醋倒在热水瓶里,觉得奇怪,妈妈说醋可以洗瓶里的水垢,学生就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醋呢?可以用别的东西代替吗?妈妈没有回答,那个学生对此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出“用醋洗水垢”的本质原因。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选择洗洁精、热水、淘米水进行研究比较,看哪种去油污能力好且更环保,还写出很详细的探究过程。正因为这位学生平时养成了善于观察且善于思考,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且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才有如此的创新。
科学源于生活,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应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情境、亲近学习目标、体现创新空间。教师要多结合这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悟、去体验,从生活经验中学会创新,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http://www.being.org.cn/ncs/sci/m/sci-m.htm
[2]刘学芝,朱西岳.基于生命——课堂生活重建探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古良琴.重建课堂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2)■
【关键词】科学;课堂;生活;课堂生活重建
长久以来,我们的教学远离学生的生活世界,极端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理论性;脱离现实生活,缺乏对学生可能生活的合理构建。因此,课堂生活重建是科学课程追求的目标,教师要挖掘丰富的生活课程资源,用感性的、生动的、丰富的生活世界去满足学生在理智情感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在生动、熟悉的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中探究科学、建构知识,让科学走进生活,在生活中学习科学。
一、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长期以来,教师习惯的课堂教学是从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认知出发,而不是从学生与教材内容相关的生活出发,这就造成了课本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世界的脱节和隔离。生活经验是宝贵的学习资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他们对课堂知识的内化、价值的体验是以自己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基础的。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要让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激活学生已有生活经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提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重视对学生相关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再现。在进行“光的色散”教学时,如果问“一束白光可以分成几种光?”,学生们肯定不知怎样回答,因为他们平常看到的太阳光、灯光都是白色的,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水平还没达到那种程度,所以回答不上来也是正常的。这时教师要想办法让自己的提问能够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比如:你们看见过彩虹吗?它由几种颜色组成?也可以演示教材中的实验,用半盆水和一面镜子,在太阳光下再现彩虹的美丽画面。
通过创设各种问题情境,激活、再现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为学生自主建构新的知识打下基础,为学生架设起课本知识与已有生活经验的桥梁。这样可以把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作为学习资源,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找到认知基础,从而感受学习科学的意义,探究科学,建构新知识。
二、生活经验改变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构建合理学习生活
在一次全国小学生发明比赛中,一位一等奖获得者的获奖题目是“竹节内的气体成分的测定”。这位小学生在自然课上学过空气的知识,当他看到竹园的竹子时,向自己提出了两个问题:第一,竹节内是真空吗;第二,如果竹节内不是真空,其中的气体成分与空气的成分相同吗?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和他的同学们在老师指导下开始了研究,最后获得了全国发明比赛一等奖。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教材为学生提供沟通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案例,课堂教学的目的不是习得案例本身,而是习得案例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价值。因此,我们的课堂在教会学生知识的同时,也应该考虑教会学生怎样从生活经验中发现问题、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构建合理的学习生活,从生活中探究科学。比如进行周日课题研究活动,让学生观察生活:猫是靠什么找到回家的路;大热天,小狗为什么总要伸舌头等。
长此进行这样的训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并将它抽象成科学知识,由此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既利于知识的学习又利于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发展。
三、生活经验丰富学习情境,促进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
课堂教学要架起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桥梁,不仅要重视学生生活的再现,而且要重视学科知识的生活化。课堂生活重建的关键就是从生活实际问题出发,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学习情境。例如:衣帽钩是如何被吸在墙壁上的?从冰箱里取出的酸牛奶包装袋上为什么会出现水珠?为什么在夏天往房间地面上撒一些水后,房间里会感觉凉爽?用久了的自行车为什么会生锈?等等。
这些现象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很多学生都无法解释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虽然学生记住了,有些定理、公式也理解了,甚至能够用这些公式、定理来解题,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实际意义,也就是它的生活意义可能并不知晓。因此,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这些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丰富学生的学习情境,建立书本知识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学以致用,能够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来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生活现象。
四、生活经验亲近学习目标,弥补学生生活经验的缺失
初中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材呈现的形式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应注意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注意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熟悉的事物出发,再回到科学在生活和社会的应用中去。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生活经验的缺乏,比教师作为学生时代有很大的不同。有的学生从来没有见过火柴,有的学生从没见过活着的猪,这些说起来让人难以置信,但是一代学生有一代学生的经验、经历所在,我们应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亲近学习目标,把生活化的东西带进课堂,同时把课堂教学带回家、带进实验室来深化学生的认知,亲近学习目标,改变学习方式。
在学习“脊椎动物”这一节时,以鱼为典型实物,先让学生在家观察鲫鱼的外形,体色、体表结构及其运动状态,然后分别剪掉它们的胸鳍、背鳍、尾鳍,再让学生观察其运动状态的变化。学生们看到剪掉背鳍的失去平衡而侧翻,剪掉胸鳍的鱼只能向前,剪掉尾鳍的鱼游动速度明显减慢,身体摇摆不定。这些现象使学生异常兴奋。接着再让学生深入探究为什么会这样,思考鱼的鳃和鳍有什么功能,最后总结脊椎动物的共性与异性。通过观察生活,让生活经验亲近学习目标,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动力。
五、生活经验体现创新空间,沟通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
科学源于生活,但科学的发展进步不是生活经验的简单总结,而是从生活经验到创新的质的飞跃。著名的阿基米德定律就是阿基米德洗澡时发现的。洗澡是生活中最平常的活动,为什么别人没能发现呢?这与阿基米德平时注意观察、注重知识的积累是分不开的。所以在平时的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发展学生的思维入手,为学生提供多方位的学习渠道,拓宽学习资源,以便学生在学习中能不断地丰富知识,能将所学知识进行迁移。
有个学生看到妈妈把醋倒在热水瓶里,觉得奇怪,妈妈说醋可以洗瓶里的水垢,学生就问:为什么一定要用醋呢?可以用别的东西代替吗?妈妈没有回答,那个学生对此问题产生了兴趣,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挖掘出“用醋洗水垢”的本质原因。随后他进行了一系列探究:选择洗洁精、热水、淘米水进行研究比较,看哪种去油污能力好且更环保,还写出很详细的探究过程。正因为这位学生平时养成了善于观察且善于思考,注重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且注重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才有如此的创新。
科学源于生活,是人类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以在初中科学教学中,不能忽略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而应该让学生的生活经验成为学习资源、改变学习方式、丰富学习情境、亲近学习目标、体现创新空间。教师要多结合这方面的例子,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文本,让学生到生活中去感悟、去体验,从生活经验中学会创新,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
参考文献:
[1]科学课程标准(7-9年级).http://www.being.org.cn/ncs/sci/m/sci-m.htm
[2]刘学芝,朱西岳.基于生命——课堂生活重建探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7年3月版
[3]古良琴.重建课堂生活——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