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仿佛一夜之间,“创业”一词充斥在大家周边——不管是走在街上有意无意瞥到不知何时冒出来的创客空间,还是你的微信“朋友圈”不时po出来的创业活动现场照片。
一处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一个下午都是座无虚席。来咖啡馆的人们四散着,或者两人对坐,或者四人围坐,交流聊天不断。在听到的只言片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都是创业,融资、模式、产品、用户数、激活、产业链等词语。
每周,都有创业的“故事会”。创业者在台上“路演”,投资人挑剔着项目,更多的是一帮“两眼放光”的准创业者,他们有些还未跨出第一步,有些还在产品开发阶段,都希望在这里找到“慧眼”,或者汲取点经验。
继去年腾讯在上海徐汇开出了一家创业基地之后,今年马上又要在杨浦开一家创业空间。在上海,众创空间越来越多,还成立了众创空间联盟。根据官方定义,这一联盟是“从事创新创业孵化培育、投资、培训,以创业者、创客、极客为对象的众创空间服务机构、组织或个人自愿组成的集民间性、互助性、公益性于一体的行业性组织”。目前加入联盟的创客空间已达30多家,包括知名的IC 咖啡、苏河汇、新车间、飞马旅等,分布于上海各个区县。
就连社区也开出了不少创客空间。在一个创业基地,两排房子,隔出很多小间。正当中有一长排“交谈岛”,灌木花草为“圆心”,长椅合围;这些小间几乎都是免费提供给创业者,各家创业者之间,不时都在“串门”,室内谈之不足,就到室外“交谈岛”继续聊。
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创业者和项目一点也不过分。据说,有的创业者是运动健身回来,路过创客空间,顺便进去“考察”了下,就决定搬进来“创业”了。还有的,进来的时候,只有个IDEA。
关于创业辅导的机构和活动也越来越多,微信“朋友圈”里,关于创业的各种聚会、讲座、论坛,不时有人在分享。创业者们马不停蹄参加各种活动,寻找创业机会,招人,找资源。笔者有时都疑惑,这么热衷于四处活动的创业者,真有时间好好研发自己的产品么?
“我们要颠覆……”、“我们坚信,3年后肯定能上市……”的确,在各种场合,我们不止一次听到创业者这样说。当被问到是否有赢利模式,回答也如出一辙:“我们目前不考虑盈利,先要把用户量做起来”。
当然很多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还是十分“靠谱“的。但所有人都知道,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为,一般少有创业者是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在一些创业导师看来,第一次创业,几乎只是创业者团队磨合的过程。
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新一轮创业扩张运动正当时。热钱涌入创业领域,大小创投机构争抢项目,“经验和资源对创业者不是稀缺品,风投只剩下钱了”。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比以前容易,投资人会催着你往前走“。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所谓新的创客空间,不过是原来的孵化器翻了个牌子。于是,很多人也担心,此轮创业风暴是否会重演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悲剧。
更多时候,笔者觉得,这些四处活动的多如牛毛的创业团队,更像是一种产品。他们以另一种“非典型“方式”受雇“于创投机构或政府主导的创业空间。正如一家民间创客空间负责人所说,“初创的团队,都是小鸡,没有什么肉,需要先给营养,让他们一步步长大。”在这里,“养鸡场”其实就是一门生意。而号称不是为了“卖咖啡”的“创业咖啡”,也都是一杯杯咖啡卖得正好。
某种意义上讲,“创业”在当下,真是一门好生意。
一处以创业为主题的咖啡馆,一个下午都是座无虚席。来咖啡馆的人们四散着,或者两人对坐,或者四人围坐,交流聊天不断。在听到的只言片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都是创业,融资、模式、产品、用户数、激活、产业链等词语。
每周,都有创业的“故事会”。创业者在台上“路演”,投资人挑剔着项目,更多的是一帮“两眼放光”的准创业者,他们有些还未跨出第一步,有些还在产品开发阶段,都希望在这里找到“慧眼”,或者汲取点经验。
继去年腾讯在上海徐汇开出了一家创业基地之后,今年马上又要在杨浦开一家创业空间。在上海,众创空间越来越多,还成立了众创空间联盟。根据官方定义,这一联盟是“从事创新创业孵化培育、投资、培训,以创业者、创客、极客为对象的众创空间服务机构、组织或个人自愿组成的集民间性、互助性、公益性于一体的行业性组织”。目前加入联盟的创客空间已达30多家,包括知名的IC 咖啡、苏河汇、新车间、飞马旅等,分布于上海各个区县。
就连社区也开出了不少创客空间。在一个创业基地,两排房子,隔出很多小间。正当中有一长排“交谈岛”,灌木花草为“圆心”,长椅合围;这些小间几乎都是免费提供给创业者,各家创业者之间,不时都在“串门”,室内谈之不足,就到室外“交谈岛”继续聊。
用多如牛毛来形容创业者和项目一点也不过分。据说,有的创业者是运动健身回来,路过创客空间,顺便进去“考察”了下,就决定搬进来“创业”了。还有的,进来的时候,只有个IDEA。
关于创业辅导的机构和活动也越来越多,微信“朋友圈”里,关于创业的各种聚会、讲座、论坛,不时有人在分享。创业者们马不停蹄参加各种活动,寻找创业机会,招人,找资源。笔者有时都疑惑,这么热衷于四处活动的创业者,真有时间好好研发自己的产品么?
“我们要颠覆……”、“我们坚信,3年后肯定能上市……”的确,在各种场合,我们不止一次听到创业者这样说。当被问到是否有赢利模式,回答也如出一辙:“我们目前不考虑盈利,先要把用户量做起来”。
当然很多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还是十分“靠谱“的。但所有人都知道,创业是一项高风险的行为,一般少有创业者是一次创业就成功的。在一些创业导师看来,第一次创业,几乎只是创业者团队磨合的过程。
在资本和政策的双重驱动下,新一轮创业扩张运动正当时。热钱涌入创业领域,大小创投机构争抢项目,“经验和资源对创业者不是稀缺品,风投只剩下钱了”。对于创业者来说,“融资比以前容易,投资人会催着你往前走“。同时,我们也看到,不少所谓新的创客空间,不过是原来的孵化器翻了个牌子。于是,很多人也担心,此轮创业风暴是否会重演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悲剧。
更多时候,笔者觉得,这些四处活动的多如牛毛的创业团队,更像是一种产品。他们以另一种“非典型“方式”受雇“于创投机构或政府主导的创业空间。正如一家民间创客空间负责人所说,“初创的团队,都是小鸡,没有什么肉,需要先给营养,让他们一步步长大。”在这里,“养鸡场”其实就是一门生意。而号称不是为了“卖咖啡”的“创业咖啡”,也都是一杯杯咖啡卖得正好。
某种意义上讲,“创业”在当下,真是一门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