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思想道德教育;课题;图片;课文;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94—01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道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教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溢于言表,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汇报。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3.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4.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在第三个问题的总结讲解中,问: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说明了什么?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深,并隐含着献身之意,崇敬之情不言而喻。
五、在练笔作文中渗透
诗人艾青,亲身经历了这场灭绝人性的侵略,亲眼目睹了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不要钱,还给生活费,这美好的生活是谁给予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写一首新世纪的《我爱这土地》呢?让学生课余抽时间认真写,并交教师评改,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编辑:刘於诚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4)03—0094—01
古人云:“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课文中生动、丰富的德育材料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学生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是前提、是关键。
语文教育是具有生命性的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处处关注学生、关注他们的生命成长。叶圣陶先生说过:“作为一个教师,只把功课教好还远远不够,最重要的是关心学生健康成长。”在教学上,坚持教文育人,要利用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挖掘文章内涵和美学情趣,以美怡情,使学生的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净化,品格得到完善,从而使身心得到和谐发展,成为更纯洁、更善良的具有美好心灵的健全的人。
语文教材本身具有较强的思想性,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是显而易见的,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使学生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及一般的思想教育上,而应该根据不同的文章,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深入的细致的多方面多角度的思想道德教育,下面仅就《我爱这土地》一课谈谈语文课中如何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审明课题、介绍时代背景中渗透
课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是文章的眼睛,我每授一课,必定紧扣课文题目,引导审题,使学生从题目入手,先初步感知,获得整体印象。介绍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二者都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在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读题。问:作者深爱这土地,说明了什么?他为什么要深爱这土地?不用多说,学生肯定被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感打动。接着时代背景的介绍,问:1937年至1945年在我们的国土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日本侵略者在我们的家园都干了些什么?从学生的神情上便能感受到他们对侵略者的憎恨,学生的爱国情感进一步得到加深。
二、在观察图片、领悟图意中渗透
用多媒体展示一些日本侵略者在我国土地上的惨无人道的画面,其中有老人、小孩、妇女等。一张张画面向下翻滚,一声声感叹声油然而生。教师问:看到这些画面,你有何感受?(举手回答)顿时,学生纷纷站起,控诉着日本侵略者的罪行,憎恨之意溢于言表,爱国主义情感得到升华。
三、在朗读课文中渗透
一篇课文的朗读,往往能让听者感悟到作者的思想感情,从而达到情感的交融,思想的共鸣。《我爱这土地》是一首抒情诗,更是要读出感情。首先教师范读,接着学生自读,再请学生试读。问:我们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来读这首小诗?(悲痛中更有憎恨)那么,哪些地方要重读?哪些地方要低沉,要放慢速度?哪些地方要高昂,要愤怒?分析后,教师再范读,学生再试读,这次效果明显提高,学生的爱国情感得以充分表达。
四、在分析、讲解课文时渗透
“文以载道”,课文是思想内容的载体,两者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学中如能把二者紧密结合,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又能使思想道德教育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我爱这土地》这首小诗,全诗只有短短10句话,110个字,却句句流露出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字字控诉着侵略者灭绝人性的暴行。用多媒体出示几个问题,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然后中心发言人汇报。
1.诗中是通过什么形象来表达出诗人的爱国激情的?请你把相关诗句找出来,并谈谈你的理解。2.诗中的“鸟”,它都歌唱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有什么象征含义呢? 3.思考:诗歌开头写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请你结合以上歌唱的内容,思考为什么这里用“嘶哑”一词,而不用“清脆”或“嘹亮”。 4.思考:诗句“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有何深意?
在第三个问题的总结讲解中,问:喉咙嘶哑了还要歌唱,说明了什么?学生不难体会到诗人的爱国情深,并隐含着献身之意,崇敬之情不言而喻。
五、在练笔作文中渗透
诗人艾青,亲身经历了这场灭绝人性的侵略,亲眼目睹了这场惨无人道的屠杀。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他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今天,我们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读书不要钱,还给生活费,这美好的生活是谁给予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写一首新世纪的《我爱这土地》呢?让学生课余抽时间认真写,并交教师评改,选出优秀的给予奖励。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