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能 不畏“拉锯战”

来源 :数字商业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eykak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缘于工作性质的关系,OL(白领丽人)一族的邹雨打算买个扫描仪放置在家。她比较了几款产品之后,便被小巧、便捷的佳能高速扫描仪(以下简称“高扫”)吸引了。可相对其他高扫产品而言,佳能的价格偏高,其系列产品中最低端的也得3000多元,让她矛盾家用是否必要。
  邹雨的心态也代表了目前国内大多数消费者的心态。如何去培育包括个人、家庭在内的更广袤消费市场,是佳能高扫战略布局的重中之重。而这一步,比想像中更为艰辛。
  纵览各领域,中国高扫都有着诱人的市场空间。IDC的跟踪报告显示:去年前三季度,中国高扫市场环比增长10.9%,同比增长31.9%。预计2010~201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将达8.1%,2014年销售收入规模将达到1.8亿美元,市场前景广阔。中国高扫市场已成为兵家相争的重地。
  在佳能(中国)有限公司商务影像方案部负责人王涛看来,竞争同样意味着机会,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佳能高扫保持了每年超过30%的增长速度,而且整个市场还将有8%~10%的增长,佳能要做增速上的NO.1,最终进入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五强。“拉锯式”战役已经打响。
  
  培育高扫蓝海
  预估8%~10%的市场增速
  
  要赢得中国内地大体量的个人、家庭高扫消费市场,是一场攻坚战。
  “在日本,个人、家庭消费者贡献了超过30%的市场。在中国,高扫将近一半的市场在金融行业,个人消费市场近乎空白”。
  王涛上任后的重点之一即推广个人、家庭高扫消费市场,离开这个行业时日已久的王涛,也有着不小的压力,对于目前中国高扫个人消费来说面临着两个重要的课题,即价格和理念。
  在国内,个人、家庭消费者更多会考虑普通桌面性的大扫描仪或是一体机,因为实惠。而说服他们改变理念去为略显昂贵的高扫买单着实不易。高速扫描仪买了究竟是做什么用途的?放弃普通扫描仪或一体机的必要性在哪儿?
  基于这些问题,佳能高扫开始主推“让消费者的桌面变得整洁,工作高效,随时随地均可扫”的概念,因为体积小巧、便捷的佳能高扫和普通扫描仪比较起来,“占地面积”几乎可以被忽略。
  最小的大约只有32K的书本那么大,整体仅一公斤重,可随身携带,便捷实用的同时,“不需要装任何驱动和软件,直接接上电脑就能扫,最高扫描速度可达15张/分钟,高效运作。”王涛如是介绍。
  然而,理念的植入需要一个过程,需要循序渐进,佳能只能走长线战略。
  当然,王涛的筹码并不仅仅压在这根“稻草”上。除了金融、政府、教育这些必不可少的行业之外,近年来,佳能高扫也打算在档案、物流、医疗等领域开始耕耘。
  “从销量上突破的话,未来新增的增长点首先是物流,然后是医疗、档案。”王涛说,若按行业从零到一突破,未来医疗影像是重点要培育和突破的市场。在他看来,“整个中国高扫市场在未来有着8%~10%的增速预期。”
  
  夯实精准服务
  切肤“感动常在佳能”
  
  过去几年,佳能高扫在中国市场每年保持了超过30%的增速。而这一成绩与其精准完善的配套服务密不可分。
  消费者的需求在不断发生变化。最早期的客户们比如银行客户,要求简单,只强调快速即可,现在则对软件的结合度要求得更高,需要提升的是整体的工作效率。
  配套服务是必须的,佳能高扫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客户,会配套一些小软件,比如名片归档的扫描识图,包括一些OCR的归档,会在销售的时候配套软件来提高用户的工作效率,保证使用的便捷性。
  与此同时,用户对服务质量和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佳能高扫不断改进服务以期赢得长期客户。“很多时候都是在发货的同时,我们的工程师就已经赶过去了。佳能高扫不是等客户发现问题打来电话后才去处理,针对特定行业及具体应用,我们也会定制定期每年的巡检方案,定点维护设备。”王涛介绍,佳能有驻点工程师,有备机、备零件,400电话及项目工程师的驻点服务都保障了顾客良好的服务体验。在佳能(中国)官网上,也赫然显示着:感动常在佳能。
  
  直面惨烈竞争
  誓做佳能“全球高扫市场前五”
  
  事实上,在低调的高扫市场一直都不乏猛将,跨国企业你来我往,富士通、柯达、松下、惠普、爱普生等一众主流厂商几乎从未显现过疲态,而国产品牌也不甘示弱,频频发力。
  在王涛今年初转岗之前,还没有想到中国的高扫市场是如此这般的竞争业态,“本以为只是‘激烈’,而现在只能用‘惨烈’来形容。”
  “在高手如云的中国高扫市场,佳能高扫还是在一些市场中表现得不尽如人意。”王涛表示谁也不可能将市场份额拱手相让。“只能通过产品的完善,包括功能点的完善和更多服务方案的人性化,逐步赢得客户的尊重和喜欢。”
  佳能的中国事业开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末。但佳能进驻中国是在1997年,佳能高速扫描仪发力中国则更晚。如何获得更大份额的消费级产品销售,发掘出更多更有针对性的业务增长点,尤其是如何更深入地实现中国市场本土化等等,是摆在佳能高扫面前更为切实的问题。
  就现下来看,佳能高扫在中国的营销服务“拉锯式”战役依然漫长。然而,王涛已经给佳能高扫定下了一个目标,“佳能高扫的增长速度要能在行业里排到第一位,就全球而言,通过佳能中国快速的增长,佳能总公司各国市场中,中国市场也会慢慢地进入到排名前五。”
其他文献
新政策像夜晚楼上没扔下来的另一只鞋,让新能源车企们忐忑不安。《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2年)》(以下简称“《规划》”)是代替汽车产业“十二五”规划的产业新政,它影响着车企未来数年的走向与命运。  从哥本哈根环保会议上的承诺开始,中国新能源政策就不停歇地汹涌而来。被提前曝光的《规划》中部分显示,到2020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规模要达到全球第一,未来十年,政府将投入1000亿元打造
期刊
在十一二岁的时候,范家辉曾从一本书中了解到,人真正睡觉的时间只有四个小时,而普通人一般是八个小时,即头两个小时是浅睡,中间4个小时是高质量的深度睡眠,最后两个小时慢慢醒来。掌握了这个规律的范家辉从此不断的“锻炼”自己,直到每天他能将睡眠时间控制在4个小时内,并且每每都能直接进入深度睡眠状态。  “我基本上比人家每天多八个小时,人家工作八小时,我工作16个小时。礼拜六、礼拜天,我会找事情做,不做事会
期刊
数字商业时代:现在NU SKIN的业绩对比2009年有了亮眼的成长,为什么能够逆金融危机而行,您认为如何看待这样的成长?  范家辉:就像刚刚过去的2011年第二季度业绩增长达82%。能够从两年前开始保持这样优异的业绩成长,我认为我们前期的稳步投入及布局,以及推出的一系列ageLOC抗衰老产品功不可没。  这是NU SKIN跟斯坦福大学和威斯康星州大学研究的科学家合作,前后用了30年的时间研究人类2
期刊
1.善于抓住机会。顶新进入方便面行业,至少在开始,并非深谋远虑。这是许多企业家创业的特点。他们的成功靠的是嗅觉灵敏、动作快捷,抓住了发展的战略方向。  当时的方便面市场出现了两极化:一边是国内厂家生产的廉价面,几毛钱一袋,但是质量差,面条一泡就糟,调味料就像是味精水;另一边是进口面,质量好,但是五六元一碗,一般消费者接受不了。如果有一种方便面,味美价廉,价格在一二元钱,一定很有市场,顶新决定生产方
期刊
2011年·北京·花园东路·牡丹园美食街。  有谁能想到,这个无论日夜都繁华喧嚣的美食街的每一栋建筑,曾经分别是一家工厂的生产车间、办公楼、库房和宿舍?而这些厂房曾经的拥有者有着如雷贯耳的大名:牡丹电视机厂。  作为中国最早一批生产电视机的厂家,仅仅由于厂房的坐落而使得整片街区都被冠以“牡丹园”之名,牡丹电视机厂当年的辉煌和地位不难想像。  而如今,站在这片闪烁着海底捞、巫山烤全鱼、翠微百货等霓虹
期刊
市场消费额:800亿美元  市场增长幅度:与1999年相比,增长了203%  有机产品的主要销售区域:欧洲、北美洲  有机产品的主要消费国家:德国、美国、英国、法国
期刊
康师傅 求胜“口味之战”  从一款红烧牛肉面扩张到近300种方便面品系,康师傅如何紧紧抓住消费者的胃?  从年人均消费30余包到70包,不能坐等市场的自然成长,他们有怎样的“神秘武器”?从“中国第一”到未来的“世界第一”,他们又依仗何种“杀手锏”走出去?    如何摆脱对“红烧牛肉面”的依赖?  这是卢宗庆在过去14年中念兹在兹的事。作为康师傅方便面品牌和产品策划的最终责任人、康师傅控股有限公司(
期刊
知名品牌专家李光斗发了一条微博,配的图片是三个排队的组合:一组是北京三里屯苹果专卖店前排队买iPhone 4的队伍;一组是火车站排队买回家车票的民工;一组是某大公司年会上,一群商界大佬排队等待和日本AV女明星苍井空拥抱的照片。李光斗的文字是:如果你在排队等着买苹果4S,说明你是高雅的文二青年;如果你在排队等着买火车票,说明你是底层农民工;如果你在排队等着和苍井空拥抱,说明你是成功的商界大佬。  有
期刊
从2D动画片到3D电影,从变形金刚1到变形金刚3,擎天柱、大黄蜂……它们从小屏幕搬到大屏幕,从普通屏幕搬到3D屏幕,而你是否还怀念儿时承载变形金刚的“小黑白”?和变形金刚一样,“小黑白”也经历了数次变形,从前世到今生演绎了一个活脱脱的百年“变形金刚”。    从欧美创造到日韩设计    上个世纪20年代,当变形金刚的创作者还未诞生时,电视已经作为一个很新奇的玩意儿问世了。1926年,通用电气公司制
期刊
“设计从反对一切习惯性的忽视开始,其创作的行为就是对习惯性事物进行破坏的过程,从而实现对习惯性事物的重新审视。”这是杨毅斌2010年的一篇博客中,对上海世博会北京馆设计的反思。  4年前,在杨毅斌刚刚接手世博北京馆设计任务的时候,他并不知道自己会成为整个世博会当中,唯一一个80后场馆总设计师。而让世人记住他的,正是其在世博会上打造的“变脸”北京馆,一笔在建筑史、展览史和世博史上的潇洒一挥。  “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