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潜能的挖掘源于教师的激励

来源 :课程教育研究·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h8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能够被挖掘的。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是每一个教师切切实实应该思考的问题。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教师的教学和指导都要以此为目标,通过激励的方式,努力在可能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加以挖掘。
  【关键词】 潜能;激励;活动组织
  大量的科学研究已经证明:每个人都是有潜能的,每个人的潜能都是能够被挖掘的。同样,在特定的教育行为中,每个学生都是有潜能的,每个学生的潜能都是能够被挖掘的。对于学生而言,潜能挖掘的多少就意味着其今后取得成就的大小。因此,无论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还是课外活动的组织,教师都要有意识地从不同角度挖掘学生各方面的潜能,在学生的心中播下变化的种子,然后生根发芽,直至开花结果。
  学生的潜能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的。所谓隐性,是指潜能是隐藏于学生内心深处并且不轻易显露出来的。因此,教师只有与学生产生同心力,达到某种程度的契合,才有可能洞察学生的心理,才有可能挖掘他们的潜能。要产生这样的同心力,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调整和明确师生关系。马连柯夫认为:教师不应该只把学生看作自己的教育对象,而应看到,他们也是“具有充分权利的公民”、“社会的积极活动家”和“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教师必需消除自己的权威意识,把教学活动建立在平等、理解的相互交往的基础之上,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关照学生,和学生展开对话与交流,实现“心与心的融会交流,灵魂对灵魂的告白”。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一旦建立起来,那么学生就会在课堂上坦诚地和教师交往、对话,大胆地谈出自己的想法,拓宽思维的空间,在活跃的思维过程中,相互激励,相互竞争,产生新的智慧火花,思考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自己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处于这样的情境之中,学生才有可能显露出潜能的苗头;也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才有可能发现学生潜能的存在。这样的一种民主、平等师生关系,对于学生潜能的挖掘,是十分必要的。
  第二,切实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显现的不同年龄差异、性别差异以及个体的智力、体力、心境、习惯等差异都是客观存在的,这种差异的结果必然表现在他们的潜能的存在方式和存在范围的不同。差异性原就是要求教学目标既要合乎国家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又要依据学生个体学力程度的悬殊设置不同层次的目标,要为不同个性和层次的学生提供互动学习的条件与可能,让他们在自己的优势领域内达到较高水平,让每个学生都有成功的学习体验和相应的发展空间。对学有困难的学生,应设置程度较低的目标,采用心理疏导、方法训练、角色尝试等方式;对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可选择具有新颖性、争议性和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对那些性格内向、不善言谈的学生,要特别关注,给他们以独立思考和充分的表达机会,并在激励的基础上施加一定的压力,促使他们主观能动性正常发挥。只有切实把握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有效地挖掘不同学生的不同潜能,也才能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和策略,最终达到所有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重视运用发展性评价。传统的评价方式注重对学生已有能力水平和已经取得的成绩来判断和测试,而忽视了对学生如何达到这一水平和成绩的过程的评价,忽视了对学生将来发展潜能的评价。发展性评价则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素质教育理念,体现学生发展过程,注重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情感体验,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强调注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培养学生可持续学习、可持续发展能力。在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时,应意识到评价是为了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以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因此发展性评价对学生有改进、激励和导向的功能。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评价,不能仅仅着眼于现时水平,还要放眼于未来,让学生在更为广阔的空间里,潜能能够得到更大可能的挖掘。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的因素,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不管到哪个年龄阶段或者学习阶段,学生对教师都是有依赖的,包括知识上和心理上的,尤其是心理上。教师对于学生的作用和影响,除了教师个人的人格魅力和人格修养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对学生的影响都是巨大的,基于此,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教师给与学生更多的激励,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成熟是很有必要的。教学过程中,敏锐地抓住学生潜能的激发点,迅速地做出判断并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进行,是每一个老师的必修课。
  结合一次作文大赛的组织实践,简要谈谈教师激励的方式以及对学生潜能挖掘的作用。
  第一,言语暗示,让学生产生心理的认同。布置任务之初,我着重介绍了这次大赛的规格、举办的历史以及获奖的好处,让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这次比赛,产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收获的期待。整个暑假中,不断接到学生和家长的电话。家长的电话,主要是询问作文大赛的相关事宜,学生的电话,则是寻求我的帮助,让我为他们审题分析,出谋划策。
  第二,动作示范,让学生感受参赛的氛围。暑假中,我不断收到学生的电子稿件,不管文章如何,我都认真地一一作了批复。对写得不错的文章,我主要分析其还可以提高的地方,提出我自己的想法和建议,供学生参考并对文章进行修改完善。对写得够不上参赛要求的文章,我也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尽力找出文章的亮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的文章也不是一无是处,让他们对比赛还有一线希望。
  第三,心理疏导,让学生走出落选的阴影。作文大赛毕竟不是一般性的写作,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是具有这样的能力的,因此大部分学生的习作会落选。作文比赛,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其目的在于激发大家学习的热情,如果因为落选而引发情绪的不稳定,那就得不偿失了。
  当然,教师激励的方式还要因时而定,因地而定,因人而定,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比如对胡乱交上一篇滥竽充数的同学,就不要给情面,狠狠地批评;对抄袭剽窃的同学,就应该加强教育,指出问题的严重性;对于确实因能力有限而不能完成写作的同学,就应该再次鼓励调动,期待他下一次的成功等等。
  总之,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激励贯穿于教学活动的而每个角落,教师不要吝啬自己的鼓励话语,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表情,不要忽视自己的细小动作,因为这些都有可能激发学生的潜能。
其他文献
文学类作品的阅读(散文、小说)在高中必修课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历年高考试题中的分量也相当大。而答此类题的前提便是把握文章的主旨,若是把握不住文章的主旨,做题就漫无目的,也不可能准确作答。因此,快速把握文章的主旨就显得至关重要。若教学得法,必将真正影响学生对作品的有效阅读,获得阅读快感,并能从容应对阅读题的考查,甚至启发写作。  然而,对于高考中文学类作品的阅读,各种各样的方法充斥着学生和老师的视野
期刊
【摘要】 新课程改革中,出现了富有文化内涵的选修教材——《论语》,本文主要探讨在新课程的要求下加强《论语》课堂的人文思想的方法,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关键词】 论语;德育;渗透;探究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通过阅读和鉴赏,体味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
期刊
【摘要】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生活应用。作文教学同样如此,老师应为生活应用而教,学生应为生活应用而学。因此,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关键词】 生活化;作文;教学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是当代教育的重中之重。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作文是衡
期刊
问题导教法是将可运用问题导教法的教学内容,根据大纲要求、教材内容、学生的心智水平、知识程度设置成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探讨的若干问题。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围绕教师设置的问题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过程。在整个课堂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解疑、给学生学习、探究的成果进行评判和最后对知识的归纳总结。  1 提出“问题导教法”的目的  目前,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式的教育
期刊
【摘要】 高中语文教学如何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必须切实做到高度重视重点指引,让语文走进生活,重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 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学探讨  语文教学,效益欠佳;学生厌学,教师难教,已引起方方面面重视。其间原因自然很多,但我认为现行的教法,难说不是一个很直接的原因。  不知从何日起,语文教学已成定规:每上新课,布置预习,先说背景,再叙作者,范读课文,释词注音,分段解析
期刊
【摘要】 审美教育是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的 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中学语文课堂是教师实施审美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教学来实施审美教育,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感受美、体悟美、创造美。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方法  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上,更体现于美育当中。美育又称审美教育,从实质上说是教导学生如
期刊
《秋夜》是鲁迅散文诗集《野草》的首篇,是象征主义的典范。鲁迅说:“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就很含糊。”当时政治黑暗,不容作者直接性抒发心中的感情,鲁迅采用比较多的象征来象征真实世界,以大量暗示来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他描绘了秋夜、枣树、小青虫、小粉红花等景物,布置了一幅光明与黑暗激烈搏斗的场景,它们象征着不同的社会势力,使他们人格化,从而表达了对黑暗统治势力强烈的憎恶,对光明的追求,对不畏强
期刊
【摘要】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怎样使学生喜欢体育活动不喜欢体育课的现象得到明显的改善,不出现“二律背反”现象,成为了我们推进体育课堂教学的一个节点。于是解决学生从“被动学”变“主动学”、从“乏味学”变“有味学”的教学过程,使学生有 “课伊始、趣已生;课进行、趣正浓;课结束、趣尤存”的深刻感觉,成为了我们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快乐体育理念,并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研究的主旋律。笔者通过几年来的实践研究发
期刊
【摘要】 生活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归宿。教育即生活,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小学生的道德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道德教育要做到以人为本,让德育主体回归生活,真正做到生活过程德育化,德育过程生活化。  【关键词】 生活;实践;德育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用新的课程观点去观照德育,德育无处不在,它就是一种生活。作为德育工作者,应根据时代的要求努力构建面向生活的德育新理念,使
期刊
【摘要】 让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是每一位教师孜孜追求的目标,通过创设课堂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愿望、有效引导学生课堂学习并辅以促进学生知识巩固的手段,能促进学生掌握化学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提高素质,符合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需要。  【关键词】 有效教学;激趣除碍;精讲细析;巩固训练  新课程背景下提倡的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