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国家安,农村基层建设显然成为我国制度建设的重点,如何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成为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我国农村的背景状况为基础,分析了各省在基层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提出农村在民主建设方面的相关对策。
关键词:基层民主建设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
基层群众对于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多种力量良性互动,消除公共权力与个体利益的对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相继出现了社会问题复杂化、利益多元化等一系列特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力,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转型期中国应该重视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民主、法律意识淡薄,制约民主发展
部分农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本上处于一家一户、自然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跨入现代化的门槛,村民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加之受到中国传统的“臣民心理”影响,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当村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时,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采取极端手段,缺乏民主参与与法律的意识。
(二)基础条件不够扎实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大多数农村由于农业收入不景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村公共事务无暇关心,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支撑和资源保障,基层民主建设受到一定制约。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基层的社会问题复杂多变,很多问题法律无法清楚界定,在乡村关系的运行中,若乡镇政府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对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或直接掌握村委会主要干部的任免,甚至超越法律规定干预村委会选举和人事安排[1] 。这些现象都将严重损害公民利益,造成基层自治的困境。
(四)整体运行机制不够和谐,缺乏有效协调与监督措施
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想实现良性的基层治理工作,不仅要协调好村民与村委会、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还要涉及各自的功能定位,涉及中间层面权力的使用和监督。在我国农村现行的政治框架中,村民委员会一直处于两难的窘境,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对村级组织的角色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从而导致了整体运行的不和谐以及监督措施的不完善。
三、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广大群众及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
基层村委会需组织群众学习、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央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文件,可以请当地派出所组建法制辅导小组,在村民代表大会和“民主日”时进行法制讲座,给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取得了民众的认同,推动了基层民主治理工作。同时,提高了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和民主素质。
(二)通过创新村务公开,健全民主参与机制
鼓励开展村民“民主日”活动,进行集中决策。由村民对重大村务问题发表意见, 增强普通村民对村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村务的影响能力, 这对民主管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推行村务公开,并且对村务具体事宜做详细的规定与规范,保证全体村民都能参与其中,完善民主参与方式,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发挥基层人大代表的作用。
(三)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民主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经济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2] 。如果人们对吃住这样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肯定没有心情与实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要改变过去“小本经营、效率低下”的传统结构模式,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保证物质的富裕。经济上的富足提升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作用
不断为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壮大党组织基层队伍,定期对党员进行培训,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村党支部对村级组织和村务工作的领导逐步转到了依靠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来实现,党组织的意图通过在村级组织中得到了贯彻,这样,既保证了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又促进了村级民主的有序进行。
(五)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基层组织结构,理顺党群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是推行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和联系村民的纽带。只有基础坚实牢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固,执政能力才能更加坚实[2] 。现阶段村民自治要通过制度创新,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确保村级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还在路上。实现自治管理、民主参与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与成熟的社会制度相比,村民自治还是有很长远的路要走,更需要国家、政府、村民的支持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丁玉娜. 新时期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0.
[2]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7.
[3] 潘多拉.扩大基层民主大有可为 [J].法律与生活,2007, 1, 13-15
(责任编辑:李科鑫)
关键词:基层民主建设 影响因素 对策
一、基层民主建设的意义
基层群众对于有效整合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多种力量良性互动,消除公共权力与个体利益的对立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中国处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转型阶段,相继出现了社会问题复杂化、利益多元化等一系列特征,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0%以上,发展基层民主有利于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力,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力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共事业,是人民当家做主最有效的途径。因此,如何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是转型期中国应该重视的主要问题。
二、中国农村基层民主建设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民主、法律意识淡薄,制约民主发展
部分农村地处偏远资源匮乏,生产力发展水平较低,基本上处于一家一户、自然经济的发展,还没有跨入现代化的门槛,村民文化程度也普遍偏低,加之受到中国传统的“臣民心理”影响,民主意识和法律意识相对淡薄,当村民的切身利益受到伤害时,要么选择沉默,要么采取极端手段,缺乏民主参与与法律的意识。
(二)基础条件不够扎实
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民主作为政治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上的,大多数农村由于农业收入不景气,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劳动力大量外出,对农村公共事务无暇关心,由于缺乏相应的经济支撑和资源保障,基层民主建设受到一定制约。
(三)法律制度不完善、保障机制不健全
农村基层的社会问题复杂多变,很多问题法律无法清楚界定,在乡村关系的运行中,若乡镇政府把村委会当作自己直接下属行政组织,沿用传统的领导方法进行指挥管理,对属于村民自治范畴内的生产、经营等村务活动横加干涉,随意发号施令,或直接掌握村委会主要干部的任免,甚至超越法律规定干预村委会选举和人事安排[1] 。这些现象都将严重损害公民利益,造成基层自治的困境。
(四)整体运行机制不够和谐,缺乏有效协调与监督措施
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工程,想实现良性的基层治理工作,不仅要协调好村民与村委会、村委会与乡镇政府的关系,还要涉及各自的功能定位,涉及中间层面权力的使用和监督。在我国农村现行的政治框架中,村民委员会一直处于两难的窘境,造成这种状况的重要原因是对村级组织的角色地位和功能定位不够清晰和明确,从而导致了整体运行的不和谐以及监督措施的不完善。
三、基层民主建设的对策
(一)增强广大群众及干部群众的民主意识和法律观念
基层村委会需组织群众学习、宣传《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和中央关于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的文件,可以请当地派出所组建法制辅导小组,在村民代表大会和“民主日”时进行法制讲座,给村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取得了民众的认同,推动了基层民主治理工作。同时,提高了村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自觉性和民主素质。
(二)通过创新村务公开,健全民主参与机制
鼓励开展村民“民主日”活动,进行集中决策。由村民对重大村务问题发表意见, 增强普通村民对村务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同时提高他们对村务的影响能力, 这对民主管理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推行村务公开,并且对村务具体事宜做详细的规定与规范,保证全体村民都能参与其中,完善民主参与方式,实现人民当家做主,发挥基层人大代表的作用。
(三)发展农村经济,夯实物质基础,提高村民生活质量
民主发展程度的高低取决于经济水平,正如恩格斯所说: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2] 。如果人们对吃住这样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肯定没有心情与实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因此,要改变过去“小本经营、效率低下”的传统结构模式,加快农村经济建设,保证物质的富裕。经济上的富足提升了村民的政治参与热情,为民主政治提供了基础与保障。
(四)加强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在基层的作用
不断为组织输入新鲜“血液”,壮大党组织基层队伍,定期对党员进行培训,提高党员的民主意识。村党支部对村级组织和村务工作的领导逐步转到了依靠这些组织中的党员来实现,党组织的意图通过在村级组织中得到了贯彻,这样,既保证了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实现,又促进了村级民主的有序进行。
(五)通过制度创新、完善基层组织结构,理顺党群关系
农村基层组织是推行村民自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是我们党执政的基础和联系村民的纽带。只有基础坚实牢固,党的执政地位才能牢固,执政能力才能更加坚实[2] 。现阶段村民自治要通过制度创新,理顺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关系,确保村级政治建设健康发展。
我国的基层民主制度的发展还在路上。实现自治管理、民主参与是时代的选择,历史的必然。与成熟的社会制度相比,村民自治还是有很长远的路要走,更需要国家、政府、村民的支持与理解。
参考文献:
[1] 丁玉娜. 新时期中国村民自治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10.
[2] 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7.
[3] 潘多拉.扩大基层民主大有可为 [J].法律与生活,2007, 1, 13-15
(责任编辑:李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