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青少年沟通能力的必要性
1 基于现代社会中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通过与他人沟通,可以实现我们的许多目标和抱负,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显著的进展,使日常的工作计划圆满完成。不少研究表明,沟通技能无论对什么职业或行业都至关重要,21世纪的合格人才更需要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能力已成为有效传递信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沟通能力也成为现代人事业成功的基础能力。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结。在这个结中,既要认识社会、了解他人,又要认识自我、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并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发展与完善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沟通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沟通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青少年性理健康的维护
当代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沟通的实践机会,沟通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增多,致使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减弱,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如谭欣等在关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关,而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很大程度上与其沟通能力有关。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沟通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只有17%的学生表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40.2%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2.8%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较差;突出问题是在师生关系上的困扰,以及同伴关系和与父母关系上的困扰。这一方面说明当代青少年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亟需提高的,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进行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3 基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交流、分享。一切改革的关键是人的理念的改变,但最终总要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的行为方式上。因此,人们逐渐着眼于对教师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是一种沟通的命题。现代的教学过程,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对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青少年的人际沟通现状
由于青少年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生活重心主要是学习,这决定了他们的交往对象通常只有家长、老师和同学以及为数不多的亲戚朋友。因此,目前国内探讨青少年人际沟通的视角也多是围绕师生沟通、同伴沟通和亲子沟通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师生沟通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师生沟通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和探讨,定量研究较少。鉴于师生沟通的好坏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中推断出师生沟通的现状。李彩娜等曾根据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得到中学生的三种师生关系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一般型最多,冲突型最少。杨阿丽等的研究则发现,小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型最多,初中生与教师的矛盾型最多,高中生与教师的疏远型最多。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青少年的师生关系并不融洽,这可能源于师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张惠梅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尽管76.3%的教师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满意的,83.9%的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但是师生之间依然存在着沟通问题,其表现概括为:师生之间接触少,缺乏了解;师生沟通时位差效应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情感。可见,师生之间沟通形式的失当可能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同伴沟通的现状
纵观现有的文献,我们发现直接探讨同伴沟通的研究非常少,更多地是将其放在同伴关系中予以考察。任远等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同学关系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仍然有6.54%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同学关系困扰,有0.50%的学生存在严重困扰;而且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严重。韩丕国等的研究也曾发现,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好于高中生。但也有研究者的研究发现,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好于初中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基本成熟,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日益丰富,因此人际交往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外,沃建中等的研究还发现,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且中学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同性关系要好于异性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关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还存在诸多不一致的结论,这样我们也无法从侧面去推测我国青少年的同伴沟通能力的特点,这也说明当前我们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和同伴沟通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 亲子沟通的现状
亲子沟通是反映亲子关系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我国现有的实证研究,我们就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时间频次、沟通内容、沟通类型、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亲子沟通的时间频次上,许多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普遍较低,他们认为在很多话题上与父母的沟通更少,甚至几乎没有沟通,尤其是与父亲的沟通较少。如刘宁等研究发现,亲子沟通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较为缺乏,经常与子女沟通的父亲不到20%。雷雳等的研究也发现,与父亲沟通每周只有一小时的初中生竟然占到42.6%。
在亲子沟通的内容上,众多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内容多为学业和家庭琐事。如雷雳等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为孩的学习和家庭琐事,在父子沟通上,则更愿意谈社会上的新闻和重大事件。
在亲子沟通的类型上,方晓义等把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类型划分为四种,即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和一致型。他发现,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类型中,保护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多元型亲子沟通,而放任型和一致型所占比例分别为第三和第四位。实际上,在四种亲子沟通类型中,一致型是最好的一种,但却是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类型中最少的一种。这说明我国青少年的亲子沟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亲子沟通的沟通方式上,研究者更多地是从父母身上着手,如陈华英在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与子女在沟通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非语言沟通方面。“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95.5%的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仅有26.1%的父母能与孩子一起运动或旅游。二是语言沟通方面。从尊重、信任子女的角度,父母在语言上表现得还不够主动,91%的家长“当孩子犯错误,常常唠叨、指责”;约96%的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之类的语 句指责孩子的行为。三是沟通态度方面。55.5%的父母无法做到“多听少说”;61.3%的家长“宁可对孩子多唠叨、少赞扬”;75.9%的家长“用餐时,常常训诫孩子”;只有31.9%的家长“能反省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自己是否也常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尽人意,有待改善。
三、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
基于青少年人际沟通的现状,本文拟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对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1 学校人际沟通教育的开展
一是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人际交往技能。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性,十分重视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比较重视沟通教育,不论是从整个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从学生的课余活动,他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又如日本学校的“班级指导”、“生活指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调整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只有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方能有效地推进沟通教育,而且当前青少年人际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论证了交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可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人际冲突的内在因素,使学生掌握非报复性冲突化解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冲突事件自我反省的负责态度,提高学生以公正的、非暴力的方法解决纷争的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沟通。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青少年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沟通知识如不应用于实践就等同于“纸上谈兵”。因此,学校要多从沟通教育的角度设计、组织各种课外交往实践活动,为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提供实践的舞台,如集会演讲、辩论赛、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等活动。另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沟通、组织、领导、说服能力等。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交往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少年满足其内在的人际交往需求,并借助交往行为的自然后果提高独立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交往中学会沟通。
三是课堂教育沟通环境的建立。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占了在校时间的很大比例,因此,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亦受到课堂教育沟通环境的制约。一般来讲,构成课堂教育沟通环境的因素可分为两种,一是物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从物的因素来看,开放式的课堂布置,较为自由而又相对集中的座位安排,现代化的沟通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都为师生间的充分沟通提供了物质保障。从人的因素来看,就是要创造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的氛围,培养师生间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目的就是要消除课堂上师生间沟通的情感障碍,做到沟通无约束,进而实现有效沟通。
2 家庭人际沟通教育的开展
家庭人际沟通教育的开展,一是家长应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和谐家庭氛围,为亲子间的有效沟通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多向子女传授一些人际沟通的技巧,有意识地带孩子参与一些人际交往活动等;二是要多与学校合作,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是学校中的“社会代表者”,父母是家庭中的“社会代表者”,尽管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承担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教师和父母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天然盟友”,只有建构起家校共育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不过,我国目前的家校教育职能过于集中封闭,家长的教育职能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子女的学业关注很多,却很少会想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家校教育的长期疏离、互聋状态,导致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呈现多样化和随意化。若青少年从家长和教师两处接受的有关人际沟通的目的、动机、技巧等教育信息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将会混淆学生的视听,阻碍人际间的沟通。这就要求学生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顺畅有效的沟通,积极参与学校的有关活动,及时肯定教师的成绩,反映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有关教育方法积极向教师讨教。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加强对子女的了解,也可以使教师获得家长积极的配合,必然会促进教师以积极肯定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当然,家长的这种参与还有赖于学校与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谭欣,郭振娟,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阳德华,师生、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焦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4]杨阿丽,方晓义,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5]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6]任远,李饶,洛阳市中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9)
[7]韩丕国,李云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5)
[8]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9]刘宁,陈锡宽,闻增玉,等,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
[10]雷雳,王争艳,李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
[1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教育研究,2001(6)
[12]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13]陈华英,高一学生亲子沟通技巧的调查与辅导,心理与就业指导,2006(6)
(见习编辑 郭振玲)
1 基于现代社会中沟通的重要性
沟通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通过与他人沟通,可以实现我们的许多目标和抱负,使我们的工作取得显著的进展,使日常的工作计划圆满完成。不少研究表明,沟通技能无论对什么职业或行业都至关重要,21世纪的合格人才更需要良好的沟通技能。沟通能力已成为有效传递信息、和谐人际关系的必要手段,沟通能力也成为现代人事业成功的基础能力。青少年学生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群体,是人际关系网络中的一个结。在这个结中,既要认识社会、了解他人,又要认识自我、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并主动协调与他人的关系,以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并发展与完善自身。从这个意义上讲,实施沟通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沟通能力就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基于青少年性理健康的维护
当代青少年尤其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人沟通的实践机会,沟通能力较差,导致他们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增多,致使其适应社会和环境的能力减弱,心理健康水平降低。如谭欣等在关于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的研究中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发生在很大程度上与其人际关系的处理有关,而人际关系处理的好坏则很大程度上与其沟通能力有关。因此,加强青少年的沟通教育可以有效地预防心理问题的发生。另外,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只有17%的学生表示自己人际关系较好,40.2%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一般,有42.8%的学生表示人际关系较差;突出问题是在师生关系上的困扰,以及同伴关系和与父母关系上的困扰。这一方面说明当代青少年的人际沟通能力是亟需提高的,另一方面也提示我们出于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维护进行沟通教育的必要性。
3 基于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课程改革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教育正进行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新课程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提倡合作学习,倡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参与、交流、分享。一切改革的关键是人的理念的改变,但最终总要落实到学校和教师的行为方式上。因此,人们逐渐着眼于对教师具体的行为方式和教学过程的研究,提出了教学是一种沟通的命题。现代的教学过程,其实质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共同活动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沟通,对于实施新课程改革就显得十分必要。
二、青少年的人际沟通现状
由于青少年生活环境相对简单,生活重心主要是学习,这决定了他们的交往对象通常只有家长、老师和同学以及为数不多的亲戚朋友。因此,目前国内探讨青少年人际沟通的视角也多是围绕师生沟通、同伴沟通和亲子沟通这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师生沟通的现状
目前国内对师生沟通的研究多是从教育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描述性的分析和探讨,定量研究较少。鉴于师生沟通的好坏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我们可从师生关系的现状调查中推断出师生沟通的现状。李彩娜等曾根据师生关系的亲密性、冲突性、支持性和满意度,得到中学生的三种师生关系类型:亲密型、一般型和冲突型,结果表明中学生的一般型最多,冲突型最少。杨阿丽等的研究则发现,小学生与教师的亲密型最多,初中生与教师的矛盾型最多,高中生与教师的疏远型最多。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当代青少年的师生关系并不融洽,这可能源于师生之间在沟通上存在一些问题。如张惠梅通过调查和访谈发现,尽管76.3%的教师对目前的师生关系是满意的,83.9%的学生愿意与教师沟通,但是师生之间依然存在着沟通问题,其表现概括为:师生之间接触少,缺乏了解;师生沟通时位差效应明显;教师对学生的“区别对待”;师生沟通关注认知,忽视情感。可见,师生之间沟通形式的失当可能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或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
2 同伴沟通的现状
纵观现有的文献,我们发现直接探讨同伴沟通的研究非常少,更多地是将其放在同伴关系中予以考察。任远等的研究发现,中学生同学关系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仍然有6.54%的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同学关系困扰,有0.50%的学生存在严重困扰;而且高中生比初中生的同学关系行为困扰严重。韩丕国等的研究也曾发现,初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好于高中生。但也有研究者的研究发现,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要好于初中生,研究者认为这可能是由于到了高中阶段,中学生的心理基本成熟,人际交往的技巧也日益丰富,因此人际交往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另外,沃建中等的研究还发现,中学生人际交往水平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关系要好于男生,且中学生与异性同伴的关系要好于与同性同伴的关系,而以往的研究认为同性关系要好于异性关系。综上所述,我们发现目前关于青少年同伴关系的发展特点还存在诸多不一致的结论,这样我们也无法从侧面去推测我国青少年的同伴沟通能力的特点,这也说明当前我们对青少年的同伴关系和同伴沟通的研究还有待加强。
3 亲子沟通的现状
亲子沟通是反映亲子关系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根据我国现有的实证研究,我们就青少年亲子沟通的时间频次、沟通内容、沟通类型、沟通方式等方面进行探讨。
在亲子沟通的时间频次上,许多研究发现,青少年与父母沟通的频率普遍较低,他们认为在很多话题上与父母的沟通更少,甚至几乎没有沟通,尤其是与父亲的沟通较少。如刘宁等研究发现,亲子沟通状况不容乐观,特别是父亲与子女之间的沟通较为缺乏,经常与子女沟通的父亲不到20%。雷雳等的研究也发现,与父亲沟通每周只有一小时的初中生竟然占到42.6%。
在亲子沟通的内容上,众多研究表明,亲子沟通内容多为学业和家庭琐事。如雷雳等的研究发现,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的内容最多的,为孩的学习和家庭琐事,在父子沟通上,则更愿意谈社会上的新闻和重大事件。
在亲子沟通的类型上,方晓义等把青少年的亲子沟通类型划分为四种,即多元型、保护型、放任型和一致型。他发现,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类型中,保护型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为多元型亲子沟通,而放任型和一致型所占比例分别为第三和第四位。实际上,在四种亲子沟通类型中,一致型是最好的一种,但却是我国青少年亲子沟通类型中最少的一种。这说明我国青少年的亲子沟通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亲子沟通的沟通方式上,研究者更多地是从父母身上着手,如陈华英在对高中生家长的调查研究中发现,父母与子女在沟通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一是非语言沟通方面。“当孩子有话向父母倾诉时”,95.5%的家长不会放下手中的家务,注视孩子的眼睛去倾听,仅有26.1%的父母能与孩子一起运动或旅游。二是语言沟通方面。从尊重、信任子女的角度,父母在语言上表现得还不够主动,91%的家长“当孩子犯错误,常常唠叨、指责”;约96%的父母喜欢用“不要”、“不许”之类的语 句指责孩子的行为。三是沟通态度方面。55.5%的父母无法做到“多听少说”;61.3%的家长“宁可对孩子多唠叨、少赞扬”;75.9%的家长“用餐时,常常训诫孩子”;只有31.9%的家长“能反省要求孩子用礼貌用语,自己是否也常用”。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我国青少年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并不尽人意,有待改善。
三、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的教育培养
基于青少年人际沟通的现状,本文拟从学校和家庭两个角度对青少年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1 学校人际沟通教育的开展
一是开设相关课程,培养人际交往技能。目前世界各国都认识到“人际交往技能”的重要性,十分重视青少年人际交往技能的培养。例如:美国的学校教育一直比较重视沟通教育,不论是从整个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还是从学生的课余活动,他们都很注意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又如日本学校的“班级指导”、“生活指导”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调整和改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只有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学生的人际沟通问题,方能有效地推进沟通教育,而且当前青少年人际沟通中所存在的问题也论证了交往课程开设的必要性。通过相关课程的开设可引导学生了解、分析人际冲突的内在因素,使学生掌握非报复性冲突化解的原理与方法,培养学生对冲突事件自我反省的负责态度,提高学生以公正的、非暴力的方法解决纷争的能力。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交往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学会沟通。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同样,青少年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所获得的沟通知识如不应用于实践就等同于“纸上谈兵”。因此,学校要多从沟通教育的角度设计、组织各种课外交往实践活动,为学生进行人际沟通提供实践的舞台,如集会演讲、辩论赛、假日郊游、社会调查等活动。另外,学校还要对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多给予支持和鼓励,这是因为学生自己组织的活动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包括沟通、组织、领导、说服能力等。总之,丰富多彩的校园交往实践活动能够让青少年满足其内在的人际交往需求,并借助交往行为的自然后果提高独立解决人际冲突的能力,最终实现在交往中学会沟通。
三是课堂教育沟通环境的建立。众所周知,学生在课堂中的时间占了在校时间的很大比例,因此,学生的沟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亦受到课堂教育沟通环境的制约。一般来讲,构成课堂教育沟通环境的因素可分为两种,一是物的因素,一是人的因素。从物的因素来看,开放式的课堂布置,较为自由而又相对集中的座位安排,现代化的沟通设备,如多媒体教学设备等,都为师生间的充分沟通提供了物质保障。从人的因素来看,就是要创造一种师生间的平等和民主的氛围,培养师生间彼此的信任和尊重,目的就是要消除课堂上师生间沟通的情感障碍,做到沟通无约束,进而实现有效沟通。
2 家庭人际沟通教育的开展
家庭人际沟通教育的开展,一是家长应有意识地营造一个民主平等的和谐家庭氛围,为亲子间的有效沟通打下一个良好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有意识地多向子女传授一些人际沟通的技巧,有意识地带孩子参与一些人际交往活动等;二是要多与学校合作,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师是学校中的“社会代表者”,父母是家庭中的“社会代表者”,尽管身处不同的社会环境,却承担着共同的教育使命。因此,教师和父母是促进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天然盟友”,只有建构起家校共育的社会化教育模式,发挥家校教育的合力作用,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人际沟通能力的发展。不过,我国目前的家校教育职能过于集中封闭,家长的教育职能意识淡薄,对孩子的期望值很高,对子女的学业关注很多,却很少会想到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家校教育的长期疏离、互聋状态,导致教师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指导思想呈现多样化和随意化。若青少年从家长和教师两处接受的有关人际沟通的目的、动机、技巧等教育信息不一致甚至截然相反,将会混淆学生的视听,阻碍人际间的沟通。这就要求学生家长要多与学校、教师保持顺畅有效的沟通,积极参与学校的有关活动,及时肯定教师的成绩,反映子女出现的一些问题,并就有关教育方法积极向教师讨教。这样既可以让教师加强对子女的了解,也可以使教师获得家长积极的配合,必然会促进教师以积极肯定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当然,家长的这种参与还有赖于学校与教师的鼓励和支持。
参考文献
[1]谭欣,郭振娟,影响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6)
[2]阳德华,师生、同伴关系与初中生焦虑,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
[3]李彩娜,邹泓,杨晓莉,青少年的人格、师生关系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4)
[4]杨阿丽,方晓义,云南省中小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特点及对学校适应的预测,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2)
[5]张惠梅,中学师生沟通问题研究,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
[6]任远,李饶,洛阳市中学生同学关系行为困扰现状,中国学校卫生,2006(9)
[7]韩丕国,李云霞,新课程背景下中学生人际关系调查研究,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05(5)
[8]沃建中,林崇德,马红中,等,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1(3)
[9]刘宁,陈锡宽,闻增玉,等,上海核心家庭亲子沟通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公共卫生,2005(2)
[10]雷雳,王争艳,李红云,等,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应用心理学,2002(8)
[11]雷雳,王争艳,李宏利,亲子关系与亲子沟通,教育研究,2001(6)
[12]方晓义,林丹华,孙莉,等,亲子沟通类型与青少年社会适应的关系,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1)
[13]陈华英,高一学生亲子沟通技巧的调查与辅导,心理与就业指导,2006(6)
(见习编辑 郭振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