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90后大学生成为校园的主角后,高职院校单向的德育难以唤起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集中精力投入学业等等。相比之下网络德育受众多,教育面广,形式多样,是90后大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网络德育成了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将传统德育与现代网络德育结合,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就成了当下重要课题。
[关键词]共担 责任风险 传统德育 网络德育 结合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在我国,全国性的网络系统已经逐渐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据资料统计2009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6亿,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年龄在20至29岁间网民比例达到31.5%,我们的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高比例中。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也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拓展了德育工作空间,为高职院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现实的传统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强力冲击。如何把机遇化为动力,实现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的结合,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就成了当下德育领域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当下高职院校传统德育存在问题
2009年9月开始90后大学生成了校园主力军,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裕、社会稳定、个性自由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进步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他们是在多元信息社会中成长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代,他们对社会、家庭、自身的关注程度无疑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的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生活;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和宽容度较70、80后更强;在个人理念上他们更加注重独立性、隐私性、开放性,对事物的主观性和控制性都更强。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带着独特个性,带着家人及社会的重托福,90后大学生迈进了大学校门。
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而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其中学校传统德育功不可没。传统德育始终本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的原则,开展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科学地分析和选取信息的能力等;传统德育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立下汗马功劳,德育工作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进行,具有可控性、针对性和人格感染性。但是这个德育过程中存在着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德育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在教育内容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政治教育”,甚至把传授道德理论作为育人的根本途径或唯一途径,针对性不够强,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形式比较单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为中心,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社团活动创新不够,吸引力不强,忽视了当前大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途径不多等。学校虽然也注重进行道德认知的强调,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这种单向德育的预期效果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去甚远,难以唤起90后大学生的好奇心、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难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业、难以加入各种社团活动中等等。
可见改变单一的传统德育方式,吸收90后高职生喜欢的德育方式与平台已经成了德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方向了。
二、当下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存在问题
网络德育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在互联网这一媒介的作用下,90后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他们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天南地北的人交流。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参与人数之多,空间区域之广,交流范围之宽是任何其他媒介不能比拟的,使得90后的大学生在网络中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德育受众多,教育面广,形式多样,是充满活力的90后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因此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在网络世界中,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或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人—机—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本来涉世就不深的90后高职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我们的学生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综合看目前9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极易产生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虽然风行,但并没有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需品,学生们都有利用业余时间上网,但他们利用网络主要是聊天、游戏为主,辅之以看新闻等,目前也有很多高校建立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德育网站或网页,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访问量低,因此依靠网络进行德育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
第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不愿意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缺少与其他同学沟通的技巧,面对社会中扑面而来的竞争压力,情感非常压抑,这些同学极易被网络社会的种种特质吸引难以自拔。而网络社会中内容众多,泥沙俱下,参差不齐;网上人的身份又难确定,会造成教育过程复杂化,教育针对性弱化,也难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第三:科技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德育的确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多,拓展了德育空间,但网络归根到底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只能带来形式上的革命,网上的信息传播一旦脱离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控制,会使许多学生迷惑乃至误入歧途。因此在网络上开展的德育活动仍然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一旦脱离网络德育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何将网络德育的形式与传统德育的内核结合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就被提上了日程。
三、南洋学院的做法: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
社会中的人首先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是道德和社会基于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而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更是为了生活,德育的真正根基是生活。因此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者灌输和受教育者“储蓄”的过程,而是双方在共享中学习的过程;它不再是教育者为中心的讲授,而是受教育者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道德生活的理解和实践的过程;是“共识、共建和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集合体,需要形成一种以共享为基本方式,尊重差异、多元、多层次的德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责任共享的“道德共同体”,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需要以高职大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以传统德育为内核,结合网络自由、平等的方式,通过互动、对话、交往等手段,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共同拥有、共同利用,进而提升网络素养的形成。主要包括德育知识的共享,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共享,德育过程的共享等内容。
首先: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要以传统德育中的爱、责任和信仰为统领的核心规范。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是以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和对责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构建的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主要目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爱,爱自己、爱身边的人。我们学院主要通过身边的主题案例探讨和影片观看来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生命观,懂得生命的可爱,爱护和积极发展生命,寻找正确的自我定位。其次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人存在的责任,将爱的行动变为责任行动,我们进行了以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起点的系列活动,如在感恩节举行以感恩父母、老师、社会、朋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发展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当下多元社会与网络世界的诱人,相当部分学生因为价值观念混乱而出现困惑和迷茫,这些从根本上看是信仰问题,因此我们构建的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需要通过系列职业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美好生活的信仰;通过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公民意识和角色观念,确立远大的社会理想信念等,使学生对发展的主体性、责任、道德、审美等产生渴求,主动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立足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以高职大学生的生活内容为起点来构建共担责任风险德育新机制的阵地,建设队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我院学生相对而言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尚待提高,面临的道德冲突和困惑较以往增多,影响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会左右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为所欲为,使得他们在网络社区里有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我们的德育应该充分发挥90后高职大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学院在思政、语文等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与网络同时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和一个好的哲理故事,让学生与教师共享人类的智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直面他们的道德困惑,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发展基本的道德认识能力,从而可以开展与不良网站的“争夺战”;我们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共享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站,从而展开课内外的探讨活动;学院各个院系也一直在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利用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学习和实习的平台,通过学习和实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挑战与需要的能力,从而真正解决好学习与生活、休闲之间的三角关系。当然不论是德育资源的共享还是德育过程的共享都要求我们思政教育者树立先行理念。学院也为思政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创造各种条件来加强学习,对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进行有效把握,丰富自己的人生修养和道德修养,丰满自己的职业生命,从而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我们会开展不定期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尽可能地取得教育资源与理念的共享;我们教师逐步建立QQ群、开通博客、公开邮箱等来帮助学生即时答疑解惑,成为学生的知心“网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与老师接近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通过网络思想道德队伍的建设弥补传统网络队伍中的一些不足。
第三:以高职大学生钟情的平等、自由的方式和互动、对话、交往等手段为桥梁来构建共担责任风险德育新机制。90后高职大学生接受网络的速度之快使得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极易抛却传统德育的方式,厌恶灌输式的教导、不愿意加入吸引力不强的社团、不愿意接近思想传统落后辅导员等。因此我们学院开展的是以传统课堂为主渠道,辅之以网络课堂;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体,辅之以网络模拟活动引导的全方位进行的德育活动平台。一方面我们的传统课堂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丰富和交流互动的优点,通过课堂和网络进行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另一方由于90后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比较亲密,因此我们在保证各个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现代网络虚拟社团活动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如课堂中专门有网络专题,通过身边案例的了解让90后的大学生明白网络中需要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提高自身对有害信息的抵制力;我们也通过网络模拟功能做到寓教于乐,如开展辩论、演讲、美文诵读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采取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对话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会留一些思考题以宿舍为单元来完成,在合作中学生们既增强了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拉近了网络与生活的距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将自己的行为融入生活中,包括他们的网络行为。
可见共担责任风险德育新机制就是要以传统德育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方式来架起一座连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桥梁,从而使得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的和谐共存。这虽然只是我院初步探讨与尝试的开始,但随着我们各方面教学实践的展开它将会越来越完善,让我们的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共存激发的魅力。
项目来源:2010年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浙教办技【2010】103号
[参考文献]
[1]檀传宝.2000.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黄向阳.2000.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漆小萍、林莉等.2003.解读网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4]谢泽明.2003.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朱银端.2004.网络伦理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吴安春.2004.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班华.2004.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高胜德.2005.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9]王薪权.2007.传统德育理念对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J]道德教育研究(4)
[10]杨礼富.2008.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1]李菲.2009.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2]吴倬、张瑜.2009.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J]道德教育研究(1)
[13]于林平.2010.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J]道德教育研究(1)
[14]王树林.2003.高校德育要树立的几个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1)
[15]马跃进.2003.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J]中国高教研究(1)
[16]刘慧婷.2009.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困惑及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
[17]石春梅.2009.共享式德育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
[18]周伟华.20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与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
[19]王萍霞.肖华.200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3)
[20]赵请.2006.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1)
(作者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浙江)
[关键词]共担 责任风险 传统德育 网络德育 结合
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将人们带入了全新的网络时代。在我国,全国性的网络系统已经逐渐覆盖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和全国的大部分地区。据资料统计2009年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3.6亿,中国的互联网普及再次实现飞跃,赶上并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其中年龄在20至29岁间网民比例达到31.5%,我们的大学生正处于这一高比例中。现代化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发展,也蕴含了丰富的道德内涵,拓展了德育工作空间,为高职院校德育改革与创新提供了历史机遇。但是网络的迅猛发展,也给现实的传统德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和强力冲击。如何把机遇化为动力,实现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的结合,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就成了当下德育领域中的一大重要课题。
一、当下高职院校传统德育存在问题
2009年9月开始90后大学生成了校园主力军,他们生活在一个物质丰裕、社会稳定、个性自由的时代,经济的发展和制度的进步为他们提供了充裕的教育资源和受教育机会。他们是在多元信息社会中成长的充满活力的新生代,他们对社会、家庭、自身的关注程度无疑就成了社会关注的焦点。90后的他们面对的是更加开放和多元的生活;他们对新鲜事物的接受力和宽容度较70、80后更强;在个人理念上他们更加注重独立性、隐私性、开放性,对事物的主观性和控制性都更强。带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带着独特个性,带着家人及社会的重托福,90后大学生迈进了大学校门。
中华民族是素以崇尚道德而闻名于世的礼仪之邦,其中学校传统德育功不可没。传统德育始终本着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的原则,开展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和道德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判断是非、科学地分析和选取信息的能力等;传统德育对学生建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立下汗马功劳,德育工作者通过课堂宣讲、个别谈心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来进行,具有可控性、针对性和人格感染性。但是这个德育过程中存在着手段单一、方法简单等问题。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传统德育很大程度上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方式上:在教育内容上比较注重理论知识、“政治教育”,甚至把传授道德理论作为育人的根本途径或唯一途径,针对性不够强,忽视了大学生思想情感上的共鸣;在教育方式上传统德育形式比较单调,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道德知识为中心,讲授法是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学生社团活动创新不够,吸引力不强,忽视了当前大学生实际面临的问题;对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积极引领作用的实践活动认识不足、投入不够、途径不多等。学校虽然也注重进行道德认知的强调,学校、教师和学生都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但这种单向德育的预期效果与学校德育目标相去甚远,难以唤起90后大学生的好奇心、难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难以集中注意力投入学业、难以加入各种社团活动中等等。
可见改变单一的传统德育方式,吸收90后高职生喜欢的德育方式与平台已经成了德育工作者必须要考虑的方向了。
二、当下高职院校网络德育存在问题
网络德育指在局域网(LAN)和广域网(WAN)上所开展的一系列德育活动。在互联网这一媒介的作用下,90后的学生通过互联网了解了学校、家庭以外的未知领域,他们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和天南地北的人交流。网络的传播速度之快,参与人数之多,空间区域之广,交流范围之宽是任何其他媒介不能比拟的,使得90后的大学生在网络中花的时间越来越多,网络逐渐成为他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德育受众多,教育面广,形式多样,是充满活力的90后学生们最乐于接受的,因此网络德育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但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为人类道德进步提供历史机遇的同时,也造成某些负面的、消极的影响,甚至导致了严重的网络道德的失范。在网络世界中,任何人可以按照自己的原则(或不要原则)说任何话,做任何事。在“人—机—人”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里,本来涉世就不深的90后高职大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这极有可能导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远,导致我们的学生产生紧张、孤僻、冷漠及其它心理健康问题。综合看目前90后高职大学生进行网络德育极易产生的问题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网络虽然风行,但并没有成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必需品,学生们都有利用业余时间上网,但他们利用网络主要是聊天、游戏为主,辅之以看新闻等,目前也有很多高校建立了不同程度和形式的德育网站或网页,但对学生的吸引力不大,访问量低,因此依靠网络进行德育的条件还不是很成熟。
第二:许多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不愿意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又缺少与其他同学沟通的技巧,面对社会中扑面而来的竞争压力,情感非常压抑,这些同学极易被网络社会的种种特质吸引难以自拔。而网络社会中内容众多,泥沙俱下,参差不齐;网上人的身份又难确定,会造成教育过程复杂化,教育针对性弱化,也难发挥教育者的人格魅力。
第三:科技利用网络平台开展的德育的确给学校和学生带来了很多的便利,可利用的信息资源多,拓展了德育空间,但网络归根到底都只是一种工具而已,只能带来形式上的革命,网上的信息传播一旦脱离国家、政府、学校教师和家长的控制,会使许多学生迷惑乃至误入歧途。因此在网络上开展的德育活动仍然必须围绕现代德育思想、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来开展。一旦脱离网络德育就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如何将网络德育的形式与传统德育的内核结合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就被提上了日程。
三、南洋学院的做法:构建师生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
社会中的人首先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规范,这是道德和社会基于人的最基本要求之一。而道德源于生活,存在于生活中,更是为了生活,德育的真正根基是生活。因此我们的德育不是教育者灌输和受教育者“储蓄”的过程,而是双方在共享中学习的过程;它不再是教育者为中心的讲授,而是受教育者个性化地表达自己对道德生活的理解和实践的过程;是“共识、共建和共享”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集合体,需要形成一种以共享为基本方式,尊重差异、多元、多层次的德育工作者与受教育者责任共享的“道德共同体”,来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因此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需要以高职大学生的生活为起点,以传统德育为内核,结合网络自由、平等的方式,通过互动、对话、交往等手段,促使学生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实现共同拥有、共同利用,进而提升网络素养的形成。主要包括德育知识的共享,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共享,德育过程的共享等内容。
首先: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要以传统德育中的爱、责任和信仰为统领的核心规范。人的道德行为的发生是以爱这一人类基本情感和对责任的理性认识基础之上的,所以我们构建的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主要目首先是要引导学生学会爱,爱自己、爱身边的人。我们学院主要通过身边的主题案例探讨和影片观看来引导学生确立积极的生命观,懂得生命的可爱,爱护和积极发展生命,寻找正确的自我定位。其次是使学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会人存在的责任,将爱的行动变为责任行动,我们进行了以激发学生爱的情感为起点的系列活动,如在感恩节举行以感恩父母、老师、社会、朋友为主题的系列活动,引导学生发展自觉承担责任的意识和能力。最后是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当下多元社会与网络世界的诱人,相当部分学生因为价值观念混乱而出现困惑和迷茫,这些从根本上看是信仰问题,因此我们构建的共担责任风险的德育新机制需要通过系列职业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美好生活的信仰;通过志愿者活动、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公民意识和角色观念,确立远大的社会理想信念等,使学生对发展的主体性、责任、道德、审美等产生渴求,主动投入到学习生活中,为立足社会打下扎实基础。
第二:以高职大学生的生活内容为起点来构建共担责任风险德育新机制的阵地,建设队伍。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愈来愈激烈,我院学生相对而言学习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尚待提高,面临的道德冲突和困惑较以往增多,影响了他们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会左右他们在网络世界中为所欲为,使得他们在网络社区里有强烈的分享、体验的愿望,我们的德育应该充分发挥90后高职大学生的自主性、个性和创新能力。因此我们学院在思政、语文等课程教学中通过课堂与网络同时开展“四个一工程”,即每周向学生推荐一本好书、一首好歌、一部好电影和一个好的哲理故事,让学生与教师共享人类的智慧,从而不断提高学生们的人文素养,直面他们的道德困惑,帮助他们澄清认识,发展基本的道德认识能力,从而可以开展与不良网站的“争夺战”;我们利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共享一些爱国主义教育的网站,从而展开课内外的探讨活动;学院各个院系也一直在拓宽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利用校企合作拓宽学生学习和实习的平台,通过学习和实习让学生认识到自身面临的挑战与需要的能力,从而真正解决好学习与生活、休闲之间的三角关系。当然不论是德育资源的共享还是德育过程的共享都要求我们思政教育者树立先行理念。学院也为思政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创造各种条件来加强学习,对德育目的和德育内容进行有效把握,丰富自己的人生修养和道德修养,丰满自己的职业生命,从而推动学生的道德发展。因此我们会开展不定期的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尽可能地取得教育资源与理念的共享;我们教师逐步建立QQ群、开通博客、公开邮箱等来帮助学生即时答疑解惑,成为学生的知心“网友”,这样可以激发学生与老师接近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主心理。通过网络思想道德队伍的建设弥补传统网络队伍中的一些不足。
第三:以高职大学生钟情的平等、自由的方式和互动、对话、交往等手段为桥梁来构建共担责任风险德育新机制。90后高职大学生接受网络的速度之快使得网络已经成为他们最重要的一种生活方式,这使得他们极易抛却传统德育的方式,厌恶灌输式的教导、不愿意加入吸引力不强的社团、不愿意接近思想传统落后辅导员等。因此我们学院开展的是以传统课堂为主渠道,辅之以网络课堂;以课外实践活动为主体,辅之以网络模拟活动引导的全方位进行的德育活动平台。一方面我们的传统课堂积极利用网络信息丰富和交流互动的优点,通过课堂和网络进行一些重大问题的探讨,对思想活跃的大学生进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另一方由于90后大学生与网络的关系比较亲密,因此我们在保证各个社团活动正常开展的前提下对现代网络虚拟社团活动进行了积极的引导,如课堂中专门有网络专题,通过身边案例的了解让90后的大学生明白网络中需要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提高自身对有害信息的抵制力;我们也通过网络模拟功能做到寓教于乐,如开展辩论、演讲、美文诵读等活动,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还采取学生之间通过网络进行互动对话和合作学习的方式。我们会留一些思考题以宿舍为单元来完成,在合作中学生们既增强了他们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也拉近了网络与生活的距离,使我们的学生真正将自己的行为融入生活中,包括他们的网络行为。
可见共担责任风险德育新机制就是要以传统德育为核心,以现代网络方式来架起一座连接现代文明与传统文明的桥梁,从而使得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的和谐共存。这虽然只是我院初步探讨与尝试的开始,但随着我们各方面教学实践的展开它将会越来越完善,让我们的学生真实的感受到传统德育与网络德育共存激发的魅力。
项目来源:2010年浙江省教育技术研究规划课题.浙教办技【2010】103号
[参考文献]
[1]檀传宝.2000.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黄向阳.2000.德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漆小萍、林莉等.2003.解读网络[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4]谢泽明.2003.网络社会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5]朱银端.2004.网络伦理文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6]吴安春.2004.回归道德智慧—转型期的道德教育与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7]班华.2004.现代德育论.[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8]高胜德.2005.生活德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
[9]王薪权.2007.传统德育理念对新时期道德教育的几点启示[J]道德教育研究(4)
[10]杨礼富.2008.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1]李菲.2009.学校德育的意义关怀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2]吴倬、张瑜.2009.论高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几个基本原则与方法[J]道德教育研究(1)
[13]于林平.2010.思想政治教育与德育之比较及其理论与现实意义[J]道德教育研究(1)
[14]王树林.2003.高校德育要树立的几个新理念[J]中国高教研究(1)
[15]马跃进.2003.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内容[J]中国高教研究(1)
[16]刘慧婷.2009.社会转型期我国意识形态发展的困惑及特点[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3)
[17]石春梅.2009.共享式德育内涵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6)
[18]周伟华.2010.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的对象与方法[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
[19]王萍霞.肖华.2006.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突出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3)
[20]赵请.2006.网络环境中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1)
(作者单位: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嘉兴浙江)